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汉魏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兵贵神速,是勋不敢在昌黎城内久歇,第二日便率军渡过了渝水也就是大凌河。复放下舟船,让才攻取了宾徒、徒河二县的于禁也自下游得渡。随即两军合围无虑,一鼓而下,再攻险渎,因为粮草运输得慢了一拍,被迫多耽搁了数日。等杀到大辽水畔,是勋估算,辽东军应当已经在对岸列下营垒,准备决战了吧?
险渎城东南方向约百里外,正当大辽水东岸,有一县城,数十年后,卑衍、杨祚即拒此以敌司马仲达也,那地方叫做辽隧。辽东军若想据大辽水以敌是勋,肯定会把大本营设置在辽隧城中啊,然而奇怪的是,遣军中勇士泅渡往探,却说辽隧县城四门大开,十室九空,不但无兵守备,就连老百姓都跑得差不多了。
是勋说不上料敌如神,但此番征辽之役,他筹划已久,又有诸葛孔明等智谋之士襄助,基本上战略布局、调动的各种可能变化,都已做过预案,轻易吓不着他了。然而辽隧已空的消息传来,却实在大出是勋意料之外——辽东军收缩了?连大辽河都不守了?不能啊——再探,再探!
后来司马懿征伐辽东,魏明帝在临行之前问他,估算公孙渊将会如何应对啊?司马懿就说了:“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司马懿说的上计,其实那根本不能算计,只是说公孙渊应当认清形势,及早逃跑——司马懿就怕公孙渊逃入蛮荒之间,跟他打游击战。那他百日破敌的计算就要泡汤。可是如今是勋不怕,终究公孙家还不到公孙渊时代,三世以镇辽东,公孙度刚死,公孙康才即位。本来就人心不稳呢,真要一跑,你还奢望能卷土重来吗?
所以是勋觉得,司马懿所说的“次计”,才是辽东方面最可能拿得出手的对策,即沿大辽水设防。重重堵截,希望幽州军粮尽而退。“坐守襄平,此成擒耳”,真要龟缩回襄平城内,那就死定了呀。敌人有那么傻吗?不对,其中必有圈套!
所以他不敢遽渡大辽水,只是一拨拨地派出哨探去侦察对岸形势。正当此际,许都忽有急报传来,是勋展开来一瞧,不禁微笑道:“‘白地将军’来矣。”
所谓“白地将军”,就是指的夏侯渊。其实他这外号此时还并没有,是勋是根据后世记载。随口说出来而已——反正小声地自言自语,也不会有谁听见。要说这个外号,其实挺冤枉的。后世往往解为“白痴将军”,说夏侯渊一勇之夫,压根儿就不会用兵——别人说他或许是污蔑,那可是曹操亲笔录下的,还能有假吗?
对于这种说法,是勋是不大相信的。他前一世就挺佩服这位夏侯妙才将军。此人进军如风,平陇上、灭宋建、败韩遂。仗打得不知道有多漂亮,怎么可能不会用兵?曹操不也夸他“虎步关右。所向无前”,还说自己都不如夏侯渊吗?怎么一转眼就变成白痴将军了呢?
有人说,那是曹操为了撇清汉中战败的责任,所以故意让夏侯渊背黑锅。这种说法最是无稽,完全经不起推敲。原文开头就是“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如何如何,说明那时候夏侯渊仍为汉中主将,曹操还没到呢,更没有退,他有必要把自己身上原本就不存在的黑锅往部下头上扣吗?再说了,当时战死的除了夏侯渊以外,还有一个益州刺史赵颙,真要有人背黑锅,那位不是更合适吗?干嘛要故意往自家亲戚还是爱将、重将身上泼脏水?
曹操慨叹、惋惜夏侯渊只知进而不知退,向来冲锋在前,不顾自身安危,因而最终败殁,那是有的。《三国志》上就记载,说曹操经常劝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按照语法来判断,不应该是说夏侯渊为“匹夫”,否则“敌”字便成衍文,应该是说他再这么搞下去,终将为匹夫所杀——就跟孙策似的。
拉回来再说“白地将军”,倘若是形容夏侯渊到处烧杀抢掠,所至尽成白地,犹有可说——曹军的军纪,放在这年月算不错的啦,可搁后世看起来,也比土匪好得有限,只是夏侯渊绝非最差的那一个——“白地”而解为“白痴”、无能,这没有讲儿啊。除非是当时俚语,甚至是胡语的音译——因为夏侯渊麾下就有不少外族的骑兵——只是是勋穿越到此世以后,从来也没有听过有类似说法。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便是书中误记,要么“白地将军”其实是别的几个字,传抄过程中有所错讹,要么整段《军策令》都是西贝货。是勋前一世就研究过了,这段记录初见于《太平御览》,那是宋朝时候的类书,啥都收录,中间隔着将近一千年呢,真能信吗?为啥《三国志》或其它魏晋时期的著作中不见存录?
