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沉鱼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而马匹数量之多,显然一人不是只有一匹马。能有这么多良驹同行的,除了秦国狼卫,他还真没见过其他人有这么大的手笔。
毕竟,如今的中原诸国,无论晋齐,都刚经过国内世家公卿的内乱,就连赵氏这样晋阳第一世家,出行之时,想找出这样一个能配给双骑的马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等他终于找到草丛里那个闪光的东西时,几乎要落下泪来。
那是他送给青青的一对耳饰之一,那耳饰的造型寻常,只是上面镶嵌了一对几近透明的宝石,那宝石极为坚硬,乃是他无意中收到的。工匠在打磨那枚宝石之时,不知弄坏了多少套工具,方才勉勉强强打造成型,做成了这对耳饰。
后来他们才发现,这块宝石不但硬,而且特别的亮,孙奕之送给青青之后,还一次都未曾看到她戴过。迎亲那日,他也紧张过度,根本不曾注意到她戴着的是不是这对耳饰,只是一看到他亲手送给青青的耳饰如今孤零零地被扔在此地,他就可以先想象得出,当时的情况。
这耳饰若是青青给他留下的记号,那就说明,她如今已经清醒过来,记得自己的身份,也相信他一会跟上来。
只不过,青青既然已落入离锋手中,那这些东西,也有可能是离锋让人留下来,故意扰乱他的思路。
不管是哪一种,这耳饰既然是青青的,那前方不论是刀山火海,还是水深火热,他都要去趟一趟,探其虚实,方能趁其不备,救回青青。
小心地将那枚耳饰擦干净收入荷包中,孙奕之又仔仔细细地将方圆几里之内都勘察了一番,他从军之初,便在军中为哨探,这寻踪觅迹,勘察线索,打探消息之事,于他而言,不过轻车熟路,只需看车辙足迹深浅,便可推测出这一行人的数量和载重,大致估算出对方的战斗力。
那些脚印之中,并无青青的足迹,他与青青朝夕相处近一年时间,又曾跟她切磋过剑术轻功,对她的一切再熟悉不过,见此情形,原本放回胸中的一颗心又忍不住提了起来。
地上没青青的脚印,说明她一直在马车上。
是因为被囚禁在车中,不便下来,还是因为受伤或昏迷,根本无力下车?
对于无法掌控的情况,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朝最坏的方向去想,孙奕之越想越是担心,也顾不得再细查下去,便赶紧上马,循着这一行人留下的踪迹,一路追了上去。
朝歌以东,便是太行山脉,原本依山傍水之城,如今几成废墟,田地荒芜,人烟罕至,故而那一队人马留下的踪迹并不难找,尽管有几处岔道前,曾被人刻意地清理过,孙奕之还是找出了正确的方向。毕竟,无论他们怎么兜圈子掩饰行踪,都无法改变他们的目的地。
要回秦国,而且不能耽误的情况下,他们能走的路,也只有那一条。
他们一行数十人,都是一人双骑,还带着辆马车,这么多人一路要吃喝拉撒,速度怎么无法与他相比。
只是他的这匹马不过是从邯郸临时买来的,比不上那些秦国狼卫的战马,就算他能扛住,马儿也受不了一直这么个跑法,才熬了两日,那马儿就忽地双膝一软,马失前蹄,栽倒在地上,若非他反应得快,及时翻身下马,只怕就要被甩飞出去。
孙奕之无奈地解开缰绳,割了些青草放在那马儿身前,它只是力竭脱力,起不得身,若是休养上一日半日的,或许能恢复一些,只是短期之内,都不能再载人赶路,他若是留下来照顾它,或是带上它,都势必要耽误不少时间,也只能先给它留够草料,放它自由,等它缓过劲来,是再碰到下一个主人,还是回归田野山林之中,那就要看它自己的运气了。
而眼下,他只能自己背着包袱,先走到下一个城镇,看能不能买到匹马,或者……
走了不到一个时辰,孙奕之就发现,自己的运气还是不错的。
