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安礼章 (1/2)
59文学 www.59wx.cc,素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
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本章为全书的总结,在讲述了道、德、志、义之后,将做人成大事的立身之本归结为“礼”,也就是做人处世的规律和原则。人生在世,竞争激烈,路途坎坷,充满艰难险阻。这里告诉你的就是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占据优势、成就事业应该注意的规律,把人生中安危祸福、贫富贵贱的来源和道理剖析得淋漓尽致。
原典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注释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
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
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筹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仓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解释
招人怨恨往往在于不能宽容别人的小过错。凡是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必然有他的缺点。如果当领导的,平时做人处世,对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过失、小毛病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似乎自己永远正确,那么,就会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和面子,怨恨不满的情绪也就会随之而产生。所以,待人处世应该常怀宽容之心。
《尚书》说:领导和驾驭众人应该有宽容的胸怀。祸患是由于没有事先谋划好。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如果在做事之前没有对未来的预测,那么,事情的发展
变幻莫测,到了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准备而只能
仓促应付,事情就难以办成。所以,必须记住“凡事预则立”
的道理。
原典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释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
则亦无祸无福矣。
解释
幸福是善行的积累,祸患则是恶行的积累。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并非总是报应在眼前,它的后果
一般常在将来体现出来。孔子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是在泽被三代人之后才会消失。”周朝由于文王的先人和子孙累世积德,才会有八百多年的江山;秦始皇以霸道得天下,政权只维持十五年。国家大事是这样,个人、家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所以,做人做事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大度的胸怀,不能只看眼前,争一时的小利,不顾未来。试看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人,无不如此。
《淮南子》说:君子不认为善小不足以为之就不为,小善
可以积累成大善;也不认为恶小做了没什么就去做,小恶积累
起来就是大恶。羽毛积累起来可以沉船,轻的东西多了也可
以压断车轴。所以,君子对小事都很慎重。又说:祸和福都是自己造成的,祸福同门,利害为邻,不是圣人就很难分清。
原典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注释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
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解释
百姓饥饿是因为不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农民。百姓冬天寒冷,是因为懒惰,不勤于纺织。衣和食,是天下的命脉,
是富强的根本。
原典
安在得人,危在失上。
注释
王氏曰:“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
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
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
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解释
国家的安定在于善于用人,国家的危机在于用人不当、错失人才。周用姜太公,汉用张良、韩信、英布、彭越,都是得人。项羽不用韩信、英布、彭越,罢黜范增,都是失士。
总之,不论治国,还是经营企业、谋划事业,得到人才
就能成功,失去人才就会失败。
原典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释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
年生聚,汉之平淮,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解释
富裕在于有长远的打算,着眼于未来;贫穷是因为不善
于把握时机,抓不住机遇。尧提倡节俭,魏国的李悝变法,
越王勾践十年生养积累,都是着眼于将来的谋略。所以,富与贫的道理还是在于眼光和努力。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就可以致富,而懒惰奢侈,不务正业,必然贫困。
原典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注释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测;群情猜惧,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解释
做领导的做事没有准则,变化无常,不讲操守,下面的人就产生疑心。
《左传》说:在上面的没有一定之规,在下面的就无所适从,这是产生疑惑和混乱的根源。
所谓:上行下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企业、单位的管理,当领导的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稳重谨慎,要为下面的人树立好的榜样,而
不能随便轻浮、朝令夕改。
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安静是躁动的主帅,因此
