59文学 www.59wx.cc,大隋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秦公,这场*一旦掀起,大周国祚势必难以保全,府兵制也名存实亡,秦公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把这十五万新建军队收为己有,将成为能否主宰这场风暴的关键。”
“秦公,你想成为这场风暴的主宰者,还是想被这场风暴席卷而去?”高颎轻轻问了一句。
李丹霍然惊悟,拱手拜谢。
在京师之外建大行台,隶尚书事的宰辅领大行台主掌国事,这等同于把皇帝和皇权都搬到了大行台,这和之前以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身份领中外府其实如出一辙,但因为官制改了,权柄实际上集中到皇帝手上,这两个机构所代表的权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过去大周实施的六官官制本来就是限制皇权、君臣共享权柄的制度,而屡屡成为权臣篡僭阶梯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和中外府结合,更是成为代替皇帝和中枢的机构,自宇文泰、宇文护叔侄把持中外府以来,中外府实际上就是大周中枢,所以朝堂上下,不管是皇帝还是臣僚,都无法接受。
相反,三省制中的隶尚书事的宰辅和京外大行台相结合,代行皇帝和尚书台职权,虽然同样主掌军政大权,其权柄和威摄力甚至要超过中外府,但其对国祚的威胁性却要小于中外府。此刻皇帝有无上权威,他可以随时撤换隶尚书事的宰辅,也可以随时撤消大行台。在皇帝和大臣们的眼中,李丹和大行台的份量和威胁性都已大大降低。
当然了,如果宰辅是宇文泰、高欢或者宇文护这样的一代豪雄,那则另当别论,但今日的大周宰辅是名不见经传的李丹,他的靠山主要是皇太后和弘德夫人,他这个宰辅和京外大行台的份量可想而知,这将最大程度地让李丹在不损失目前权柄的基础上,迅速滑下风口浪尖,隐藏到安全的地方,悄悄蓄积实力,准备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
至于高颎和苏威,显然看中的是大行台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等到有朝一日李丹崛起了,大行台成为实际上的国之中枢,他们两人的地位则如日中天,极度显赫。
李丹完全明白了新官制的妙处,对高颎和苏威之才更是钦佩不已。
=========
长安。
关中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先有几个地方因为征调徭役和驱赶佛道信徒爆发了几场骚乱,接着传出前线大败的消息,京畿很多富豪开始撤离长安,这引起了百姓的恐慌,更多的人携家带口加入到逃难大军。
李丹到了京师,马上进宫觐见天子、皇太后和弘德夫人,详细述说了东线战局。大军将士人心惶惶,矛盾激烈,攻防无序,指挥不灵,临阵逃跑者、投降者、倒戈者层出不穷,形势之严峻,远远超过了先前预料。
李丹为此向皇帝呈奏几个应对之策。
修改官制,利用朝中很多大臣都在战场上这个难得时机把权柄集中于皇帝,皇帝独揽大权,皇权重振,如此则反过来有利于皇帝对府军的控制,对前线各级统军大将们的控制。
急速从各地调集大军保护京都,为此需要即刻征调陇西、河西和荆襄三地大军。正在扩建的十五万府军和州郡兵也一边组建一边赶到京师集结强训,以便在危急时刻投入战场,考虑到各地,尤其是关中各州都有很多拒不还俗的沙门道士,为了把他们对州郡的威胁降到最低,即刻强募入军,拒不从军者,斩。
太傅窦炽、太师尉迟迥和大司徒李晖都在含仁殿,听到李丹的奏议吓了一跳。强征沙门道士从军,过去只有拓跋大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在灭佛的时候干过,现在李丹也步其后尘,为了击退敌人不顾一切了。
“和突厥、吐谷浑、大陈的谈判都还没有结果,怎能把三地府军调入关中?”尉迟迥怒声责问,“你想把大周的国土拱手送人吗?”
