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汉魏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你的名声照样保不大住。
当然啦,要搞臭是勋,比搞臭孔融,难度系数终究还是要大上那么一两点的。因为孔融就只个文学家而已,是勋却是“文学家”而兼“经学家”,东汉朝可以说以经学立国,经学家代掌圣人言论,且天然占据舆论的至高点。要想彻底搞臭是勋,除了在道德品质上抹污之外,还必须攻破他的理论体系才成。
不过是勋也知道,自己的所谓理论体系百孔千疮,真要有心来攻,还是不难找到突破口的。尤其不管怎么说,如今掌管郑门的还是郗鸿豫,真要曹操一句话,以郗虑的性格就能当场跟自己翻脸,直接把自己革出门墙……
好在是勋不但了解郗虑,也很了解曹操,曹操真要下狠手,未必会宣之于口——即便只是在内室之中,于孺子面前。而且他既然说“是宏辅好名,而必因此罹祸矣”,那就是说目前还不会“因此罹祸”。既然说“斯名之好恶,不在孤一念之间乎”,也就是说我这一念尚未下也。
看起来,这事儿大概就算过去啦。是勋才刚舒一口气,突然间又有天使上门来了。而且还是熟人——乃议郎辛毗辛佐治是也。
辛毗也挺鬼,先不表明来意,只说故人来拜。等是勋将其让入内堂,分宾主落座,问他有何公务,怎么离开许都跑海州来啦?辛佐治这才坦然答道:“奉诏征是公为尚书令耳——身疾乃得痊愈否?”
是勋闻言大惊。可是终究城府已深,脸上却并不表露出来,反问道:“吾何故不从征,佐治岂不知否?”你可是当年在冀州弃袁归曹的,你是正经曹家人。如今却为天子办事——我为什么不肯接受天子的征召,难道你不清楚其中缘由么?
辛毗微微一笑:“毗固知之,乃不敢即宣诏也。”就是因为清楚你的想法,所以我才没有马上掏出诏书来宣读啊。随即凑近一些,低声对是勋说:“是公无忧,此魏王之意也。”
瞧见尚书令的位子空出来了,就着急想安排自己亲信,或者起码非曹操腹心之人担当?刘协他还没有那么大胆子。其实乃是郗虑给出的主意。并且肯定得到了曹操的首肯。
辛毗向是勋详细地解释了其中缘由。自从曹操迁居安邑以后,曹家留在许都监护天子的重臣,可以说为三驾马车。即尚书令华歆、御史大夫郗虑,以及太仆曹德。可是曹德诸事敷衍,看起来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并没有任意插手掌控朝局之意——是勋倒是明白曹德的想法,身为曹操的亲兄弟,他也得避嫌哪——所以这回华歆再一走。郗虑就感觉肩上的担子陡然而重,独木难擎高天啊。
经过深思熟虑以后。郗虑便即建议——其实是勒令——刘协下诏,召是勋入都。为其辅弼。而且以郗虑的个性,这事儿肯定得先曹操点头,他才敢干。
所以辛毗对是勋说了,我明白您的担忧,但大可不必,此事乃魏王之意,公可坦然赴任也。
是勋多留了一个心眼儿,说佐治你且稍安毋躁,这事儿我还得再仔细考虑一下。于是安排辛毗暂于庄中住下,随即召来关靖、周不疑商议。关靖说既然是郗虑的建议,曹操又已首肯,那您不妨出山——难道真是舒服日子过得久了,再无执政、争雄之念了吗?周不疑却连连摇头:“不可也。”
周不疑说了,此前先生您虽然还挂着侍中之职,终究是虚衔,普天下都知道您是曹操的心腹之人,论起君臣名分来,首先得效忠曹操,汉天子则还隔着一层。因此辅弼曹操,即便进而篡夺了汉室天下,也不会招致太多的骂名。您别总害怕别人把您跟刘歆相比,人刘子骏乃汉之宗室,却转而辅佐王莽,那才遭到千古唾骂的;您是曹氏姻亲,若背魏向汉,或得“大义灭亲”之誉,即便不那么做,也没多少道学家会苛责您。
是勋也明白周不疑的意思,起码以这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来说,君权即便在理论上也并不能彻底压倒族权,所以就连荀彧都在数十上百年后被讥“协规魏氏,以倾汉祚”,但诸曹夏侯就从来没人这么骂——人跟曹操本来就是一家子,那帮忙曹操又何错之有啊?