君子每天行走,都离不开载重的车辆,虽然过着华丽的生活,却处之泰然。为什么作为大国的君主,治理天下却轻率躁动呢?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体。
原典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释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王氏曰:“承应君王,当志诚恭敬;若生轻慢,必受其责。安抚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于人,必招其怨。轻篾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亲。”
解释
对待上司或者上级要尊重,轻视或者不尊重他们对自己没有好处。做领导或者上级的,也要尊重属下的人格,不能有欺侮或慢待的言行。领导和下属之间都应该以平等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彼此。能做领导的人,自然有他的长处,他的地位也需要受到尊重;做下属的,也不一定久居人下,也有自己的人格和才能。
轻视领导就失去了礼节,慢待下属就失去了恩惠。没了
礼节就产生恶感,而没了恩惠也就没人亲近。
所以,上下之道,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节。
原典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远离中央的地方官吏也会看不起他们。这样一来,中央的高官就没有威信,就不好办事。所以,中央的领导要敢于用人。齐桓公放权于管仲,称霸一世;刘玄德委政于孔明,终成鼎立;唐太宗以魏征为鉴,才有贞观之治……这都是历史的明证。
另一层含义是相反的,是说中央领导身边的大臣如果不尊重中央政府,那么地方的领导就会对中央政府产生轻视的心理;中央的大臣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指示,地方上就更不尊
重中央政府了。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威信。
原典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释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解释
没有自信的人,对自己都疑神疑鬼,就不可能相信别人,也听不进人家的忠告良言,这就是昏庸糊涂;有自信的人,绝不会轻易怀疑别人。
自疑同时又怀疑他人,是由于对局势看不清、情况摸不透,没有把握;自信还能相信别人,是由于全局在胸,先机
在手,胜算在握。
原典
枉士无直友。
注释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
解释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阿谀谄媚、行事奸邪的小人,就不会有真诚善良的朋友。做领导的喜欢听好话,就自然会有吹捧奉承之徒来接近他;喜欢美色,就自然有人投其所好,送来美女。
所以,要交到真诚的朋友,有忠心的下属,自己首先应
该做人正直。
原典
曲上无直下。
注释
注曰: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解释
常言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端,邪癖放浪,身边就会聚集投其所好的奸佞小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诞之徒。楚王好细腰,国人尽饿死;汉元帝庸弱无能,才导致弘恭、石显这两个奸宦专权误国;宋徽宗爱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乡;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死党有八人,另有
八人为其附庸,凡有求于他的,必先通过这十六人,故被称
为“八关”、“十六子”……一部中国历史,如此类事例,俯
拾皆是。所以,不讲仁义、没有德行的领导,就没有敢说真话的
部下。人没有好朋友的帮助,不能立身于天下;做领导的没
有贤德的部下,也一定会失败。
原典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释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解释
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国家,找不到德才兼备的贤人;在政治腐败、治理混乱的国家,没有善良的人。不是说真的没有贤人和善人,而是因为在那样的局面和社会风气之下,奸人和小人才吃得开;善良的人不愿意同流合污,必然受到迫害,真正有才干的人也不会受到重用,所以,只能选择逃
避了。
举例
当年孔子想去晋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和弟子们已经走到了晋国边境的黄河之滨,听到赵简子杀了辅佐他的贤大夫鸣犊,于是取消了投靠赵简子的计划。
所以,从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亡。孔子说:有智慧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次要远离祸乱危险的地域,再次是避开女色的诱惑,最后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场所。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我保护的经验
之谈。
原典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释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
贤而养之。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
摄政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
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
患难,狗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解释
这里讲的依然是人才对于事业的重要。做领导的,不但要有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要有厚禄高薪养才之意。
只要是人才,他的才干必然不同于普通人,他的要求也自然不能和普通人一样对待,没有优厚的待遇,留不住人才。
《吕氏春秋》说:最高明的人发现人才,中等的人善于做事,最差的人才着眼于发财。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高明的铸剑人,得地千里,
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举例
秦穆公要称霸的时候,繇余来自戎,百里溪来自宛,蹇叔来自宋。正是这些人才的帮助,才为秦国称霸的建立和后