是勋本人是挺看重夏侯渊的,尤其两人也曾多次搭伙,比如说西镇关中。在是勋看起来,这位... -->>
兵贵神速,是勋不敢在昌黎城内久歇,第二日便率军渡过了渝水也就是大凌河。复放下舟船,让才攻取了宾徒、徒河二县的于禁也自下游得渡。随即两军合围无虑,一鼓而下,再攻险渎,因为粮草运输得慢了一拍,被迫多耽搁了数日。等杀到大辽水畔,是勋估算,辽东军应当已经在对岸列下营垒,准备决战了吧?
险渎城东南方向约百里外,正当大辽水东岸,有一县城,数十年后,卑衍、杨祚即拒此以敌司马仲达也,那地方叫做辽隧。辽东军若想据大辽水以敌是勋,肯定会把大本营设置在辽隧城中啊,然而奇怪的是,遣军中勇士泅渡往探,却说辽隧县城四门大开,十室九空,不但无兵守备,就连老百姓都跑得差不多了。
是勋说不上料敌如神,但此番征辽之役,他筹划已久,又有诸葛孔明等智谋之士襄助,基本上战略布局、调动的各种可能变化,都已做过预案,轻易吓不着他了。然而辽隧已空的消息传来,却实在大出是勋意料之外——辽东军收缩了?连大辽河都不守了?不能啊——再探,再探!
后来司马懿征伐辽东,魏明帝在临行之前问他,估算公孙渊将会如何应对啊?司马懿就说了:“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司马懿说的上计,其实那根本不能算计,只是说公孙渊应当认清形势,及早逃跑——司马懿就怕公孙渊逃入蛮荒之间,跟他打游击战。那他百日破敌的计算就要泡汤。可是如今是勋不怕,终究公孙家还不到公孙渊时代,三世以镇辽东,公孙度刚死,公孙康才即位。本来就人心不稳呢,真要一跑,你还奢望能卷土重来吗?
所以是勋觉得,司马懿所说的“次计”,才是辽东方面最可能拿得出手的对策,即沿大辽水设防。重重堵截,希望幽州军粮尽而退。“坐守襄平,此成擒耳”,真要龟缩回襄平城内,那就死定了呀。敌人有那么傻吗?不对,其中必有圈套!
所以他不敢遽渡大辽水,只是一拨拨地派出哨探去侦察对岸形势。正当此际,许都忽有急报传来,是勋展开来一瞧,不禁微笑道:“‘白地将军’来矣。”
所谓“白地将军”,就是指的夏侯渊。其实他这外号此时还并没有,是勋是根据后世记载。随口说出来而已——反正小声地自言自语,也不会有谁听见。要说这个外号,其实挺冤枉的。后世往往解为“白痴将军”,说夏侯渊一勇之夫,压根儿就不会用兵——别人说他或许是污蔑,那可是曹操亲笔录下的,还能有假吗?
对于这种说法,是勋是不大相信的。他前一世就挺佩服这位夏侯妙才将军。此人进军如风,平陇上、灭宋建、败韩遂。仗打得不知道有多漂亮,怎么可能不会用兵?曹操不也夸他“虎步关右。所向无前”,还说自己都不如夏侯渊吗?怎么一转眼就变成白痴将军了呢?
有人说,那是曹操为了撇清汉中战败的责任,所以故意让夏侯渊背黑锅。这种说法最是无稽,完全经不起推敲。原文开头就是“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如何如何,说明那时候夏侯渊仍为汉中主将,曹操还没到呢,更没有退,他有必要把自己身上原本就不存在的黑锅往部下头上扣吗?再说了,当时战死的除了夏侯渊以外,还有一个益州刺史赵颙,真要有人背黑锅,那位不是更合适吗?干嘛要故意往自家亲戚还是爱将、重将身上泼脏水?
曹操慨叹、惋惜夏侯渊只知进而不知退,向来冲锋在前,不顾自身安危,因而最终败殁,那是有的。《三国志》上就记载,说曹操经常劝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按照语法来判断,不应该是说夏侯渊为“匹夫”,否则“敌”字便成衍文,应该是说他再这么搞下去,终将为匹夫所杀——就跟孙策似的。
拉回来再说“白地将军”,倘若是形容夏侯渊到处烧杀抢掠,所至尽成白地,犹有可说——曹军的军纪,放在这年月算不错的啦,可搁后世看起来,也比土匪好得有限,只是夏侯渊绝非最差的那一个——“白地”而解为“白痴”、无能,这没有讲儿啊。除非是当时俚语,甚至是胡语的音译——因为夏侯渊麾下就有不少外族的骑兵——只是是勋穿越到此世以后,从来也没有听过有类似说法。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便是书中误记,要么“白地将军”其实是别的几个字,传抄过程中有所错讹,要么整段《军策令》都是西贝货。是勋前一世就研究过了,这段记录初见于《太平御览》,那是宋朝时候的类书,啥都收录,中间隔着将近一千年呢,真能信吗?为啥《三国志》或其它魏晋时期的著作中不见存录?
是勋本人是挺看重夏侯渊的,尤其两人也曾多次搭伙,比如说西镇关中。在是勋看起来,这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