没了马之后,他就尽量顺着官道往有人烟的方向走,寻常山野乡村中,莫说是好马,连牛都很难看到几头,除非是世家领地或有驻军的大城镇,才可能配有良驹。毕竟,晋国南部并无养马之地,唯有赵氏这几年来,一直尽力将东部繁华之地的人口西迁,努力经营晋阳一代,便是因为,晋阳西邻白瞿、犬戎等草原蛮族,有着肥沃的草场,正是一个天然的养马之地。
若能经营好晋阳,赵氏便可拥有两处基地,既有西部马场,又有东部平原沃土粮仓,这两样都是军力的基础,由此可见,赵鞅深谋远虑,见识远超寻常世家,方能有今日之权势。
他本以为,要到一个大城镇才能见到的马,居然就在路边的一片井田旁,一下子看到了两匹,还都是高大雄健的良驹,并非寻常那些拉车拉货的劣马。
那两匹马就站在田边,亦不曾多走一不踩踏田中的禾苗,显然训练有素,只是旁边并无一人看守,若非孙奕之的眼神够好,差点都没看到远在数百尺外田中的那几人。
这马儿的主人倒也心大,随意放着两匹良驹在田边,自己却深入田间,倒不似寻常世家贵族那般不事稼穑,吃着田中产出的食物,却厌弃田中农活肮脏辛苦,哪怕从田边路过,都怕脏了自己的鞋履。能骑着这样两匹马来田间之人,显然并非常人。
孙奕之本想直接牵了马就走人,可看到田间那几人之后,便改变了主意。
那个穿着锦袍却走在田间的人,他正好认得,只是当初在众人眼中,那不过是个混吃等死的质子。可就算是个质子,那也是堂堂正正的王侯公族,当今晋王之子。
晋公子晏,晋王第六子,二十六岁,十二入齐为质,因晋齐两国连年征战不休,他在齐国的待遇可想而知。整日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他能够长这么大还没发疯,已是不易。
而如今回到晋国之后,他居然还能下田,还真是出人意料。
,而马匹数量之多,显然一人不是只有一匹马。能有这么多良驹同行的,除了秦国狼卫,他还真没见过其他人有这么大的手笔。
毕竟,如今的中原诸国,无论晋齐,都刚经过国内世家公卿的内乱,就连赵氏这样晋阳第一世家,出行之时,想找出这样一个能配给双骑的马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等他终于找到草丛里那个闪光的东西时,几乎要落下泪来。
那是他送给青青的一对耳饰之一,那耳饰的造型寻常,只是上面镶嵌了一对几近透明的宝石,那宝石极为坚硬,乃是他无意中收到的。工匠在打磨那枚宝石之时,不知弄坏了多少套工具,方才勉勉强强打造成型,做成了这对耳饰。
后来他们才发现,这块宝石不但硬,而且特别的亮,孙奕之送给青青之后,还一次都未曾看到她戴过。迎亲那日,他也紧张过度,根本不曾注意到她戴着的是不是这对耳饰,只是一看到他亲手送给青青的耳饰如今孤零零地被扔在此地,他就可以先想象得出,当时的情况。
这耳饰若是青青给他留下的记号,那就说明,她如今已经清醒过来,记得自己的身份,也相信他一会跟上来。
只不过,青青既然已落入离锋手中,那这些东西,也有可能是离锋让人留下来,故意扰乱他的思路。
不管是哪一种,这耳饰既然是青青的,那前方不论是刀山火海,还是水深火热,他都要去趟一趟,探其虚实,方能趁其不备,救回青青。
小心地将那枚耳饰擦干净收入荷包中,孙奕之又仔仔细细地将方圆几里之内都勘察了一番,他从军之初,便在军中为哨探,这寻踪觅迹,勘察线索,打探消息之事,于他而言,不过轻车熟路,只需看车辙足迹深浅,便可推测出这一行人的数量和载重,大致估算出对方的战斗力。
那些脚印之中,并无青青的足迹,他与青青朝夕相处近一年时间,又曾跟她切磋过剑术轻功,对她的一切再熟悉不过,见此情形,原本放回胸中的一颗心又忍不住提了起来。
地上没青青的脚印,说明她一直在马车上。
是因为被囚禁在车中,不便下来,还是因为受伤或昏迷,根本无力下车?
