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帝国的朝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废物!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废物?
或许,那些读过几年书的人,他们看似接受现代的教育,他们学会了识字,学会了数学、学会了地理,知道的地球是圆的,甚至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会了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了世界,甚至可能还说两句英文。
六年的高小之后呢?
对于农村的高小毕业生而言,他们的选择并不多,他们要么考进中学,前提是获得奖学金,毕竟中学教育并不是免费的,现在受困于财力,也根本不可能实施中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他们要么考进免费的师范学校,接受免费的五年制师范教育。
而对于数量众多的农民子弟而言,这两者的比例都非常有限。最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便是能够考虑上初中,也会选择弃读,因为无法负担学费,这些进取无望的学生,在这个遍地文盲的国家,在乡村之中等若“知识分子”,就像过去的乡间的童生、秀才。
也就是这群本来应该在乡村中发挥作用的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他们却不再适应农村,或者说适应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再次变成农夫。所以,他们便像蔡元培所说的那样,像过去的秀才一般,伸手不拿二两。
“他们既不能帮助家人干活,又不屑于此,甚至,他们同样不屑于进城务工,于他们看来,即便是进入工厂也是辱没了他们……”
蔡元培的话语让唐浩然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个时空另一位教育家对农村教育的那一番震耳欲聋的警言。
“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书呆子。”
最终,这种书呆子会变成什么呢?
这些“书呆子”中的大部分,沦为了“新秀才”,至于其中少数考入师范接受免费教育的精英们,他们又会走向什么道路呢?
这些人大多来自贫寒家庭,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乡村青少年中的佼佼者,通过激烈竞争的入学考试就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使这一批人有优越感。同时他们也有不平感,因为在他们看来考入师范本身就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因其优秀而通过考试,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前途,无奈只是由于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入免费的师范,而非更有前途的中学。
而当他们展望前途的时候,他们已注定要困守乡间,拿著低薄的薪金,贫苦终生,与城市的知识界少有沟通,而且几乎没有改变自身状况的可能。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进入师范学校后,他们接触到了一些现代思想,一些激进的社会理论,使他们开始对乡村社会进行反思。
相同的家庭背景和艰苦的求学经历使得学校的农家子弟有著共同语言,形成了无形的交往圈子,激发了其阶级意识。也正因如此师范学校极有可能成为酝酿和滋生激进思想的温床,社会活动的中心。在这种氛围中,许多学生思想激进,进而成为革命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这一切是另一个时空的现实,而在这个时空之中,这一切现在并未显现出来,但是谁知道将来呢?
吸着雪茄烟,唐浩然默默的站立在那里,他的视线随之投向远方,神情越发的凝重起来,他首先想到的是革命,想到了革命的温床……
师范是有可能成为温床的,毕竟,与另一个时空中不同,在这里,政府固然提供免费的师范教育以及中学奖学金制度,但是后者只有每所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得到,至于师范,很多人之所以读师范,未尝不是奔着接受免费的中等教育而去的。
曾经在东北,便有那么一些人,就报着投机之心,试图通过师范接受免费的中等教育,却又无意作为教师服务,也正因如此,才会出台严厉的法规,甚至从根本上制止师范生在毕业十年内考大学。
也正因如此,那些人难免会有不满之心,而这些不满就是革命的温床!
十年前,唐浩然自己是一个革命者,但是现在,作为帝国的皇帝,他绝不是什么革命者,甚至可以说是革命与他而言是互相排斥的,是绝不融于帝国的体系之中的,对于革命的打压,必须是无情的!
正如同在过去的几年间,对于所谓的“进步著作”国内的打压一般,可以说是不余遗力,那些著作甚至被定为“帝国主义阴谋家的颠覆他国的阴谋”,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罪名,任何宣讲所谓“进步理论”的人,也都会作为“敌国间谍”加以逮捕。
其实这种“恐慌”,并非仅存在于中国,在欧美同样也是如此——俄罗斯革命震惊了每一个人,准确的来说,是俄罗斯的革命失败后,暴露出来的革命者的残暴以及屠杀,震惊了全世界,而在战争期间,那种思想表现出来的“蔓延之势”又令各国恐惧不已。
在欧美,政治家们担心革命的思想会成为一种传染病,担心那种“人类头脑中从来未有过的最骇人听闻的、最可怕的东西,使欧洲道德沦丧、内战不休、经济崩溃”,所以,他们千方百计的阻止这一切,数以千百计的活动家被各国政府以“煽动叛乱”等罪名捕入监狱。
但是,没有任何人比唐浩然更清楚什么是革命,更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思想,思想是杀不死的!
只要革命的温床存在,只要革命的土壤存在,那么有一天革命仍然将不可避免的爆发。而这正是唐浩然此时所惧怕的,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革命的贮藏着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
尤其是在乡村,当那么一群对政府心存不满的农村子弟作为乡村教师服务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天然的“革命导师”,而他们的思想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生——更多的人会接受那革命理念,而革命的理念极有可能在乡村扎根,因为乡村一直以来都是帝国的软肋!