“正有此意。”李丹禀奏道,“此时此刻,国祚第一,如其谈判迟迟没有结果,延误救援时间,导致国祚不保,还不如暂时满足他们的要求,等到我们保住了江山,恢复了元气,再把失去的土地连本带利夺回来。”
两下权衡取其利,李丹反复解释劝说,小皇帝不耐烦了,说不就是几个城池,给他们就是了。弘德夫人虽然心有不舍,但此刻儿子的皇位重要,所以她勉强也同意了。皇太后一切都听李丹的,李丹怎么说,她就怎么应承。
关于官制的修改也有争议,皇权的过度集中显然对门阀世家分享权柄和财富极其不利,这一点朝堂上下是有共识的,然而苏威、高颎等人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利益上,他们看得更远,他们考虑的是汉人攫取权柄,继而重建汉祚这远大的理想上,而宇文氏着眼于巩固自己的权柄,双方有共同利益需要,所以李丹和宇文氏宗室大臣这次非常一致,态度很坚决,而弘德夫人和皇太后也极力支持,这件事最后就强行通过了。
=
议事完毕,小皇帝把李丹留了下来,他想拜自己的母亲为太后,但按律大周后宫只能有一位皇太后,而且他担心母亲不答应,所以他想请李丹联合一帮大臣上奏,然后他顺水推舟下旨就行了。
李丹认为这也没什么不妥,小皇帝还是蛮有孝心的,唯独就是需要皇太后同意。李丹独自觐见了皇太后,把皇帝的意思说了一下,他个人认为皇太后和弘德夫人私交不错,很多事两人都有默契,尤其在需要小皇帝这件事上,两人绝对一致,如今弘德夫人过问国事有干政之嫌,如果她也能成为太后,有事两个人一起商量,名正言顺,那对皇太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皇太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这件事得罪小皇帝和李丹实在大可不必,而且她的确事事依赖弘德夫人,为此她马上请来了小皇帝,主动提出了请求。小皇帝大喜,央求李丹即刻上奏。
李丹乘着皇太后和小皇帝心情大好的时候,提出在同州建大行台。这一仗关系到大周存亡,自己做为辅弼大臣,总不能待在长安无所事事。如果建大行台,自己可以代替皇帝亲临前线,指挥将士们奋勇厮杀。
小皇帝和皇太后都不懂这其中的奥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昭武山。
昭武江南听说李丹到了,亲自出门相迎。李丹把前线情况具实相告,我要把荆襄府军即刻北调,所以要请你亲自赶赴江陵,参予陈、梁、周三国会谈,稳住吴明彻的水师,并以最快的速度结束谈判,让大陈水师顺水而下,渡江攻打江淮。
“劳累王上了。”李丹歉疚不已,“突厥人的态度对大陈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大陈人看到王上亲临江陵,必定知道突厥人已经决心援助大周,他们随即会改变策略,迅速和我们结盟共击大齐。”
江南微笑点头,“鸿烈,如今我已上了你的虎背,下不来了。既然你要我去,那我就立刻动身吧。”
“代国公宇文达做为大周特使,将和你同赴江陵。”
李丹随即把大周所能答应的最低条件一一解释,接着又把实施新官制的事说了一遍,“你有什么建议?”
“你把大行台设在同州,代替中外府,那你的官职是什么?隶尚书事?”江南对中土的官制虽然有所了解,但还是很陌生,对其中的奥妙一时难以领悟。
“按照新官制,权柄集中于皇帝,中枢在台省,我不管以什么官职出现在战场上,都是皇帝派出去的人,代皇帝行使权柄。”李丹笑道,“对于宇文氏来说,我主动推行新政,交还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撤消中外府,做出了坚决拥戴宇文氏的姿态,不像宇文护那样把大周权柄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上,这样一来,宇文氏和我之间的激烈矛盾会有所缓解,有助于双方冰释前嫌,携手合作。”
江南赞赏不已,“你真的很有办法。先前利用手里的权力,和门阀权贵瓜分了佛道两教的土地和钱财,然后又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了均田制,用财富换取了他们对新政的支持,现在又利用官制的修改,在自己独揽权柄的事实上盖上一层华丽的帷幕,以此来缓和与宇文皇族的关系,悄悄巩固自己的既得权柄。那么,下一步,你打算干什么?”
“我要军队。”李丹停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我自己的军队。”
江南美丽的面孔上掠过一丝惊色,“你要修改府兵制?”
“不,不……”李丹摇摇头,“我要一支听我指挥的军队。”
“那我能帮你什么吗?”江南关切地问道,“需要钱财吗?”