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典
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释
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解释
国家有了称霸的迹象和打算的时候,有才能的人就争相来归附。因为当一个国家处在上升过程中时,需要大批的人才,而那些有才能的人看见了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机会,就会前来投奔。所以,在历史上,每个处于兴盛中的国家,无一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吕氏春秋》说:土地从属于城市,城市从属于人民,人
民从属于贤者。
举例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士而闻名,
而他们养的宾士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原典
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释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解释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一个国家正在走下坡路的、将要灭亡的话,贤明的人将纷纷逃离故园,避难他乡。正在衰败中的国家,真正的人才都得不到重视和使用,奸臣当道,小人横行,他们只有选择离开或者装糊涂了。所以,历史上正在
走向灭亡的国家,大都人才凋零。
举例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许多才识之士,或遁入空门,成了一代高僧,或隐逸山林,自甘清贫。诸葛亮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乱世时贤德之
士的心态。孔子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也是这个意思。
原典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
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释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之道德;国之浅则无忠
贤也。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
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
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解释
这里继续引申吸引人才的道理:如果做领导的自身无德无才,气量狭窄,就无法吸引人才,有了人才也不会利用。正如:土壤不肥沃,生产不出甘美之物;水浅的地方,游不来大鱼;没有枝叶的树木,引不来大鸟;树林不茂盛,藏不
住虎狼之类的大野兽。
原典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释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峻,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
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解释
山太高了容易崩裂,水太满了容易外溢。这里的意思是,做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谦虚为怀。
骄傲的人气量狭小,谦虚的人恢弘大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当人处在危难困苦之时,大多数人会警策奋发、励精图治;一旦发达,便放纵骄横。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创业者众,守成者鲜。这也是人性之常有的弱点。
《淮南子》说:物盛则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所以,聪明睿智的人应该谦虚,多闻善辩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无知,勇敢而有毅力的人应该知道有所畏惧,富贵的人应该节俭,德施天下的人应该礼让。如果违反了以上五个
方面就有危险。
举例
让吴国称霸诸侯的是夫差,让吴国灭亡的也是夫差;文种的智慧,可以辅助弱小的越国使之强大,但不能保全自己;苏秦的智谋,可以挂六国的相印,抵制强大的秦国,但后来
却使自己死于非命。原因都在于他们在功成之后自满了。
原典
弃玉取石者盲。
注释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解释
抛弃美玉,怀抱顽石的,实在是有眼无珠的瞎子。虽然有用人的打算,但不能区分人才的高下优劣,甚至宠信奸佞
而远离贤臣,这就和扔了美玉、留下顽石一样的愚昧无知。
举例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楚怀王罢黜屈原,而任用靳尚;宋高宗罢黜李纲而任用秦桧,都是用奸而不用贤,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做领导的,在用人之前,必须先
知人、识人,看清人的本质和真相。
原典
羊质虎皮者辱。
注释
注曰: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解释
本来是羊,却披上一张虎皮,装出老虎的威严,但伪装迟早会揭穿。这里的意思紧接上文,就是要善于观察人,不能被人的外表所迷惑。有些人善于伪装,外表冠冕堂皇,但内心是虚弱的,所谓色厉内荏是也;有些人样子像谦谦君子,满口的仁义道德,但行为却改不了小人的猥琐和卑鄙,因为
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举例
三国时的袁绍一开始似乎雄心万丈,名气很大,他还企图假借陈琳的名望给自己贴金,蒙了不少人,但最终还是敌不过曹操。唐朝的徐敬业借重骆宾王的文章号召天下讨伐武则天,最终也没什么成就。原因在于,他们的名声虽然很大,
但本事和谋略不行。
原典
衣不举领者倒。
注释
注曰:当上而下。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做事情要有章法,讲规矩,不能乱来,就像穿衣服的时候,应该让领子在上,如果把领子弄到下面,就穿乱套了。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经营企业也要有规则、有法度,分清上下先后,才会秩序井然、有条有理。
其二是说,做事情应该分清主次,区别纲目,抓住中心和关键。领子就是衣服的纲,抓住了领子衣服才齐整,所谓纲举目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鬼谷子》说:做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别人,而不能被人家控制;控制人就要掌握权力,被人控制就失去了命脉。