周不疑随后也就说到荀彧了:“而主公一旦受征,归为汉臣,事乃不同。佐汉则势之难违,助魏而必罹骂名。此昔荀令君忧谗畏饥,托病去位,而今郗鸿豫、华子鱼为士林所鄙者也。”
你要是正经当了汉朝的一把手,那就必须得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曹操负责啦,否则难逃“不忠”之名——“名之好恶,乃在魏王一念之间矣。”曹操不是特意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搞臭你的名声吧?!(未完待续)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你的名声照样保不大住。
当然啦,要搞臭是勋,比搞臭孔融,难度系数终究还是要大上那么一两点的。因为孔融就只个文学家而已,是勋却是“文学家”而兼“经学家”,东汉朝可以说以经学立国,经学家代掌圣人言论,且天然占据舆论的至高点。要想彻底搞臭是勋,除了在道德品质上抹污之外,还必须攻破他的理论体系才成。
不过是勋也知道,自己的所谓理论体系百孔千疮,真要有心来攻,还是不难找到突破口的。尤其不管怎么说,如今掌管郑门的还是郗鸿豫,真要曹操一句话,以郗虑的性格就能当场跟自己翻脸,直接把自己革出门墙……
好在是勋不但了解郗虑,也很了解曹操,曹操真要下狠手,未必会宣之于口——即便只是在内室之中,于孺子面前。而且他既然说“是宏辅好名,而必因此罹祸矣”,那就是说目前还不会“因此罹祸”。既然说“斯名之好恶,不在孤一念之间乎”,也就是说我这一念尚未下也。
看起来,这事儿大概就算过去啦。是勋才刚舒一口气,突然间又有天使上门来了。而且还是熟人——乃议郎辛毗辛佐治是也。
辛毗也挺鬼,先不表明来意,只说故人来拜。等是勋将其让入内堂,分宾主落座,问他有何公务,怎么离开许都跑海州来啦?辛佐治这才坦然答道:“奉诏征是公为尚书令耳——身疾乃得痊愈否?”
是勋闻言大惊。可是终究城府已深,脸上却并不表露出来,反问道:“吾何故不从征,佐治岂不知否?”你可是当年在冀州弃袁归曹的,你是正经曹家人。如今却为天子办事——我为什么不肯接受天子的征召,难道你不清楚其中缘由么?
辛毗微微一笑:“毗固知之,乃不敢即宣诏也。”就是因为清楚你的想法,所以我才没有马上掏出诏书来宣读啊。随即凑近一些,低声对是勋说:“是公无忧,此魏王之意也。”
瞧见尚书令的位子空出来了,就着急想安排自己亲信,或者起码非曹操腹心之人担当?刘协他还没有那么大胆子。其实乃是郗虑给出的主意。并且肯定得到了曹操的首肯。
辛毗向是勋详细地解释了其中缘由。自从曹操迁居安邑以后,曹家留在许都监护天子的重臣,可以说为三驾马车。即尚书令华歆、御史大夫郗虑,以及太仆曹德。可是曹德诸事敷衍,看起来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并没有任意插手掌控朝局之意——是勋倒是明白曹德的想法,身为曹操的亲兄弟,他也得避嫌哪——所以这回华歆再一走。郗虑就感觉肩上的担子陡然而重,独木难擎高天啊。
经过深思熟虑以后。郗虑便即建议——其实是勒令——刘协下诏,召是勋入都。为其辅弼。而且以郗虑的个性,这事儿肯定得先曹操点头,他才敢干。
所以辛毗对是勋说了,我明白您的担忧,但大可不必,此事乃魏王之意,公可坦然赴任也。
是勋多留了一个心眼儿,说佐治你且稍安毋躁,这事儿我还得再仔细考虑一下。于是安排辛毗暂于庄中住下,随即召来关靖、周不疑商议。关靖说既然是郗虑的建议,曹操又已首肯,那您不妨出山——难道真是舒服日子过得久了,再无执政、争雄之念了吗?周不疑却连连摇头:“不可也。”
周不疑说了,此前先生您虽然还挂着侍中之职,终究是虚衔,普天下都知道您是曹操的心腹之人,论起君臣名分来,首先得效忠曹操,汉天子则还隔着一层。因此辅弼曹操,即便进而篡夺了汉室天下,也不会招致太多的骂名。您别总害怕别人把您跟刘歆相比,人刘子骏乃汉之宗室,却转而辅佐王莽,那才遭到千古唾骂的;您是曹氏姻亲,若背魏向汉,或得“大义灭亲”之誉,即便不那么做,也没多少道学家会苛责您。
是勋也明白周不疑的意思,起码以这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来说,君权即便在理论上也并不能彻底压倒族权,所以就连荀彧都在数十上百年后被讥“协规魏氏,以倾汉祚”,但诸曹夏侯就从来没人这么骂——人跟曹操本来就是一家子,那帮忙曹操又何错之有啊?
周不疑随后也就说到荀彧了:“而主公一旦受征,归为汉臣,事乃不同。佐汉则势之难违,助魏而必罹骂名。此昔荀令君忧谗畏饥,托病去位,而今郗鸿豫、华子鱼为士林所鄙者也。”
你要是正经当了汉朝的一把手,那就必须得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曹操负责啦,否则难逃“不忠”之名——“名之好恶,乃在魏王一念之间矣。”曹操不是特意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搞臭你的名声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