“不,不……”李丹笑了起来,“我现在有大周的国库,取之不竭。”
“你这一仗打完,大周国库就空了。”江南笑道。
“那请王上把丝路贸易权还给我,行不行?”
“等你打赢了再说。”江南笑意盈盈,没有一口拒绝。
“我能向你借一个人吗?”李丹问道,“大周马上要派人到大齐议和,我想请王上把何林借给我,让他和大周的特使一起去邺城,利用他哥哥何永康的关系,帮我们打通上上下下的关系。为了能尽快达成议和,什么办法都要用,贿赂、收买、刺杀、谣言、反间、离间、美人计……各种手段统统用上。只待大齐皇帝下旨撤兵,斛律光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江南笑着答应了。
“在山东那边的开支,能否请王上先支援一下?”李丹恳求道,“战事结束后,我立即还给你。”
江南伸出一只手,在李丹眼前晃了一下。李丹笑容一僵,“这么高的利钱?”
“不,是五倍。”江南笑道,“你理解错了。”
“你抢钱啊?”李丹气得怒声叫了起来,“你也太黑了,竟然要五倍利。”
“哎,你刚才说什么?”江南面色一寒,黛眉微皱,不高兴地说道,“你再说一遍。”
李丹把头扭到一边,咬牙切齿地暗暗骂了一句,嘴里愤怒然说道:“随你了。”
=
魏国公府。
李丹回家看望母亲。老夫人知道他回来了,一直等到深夜。老夫人说,大战时期,像你这样优哉游哉,还抽空回家看望老娘的人,几十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当年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即使不出征,也在官署日夜操劳,战事不结束他根本不会回家。你倒好,前线打得血流成河,你还四处蹓跶。
李丹低头认错。下次不回来了。本来是要连夜返回战场的,但因为明天有重要的朝议,所以在长安滞留一夜。
老夫人这才没有责怪,话题一转,叫他马上和拓跋家的女儿完婚。
“这时候完婚?”李丹惊讶不已,“打完仗再说吧。”
“我已经和广陵公说好了,你哥哥也代你定好了日子。”老夫人的口气不容置疑,“这个月二十四,拓跋家会把女儿送到同州完婚。”
“为什么要这么匆忙?”
“你以为我老了吗?”老夫人神情渐渐严肃,“朝堂上的事我也略有耳闻,像你这样依靠后宫的支持坐上宰辅位置的人,在战场上的日子是不是很难过?有没有人听你的?”
李丹笑容一窒,哑口无言。
“我都快七十岁了,什么事我没见过?”老夫人叹了口气,“孩子,人在世上想活下去不容易,虽然你有凌云志气,有文韬武略,但要想活下去,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此次拓跋家能委曲求全,答应这门婚事,还让你们在同州完婚,说明拓跋家还是看好你,还是希望把你扶起来,所以你要争口气,把这一仗打赢了。”
李丹很激动,心里阵阵酸楚。母亲虽然老了,但眼睛还是雪亮,坐在家里都能看到朝堂和战场。和拓跋氏的联姻因为长安形势的云诡波谲而一拖再拖,但随着局势逐渐明朗化,自己和李家前景黯淡,拓跋氏并不看好自己,这从他们坚决反对自己出任宰辅就能看出来。
现在他们怎么突然又同意了?难道和高颎有关?高颎一直和自己在一起,他知道很多秘密,或许在他眼里,自己成功的把握非常大,所以他说服了拓跋氏,以最快的速度联姻,并且还在前线完婚,这可以给前线的拓跋氏和代北人一个明确回答,拓跋氏支持李丹,同时希望所有的拓跋氏子弟和代北勋贵子弟都支持李丹。
或许情况正像自己猜想的一样。这段时间,大周朝堂在自己的主掌下,发生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很多过去不可能的事,很多过去没有想到的事,都在这短短时间内发生了。通过以财富换取新政,以新政换取宇文氏的认同,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再通过和拓跋氏的这次联姻,自己在朝堂上、在大周军中很快就能占据一席之地。身份、资历、权势、威严、声望有时候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一点一点累积而成。
但自己心里非常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源自对哥哥的愧疚。这一切本来是哥哥的,那个漂亮的女孩也是因为喜欢哥哥而对这门婚事非常满意,自己可以占据哥哥的事业,但不能占据哥哥的女人,要和喜欢哥哥的女孩成亲,这让自己有强烈的负罪感。
老夫人数叨了很多,看到李丹面色阴沉,一直沉默不语,伸手亲昵地打了他一下,“也不知道你小子哪来的福气,拓跋皇族家的女儿竟然嫁给你做妾。这要放在十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当年为了给你大哥娶拓跋家的公主,我和你父亲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婚事是成了,谁知江山变成了宇文氏的,你大哥竟因此不能承继家嗣。你要懂得珍惜,好好对待翩翩,将来不要娶正妻,她就是你的正妻,她的孩子将来就是嫡长子。你记住了吗?”