《韩非子》说:救火的时候,如果领导一个人拿着水壶去救火的话力量很小,但如果他拿着鞭子驱使人就可能有一万
人来救火。
《淮南子》说:虽然占据了优势的人,他所拥有的看上去
不多,但实际上却很多;他所持守的很简单,但所控制的范围却很广阔。所以,一根木头可以支撑起一个千钧重的屋子,不足五寸的钥匙可以打开厚重的城门。这和材料的大小没关系,是因为所处的地位关键啊。
举例
穰苴做齐国将军的时候,杀了怕死的贾庄,军威大振。管仲做齐国的宰相,首先开辟盐田让百姓致富。商鞅在秦国变法,在集市上以扛木头树立威信。高祖刘邦进入咸阳的时候,首先约法三章,安定民心。诸葛亮治理蜀国,首先严明法制。这些人都是在千头万绪之中,抓住了关键,所以,让
政策很快就见了成效。
原典
走不视地者颠。
注释
注曰:当下而上。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解释
这里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走路的时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面望天,没有不栽跟头的。这句话是说应该看下面的时候,就不应该看上面,上下的顺序不能颠倒了。其二是,做事情应该脚踏实地,早打基础,早做谋划,扎扎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淮南子》说:成就一件事情很难,失败很容易;建立好名声很难,而毁了自己很容易。千里长堤,可以毁于小小的蝼蚁,很大的屋宇可以被烟囱里的火焚烧。所以,尧告诫自
己:战战兢兢,日慎一日。
原典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释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倾乱。”
解释
房子的梁柱不坚固,房子就容易毁坏。辅佐国家的大臣软弱无能,国家就会衰败倾覆。这里强调的,还是人才对于
国家或者事业的重要性。
《易经》说:德行很薄位置却很尊贵、智慧不够图谋却很
大、力量不大负担却很沉重,这种人没有不失败的。
《管子》说:大木头不能放到薄墙上。
举例
春秋时的卫灵公荒淫无道,但诸侯不敢去攻打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是因为他有人才啊,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负责宗庙,王孙贾负责军队,有这些人帮助他,谁敢打他啊?”同样,称霸春秋的齐桓公也不是一个十分贤德的明君,只是由于管仲的才干和谋略才使他得以称霸。管仲一死,齐国大乱,桓公横尸数月,蛆虫满地,都无人安葬。伍子胥辅吴,吴国灭越败楚,威震中原,子胥一死,吴国亦亡。这又从反面证明将相乃君王之左膀右臂,将相强则国亦强。将相
无能,国家怎么可能强大呢?
原典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注释
注曰:夫中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
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王氏曰:“寒食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
心;心伤于寒,后有丧身之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
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解释
... -->>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
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本章为全书的总结,在讲述了道、德、志、义之后,将做人成大事的立身之本归结为“礼”,也就是做人处世的规律和原则。人生在世,竞争激烈,路途坎坷,充满艰难险阻。这里告诉你的就是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占据优势、成就事业应该注意的规律,把人生中安危祸福、贫富贵贱的来源和道理剖析得淋漓尽致。
原典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注释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
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
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筹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仓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解释
招人怨恨往往在于不能宽容别人的小过错。凡是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必然有他的缺点。如果当领导的,平时做人处世,对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过失、小毛病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似乎自己永远正确,那么,就会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和面子,怨恨不满的情绪也就会随之而产生。所以,待人处世应该常怀宽容之心。
《尚书》说:领导和驾驭众人应该有宽容的胸怀。祸患是由于没有事先谋划好。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如果在做事之前没有对未来的预测,那么,事情的发展
变幻莫测,到了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准备而只能
仓促应付,事情就难以办成。所以,必须记住“凡事预则立”
的道理。
原典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释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
则亦无祸无福矣。
解释
幸福是善行的积累,祸患则是恶行的积累。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并非总是报应在眼前,它的后果
一般常在将来体现出来。孔子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是在泽被三代人之后才会消失。”周朝由于文王的先人和子孙累世积德,才会有八百多年的江山;秦始皇以霸道得天下,政权只维持十五年。国家大事是这样,个人、家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所以,做人做事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大度的胸怀,不能只看眼前,争一时的小利,不顾未来。试看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人,无不如此。
