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历史课中的思想教育
59文学 www.59wx.cc,百感小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教育学》里面:“虽然在我们的社会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抵制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学校不仅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而且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这段话中所内含的思想教育在历史学科中也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它复杂,它纷纭,它充满了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它是思想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思想教育的宝库进行有意识地明显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既然如此,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利用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呢?又怎样进行呢?下面,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以粗浅的认识。
一,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爱国主义的内涵是有阶级性和历史性的,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的。我们在此主要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时期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新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在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自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切热爱。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精神”。
我们这种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却要用历史素材来做“佐料”,似乎二者不相联系,其实,这只不过是转了一个弯,这个弯就得看我们历史教师的本事了。关键就是要抓住我国古人尚且爱国,更何况当今时代的青年人?即以爱国的古人为榜样,教育学生学习并继承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一系列的历史爱国名人来感化学生,战国时代的屈原,汉代的苏武,东晋的祖逖,南宋的岳飞,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林则徐,中华民国的孙中山一直到**等伟人名流,他们为了祖国,不是竭尽毕生精力就是洒尽了鲜血,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正是由于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并繁衍下来。
国际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不分民族和国家,在为共同的**事业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互相支持的精神。
上述国际主义的内容为当代的范畴,但在历史阶段也是存在国际主义的,那时虽不叫国际主义,但却有着冲破国与国之界而互相支援的内涵,典型范例有唐代时,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到中国,中国的鉴真和尚去日本。明代时,西方的利玛窦到中国传授水利方面的科技知识,一直到抗战时期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利华等,都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都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通过历史课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竖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青少年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时期,我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除了利用政治课等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外,我们利用历史课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这里面存在着“直射”和“折射”的问题。因为在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并存,我们可充分地利用这些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就需要教师利用反证法来进行正面教育了。老子《道德经》里就包含着辩证的思想,因为它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荀子也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的,还有东汉前期的王充,他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而宗教本身充满了唯心主义观,是骗人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一必须让学生明白。
通过这些历史素材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掌握客观真理,提高思想觉悟,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处理事物。
第三,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品德,许多优良传统值得青少年学生继承下来,这种传统是先人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年轻一代完成历史使命的巨大力量的源泉。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温故而知新”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有很大的启迪性和指导性,祖逖的闻鸡起舞,李白的“人生贵相知”,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都体现了各种不同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使学生竖立远大的理想,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而忘我地努力。
前面过,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它丰富多彩,复杂缤纷,可以作为我们后人的最好的借鉴。除了上述三种教育之外,还可以进行集体主义观、劳动观等多种思想教育,我们在此就不一一重赘了。
总之,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做到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这就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6年8月)
《教育学》里面:“虽然在我们的社会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抵制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学校不仅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而且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这段话中所内含的思想教育在历史学科中也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它复杂,它纷纭,它充满了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它是思想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思想教育的宝库进行有意识地明显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既然如此,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利用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呢?又怎样进行呢?下面,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以粗浅的认识。
一,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爱国主义的内涵是有阶级性和历史性的,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的。我们在此主要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时期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新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在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自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切热爱。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精神”。
我们这种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却要用历史素材来做“佐料”,似乎二者不相联系,其实,这只不过是转了一个弯,这个弯就得看我们历史教师的本事了。关键就是要抓住我国古人尚且爱国,更何况当今时代的青年人?即以爱国的古人为榜样,教育学生学习并继承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一系列的历史爱国名人来感化学生,战国时代的屈原,汉代的苏武,东晋的祖逖,南宋的岳飞,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林则徐,中华民国的孙中山一直到**等伟人名流,他们为了祖国,不是竭尽毕生精力就是洒尽了鲜血,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正是由于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并繁衍下来。
国际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不分民族和国家,在为共同的**事业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互相支持的精神。
上述国际主义的内容为当代的范畴,但在历史阶段也是存在国际主义的,那时虽不叫国际主义,但却有着冲破国与国之界而互相支援的内涵,典型范例有唐代时,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到中国,中国的鉴真和尚去日本。明代时,西方的利玛窦到中国传授水利方面的科技知识,一直到抗战时期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利华等,都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都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通过历史课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竖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青少年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时期,我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除了利用政治课等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外,我们利用历史课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这里面存在着“直射”和“折射”的问题。因为在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并存,我们可充分地利用这些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就需要教师利用反证法来进行正面教育了。老子《道德经》里就包含着辩证的思想,因为它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荀子也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的,还有东汉前期的王充,他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而宗教本身充满了唯心主义观,是骗人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一必须让学生明白。
通过这些历史素材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掌握客观真理,提高思想觉悟,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处理事物。
第三,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品德,许多优良传统值得青少年学生继承下来,这种传统是先人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年轻一代完成历史使命的巨大力量的源泉。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温故而知新”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有很大的启迪性和指导性,祖逖的闻鸡起舞,李白的“人生贵相知”,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都体现了各种不同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使学生竖立远大的理想,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而忘我地努力。
前面过,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它丰富多彩,复杂缤纷,可以作为我们后人的最好的借鉴。除了上述三种教育之外,还可以进行集体主义观、劳动观等多种思想教育,我们在此就不一一重赘了。
总之,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做到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这就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