李丹脑海里想起了西海,又想起了雅璇,电闪之间又飞过江南那美丽的笑容。李丹霍然心惊,不敢再想下去,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怎么?你不愿意?”老夫人看出李丹的心思早飞了,口气顿时严厉起来。
“母亲,你早点安歇,我回去休息了。”李丹不敢回答,忙不迭的地叩了几个头,然后不顾老夫人的呼叫,飞一般退了出去。
义安长公主和温柔站在门外,准备等他们谈完后进去服侍老夫人,突见房门一开,李丹身如鬼魅,在她们眼前晃了几下就消失了。
“老幺什么时候有了这等武技?”义安长公主瞠目结舌,“这些年他在敦煌都干了些什么?”
=
三月十六日,大周皇帝下旨,实施新官制。
三师三孤三公各有任命,和过去变化不大,引人注目的是大司马和大将军。
宇文宪出任大司马,这无可非议,而韦孝宽出任大将军,也可以接受。以韦孝宽的功绩,早该担任三师三孤之职了,但因为宇文护非常忌惮他,把他一直压在边镇不让他回京。这两人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同时加领了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职务在关陇从大魏(西魏)到大周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实权官衔,现在突然变成虚衔尊号,朝堂上下还真非常不适应。
由此人们更加关注李丹的官职。隶尚书,一个一品官职,却是大周朝廷最具实权的官职。不过这个官职和过去那个具有实权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官职比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臣僚,都感到放心了,因为隶尚书这个官职虽然权柄非常大,但它并不直接控制军队,它要想指挥军队,必须和皇帝合二为一,否则执掌兵权的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都不买账,它只有干瞪眼。这一点至关重要。
接着大周皇帝又下旨。
考虑到东线战事紧张,在同州设大行台,由隶尚书李丹代皇帝亲征。拜李丹为中路行军元帅,陇西、河西、荆襄三地府军和新建十五万府军、州郡兵受其节制,统一指挥东线战事。左路行军元帅宇文宪和右路行军元帅韦孝宽均受其节制。
李丹接旨,奔赴同州,建大行台,至于兵,目前他还没有。
=
同州,大行台。
李丹的境遇得到了很大改善。
大司马宇文宪亲自赶到大行台祝贺。李丹能交出都督中外诸军事,这足够证明他的心意,虽然有可能是为了打赢这一仗的无奈之举,但这个姿态很不错。至于他这个中路行军元帅实在不值一提,战罢即结束,无法和那个掌控大周军权军队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相提并论。
李丹谦逊客气了一番,然后说到了和大齐议和的事。
李纶做为大周特使,何林做为突厥人的特使,联袂去山东。此番议和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之关键,虽然这是一次毫无诚意的假议和,但能不能成功却直接关系到战场胜负。
宇文宪建议取道河阳战场,和大齐军统帅兰陵王高长恭取得联系,再由高长恭把大周使团送到大齐京师去。斛律光志在灭周,他如果看到大周议和使团,说不定大手一挥,全砍了。
李纶接受了宇文宪的建议,渡河去河东,在李丹、宇文宪的护送下,直奔晋州。
高长恭果然接受了议和之议,他亲自赶到两军阵前,和李丹、宇文宪见面。他和宇文宪很熟了,很多年前就在战场上对阵厮杀,至于李丹,则是去年在大漠相识。三人见面,只谈私人交情,言谈甚欢。
李纶、何林带着使团人员随高长恭进入齐军大营,然后在一队骑军护送下急驰齐都邺城。
=(未完待续)