《淮南子》说:君子不认为善小不足以为之就不为,小善
可以积累成大善;也不认为恶小做了没什么就去做,小恶积累
起来就是大恶。羽毛积累起来可以沉船,轻的东西多了也可
以压断车轴。所以,君子对小事都很慎重。又说:祸和福都是自己造成的,祸福同门,利害为邻,不是圣人就很难分清。
原典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注释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
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解释
百姓饥饿是因为不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农民。百姓冬天寒冷,是因为懒惰,不勤于纺织。衣和食,是天下的命脉,
是富强的根本。
原典
安在得人,危在失上。
注释
王氏曰:“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
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
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
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解释
国家的安定在于善于用人,国家的危机在于用人不当、错失人才。周用姜太公,汉用张良、韩信、英布、彭越,都是得人。项羽不用韩信、英布、彭越,罢黜范增,都是失士。
总之,不论治国,还是经营企业、谋划事业,得到人才
就能成功,失去人才就会失败。
原典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释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
年生聚,汉之平淮,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解释
富裕在于有长远的打算,着眼于未来;贫穷是因为不善
于把握时机,抓不住机遇。尧提倡节俭,魏国的李悝变法,
越王勾践十年生养积累,都是着眼于将来的谋略。所以,富与贫的道理还是在于眼光和努力。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就可以致富,而懒惰奢侈,不务正业,必然贫困。
原典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注释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测;群情猜惧,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解释
做领导的做事没有准则,变化无常,不讲操守,下面的人就产生疑心。
《左传》说:在上面的没有一定之规,在下面的就无所适从,这是产生疑惑和混乱的根源。
所谓:上行下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企业、单位的管理,当领导的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稳重谨慎,要为下面的人树立好的榜样,而
不能随便轻浮、朝令夕改。
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安静是躁动的主帅,因此
君子每天行走,都离不开载重的车辆,虽然过着华丽的生活,却处之泰然。为什么作为大国的君主,治理天下却轻率躁动呢?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体。
原典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释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王氏曰:“承应君王,当志诚恭敬;若生轻慢,必受其责。安抚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于人,必招其怨。轻篾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亲。”
解释
对待上司或者上级要尊重,轻视或者不尊重他们对自己没有好处。做领导或者上级的,也要尊重属下的人格,不能有欺侮或慢待的言行。领导和下属之间都应该以平等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彼此。能做领导的人,自然有他的长处,他的地位也需要受到尊重;做下属的,也不一定久居人下,也有自己的人格和才能。
轻视领导就失去了礼节,慢待下属就失去了恩惠。没了
礼节就产生恶感,而没了恩惠也就没人亲近。
所以,上下之道,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节。
原典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远离中央的地方官吏也会看不起他们。这样一来,中央的高官就没有威信,就不好办事。所以,中央的领导要敢于用人。齐桓公放权于管仲,称霸一世;刘玄德委政于孔明,终成鼎立;唐太宗以魏征为鉴,才有贞观之治……这都是历史的明证。
另一层含义是相反的,是说中央领导身边的大臣如果不尊重中央政府,那么地方的领导就会对中央政府产生轻视的心理;中央的大臣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指示,地方上就更不尊
重中央政府了。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威信。
原典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释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解释
没有自信的人,对自己都疑神疑鬼,就不可能相信别人,也听不进人家的忠告良言,这就是昏庸糊涂;有自信的人,绝不会轻易怀疑别人。
自疑同时又怀疑他人,是由于对局势看不清、情况摸不透,没有把握;自信还能相信别人,是由于全局在胸,先机
在手,胜算在握。
原典
枉士无直友。
注释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
解释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阿谀谄媚、行事奸邪的小人,就不会有真诚善良的朋友。做领导的喜欢听好话,就自然会有吹捧奉承之徒来接近他;喜欢美色,就自然有人投其所好,送来美女。
所以,要交到真诚的朋友,有忠心的下属,自己首先应
该做人正直。
原典
曲上无直下。
注释
注曰: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解释
常言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端,邪癖放浪,身边就会聚集投其所好的奸佞小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诞之徒。楚王好细腰,国人尽饿死;汉元帝庸弱无能,才导致弘恭、石显这两个奸宦专权误国;宋徽宗爱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乡;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死党有八人,另有
