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98章 但愿海波平
“万料以上?”
龙江船厂的船坞内,听到朱高煦问题的官员倒吸了一口凉气,那模样好似快晕倒了一般。
“殿下,这……”官员讪笑几声,紧接着作揖道歉:“恕下官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地方可以造出万料大船,即便是可以,恐怕也不是用木头建造的。”
“不是用木头造的?”朱高煦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暗骂道:“这该死的营销号。”
显然,他听出了官员的话外之音,那就是用木头根本造不出万料战船。
想清楚后,朱高煦便沉着询问道:“那不知船厂最大可以建造多大的战船?”
“这……”面对这个问题,官员沉吟片刻,最后才悻然说道:“最大能建造多大,这便是下官也不知道,不过近年来建造过最大的船只是礼部的封舟,船长十五丈,阔二丈六尺,用料两千五。”
官员的这话一经说出,一时间朱高煦不知道是难过还是高兴。
他难过在于,大明眼下目前工艺最高的船厂所造最大船只也不过八百多吨的吨位,
高兴在于,他那舅舅确实听了他的话,让船厂把船只往大了建造。
朱高煦脸上的失落被官员所察觉,为了不让朱高煦不高兴,官员也只能硬着头皮道:
“其实,船厂内的工匠们也试过,只要木料足够大,铺设的龙骨最少也能达到二十五丈,但那并不适合用作战船,只能用作商船,退而求其次,最大的战船应该能在二十二三丈左右,但船厂之中没人敢于尝试。”
“二十二三丈?”朱高煦回过神来询问一遍,见官员点头,他倒是松了一口气。
如果是二十二三丈的话,那倒是与后世最大的几种风帆战船差不多,恐怕能有两千多吨的吨位。
自己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哥伦布的船也不过才一百多吨,具体多少他记不住了,但肯定没有超过二百吨。
如此算来,大明如今的造船工艺,还真的是远超外国,倒是也没打破朱高煦印象中的明初造船工艺。
“我知道了,多谢指点。”
得知了明初的造船极限后,朱高煦便放心了不少,作揖回了一礼后便与官员进一步讨论起了各艘船只的造价和用工数。
二人在船坞内走动,边聊边说,大抵为朱高煦解开了许多疑惑。
首先,龙江船厂的船只造价确实和他想的一样便宜,哪怕眼下正在建造的两千料战船,也不过才花费四百六十贯罢了。
这样的战船若是放到欧洲那边,价格恐怕会暴涨数倍,而在大明这边虽然也造价高昂,但对于大明的财政情况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如眼下全国军屯的军屯籽粮,每年换算为铜钱便有近八百万贯。
只要木料足够,那完全就可以用一半的军屯籽粮,建造出上万艘两千料战船。
当然,这对于大明朝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值得大明建造如此多战船的势力。
细细想来,朱高煦突然觉得成化年间刘大夏所说“三宝太监下西洋耗费钱粮六十万”的话很可笑。
六十万贯钱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于大明朝来说,也不过是稍微开源节流就能省出的一笔费用罢了。
以此作为借口来阻止下西洋,着实可笑。
“高煦1
朱高煦正在与官员沟通,却不想身后突然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他转身一看,来人果然是近段时间忙于备倭的徐辉祖。
“舅舅”朱高煦隔着十余步作揖行礼,徐辉祖见状带着几名兵卒走上前来。
“下官参见魏国公。”旁边的官员作揖,看样子与徐辉祖相熟,因此没有报出名号。
“嗯,照庚你先退下吧,我与这小子说些话。”
徐辉祖走上前来,便对官员示意退下,随后目光略带担心的看着朱高煦。
朱高煦被他这目光看的有些尴尬,不由的搓了搓手指。
今日的徐辉祖穿着一身绯色的圆领袍,看样子是才从外地回来。
他见官员与兵卒退下,便带着朱高煦走出了船坞,走到海岸边后才转过身来,脸上复杂道:
“你的事情,我今早便听说了,因此特意赶了回来。”
“你今年以来行事稳重,为何却在这种事情上莽撞起来?”
