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共镇益州(4000) (2/2)
59文学 www.59wx.cc,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桓温之命,镇守益州近二十年,卒于任上,可谓忠心耿耿,否则桓温又怎敢肆无忌惮的逼迫朝廷。 周抚离开后,桓温叮嘱桓熙,要以子侄之礼侍奉周抚,不可在他离开后,与周抚争权,从而生出矛盾。
这些道理桓熙哪需要桓温来教授,眼见桓温似乎没有什么要交待的了,桓熙提醒道:
“敢问父亲,此番伐蜀,于益州之外,又得梁州四郡,父亲将要作何安排?”
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氏在蜀地设置梁、益二州,各领八郡。
李寿在世时,出兵梁州,击败建威将军司马勋,夺取汉中、巴西、梓潼、阴平等四郡,自此,梁州被一分为二,分别由成汉与东晋各占四郡。
三年前,即公元344年,梁州刺史桓宣去世,时任荆州刺史的庾翼举荐司马勋为梁州刺史,领四郡之地。
如今桓温灭亡成汉,汉中等四郡失而复得,按理来说,就应该是由梁州刺史司马勋接手四郡。
但桓熙又怎么愿意让别人坐享其成,将梁州四郡拱手想让。
桓温也正为此事伤神,此时桓熙主动提起,以桓温对他的了解,知道这小子定是有了主意,否则也不会跟自己提起这件事,他催促道:
“伱我父子至亲,说话何须拐弯抹角。”
桓熙也不藏着掩着,直言道:
“孩儿有上、中、下三策献于父亲。
“父亲可携灭国之威,逼迫朝廷,而使司马勋移镇,或是让他入朝为官,以心腹为梁州刺史,督管八郡,此为上策。
“亦可上表,请将梁州一分为二,另设西梁州,督管四郡,此为中策。”
桓温闻言,追问道:
“下策又该如何?”
桓熙叹道:
“父亲可用心腹为四郡都督,掌管军事。”
桓温见他这模样,笑道:
“熙儿似乎不喜下策。”
桓熙承认道:
“父亲若行下策,分走四郡军权,司马勋又如何罢休。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父亲远在荆州,难以插手梁州权力之争,依孩儿之见,梁州早晚必为司马勋所得。”
桓温沉吟不语,实际上,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个人是倾向于桓熙所献的下策。
桓熙见桓温迟疑不决,劝说道:
“孩儿请父亲选定上策。”
桓温狐疑的看向桓熙,桓熙为他解释道:
“下策之害,孩儿已经与父亲说过了,再说中策。
“父亲分走四郡,另设一州,司马勋必然怀恨在心,他驻守武当,就在父亲肘腋之间,若是反目,为害甚矣!
“而上策之害,只在与冒犯朝廷,当初庾公病危,朝廷诸公担心荆州生乱,欲准庾公之请。
“父亲,如今你跨拥荆、益,何惧朝廷!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父亲今日之势,朝廷难以遏制,司马氏得位不正,纵使父亲恪守臣节,也实在难以使朝廷安心。
“既然如此,何不求取梁州八郡。
“梁州远离江东,无关公卿们的切身利益。
“孩儿以性命担保,公卿只求能与父亲相安无事,必然会准许父亲之请!