八人为其附庸,凡有求于他的,必先通过这十六人,故被称
为“八关”、“十六子”……一部中国历史,如此类事例,俯
拾皆是。所以,不讲仁义、没有德行的领导,就没有敢说真话的
部下。人没有好朋友的帮助,不能立身于天下;做领导的没
有贤德的部下,也一定会失败。
原典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释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解释
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国家,找不到德才兼备的贤人;在政治腐败、治理混乱的国家,没有善良的人。不是说真的没有贤人和善人,而是因为在那样的局面和社会风气之下,奸人和小人才吃得开;善良的人不愿意同流合污,必然受到迫害,真正有才干的人也不会受到重用,所以,只能选择逃
避了。
举例
当年孔子想去晋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和弟子们已经走到了晋国边境的黄河之滨,听到赵简子杀了辅佐他的贤大夫鸣犊,于是取消了投靠赵简子的计划。
所以,从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亡。孔子说:有智慧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次要远离祸乱危险的地域,再次是避开女色的诱惑,最后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场所。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我保护的经验
之谈。
原典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释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
贤而养之。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
摄政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
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
患难,狗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解释
这里讲的依然是人才对于事业的重要。做领导的,不但要有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要有厚禄高薪养才之意。
只要是人才,他的才干必然不同于普通人,他的要求也自然不能和普通人一样对待,没有优厚的待遇,留不住人才。
《吕氏春秋》说:最高明的人发现人才,中等的人善于做事,最差的人才着眼于发财。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高明的铸剑人,得地千里,
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举例
秦穆公要称霸的时候,繇余来自戎,百里溪来自宛,蹇叔来自宋。正是这些人才的帮助,才为秦国称霸的建立和后
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典
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释
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解释
国家有了称霸的迹象和打算的时候,有才能的人就争相来归附。因为当一个国家处在上升过程中时,需要大批的人才,而那些有才能的人看见了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机会,就会前来投奔。所以,在历史上,每个处于兴盛中的国家,无一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吕氏春秋》说:土地从属于城市,城市从属于人民,人
民从属于贤者。
举例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士而闻名,
而他们养的宾士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原典
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释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解释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一个国家正在走下坡路的、将要灭亡的话,贤明的人将纷纷逃离故园,避难他乡。正在衰败中的国家,真正的人才都得不到重视和使用,奸臣当道,小人横行,他们只有选择离开或者装糊涂了。所以,历史上正在
走向灭亡的国家,大都人才凋零。
举例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许多才识之士,或遁入空门,成了一代高僧,或隐逸山林,自甘清贫。诸葛亮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乱世时贤德之
士的心态。孔子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也是这个意思。
原典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
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释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之道德;国之浅则无忠
贤也。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
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
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解释
这里继续引申吸引人才的道理:如果做领导的自身无德无才,气量狭窄,就无法吸引人才,有了人才也不会利用。正如:土壤不肥沃,生产不出甘美之物;水浅的地方,游不来大鱼;没有枝叶的树木,引不来大鸟;树林不茂盛,藏不
住虎狼之类的大野兽。
原典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释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峻,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
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解释