>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废物!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废物?
或许,那些读过几年书的人,他们看似接受现代的教育,他们学会了识字,学会了数学、学会了地理,知道的地球是圆的,甚至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会了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了世界,甚至可能还说两句英文。
六年的高小之后呢?
对于农村的高小毕业生而言,他们的选择并不多,他们要么考进中学,前提是获得奖学金,毕竟中学教育并不是免费的,现在受困于财力,也根本不可能实施中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他们要么考进免费的师范学校,接受免费的五年制师范教育。
而对于数量众多的农民子弟而言,这两者的比例都非常有限。最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便是能够考虑上初中,也会选择弃读,因为无法负担学费,这些进取无望的学生,在这个遍地文盲的国家,在乡村之中等若“知识分子”,就像过去的乡间的童生、秀才。
也就是这群本来应该在乡村中发挥作用的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他们却不再适应农村,或者说适应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再次变成农夫。所以,他们便像蔡元培所说的那样,像过去的秀才一般,伸手不拿二两。
“他们既不能帮助家人干活,又不屑于此,甚至,他们同样不屑于进城务工,于他们看来,即便是进入工厂也是辱没了他们……”
蔡元培的话语让唐浩然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个时空另一位教育家对农村教育的那一番震耳欲聋的警言。
“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书呆子。”
最终,这种书呆子会变成什么呢?
这些“书呆子”中的大部分,沦为了“新秀才”,至于其中少数考入师范接受免费教育的精英们,他们又会走向什么道路呢?
这些人大多来自贫寒家庭,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乡村青少年中的佼佼者,通过激烈竞争的入学考试就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使这一批人有优越感。同时他们也有不平感,因为在他们看来考入师范本身就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因其优秀而通过考试,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前途,无奈只是由于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入免费的师范,而非更有前途的中学。
而当他们展望前途的时候,他们已注定要困守乡间,拿著低薄的薪金,贫苦终生,与城市的知识界少有沟通,而且几乎没有改变自身状况的可能。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进入师范学校后,他们接触到了一些现代思想,一些激进的社会理论,使他们开始对乡村社会进行反思。
相同的家庭背景和艰苦的求学经历使得学校的农家子弟有著共同语言,形成了无形的交往圈子,激发了其阶级意识。也正因如此师范学校极有可能成为酝酿和滋生激进思想的温床,社会活动的中心。在这种氛围中,许多学生思想激进,进而成为革命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这一切是另一个时空的现实,而在这个时空之中,这一切现在并未显现出来,但是谁知道将来呢?
吸着雪茄烟,唐浩然默默的站立在那里,他的视线随之投向远方,神情越发的凝重起来,他首先想到的是革命,想到了革命的温床……
师范是有可能成为温床的,毕竟,与另一个时空中不同,在这里,政府固然提供免费的师范教育以及中学奖学金制度,但是后者只有每所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得到,至于师范,很多人之所以读师范,未尝不是奔着接受免费的中等教育而去的。
曾经在东北,便有那么一些人,就报着投机之心,试图通过师范接受免费的中等教育,却又无意作为教师服务,也正因如此,才会出台严厉的法规,甚至从根本上制止师范生在毕业十年内考大学。
也正因如此,那些人难免会有不满之心,而这些不满就是革命的温床!
十年前,唐浩然自己是一个革命者,但是现在,作为帝国的皇帝,他绝不是什么革命者,甚至可以说是革命与他而言是互相排斥的,是绝不融于帝国的体系之中的,对于革命的打压,必须是无情的!
正如同在过去的几年间,对于所谓的“进步著作”国内的打压一般,可以说是不余遗力,那些著作甚至被定为“帝国主义阴谋家的颠覆他国的阴谋”,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罪名,任何宣讲所谓“进步理论”的人,也都会作为“敌国间谍”加以逮捕。
其实这种“恐慌”,并非仅存在于中国,在欧美同样也是如此——俄罗斯革命震惊了每一个人,准确的来说,是俄罗斯的革命失败后,暴露出来的革命者的残暴以及屠杀,震惊了全世界,而在战争期间,那种思想表现出来的“蔓延之势”又令各国恐惧不已。
在欧美,政治家们担心革命的思想会成为一种传染病,担心那种“人类头脑中从来未有过的最骇人听闻的、最可怕的东西,使欧洲道德沦丧、内战不休、经济崩溃”,所以,他们千方百计的阻止这一切,数以千百计的活动家被各国政府以“煽动叛乱”等罪名捕入监狱。
但是,没有任何人比唐浩然更清楚什么是革命,更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思想,思想是杀不死的!
只要革命的温床存在,只要革命的土壤存在,那么有一天革命仍然将不可避免的爆发。而这正是唐浩然此时所惧怕的,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革命的贮藏着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
尤其是在乡村,当那么一群对政府心存不满的农村子弟作为乡村教师服务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天然的“革命导师”,而他们的思想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生——更多的人会接受那革命理念,而革命的理念极有可能在乡村扎根,因为乡村一直以来都是帝国的软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