“而司马勋无论是改镇,还是入朝,任凭他如何心怀怨恨,也难以威胁到父亲。”
听得桓熙一席话,桓温豁然开朗,他笑道:
“吾儿有奇智、通晓人心,为父就用你这上策。”
桓温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司马勋同样要听他号令,可终究是不如让自己的亲信镇守梁州。
至于司马勋是否愿意离开梁州,届时朝廷下旨,司马勋失去大义,又有荆州强兵在侧,由不得他不走。
桓温又问道:
“熙儿以为,谁能镇守梁州。”
桓熙推辞道:
“刺史人选,当由父亲独裁。”
桓温却不肯放过他:
“你如今还是为父的西曹主薄,执掌人事,为父亦当听取你的意见。”
桓熙犹豫片刻,说道:
“孩儿以为,梁州刺史,非江夏相袁公莫属。”
桓温朗声笑道:
“熙儿所想,与为父不谋而合。”
袁乔是桓温最信任的属官,此前之所以用周抚镇守益州,是因为周抚本就是侨置的益州刺史。
而此次伐蜀,桓温以袁乔、桓熙并为首功,不同于桓熙,以袁乔的资历,足以担任梁州刺史。
桓温随即将袁乔唤来,与他说起此事,袁乔得知是桓熙的主意,对他更是感激。
当天,桓温便向建康连发数道奏表,而这也必将在建康引起轩然大波。
在安排好权力分配之后,桓温于次日由成都班师。
他以桓熙留守成都、周抚镇守彭模、以袁乔出镇汉中,又为桓熙求取将军封号,使他能够自行征辟幕僚。
其余各地,也皆有桓温的亲信坐镇,或任太守,或为将军。
桓熙站在城头,眺望大军远去,在他身后立有三人,分别是郗超、朱序以及邓遐。
邓遐时年二十四岁,其父邓岳为平南将军,曾与周抚一同参与王敦叛乱。
桓温伐蜀,邓遐为其幕府参军,亦有参与,其人骁勇,冠绝当世,据传曾在沔水与恶狡搏斗,将其斩为数段,在后世有东晋第一猛将之称。
当然,如今的邓遐还没有这么大的名头,但在与汉军作战的过程中,就已经崭露头角,被桓温称赞为勇将。
正是因为看重邓遐之勇,桓温才将他留在成都,追随桓熙左右。
这三人,也将是桓熙最初的班底。
邓遐一直在身后默默地注视着桓熙,与朱序一般,在伐蜀的几次军议上,目睹桓熙的两眼表现,尤其是笮桥一战,桓熙力挽狂澜,邓遐对这位十六岁的少年很是敬佩。
当然,他心甘情愿的留在成都,辅佐桓熙,也与桓熙的身份脱不开关系。
桓熙是桓温的嫡长子,是桓家将来毋庸置疑的继承人,留在桓熙身边,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邓遐目前还年轻,与其在桓温身边争位子,不如遵照桓温之命,前来侍奉桓熙。
想来,朱焘愿意将朱序留下,与邓遐也是同样的想法。
今天没有了
(本章完)
桓温之命,镇守益州近二十年,卒于任上,可谓忠心耿耿,否则桓温又怎敢肆无忌惮的逼迫朝廷。 周抚离开后,桓温叮嘱桓熙,要以子侄之礼侍奉周抚,不可在他离开后,与周抚争权,从而生出矛盾。
这些道理桓熙哪需要桓温来教授,眼见桓温似乎没有什么要交待的了,桓熙提醒道:
“敢问父亲,此番伐蜀,于益州之外,又得梁州四郡,父亲将要作何安排?”
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氏在蜀地设置梁、益二州,各领八郡。
李寿在世时,出兵梁州,击败建威将军司马勋,夺取汉中、巴西、梓潼、阴平等四郡,自此,梁州被一分为二,分别由成汉与东晋各占四郡。
三年前,即公元344年,梁州刺史桓宣去世,时任荆州刺史的庾翼举荐司马勋为梁州刺史,领四郡之地。
如今桓温灭亡成汉,汉中等四郡失而复得,按理来说,就应该是由梁州刺史司马勋接手四郡。
但桓熙又怎么愿意让别人坐享其成,将梁州四郡拱手想让。
桓温也正为此事伤神,此时桓熙主动提起,以桓温对他的了解,知道这小子定是有了主意,否则也不会跟自己提起这件事,他催促道:
“伱我父子至亲,说话何须拐弯抹角。”
桓熙也不藏着掩着,直言道:
“孩儿有上、中、下三策献于父亲。
“父亲可携灭国之威,逼迫朝廷,而使司马勋移镇,或是让他入朝为官,以心腹为梁州刺史,督管八郡,此为上策。
“亦可上表,请将梁州一分为二,另设西梁州,督管四郡,此为中策。”
桓温闻言,追问道:
“下策又该如何?”
