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东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谷雨儿当真撅起嘴巴,呜呜地吹起来。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这种吹不出来调子的号筒自然没有什么稀罕的,让他稀罕的是,关若云这样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不但能把这种号筒吹响,而且吹得十分轻松。他知道这种鹿角号需要用很强的气息,还必须掌握好技巧才能吹得响。“真不简单,谁教你的?”张寒晖问。
“我爷爷。”谷雨儿自豪地说。
“哦,你爷爷在哪儿,怎么没见呀?”
谷雨儿满脸的笑容顿时不见了,她的嘴巴撇了撇,说:“还在老家呢。我想爷爷。”
张寒晖不愿意惹孩子伤心,笑着问她:“我知道关若云的老家一定很漂亮,对吧?”
“我老家的房子可大了。”一说起老家,谷雨儿来了兴致,“老家还有炮楼呢,我小时候妈妈还带我上去过。炮楼可高了,站在上边往外看,一眼望不到头全是高粱地,风一吹,哗哗啦啦响。我最喜欢在老家过年了,一到过年,我爷爷就赶着大车到奉天城里去,我坐在爷爷旁边,爷爷把他的大皮袄包在我身上,只露个头。满地都是雪,像白面一样,爷爷把大鞭子一甩,马车就跑起来了,车轮子压得雪地嗞嗞响。到了城里,爷爷就买好多东西,把大车装得满满的,还给我买新衣服,买红皮鞋,别人只有新衣服,就给我一个人买红皮鞋。”谷雨儿兴致勃勃的只顾说,完全没有注意到张寒晖的脸上蒙上了一层阴影。查柳儿赶紧打岔,说:“张先生累了吧,小孩子家说起来就没完。”
张寒晖叹息说:“最近我接触了很多东北人,每一个人说起家乡都说起来没完。他们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留在家乡的爹娘,但是他们都在日盼夜想着回去的那一天。”
谷雨儿望着张寒晖问:“先生,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看爷爷?”
张寒晖坚定地说:“总会有那一天的。”
张寒晖从查柳儿家出来,踏着月色回到位于东关外索罗巷的竞存小学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他坐在宿舍里那张两屉书桌前,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
张寒晖,时年三十四岁,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一个教书先生家庭。在他的家乡,自古就有吹拉弹唱的传统,每到农闲季节,村民们经常自发地组成小戏班子,自娱自乐,用以丰富农村单调的生活。少年时期的张寒晖在这种原始的艺术形式里,获得了最初的艺术熏陶,这对他最终走上音乐创作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九二二年,张寒晖考入我国第一所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并在那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接受共产党的指派两次来到西安,先后在西安二中,竞存小学、竞存中学当教员,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东北军将士家庭和东北流亡学生中,调查了解他们在内地的流亡生活,亲眼目睹了被调至陕甘地区的东北军拖家带口的悲惨生活,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子弟的朝夕相处,深刻体会到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无比思念。
张寒晖点亮煤油灯,拿出几张横格纸,在桌上铺开,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工工整整地默写出关若云的誓词,然后开始酝酿情绪,随时捕捉着随同情绪出现的旋律,可是每当他用笔记录下这些旋律之后,他都不满意地划掉了,这些旋律总是走向进行曲的轨道,和他内心中的需求相差太远。
他又重新抬起头望向窗外的夜空,皎洁的明月在丝丝缕缕的云中穿行,好像一面镜子似的折射出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他仿佛从明月里看见了广袤的东北平原,看见了波涛汹涌的江河,看见了松涛翻滚的山川,看见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他的胸中突然充满了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爱恋。(未完待续)
谷雨儿当真撅起嘴巴,呜呜地吹起来。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这种吹不出来调子的号筒自然没有什么稀罕的,让他稀罕的是,关若云这样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不但能把这种号筒吹响,而且吹得十分轻松。他知道这种鹿角号需要用很强的气息,还必须掌握好技巧才能吹得响。“真不简单,谁教你的?”张寒晖问。
“我爷爷。”谷雨儿自豪地说。
“哦,你爷爷在哪儿,怎么没见呀?”
谷雨儿满脸的笑容顿时不见了,她的嘴巴撇了撇,说:“还在老家呢。我想爷爷。”
张寒晖不愿意惹孩子伤心,笑着问她:“我知道关若云的老家一定很漂亮,对吧?”
“我老家的房子可大了。”一说起老家,谷雨儿来了兴致,“老家还有炮楼呢,我小时候妈妈还带我上去过。炮楼可高了,站在上边往外看,一眼望不到头全是高粱地,风一吹,哗哗啦啦响。我最喜欢在老家过年了,一到过年,我爷爷就赶着大车到奉天城里去,我坐在爷爷旁边,爷爷把他的大皮袄包在我身上,只露个头。满地都是雪,像白面一样,爷爷把大鞭子一甩,马车就跑起来了,车轮子压得雪地嗞嗞响。到了城里,爷爷就买好多东西,把大车装得满满的,还给我买新衣服,买红皮鞋,别人只有新衣服,就给我一个人买红皮鞋。”谷雨儿兴致勃勃的只顾说,完全没有注意到张寒晖的脸上蒙上了一层阴影。查柳儿赶紧打岔,说:“张先生累了吧,小孩子家说起来就没完。”
张寒晖叹息说:“最近我接触了很多东北人,每一个人说起家乡都说起来没完。他们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留在家乡的爹娘,但是他们都在日盼夜想着回去的那一天。”
谷雨儿望着张寒晖问:“先生,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看爷爷?”
张寒晖坚定地说:“总会有那一天的。”
张寒晖从查柳儿家出来,踏着月色回到位于东关外索罗巷的竞存小学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他坐在宿舍里那张两屉书桌前,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
张寒晖,时年三十四岁,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一个教书先生家庭。在他的家乡,自古就有吹拉弹唱的传统,每到农闲季节,村民们经常自发地组成小戏班子,自娱自乐,用以丰富农村单调的生活。少年时期的张寒晖在这种原始的艺术形式里,获得了最初的艺术熏陶,这对他最终走上音乐创作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九二二年,张寒晖考入我国第一所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并在那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接受共产党的指派两次来到西安,先后在西安二中,竞存小学、竞存中学当教员,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东北军将士家庭和东北流亡学生中,调查了解他们在内地的流亡生活,亲眼目睹了被调至陕甘地区的东北军拖家带口的悲惨生活,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子弟的朝夕相处,深刻体会到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无比思念。
张寒晖点亮煤油灯,拿出几张横格纸,在桌上铺开,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工工整整地默写出关若云的誓词,然后开始酝酿情绪,随时捕捉着随同情绪出现的旋律,可是每当他用笔记录下这些旋律之后,他都不满意地划掉了,这些旋律总是走向进行曲的轨道,和他内心中的需求相差太远。
他又重新抬起头望向窗外的夜空,皎洁的明月在丝丝缕缕的云中穿行,好像一面镜子似的折射出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他仿佛从明月里看见了广袤的东北平原,看见了波涛汹涌的江河,看见了松涛翻滚的山川,看见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他的胸中突然充满了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爱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