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非和平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从太初三十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太初三十年至太初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中华民主帝国(法国为5.7%、德国为5.1%、日本为4.2%、意大利为2.8%),但是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中华民主帝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中华民主帝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民主帝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中华民主帝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中华民主帝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私有制,但是,中华民主帝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国家政策性投资。比如中华民主帝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太初五年至太初五十年共计175亿中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太初三十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中元。中华民主帝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中华民主帝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中华民主帝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中华民主帝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中华民主帝国出口比重中,太初三十年占46%,太初四十年代占30%左右,太初五十年代占20%左右。此外,中华民主帝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太初三十到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中华民主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太初三十年的5233亿中元上升到太初五十年的10634亿中元;这期间中华民主帝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到了太初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45%,原油产量的31%,钢产量的43.5%。太初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拥有汽车1.11亿辆,9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太初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农产品比太初三十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中华民主帝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欧美各国复兴后的挑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中华民主帝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中东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中华民主帝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民主帝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印度沿岸的占据了缅甸、泰国的西南资本家,形成了新西南财团,控制了中华民主帝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商业银行——西南商业银行;而南部的婆罗洲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婆罗洲财团。婆罗洲财团在太初四十年就已成为中华民主帝国的第五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山东财团、江浙财团、广东财团和中原财团。婆罗洲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从太初三十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太初三十年至太初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中华民主帝国(法国为5.7%、德国为5.1%、日本为4.2%、意大利为2.8%),但是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中华民主帝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中华民主帝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民主帝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中华民主帝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中华民主帝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私有制,但是,中华民主帝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国家政策性投资。比如中华民主帝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太初五年至太初五十年共计175亿中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太初三十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中元。中华民主帝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中华民主帝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中华民主帝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中华民主帝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中华民主帝国出口比重中,太初三十年占46%,太初四十年代占30%左右,太初五十年代占20%左右。此外,中华民主帝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太初三十到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中华民主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太初三十年的5233亿中元上升到太初五十年的10634亿中元;这期间中华民主帝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到了太初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45%,原油产量的31%,钢产量的43.5%。太初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拥有汽车1.11亿辆,9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太初五十年中华民主帝国农产品比太初三十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中华民主帝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欧美各国复兴后的挑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中华民主帝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中华民主帝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中东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中华民主帝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民主帝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印度沿岸的占据了缅甸、泰国的西南资本家,形成了新西南财团,控制了中华民主帝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商业银行——西南商业银行;而南部的婆罗洲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婆罗洲财团。婆罗洲财团在太初四十年就已成为中华民主帝国的第五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山东财团、江浙财团、广东财团和中原财团。婆罗洲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