这一年里,徐辉祖看着朱高煦成长、变化,自然不舍得这样一个颇有能力的外甥走上不归路。
不过听着他的话,朱高煦只能在内心苦笑几声,心里算是知道了徐辉祖为什么没有被朱元璋竭力培养了。
显然,徐辉祖压根没看出来朱元璋的意思,更没有猜出朱元璋的心思。
这样的他,若是充当副手还可以,但亲力亲为的话,恐怕很难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获取上位者的信任。
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与徐辉祖对视的同时平静道:“舅舅,这些事情您别问了,与其讨论已经成为定局的事情,我倒是更想知道您清剿倭患如何了。”
“伱……”徐辉祖看着眼前的朱高煦,心里情绪复杂。
从朱高煦的话里,他知道了这件事情不是自己能干涉的,因为如果他能干涉,甚至说他可以自保,那朱高煦不会这样直接回绝他,并且不让继续讨论下去。
这种话听起来很离谱,毕竟徐辉祖已经位极人臣了,可仔细想来,他这所谓的位极人臣,却根本没有什么亲信和实权。
尽管他多次陪同李景隆前往各地练兵,但那些都是陪同,况且练兵也根本练不出亲信。
真正的亲信,必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而这样的同僚,他根本没有。
同人不用理,朱高煦虽然也没有亲信,可他有皇孙这一个身份,这就注定了他的抗力比徐辉祖要大。
徐辉祖不再追问朱高煦,但脸上的担忧却并未退去,他很不想自家外甥牵扯到这种事情来,因为朱高煦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他更代表燕王府。
“倭患的事情,我派人小心查探过了,和你说的一样,浙江双屿、福建漳州、广东琼州等港湾都有他们的细作,而他们的驻地也多在海中岛屿……”
徐辉祖看了看身后的那一排排船坞:“你也看到了,我现在让龙江船厂建造大海船,为的就是深入海中,将这群倭寇彻底解决。”
“倭寇实力如何?”朱高煦没有跟着徐辉祖看向船坞,只是讨论根本问题。
面对问题,徐辉祖脸上也多了几分凝重:“就目前的消息来看,倭寇星罗密布于海上,寡者数十人,众者数千人,自松江往广西而去,恐怕不下十余万众。”
徐辉祖的话一经说出,便是朱高煦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要知道眼下是洪武年间而不是嘉靖年间,嘉靖年间的倭寇好歹还是十汉三倭,但洪武年间的倭寇则是颠倒过来的十倭三汉。
这样的真倭数量,如果丢到嘉靖年间,恐怕戚继光、胡宗宪等人得一直忙碌到死才能收拾完。
这么一对比,朱高煦也是佩服起了自己老爹,居然能花十几年时间就把东亚及东南亚倭寇尽数荡平,其定力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同时,这一历史也告诉了朱高煦,剿灭近海倭寇只能缓解倭患,而不能做到彻底杜绝。
想要真正杜绝倭患,只有效仿永乐下西洋一般,建造一支无与伦比的海上军事单位,对东北亚及东南亚倭寇进行彻底打击。
朱高煦还在思考,徐辉祖却以为他是被这倭寇的数量给惊到了,不由沉着道:
“沿海倭寇的数量,我已经以奏疏的形式上奏陛下了。”
“眼下我在崇明岛编练水兵五千人,于龙江及各地船厂造船六十余艘,放置火炮四百余门,想来逐一围剿倭寇还是足够的。”
“只是如此围剿速度太慢,恐怕在围剿浙江倭寇时便会惊动福建及两广倭寇,到时候他们逃去了南洋便不易围剿了。”
徐辉祖说的结果是必然的,倭寇是人不是石头,见到浙江群倭被剿灭,那自然会观望。
一旦发现大明有彻底杜绝倭寇的行为,他们便会蜂拥逃亡南洋。
等过两年徐辉祖和水师无功而返,他们又会重新回到沿海,继续劫掠沿海州县。
这手段,其实与北方的蒙古人一样原始,但架不住实用。
想要彻底解决倭寇,还是得从根子着手,这个根子就是南洋。
只是以眼下老朱的观念来看,他是不愿意出兵远渡重洋去清理南洋倭寇的,毕竟前元也试图出兵南洋,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朱元璋对安南、南洋和日本持保守态度,但这也是鉴于前元的失败而做出的决定。
在这一点上,朱高煦没办法苛责朱元璋,毕竟洪武年间主要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开疆拓土那是后继之人的事情。
只可惜,老朱的后继之人动错刀子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脑中闪过朱允炆的脸,但也很快被他清出脑海。
他沉思片刻后与徐辉祖交代道:“倭寇的事情,得做好长久的准备,最好是恢复澎湖巡检司,在清剿闽浙倭寇后兵分三路,一路... -->>
第98章 但愿海波平
“万料以上?”