山太高了容易崩裂,水太满了容易外溢。这里的意思是,做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谦虚为怀。
骄傲的人气量狭小,谦虚的人恢弘大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当人处在危难困苦之时,大多数人会警策奋发、励精图治;一旦发达,便放纵骄横。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创业者众,守成者鲜。这也是人性之常有的弱点。
《淮南子》说:物盛则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所以,聪明睿智的人应该谦虚,多闻善辩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无知,勇敢而有毅力的人应该知道有所畏惧,富贵的人应该节俭,德施天下的人应该礼让。如果违反了以上五个
方面就有危险。
举例
让吴国称霸诸侯的是夫差,让吴国灭亡的也是夫差;文种的智慧,可以辅助弱小的越国使之强大,但不能保全自己;苏秦的智谋,可以挂六国的相印,抵制强大的秦国,但后来
却使自己死于非命。原因都在于他们在功成之后自满了。
原典
弃玉取石者盲。
注释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解释
抛弃美玉,怀抱顽石的,实在是有眼无珠的瞎子。虽然有用人的打算,但不能区分人才的高下优劣,甚至宠信奸佞
而远离贤臣,这就和扔了美玉、留下顽石一样的愚昧无知。
举例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楚怀王罢黜屈原,而任用靳尚;宋高宗罢黜李纲而任用秦桧,都是用奸而不用贤,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做领导的,在用人之前,必须先
知人、识人,看清人的本质和真相。
原典
羊质虎皮者辱。
注释
注曰: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解释
本来是羊,却披上一张虎皮,装出老虎的威严,但伪装迟早会揭穿。这里的意思紧接上文,就是要善于观察人,不能被人的外表所迷惑。有些人善于伪装,外表冠冕堂皇,但内心是虚弱的,所谓色厉内荏是也;有些人样子像谦谦君子,满口的仁义道德,但行为却改不了小人的猥琐和卑鄙,因为
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举例
三国时的袁绍一开始似乎雄心万丈,名气很大,他还企图假借陈琳的名望给自己贴金,蒙了不少人,但最终还是敌不过曹操。唐朝的徐敬业借重骆宾王的文章号召天下讨伐武则天,最终也没什么成就。原因在于,他们的名声虽然很大,
但本事和谋略不行。
原典
衣不举领者倒。
注释
注曰:当上而下。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做事情要有章法,讲规矩,不能乱来,就像穿衣服的时候,应该让领子在上,如果把领子弄到下面,就穿乱套了。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经营企业也要有规则、有法度,分清上下先后,才会秩序井然、有条有理。
其二是说,做事情应该分清主次,区别纲目,抓住中心和关键。领子就是衣服的纲,抓住了领子衣服才齐整,所谓纲举目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鬼谷子》说:做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别人,而不能被人家控制;控制人就要掌握权力,被人控制就失去了命脉。
《韩非子》说:救火的时候,如果领导一个人拿着水壶去救火的话力量很小,但如果他拿着鞭子驱使人就可能有一万
人来救火。
《淮南子》说:虽然占据了优势的人,他所拥有的看上去
不多,但实际上却很多;他所持守的很简单,但所控制的范围却很广阔。所以,一根木头可以支撑起一个千钧重的屋子,不足五寸的钥匙可以打开厚重的城门。这和材料的大小没关系,是因为所处的地位关键啊。
举例
穰苴做齐国将军的时候,杀了怕死的贾庄,军威大振。管仲做齐国的宰相,首先开辟盐田让百姓致富。商鞅在秦国变法,在集市上以扛木头树立威信。高祖刘邦进入咸阳的时候,首先约法三章,安定民心。诸葛亮治理蜀国,首先严明法制。这些人都是在千头万绪之中,抓住了关键,所以,让
政策很快就见了成效。
原典
走不视地者颠。
注释
注曰:当下而上。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解释
这里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走路的时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面望天,没有不栽跟头的。这句话是说应该看下面的时候,就不应该看上面,上下的顺序不能颠倒了。其二是,做事情应该脚踏实地,早打基础,早做谋划,扎扎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淮南子》说:成就一件事情很难,失败很容易;建立好名声很难,而毁了自己很容易。千里长堤,可以毁于小小的蝼蚁,很大的屋宇可以被烟囱里的火焚烧。所以,尧告诫自
己:战战兢兢,日慎一日。
原典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释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倾乱。”
解释
房子的梁柱不坚固,房子就容易毁坏。辅佐国家的大臣软弱无能,国家就会衰败倾覆。这里强调的,还是人才对于
国家或者事业的重要性。
《易经》说:德行很薄位置却很尊贵、智慧不够图谋却很
大、力量不大负担却很沉重,这种人没有不失败的。
《管子》说:大木头不能放到薄墙上。
举例
春秋时的卫灵公荒淫无道,但诸侯不敢去攻打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是因为他有人才啊,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负责宗庙,王孙贾负责军队,有这些人帮助他,谁敢打他啊?”同样,称霸春秋的齐桓公也不是一个十分贤德的明君,只是由于管仲的才干和谋略才使他得以称霸。管仲一死,齐国大乱,桓公横尸数月,蛆虫满地,都无人安葬。伍子胥辅吴,吴国灭越败楚,威震中原,子胥一死,吴国亦亡。这又从反面证明将相乃君王之左膀右臂,将相强则国亦强。将相
无能,国家怎么可能强大呢?
原典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注释
注曰:夫中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
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王氏曰:“寒食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
心;心伤于寒,后有丧身之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
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解释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