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大唐第一巨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火,秦钺看到李嗣恭、赵诚等人正站在丹凤门前的台阶上说话。
丹凤门前人并不是很多,反倒是丹凤门两侧的建福门和望仙门前人比较多。
秦钺知道,这是因为今天并非大朝会的日子,只是一个常参日,常参日大明宫正门丹凤门并不会对上朝的官员开放,官员们只能从丹凤门两侧的建福门和望仙门进入大明宫。
由于唐玄宗执政时还没有在建福门前建造待漏院,在建福门前建造待漏院,那还是唐玄宗六世孙唐宪宗元和初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此时的文武百官还只能在建福门和望仙门前待漏,等待宫门开放。只有宰相、亲王等位高权重的大臣可以进入建福门前的光宅里,在光宅里中的太仆寺车行中待漏,以避风雨。
至于官员们的侍从,只能等在丹凤门大街上,连靠近宫门的资格都没有。
秦钺看了看,今天来上朝的官员少说也有二百多人。
唐代制度规定,在京九品以上官员每月朔日和望日——也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上朝,一个月参加两次大型朝会;五品以上在职文官每天都要上朝,故称常参官;在职武官因为平时要履行宿卫职守,不但白天军务繁忙,晚上还要轮流上夜班,所以武官们不用每天都上朝,三品以上武官三日一上朝,五品以上武官五日一上朝,当值者不用上朝。
今天是常参日,上朝的官员除了五品以上文官,还有一部分是赶上三、五日上朝的武官。
除了以上两种品阶较高的官员,上朝的官员中还有中书省、门下省两省的供奉官。因为宰相们不但要天天上朝,朝会结束后还要留在大明宫里的省院处理国事,这两个部门的供奉官也必须跟着宰相一起天天上朝。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做过尚书令,自李世民后,唐代再未设过尚书令一职。
与皇帝直属的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同,尚书省相当于后世的行政院或者国务院,统帅六部和二十四司以及各州府分支机构,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以不但尚书省的左仆射、右仆射、六部尚书、左丞、右丞、侍郎、郎中等五品以上高官要天天上朝,下辖的二十四司每司还必须派出一名员外郎参加朝会。
另外,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员,因为职务上的特殊性,即使官阶达不到五品,也必须要参加每日的常参朝会。
除此之外,进京办事的外地官员有些也会参加朝会,向皇帝呈递奏表。
常参日上朝的官员虽然不多,但以上这些人全部加起来,也有二三百人了。
看到李嗣恭和赵诚他们,秦钺连忙跳下马来,把手里的马鞭和缰绳交给武定,让武定和赵诚留在丹凤门前的大街上,紧走几步来到李嗣恭等人面前。
秦钺先对李嗣恭拱手问安道:“嗣恭哥哥早,兄弟在此恭请哥哥敬均安。”
因为地位相差太过悬殊,以前秦钺见到李嗣恭时都是尊称嗣王殿下,从不敢逾越礼制半分,可自从李隆基敕命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后,秦钺就改口称呼李嗣恭为嗣恭哥哥了。
现在秦钺这么称呼李嗣不但没有僭越之嫌,而且这个哥哥还叫得光明正大,叫得底气十足,毕竟这是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李隆基亲自主张的,别人就算有什么想法,也说不出什么。
李嗣恭也拱手还礼道:“寒兵兄弟早,你我兄弟,就不要多礼了。”
秦钺又和赵诚等人互相见了礼,打了招呼。
赵诚见秦钺腰带上叮啷当啷挂了一大圈零碎,笑道:“寒兵兄弟,你身上带的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啊,你这是要去宫里售卖货品吗?”
秦钺看了看李嗣恭和赵诚他们,再看了看周围等待上朝的文武百官,发现别人身上除了鱼袋、香囊、算袋等几样必须品外,根本就没带其他东西,他的这身打扮确实有点扎眼了。
原来,蹀躞带起源于游牧民族,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悬挂必须的随身物品。
因为游牧民族要经常去野外放牧,身上携带的东西越多在野外生活越方便。
虽然唐代官员也有佩戴七事的规定,但佩戴七事并非硬性规定,只要别超过自身品阶允许佩戴的数目,你愿意带几个就带几个,想带什么不想带什么也凭个人意愿决定,比如年轻官员不爱吐痰,痰桶就可以不带,反正除了代表身份的鱼袋和记录用的算袋是必须带的东西,别的东西带不带都行。
尤其是到了中唐以后,官员腰带上的带銙逐渐演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甚至连眼都没有。
秦钺故作懵懂道:“怎么,不是说上朝必须要带七事吗?”
赵诚笑道:“那都是什么时候的黄历了,现在官员上朝早就不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未完待续】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gegegengxin (按住三秒复制) 下载免费阅读器!!