龙江船厂的船坞内,听到朱高煦问题的官员倒吸了一口凉气,那模样好似快晕倒了一般。
“殿下,这……”官员讪笑几声,紧接着作揖道歉:“恕下官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地方可以造出万料大船,即便是可以,恐怕也不是用木头建造的。”
“不是用木头造的?”朱高煦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暗骂道:“这该死的营销号。”
显然,他听出了官员的话外之音,那就是用木头根本造不出万料战船。
想清楚后,朱高煦便沉着询问道:“那不知船厂最大可以建造多大的战船?”
“这……”面对这个问题,官员沉吟片刻,最后才悻然说道:“最大能建造多大,这便是下官也不知道,不过近年来建造过最大的船只是礼部的封舟,船长十五丈,阔二丈六尺,用料两千五。”
官员的这话一经说出,一时间朱高煦不知道是难过还是高兴。
他难过在于,大明眼下目前工艺最高的船厂所造最大船只也不过八百多吨的吨位,
高兴在于,他那舅舅确实听了他的话,让船厂把船只往大了建造。
朱高煦脸上的失落被官员所察觉,为了不让朱高煦不高兴,官员也只能硬着头皮道:
“其实,船厂内的工匠们也试过,只要木料足够大,铺设的龙骨最少也能达到二十五丈,但那并不适合用作战船,只能用作商船,退而求其次,最大的战船应该能在二十二三丈左右,但船厂之中没人敢于尝试。”
“二十二三丈?”朱高煦回过神来询问一遍,见官员点头,他倒是松了一口气。
如果是二十二三丈的话,那倒是与后世最大的几种风帆战船差不多,恐怕能有两千多吨的吨位。
自己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哥伦布的船也不过才一百多吨,具体多少他记不住了,但肯定没有超过二百吨。
如此算来,大明如今的造船工艺,还真的是远超外国,倒是也没打破朱高煦印象中的明初造船工艺。
“我知道了,多谢指点。”
得知了明初的造船极限后,朱高煦便放心了不少,作揖回了一礼后便与官员进一步讨论起了各艘船只的造价和用工数。
二人在船坞内走动,边聊边说,大抵为朱高煦解开了许多疑惑。
首先,龙江船厂的船只造价确实和他想的一样便宜,哪怕眼下正在建造的两千料战船,也不过才花费四百六十贯罢了。
这样的战船若是放到欧洲那边,价格恐怕会暴涨数倍,而在大明这边虽然也造价高昂,但对于大明的财政情况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如眼下全国军屯的军屯籽粮,每年换算为铜钱便有近八百万贯。
只要木料足够,那完全就可以用一半的军屯籽粮,建造出上万艘两千料战船。
当然,这对于大明朝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值得大明建造如此多战船的势力。
细细想来,朱高煦突然觉得成化年间刘大夏所说“三宝太监下西洋耗费钱粮六十万”的话很可笑。
六十万贯钱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于大明朝来说,也不过是稍微开源节流就能省出的一笔费用罢了。
以此作为借口来阻止下西洋,着实可笑。
“高煦1
朱高煦正在与官员沟通,却不想身后突然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他转身一看,来人果然是近段时间忙于备倭的徐辉祖。
“舅舅”朱高煦隔着十余步作揖行礼,徐辉祖见状带着几名兵卒走上前来。
“下官参见魏国公。”旁边的官员作揖,看样子与徐辉祖相熟,因此没有报出名号。
“嗯,照庚你先退下吧,我与这小子说些话。”
徐辉祖走上前来,便对官员示意退下,随后目光略带担心的看着朱高煦。
朱高煦被他这目光看的有些尴尬,不由的搓了搓手指。
今日的徐辉祖穿着一身绯色的圆领袍,看样子是才从外地回来。
他见官员与兵卒退下,便带着朱高煦走出了船坞,走到海岸边后才转过身来,脸上复杂道:
“你的事情,我今早便听说了,因此特意赶了回来。”
“你今年以来行事稳重,为何却在这种事情上莽撞起来?”
