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君主面前,为臣者最终还要靠本事说话——别人想不到的办法你想到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解决了,你对于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君主来说就是一块天下至宝,他不信任你才怪。
李悝为相国时,魏文侯准备对魏国进行全面改革。魏文侯问李悝:“我一心想使国家很快富强起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总觉得收效不大,您认为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李悝回答道:“国家富强的路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首先要做的还是发展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要让百姓吃饱,国家有余粮,就必须想法多打粮食。”魏文侯又问道:“我正为这事焦急。如今人口增加了不少,可土地却没有增加,如何满足人们的衣食,如何提高产量,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李悝没有立即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谈起了自己微服私访的事:“从国君您任命我当相国以来,我尽忠职守。为了了解民情,找到国家富强之法,我常常到民间私访,和百姓一起种地、一起耕田,听到不少议论。有的说徭役太重太急,弄得老百姓没有时间生产,有的说赋税太多,丰年都难维持温饱,更不用说荒年了。他们要求适当减轻徭役赋税,以便让他们有时间生产,能勉强维持生活。国君您看,他们要求不多,可我们却很少为他们着想。”停顿了一会儿,李悝转入正题,他为魏文侯算了笔账,他说:“魏国的土地除山河、湖泊、荒原等以外,可耕种的土地有六百多万亩。如果给种田人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乐于耕种,把时间和精力投到土地上,精耕细作,每亩地至少可以增收三斗粮食,全国一季就可增产一百八十万石。相反,如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每亩就不止减产三斗。就是以这个数字计算,全国每季就要少收一百八十万石。一正一反,相差三百六十万石,更不用说徭役太重违误农时导致的减产了。”魏文侯听了连连点头。
李悝最后说道:“要使土地多产粮食,使国家富裕也并非难事,办法就是尽地力之效。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鼓励农民勤劳耕作,适当减轻徭役和赋税,给他们合适的利益,鼓励他们在原有土地上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再让他们开垦荒地,田间道旁的土地也利用起来,这样,土地的耕种面积还会扩大,增产粮食自然不在话下。其二,综合利用。鉴于我国粮食作物比较单一和歉收、缺粮的形势,我认为,一方面应引导农民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土壤,选择不同的作物,将麦子、豆子、谷子等兼种、套种,充分利用地力;另外,能种瓜的种瓜,会栽桑的种桑,善植麻的种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
魏文侯越听越有理,深表嘉许,果断决定让李悝全权负责国内的农业经济改革。李悝不负重托,立即着手起草文告,颁布国内各地,实行农业改革。为了增强改革实效,李悝经常亲率官员驱车奔行于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几年下来,国内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农民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国库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在改革过程中,李悝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粮食价格对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很大影响。粮食多了,粮价太低,使农民的积极性逐渐消失。用粮的也不爱惜粮食,粮食产量又下降了。遇到荒年、饥年,粮价昂贵,一般百姓买不起,没有粮食吃,只得四处流浪。于是,李悝又奏请魏文侯,实行“平籴法”,即把丰年和饥年各分三等:丰年分大熟、中熟、小熟;饥年分大饥、中饥、小饥。按照年成好坏,确定应纳税额和农民自留粮的数额,然后由国家平价收购。到荒年饥年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这样,好年景粮食大丰收,也不会再出现粮贱伤农的情况;遇到水旱灾荒的年头,也不致粮价... -->>
在君主面前,为臣者最终还要靠本事说话——别人想不到的办法你想到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解决了,你对于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君主来说就是一块天下至宝,他不信任你才怪。
李悝为相国时,魏文侯准备对魏国进行全面改革。魏文侯问李悝:“我一心想使国家很快富强起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总觉得收效不大,您认为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李悝回答道:“国家富强的路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首先要做的还是发展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要让百姓吃饱,国家有余粮,就必须想法多打粮食。”魏文侯又问道:“我正为这事焦急。如今人口增加了不少,可土地却没有增加,如何满足人们的衣食,如何提高产量,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李悝没有立即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谈起了自己微服私访的事:“从国君您任命我当相国以来,我尽忠职守。为了了解民情,找到国家富强之法,我常常到民间私访,和百姓一起种地、一起耕田,听到不少议论。有的说徭役太重太急,弄得老百姓没有时间生产,有的说赋税太多,丰年都难维持温饱,更不用说荒年了。他们要求适当减轻徭役赋税,以便让他们有时间生产,能勉强维持生活。国君您看,他们要求不多,可我们却很少为他们着想。”停顿了一会儿,李悝转入正题,他为魏文侯算了笔账,他说:“魏国的土地除山河、湖泊、荒原等以外,可耕种的土地有六百多万亩。如果给种田人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乐于耕种,把时间和精力投到土地上,精耕细作,每亩地至少可以增收三斗粮食,全国一季就可增产一百八十万石。相反,如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每亩就不止减产三斗。就是以这个数字计算,全国每季就要少收一百八十万石。一正一反,相差三百六十万石,更不用说徭役太重违误农时导致的减产了。”魏文侯听了连连点头。
李悝最后说道:“要使土地多产粮食,使国家富裕也并非难事,办法就是尽地力之效。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鼓励农民勤劳耕作,适当减轻徭役和赋税,给他们合适的利益,鼓励他们在原有土地上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再让他们开垦荒地,田间道旁的土地也利用起来,这样,土地的耕种面积还会扩大,增产粮食自然不在话下。其二,综合利用。鉴于我国粮食作物比较单一和歉收、缺粮的形势,我认为,一方面应引导农民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土壤,选择不同的作物,将麦子、豆子、谷子等兼种、套种,充分利用地力;另外,能种瓜的种瓜,会栽桑的种桑,善植麻的种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
魏文侯越听越有理,深表嘉许,果断决定让李悝全权负责国内的农业经济改革。李悝不负重托,立即着手起草文告,颁布国内各地,实行农业改革。为了增强改革实效,李悝经常亲率官员驱车奔行于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几年下来,国内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农民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国库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在改革过程中,李悝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粮食价格对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很大影响。粮食多了,粮价太低,使农民的积极性逐渐消失。用粮的也不爱惜粮食,粮食产量又下降了。遇到荒年、饥年,粮价昂贵,一般百姓买不起,没有粮食吃,只得四处流浪。于是,李悝又奏请魏文侯,实行“平籴法”,即把丰年和饥年各分三等:丰年分大熟、中熟、小熟;饥年分大饥、中饥、小饥。按照年成好坏,确定应纳税额和农民自留粮的数额,然后由国家平价收购。到荒年饥年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这样,好年景粮食大丰收,也不会再出现粮贱伤农的情况;遇到水旱灾荒的年头,也不致粮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