火,秦钺看到李嗣恭、赵诚等人正站在丹凤门前的台阶上说话。
丹凤门前人并不是很多,反倒是丹凤门两侧的建福门和望仙门前人比较多。
秦钺知道,这是因为今天并非大朝会的日子,只是一个常参日,常参日大明宫正门丹凤门并不会对上朝的官员开放,官员们只能从丹凤门两侧的建福门和望仙门进入大明宫。
由于唐玄宗执政时还没有在建福门前建造待漏院,在建福门前建造待漏院,那还是唐玄宗六世孙唐宪宗元和初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此时的文武百官还只能在建福门和望仙门前待漏,等待宫门开放。只有宰相、亲王等位高权重的大臣可以进入建福门前的光宅里,在光宅里中的太仆寺车行中待漏,以避风雨。
至于官员们的侍从,只能等在丹凤门大街上,连靠近宫门的资格都没有。
秦钺看了看,今天来上朝的官员少说也有二百多人。
唐代制度规定,在京九品以上官员每月朔日和望日——也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上朝,一个月参加两次大型朝会;五品以上在职文官每天都要上朝,故称常参官;在职武官因为平时要履行宿卫职守,不但白天军务繁忙,晚上还要轮流上夜班,所以武官们不用每天都上朝,三品以上武官三日一上朝,五品以上武官五日一上朝,当值者不用上朝。
今天是常参日,上朝的官员除了五品以上文官,还有一部分是赶上三、五日上朝的武官。
除了以上两种品阶较高的官员,上朝的官员中还有中书省、门下省两省的供奉官。因为宰相们不但要天天上朝,朝会结束后还要留在大明宫里的省院处理国事,这两个部门的供奉官也必须跟着宰相一起天天上朝。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做过尚书令,自李世民后,唐代再未设过尚书令一职。
与皇帝直属的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同,尚书省相当于后世的行政院或者国务院,统帅六部和二十四司以及各州府分支机构,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以不但尚书省的左仆射、右仆射、六部尚书、左丞、右丞、侍郎、郎中等五品以上高官要天天上朝,下辖的二十四司每司还必须派出一名员外郎参加朝会。
另外,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员,因为职务上的特殊性,即使官阶达不到五品,也必须要参加每日的常参朝会。
除此之外,进京办事的外地官员有些也会参加朝会,向皇帝呈递奏表。
常参日上朝的官员虽然不多,但以上这些人全部加起来,也有二三百人了。
看到李嗣恭和赵诚他们,秦钺连忙跳下马来,把手里的马鞭和缰绳交给武定,让武定和赵诚留在丹凤门前的大街上,紧走几步来到李嗣恭等人面前。
秦钺先对李嗣恭拱手问安道:“嗣恭哥哥早,兄弟在此恭请哥哥敬均安。”
因为地位相差太过悬殊,以前秦钺见到李嗣恭时都是尊称嗣王殿下,从不敢逾越礼制半分,可自从李隆基敕命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后,秦钺就改口称呼李嗣恭为嗣恭哥哥了。
现在秦钺这么称呼李嗣不但没有僭越之嫌,而且这个哥哥还叫得光明正大,叫得底气十足,毕竟这是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李隆基亲自主张的,别人就算有什么想法,也说不出什么。
李嗣恭也拱手还礼道:“寒兵兄弟早,你我兄弟,就不要多礼了。”
秦钺又和赵诚等人互相见了礼,打了招呼。
赵诚见秦钺腰带上叮啷当啷挂了一大圈零碎,笑道:“寒兵兄弟,你身上带的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啊,你这是要去宫里售卖货品吗?”
秦钺看了看李嗣恭和赵诚他们,再看了看周围等待上朝的文武百官,发现别人身上除了鱼袋、香囊、算袋等几样必须品外,根本就没带其他东西,他的这身打扮确实有点扎眼了。
原来,蹀躞带起源于游牧民族,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悬挂必须的随身物品。
因为游牧民族要经常去野外放牧,身上携带的东西越多在野外生活越方便。
虽然唐代官员也有佩戴七事的规定,但佩戴七事并非硬性规定,只要别超过自身品阶允许佩戴的数目,你愿意带几个就带几个,想带什么不想带什么也凭个人意愿决定,比如年轻官员不爱吐痰,痰桶就可以不带,反正除了代表身份的鱼袋和记录用的算袋是必须带的东西,别的东西带不带都行。
尤其是到了中唐以后,官员腰带上的带銙逐渐演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甚至连眼都没有。
秦钺故作懵懂道:“怎么,不是说上朝必须要带七事吗?”
赵诚笑道:“那都是什么时候的黄历了,现在官员上朝早就不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未完待续】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gegegengxin (按住三秒复制) 下载免费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