这一年里,徐辉祖看着朱高煦成长、变化,自然不舍得这样一个颇有能力的外甥走上不归路。
不过听着他的话,朱高煦只能在内心苦笑几声,心里算是知道了徐辉祖为什么没有被朱元璋竭力培养了。
显然,徐辉祖压根没看出来朱元璋的意思,更没有猜出朱元璋的心思。
这样的他,若是充当副手还可以,但亲力亲为的话,恐怕很难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获取上位者的信任。
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与徐辉祖对视的同时平静道:“舅舅,这些事情您别问了,与其讨论已经成为定局的事情,我倒是更想知道您清剿倭患如何了。”
“伱……”徐辉祖看着眼前的朱高煦,心里情绪复杂。
从朱高煦的话里,他知道了这件事情不是自己能干涉的,因为如果他能干涉,甚至说他可以自保,那朱高煦不会这样直接回绝他,并且不让继续讨论下去。
这种话听起来很离谱,毕竟徐辉祖已经位极人臣了,可仔细想来,他这所谓的位极人臣,却根本没有什么亲信和实权。
尽管他多次陪同李景隆前往各地练兵,但那些都是陪同,况且练兵也根本练不出亲信。
真正的亲信,必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而这样的同僚,他根本没有。
同人不用理,朱高煦虽然也没有亲信,可他有皇孙这一个身份,这就注定了他的抗力比徐辉祖要大。
徐辉祖不再追问朱高煦,但脸上的担忧却并未退去,他很不想自家外甥牵扯到这种事情来,因为朱高煦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他更代表燕王府。
“倭患的事情,我派人小心查探过了,和你说的一样,浙江双屿、福建漳州、广东琼州等港湾都有他们的细作,而他们的驻地也多在海中岛屿……”
徐辉祖看了看身后的那一排排船坞:“你也看到了,我现在让龙江船厂建造大海船,为的就是深入海中,将这群倭寇彻底解决。”
“倭寇实力如何?”朱高煦没有跟着徐辉祖看向船坞,只是讨论根本问题。
面对问题,徐辉祖脸上也多了几分凝重:“就目前的消息来看,倭寇星罗密布于海上,寡者数十人,众者数千人,自松江往广西而去,恐怕不下十余万众。”
徐辉祖的话一经说出,便是朱高煦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要知道眼下是洪武年间而不是嘉靖年间,嘉靖年间的倭寇好歹还是十汉三倭,但洪武年间的倭寇则是颠倒过来的十倭三汉。
这样的真倭数量,如果丢到嘉靖年间,恐怕戚继光、胡宗宪等人得一直忙碌到死才能收拾完。
这么一对比,朱高煦也是佩服起了自己老爹,居然能花十几年时间就把东亚及东南亚倭寇尽数荡平,其定力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同时,这一历史也告诉了朱高煦,剿灭近海倭寇只能缓解倭患,而不能做到彻底杜绝。
想要真正杜绝倭患,只有效仿永乐下西洋一般,建造一支无与伦比的海上军事单位,对东北亚及东南亚倭寇进行彻底打击。
朱高煦还在思考,徐辉祖却以为他是被这倭寇的数量给惊到了,不由沉着道:
“沿海倭寇的数量,我已经以奏疏的形式上奏陛下了。”
“眼下我在崇明岛编练水兵五千人,于龙江及各地船厂造船六十余艘,放置火炮四百余门,想来逐一围剿倭寇还是足够的。”
“只是如此围剿速度太慢,恐怕在围剿浙江倭寇时便会惊动福建及两广倭寇,到时候他们逃去了南洋便不易围剿了。”
徐辉祖说的结果是必然的,倭寇是人不是石头,见到浙江群倭被剿灭,那自然会观望。
一旦发现大明有彻底杜绝倭寇的行为,他们便会蜂拥逃亡南洋。
等过两年徐辉祖和水师无功而返,他们又会重新回到沿海,继续劫掠沿海州县。
这手段,其实与北方的蒙古人一样原始,但架不住实用。
想要彻底解决倭寇,还是得从根子着手,这个根子就是南洋。
只是以眼下老朱的观念来看,他是不愿意出兵远渡重洋去清理南洋倭寇的,毕竟前元也试图出兵南洋,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朱元璋对安南、南洋和日本持保守态度,但这也是鉴于前元的失败而做出的决定。
在这一点上,朱高煦没办法苛责朱元璋,毕竟洪武年间主要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开疆拓土那是后继之人的事情。
只可惜,老朱的后继之人动错刀子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脑中闪过朱允炆的脸,但也很快被他清出脑海。
他沉思片刻后与徐辉祖交代道:“倭寇的事情,得做好长久的准备,最好是恢复澎湖巡检司,在清剿闽浙倭寇后兵分三路,一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