“秦公,这场*一旦掀起,大周国祚势必难以保全,府兵制也名存实亡,秦公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把这十五万新建军队收为己有,将成为能否主宰这场风暴的关键。”
“秦公,你想成为这场风暴的主宰者,还是想被这场风暴席卷而去?”高颎轻轻问了一句。
李丹霍然惊悟,拱手拜谢。
在京师之外建大行台,隶尚书事的宰辅领大行台主掌国事,这等同于把皇帝和皇权都搬到了大行台,这和之前以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身份领中外府其实如出一辙,但因为官制改了,权柄实际上集中到皇帝手上,这两个机构所代表的权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过去大周实施的六官官制本来就是限制皇权、君臣共享权柄的制度,而屡屡成为权臣篡僭阶梯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和中外府结合,更是成为代替皇帝和中枢的机构,自宇文泰、宇文护叔侄把持中外府以来,中外府实际上就是大周中枢,所以朝堂上下,不管是皇帝还是臣僚,都无法接受。
相反,三省制中的隶尚书事的宰辅和京外大行台相结合,代行皇帝和尚书台职权,虽然同样主掌军政大权,其权柄和威摄力甚至要超过中外府,但其对国祚的威胁性却要小于中外府。此刻皇帝有无上权威,他可以随时撤换隶尚书事的宰辅,也可以随时撤消大行台。在皇帝和大臣们的眼中,李丹和大行台的份量和威胁性都已大大降低。
当然了,如果宰辅是宇文泰、高欢或者宇文护这样的一代豪雄,那则另当别论,但今日的大周宰辅是名不见经传的李丹,他的靠山主要是皇太后和弘德夫人,他这个宰辅和京外大行台的份量可想而知,这将最大程度地让李丹在不损失目前权柄的基础上,迅速滑下风口浪尖,隐藏到安全的地方,悄悄蓄积实力,准备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
至于高颎和苏威,显然看中的是大行台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等到有朝一日李丹崛起了,大行台成为实际上的国之中枢,他们两人的地位则如日中天,极度显赫。
李丹完全明白了新官制的妙处,对高颎和苏威之才更是钦佩不已。
=========
长安。
关中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先有几个地方因为征调徭役和驱赶佛道信徒爆发了几场骚乱,接着传出前线大败的消息,京畿很多富豪开始撤离长安,这引起了百姓的恐慌,更多的人携家带口加入到逃难大军。
李丹到了京师,马上进宫觐见天子、皇太后和弘德夫人,详细述说了东线战局。大军将士人心惶惶,矛盾激烈,攻防无序,指挥不灵,临阵逃跑者、投降者、倒戈者层出不穷,形势之严峻,远远超过了先前预料。
李丹为此向皇帝呈奏几个应对之策。
修改官制,利用朝中很多大臣都在战场上这个难得时机把权柄集中于皇帝,皇帝独揽大权,皇权重振,如此则反过来有利于皇帝对府军的控制,对前线各级统军大将们的控制。
急速从各地调集大军保护京都,为此需要即刻征调陇西、河西和荆襄三地大军。正在扩建的十五万府军和州郡兵也一边组建一边赶到京师集结强训,以便在危急时刻投入战场,考虑到各地,尤其是关中各州都有很多拒不还俗的沙门道士,为了把他们对州郡的威胁降到最低,即刻强募入军,拒不从军者,斩。
太傅窦炽、太师尉迟迥和大司徒李晖都在含仁殿,听到李丹的奏议吓了一跳。强征沙门道士从军,过去只有拓跋大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在灭佛的时候干过,现在李丹也步其后尘,为了击退敌人不顾一切了。
“和突厥、吐谷浑、大陈的谈判都还没有结果,怎能把三地府军调入关中?”尉迟迥怒声责问,“你想把大周的国土拱手送人吗?”