对于无法掌控的情况,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朝最坏的方向去想,孙奕之越想越是担心,也顾不得再细查下去,便赶紧上马,循着这一行人留下的踪迹,一路追了上去。
朝歌以东,便是太行山脉,原本依山傍水之城,如今几成废墟,田地荒芜,人烟罕至,故而那一队人马留下的踪迹并不难找,尽管有几处岔道前,曾被人刻意地清理过,孙奕之还是找出了正确的方向。毕竟,无论他们怎么兜圈子掩饰行踪,都无法改变他们的目的地。
要回秦国,而且不能耽误的情况下,他们能走的路,也只有那一条。
他们一行数十人,都是一人双骑,还带着辆马车,这么多人一路要吃喝拉撒,速度怎么无法与他相比。
只是他的这匹马不过是从邯郸临时买来的,比不上那些秦国狼卫的战马,就算他能扛住,马儿也受不了一直这么个跑法,才熬了两日,那马儿就忽地双膝一软,马失前蹄,栽倒在地上,若非他反应得快,及时翻身下马,只怕就要被甩飞出去。
孙奕之无奈地解开缰绳,割了些青草放在那马儿身前,它只是力竭脱力,起不得身,若是休养上一日半日的,或许能恢复一些,只是短期之内,都不能再载人赶路,他若是留下来照顾它,或是带上它,都势必要耽误不少时间,也只能先给它留够草料,放它自由,等它缓过劲来,是再碰到下一个主人,还是回归田野山林之中,那就要看它自己的运气了。
而眼下,他只能自己背着包袱,先走到下一个城镇,看能不能买到匹马,或者……
走了不到一个时辰,孙奕之就发现,自己的运气还是不错的。
没了马之后,他就尽量顺着官道往有人烟的方向走,寻常山野乡村中,莫说是好马,连牛都很难看到几头,除非是世家领地或有驻军的大城镇,才可能配有良驹。毕竟,晋国南部并无养马之地,唯有赵氏这几年来,一直尽力将东部繁华之地的人口西迁,努力经营晋阳一代,便是因为,晋阳西邻白瞿、犬戎等草原蛮族,有着肥沃的草场,正是一个天然的养马之地。
若能经营好晋阳,赵氏便可拥有两处基地,既有西部马场,又有东部平原沃土粮仓,这两样都是军力的基础,由此可见,赵鞅深谋远虑,见识远超寻常世家,方能有今日之权势。
他本以为,要到一个大城镇才能见到的马,居然就在路边的一片井田旁,一下子看到了两匹,还都是高大雄健的良驹,并非寻常那些拉车拉货的劣马。
那两匹马就站在田边,亦不曾多走一不踩踏田中的禾苗,显然训练有素,只是旁边并无一人看守,若非孙奕之的眼神够好,差点都没看到远在数百尺外田中的那几人。
这马儿的主人倒也心大,随意放着两匹良驹在田边,自己却深入田间,倒不似寻常世家贵族那般不事稼穑,吃着田中产出的食物,却厌弃田中农活肮脏辛苦,哪怕从田边路过,都怕脏了自己的鞋履。能骑着这样两匹马来田间之人,显然并非常人。
孙奕之本想直接牵了马就走人,可看到田间那几人之后,便改变了主意。
那个穿着锦袍却走在田间的人,他正好认得,只是当初在众人眼中,那不过是个混吃等死的质子。可就算是个质子,那也是堂堂正正的王侯公族,当今晋王之子。
晋公子晏,晋王第六子,二十六岁,十二入齐为质,因晋齐两国连年征战不休,他在齐国的待遇可想而知。整日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他能够长这么大还没发疯,已是不易。
而如今回到晋国之后,他居然还能下田,还真是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