桓熙叹道:
“父亲可用心腹为四郡都督,掌管军事。”
桓温见他这模样,笑道:
“熙儿似乎不喜下策。”
桓熙承认道:
“父亲若行下策,分走四郡军权,司马勋又如何罢休。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父亲远在荆州,难以插手梁州权力之争,依孩儿之见,梁州早晚必为司马勋所得。”
桓温沉吟不语,实际上,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个人是倾向于桓熙所献的下策。
桓熙见桓温迟疑不决,劝说道:
“孩儿请父亲选定上策。”
桓温狐疑的看向桓熙,桓熙为他解释道:
“下策之害,孩儿已经与父亲说过了,再说中策。
“父亲分走四郡,另设一州,司马勋必然怀恨在心,他驻守武当,就在父亲肘腋之间,若是反目,为害甚矣!
“而上策之害,只在与冒犯朝廷,当初庾公病危,朝廷诸公担心荆州生乱,欲准庾公之请。
“父亲,如今你跨拥荆、益,何惧朝廷!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父亲今日之势,朝廷难以遏制,司马氏得位不正,纵使父亲恪守臣节,也实在难以使朝廷安心。
“既然如此,何不求取梁州八郡。
“梁州远离江东,无关公卿们的切身利益。
“孩儿以性命担保,公卿只求能与父亲相安无事,必然会准许父亲之请!
“而司马勋无论是改镇,还是入朝,任凭他如何心怀怨恨,也难以威胁到父亲。”
听得桓熙一席话,桓温豁然开朗,他笑道:
“吾儿有奇智、通晓人心,为父就用你这上策。”
桓温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司马勋同样要听他号令,可终究是不如让自己的亲信镇守梁州。
至于司马勋是否愿意离开梁州,届时朝廷下旨,司马勋失去大义,又有荆州强兵在侧,由不得他不走。
桓温又问道:
“熙儿以为,谁能镇守梁州。”
桓熙推辞道:
“刺史人选,当由父亲独裁。”
桓温却不肯放过他:
“你如今还是为父的西曹主薄,执掌人事,为父亦当听取你的意见。”
桓熙犹豫片刻,说道:
“孩儿以为,梁州刺史,非江夏相袁公莫属。”
桓温朗声笑道:
“熙儿所想,与为父不谋而合。”
袁乔是桓温最信任的属官,此前之所以用周抚镇守益州,是因为周抚本就是侨置的益州刺史。
而此次伐蜀,桓温以袁乔、桓熙并为首功,不同于桓熙,以袁乔的资历,足以担任梁州刺史。
桓温随即将袁乔唤来,与他说起此事,袁乔得知是桓熙的主意,对他更是感激。
当天,桓温便向建康连发数道奏表,而这也必将在建康引起轩然大波。
在安排好权力分配之后,桓温于次日由成都班师。
他以桓熙留守成都、周抚镇守彭模、以袁乔出镇汉中,又为桓熙求取将军封号,使他能够自行征辟幕僚。
其余各地,也皆有桓温的亲信坐镇,或任太守,或为将军。
桓熙站在城头,眺望大军远去,在他身后立有三人,分别是郗超、朱序以及邓遐。
邓遐时年二十四岁,其父邓岳为平南将军,曾与周抚一同参与王敦叛乱。
桓温伐蜀,邓遐为其幕府参军,亦有参与,其人骁勇,冠绝当世,据传曾在沔水与恶狡搏斗,将其斩为数段,在后世有东晋第一猛将之称。
当然,如今的邓遐还没有这么大的名头,但在与汉军作战的过程中,就已经崭露头角,被桓温称赞为勇将。
正是因为看重邓遐之勇,桓温才将他留在成都,追随桓熙左右。
这三人,也将是桓熙最初的班底。
邓遐一直在身后默默地注视着桓熙,与朱序一般,在伐蜀的几次军议上,目睹桓熙的两眼表现,尤其是笮桥一战,桓熙力挽狂澜,邓遐对这位十六岁的少年很是敬佩。
当然,他心甘情愿的留在成都,辅佐桓熙,也与桓熙的身份脱不开关系。
桓熙是桓温的嫡长子,是桓家将来毋庸置疑的继承人,留在桓熙身边,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邓遐目前还年轻,与其在桓温身边争位子,不如遵照桓温之命,前来侍奉桓熙。
想来,朱焘愿意将朱序留下,与邓遐也是同样的想法。
今天没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