“正有此意。”李丹禀奏道,“此时此刻,国祚第一,如其谈判迟迟没有结果,延误救援时间,导致国祚不保,还不如暂时满足他们的要求,等到我们保住了江山,恢复了元气,再把失去的土地连本带利夺回来。”
两下权衡取其利,李丹反复解释劝说,小皇帝不耐烦了,说不就是几个城池,给他们就是了。弘德夫人虽然心有不舍,但此刻儿子的皇位重要,所以她勉强也同意了。皇太后一切都听李丹的,李丹怎么说,她就怎么应承。
关于官制的修改也有争议,皇权的过度集中显然对门阀世家分享权柄和财富极其不利,这一点朝堂上下是有共识的,然而苏威、高颎等人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利益上,他们看得更远,他们考虑的是汉人攫取权柄,继而重建汉祚这远大的理想上,而宇文氏着眼于巩固自己的权柄,双方有共同利益需要,所以李丹和宇文氏宗室大臣这次非常一致,态度很坚决,而弘德夫人和皇太后也极力支持,这件事最后就强行通过了。
=
议事完毕,小皇帝把李丹留了下来,他想拜自己的母亲为太后,但按律大周后宫只能有一位皇太后,而且他担心母亲不答应,所以他想请李丹联合一帮大臣上奏,然后他顺水推舟下旨就行了。
李丹认为这也没什么不妥,小皇帝还是蛮有孝心的,唯独就是需要皇太后同意。李丹独自觐见了皇太后,把皇帝的意思说了一下,他个人认为皇太后和弘德夫人私交不错,很多事两人都有默契,尤其在需要小皇帝这件事上,两人绝对一致,如今弘德夫人过问国事有干政之嫌,如果她也能成为太后,有事两个人一起商量,名正言顺,那对皇太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皇太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这件事得罪小皇帝和李丹实在大可不必,而且她的确事事依赖弘德夫人,为此她马上请来了小皇帝,主动提出了请求。小皇帝大喜,央求李丹即刻上奏。
李丹乘着皇太后和小皇帝心情大好的时候,提出在同州建大行台。这一仗关系到大周存亡,自己做为辅弼大臣,总不能待在长安无所事事。如果建大行台,自己可以代替皇帝亲临前线,指挥将士们奋勇厮杀。
小皇帝和皇太后都不懂这其中的奥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昭武山。
昭武江南听说李丹到了,亲自出门相迎。李丹把前线情况具实相告,我要把荆襄府军即刻北调,所以要请你亲自赶赴江陵,参予陈、梁、周三国会谈,稳住吴明彻的水师,并以最快的速度结束谈判,让大陈水师顺水而下,渡江攻打江淮。
“劳累王上了。”李丹歉疚不已,“突厥人的态度对大陈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大陈人看到王上亲临江陵,必定知道突厥人已经决心援助大周,他们随即会改变策略,迅速和我们结盟共击大齐。”
江南微笑点头,“鸿烈,如今我已上了你的虎背,下不来了。既然你要我去,那我就立刻动身吧。”
“代国公宇文达做为大周特使,将和你同赴江陵。”
李丹随即把大周所能答应的最低条件一一解释,接着又把实施新官制的事说了一遍,“你有什么建议?”
“你把大行台设在同州,代替中外府,那你的官职是什么?隶尚书事?”江南对中土的官制虽然有所了解,但还是很陌生,对其中的奥妙一时难以领悟。
“按照新官制,权柄集中于皇帝,中枢在台省,我不管以什么官职出现在战场上,都是皇帝派出去的人,代皇帝行使权柄。”李丹笑道,“对于宇文氏来说,我主动推行新政,交还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撤消中外府,做出了坚决拥戴宇文氏的姿态,不像宇文护那样把大周权柄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上,这样一来,宇文氏和我之间的激烈矛盾会有所缓解,有助于双方冰释前嫌,携手合作。”
江南赞赏不已,“你真的很有办法。先前利用手里的权力,和门阀权贵瓜分了佛道两教的土地和钱财,然后又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了均田制,用财富换取了他们对新政的支持,现在又利用官制的修改,在自己独揽权柄的事实上盖上一层华丽的帷幕,以此来缓和与宇文皇族的关系,悄悄巩固自己的既得权柄。那么,下一步,你打算干什么?”
“我要军队。”李丹停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我自己的军队。”
江南美丽的面孔上掠过一丝惊色,“你要修改府兵制?”
“不,不……”李丹摇摇头,“我要一支听我指挥的军队。”
“那我能帮你什么吗?”江南关切地问道,“需要钱财吗?”
“不,不……”李丹笑了起来,“我现在有大周的国库,取之不竭。”
“你这一仗打完,大周国库就空了。”江南笑道。
“那请王上把丝路贸易权还给我,行不行?”
“等你打赢了再说。”江南笑意盈盈,没有一口拒绝。
“我能向你借一个人吗?”李丹问道,“大周马上要派人到大齐议和,我想请王上把何林借给我,让他和大周的特使一起去邺城,利用他哥哥何永康的关系,帮我们打通上上下下的关系。为了能尽快达成议和,什么办法都要用,贿赂、收买、刺杀、谣言、反间、离间、美人计……各种手段统统用上。只待大齐皇帝下旨撤兵,斛律光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江南笑着答应了。
“在山东那边的开支,能否请王上先支援一下?”李丹恳求道,“战事结束后,我立即还给你。”
江南伸出一只手,在李丹眼前晃了一下。李丹笑容一僵,“这么高的利钱?”
“不,是五倍。”江南笑道,“你理解错了。”
“你抢钱啊?”李丹气得怒声叫了起来,“你也太黑了,竟然要五倍利。”
“哎,你刚才说什么?”江南面色一寒,黛眉微皱,不高兴地说道,“你再说一遍。”
李丹把头扭到一边,咬牙切齿地暗暗骂了一句,嘴里愤怒然说道:“随你了。”
=
魏国公府。
李丹回家看望母亲。老夫人知道他回来了,一直等到深夜。老夫人说,大战时期,像你这样优哉游哉,还抽空回家看望老娘的人,几十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当年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即使不出征,也在官署日夜操劳,战事不结束他根本不会回家。你倒好,前线打得血流成河,你还四处蹓跶。
李丹低头认错。下次不回来了。本来是要连夜返回战场的,但因为明天有重要的朝议,所以在长安滞留一夜。
老夫人这才没有责怪,话题一转,叫他马上和拓跋家的女儿完婚。
“这时候完婚?”李丹惊讶不已,“打完仗再说吧。”
“我已经和广陵公说好了,你哥哥也代你定好了日子。”老夫人的口气不容置疑,“这个月二十四,拓跋家会把女儿送到同州完婚。”
“为什么要这么匆忙?”
“你以为我老了吗?”老夫人神情渐渐严肃,“朝堂上的事我也略有耳闻,像你这样依靠后宫的支持坐上宰辅位置的人,在战场上的日子是不是很难过?有没有人听你的?”
李丹笑容一窒,哑口无言。
“我都快七十岁了,什么事我没见过?”老夫人叹了口气,“孩子,人在世上想活下去不容易,虽然你有凌云志气,有文韬武略,但要想活下去,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此次拓跋家能委曲求全,答应这门婚事,还让你们在同州完婚,说明拓跋家还是看好你,还是希望把你扶起来,所以你要争口气,把这一仗打赢了。”
李丹很激动,心里阵阵酸楚。母亲虽然老了,但眼睛还是雪亮,坐在家里都能看到朝堂和战场。和拓跋氏的联姻因为长安形势的云诡波谲而一拖再拖,但随着局势逐渐明朗化,自己和李家前景黯淡,拓跋氏并不看好自己,这从他们坚决反对自己出任宰辅就能看出来。
现在他们怎么突然又同意了?难道和高颎有关?高颎一直和自己在一起,他知道很多秘密,或许在他眼里,自己成功的把握非常大,所以他说服了拓跋氏,以最快的速度联姻,并且还在前线完婚,这可以给前线的拓跋氏和代北人一个明确回答,拓跋氏支持李丹,同时希望所有的拓跋氏子弟和代北勋贵子弟都支持李丹。
或许情况正像自己猜想的一样。这段时间,大周朝堂在自己的主掌下,发生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很多过去不可能的事,很多过去没有想到的事,都在这短短时间内发生了。通过以财富换取新政,以新政换取宇文氏的认同,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再通过和拓跋氏的这次联姻,自己在朝堂上、在大周军中很快就能占据一席之地。身份、资历、权势、威严、声望有时候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一点一点累积而成。
但自己心里非常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源自对哥哥的愧疚。这一切本来是哥哥的,那个漂亮的女孩也是因为喜欢哥哥而对这门婚事非常满意,自己可以占据哥哥的事业,但不能占据哥哥的女人,要和喜欢哥哥的女孩成亲,这让自己有强烈的负罪感。
老夫人数叨了很多,看到李丹面色阴沉,一直沉默不语,伸手亲昵地打了他一下,“也不知道你小子哪来的福气,拓跋皇族家的女儿竟然嫁给你做妾。这要放在十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当年为了给你大哥娶拓跋家的公主,我和你父亲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婚事是成了,谁知江山变成了宇文氏的,你大哥竟因此不能承继家嗣。你要懂得珍惜,好好对待翩翩,将来不要娶正妻,她就是你的正妻,她的孩子将来就是嫡长子。你记住了吗?”
李丹脑海里想起了西海,又想起了雅璇,电闪之间又飞过江南那美丽的笑容。李丹霍然心惊,不敢再想下去,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怎么?你不愿意?”老夫人看出李丹的心思早飞了,口气顿时严厉起来。
“母亲,你早点安歇,我回去休息了。”李丹不敢回答,忙不迭的地叩了几个头,然后不顾老夫人的呼叫,飞一般退了出去。
义安长公主和温柔站在门外,准备等他们谈完后进去服侍老夫人,突见房门一开,李丹身如鬼魅,在她们眼前晃了几下就消失了。
“老幺什么时候有了这等武技?”义安长公主瞠目结舌,“这些年他在敦煌都干了些什么?”
=
三月十六日,大周皇帝下旨,实施新官制。
三师三孤三公各有任命,和过去变化不大,引人注目的是大司马和大将军。
宇文宪出任大司马,这无可非议,而韦孝宽出任大将军,也可以接受。以韦孝宽的功绩,早该担任三师三孤之职了,但因为宇文护非常忌惮他,把他一直压在边镇不让他回京。这两人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同时加领了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职务在关陇从大魏(西魏)到大周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实权官衔,现在突然变成虚衔尊号,朝堂上下还真非常不适应。
由此人们更加关注李丹的官职。隶尚书,一个一品官职,却是大周朝廷最具实权的官职。不过这个官职和过去那个具有实权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官职比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臣僚,都感到放心了,因为隶尚书这个官职虽然权柄非常大,但它并不直接控制军队,它要想指挥军队,必须和皇帝合二为一,否则执掌兵权的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都不买账,它只有干瞪眼。这一点至关重要。
接着大周皇帝又下旨。
考虑到东线战事紧张,在同州设大行台,由隶尚书李丹代皇帝亲征。拜李丹为中路行军元帅,陇西、河西、荆襄三地府军和新建十五万府军、州郡兵受其节制,统一指挥东线战事。左路行军元帅宇文宪和右路行军元帅韦孝宽均受其节制。
李丹接旨,奔赴同州,建大行台,至于兵,目前他还没有。
=
同州,大行台。
李丹的境遇得到了很大改善。
大司马宇文宪亲自赶到大行台祝贺。李丹能交出都督中外诸军事,这足够证明他的心意,虽然有可能是为了打赢这一仗的无奈之举,但这个姿态很不错。至于他这个中路行军元帅实在不值一提,战罢即结束,无法和那个掌控大周军权军队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相提并论。
李丹谦逊客气了一番,然后说到了和大齐议和的事。
李纶做为大周特使,何林做为突厥人的特使,联袂去山东。此番议和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之关键,虽然这是一次毫无诚意的假议和,但能不能成功却直接关系到战场胜负。
宇文宪建议取道河阳战场,和大齐军统帅兰陵王高长恭取得联系,再由高长恭把大周使团送到大齐京师去。斛律光志在灭周,他如果看到大周议和使团,说不定大手一挥,全砍了。
李纶接受了宇文宪的建议,渡河去河东,在李丹、宇文宪的护送下,直奔晋州。
高长恭果然接受了议和之议,他亲自赶到两军阵前,和李丹、宇文宪见面。他和宇文宪很熟了,很多年前就在战场上对阵厮杀,至于李丹,则是去年在大漠相识。三人见面,只谈私人交情,言谈甚欢。
李纶、何林带着使团人员随高长恭进入齐军大营,然后在一队骑军护送下急驰齐都邺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