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沟_7 (1/2)
59文学 www.59wx.cc,日本沉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7
第二天早上七点,“大东丸三号”在海面低速反复探测了几次深度以后,在下沉岛屿的正上方停了下来。
天气与昨天一样,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海底开发株式会社所属的加油、潜水两用船“巽丸号”头天晚上已经赶到了会合地点,这会儿正在距“大东丸三号”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进行着紧张的作业准备。
“海神号”先被起重机吊起,然后又被稳稳地放到海面上。小野寺和结城先后跳了上去。“海神号”左右摇摆,晃动得颇有些剧烈。小野寺从指挥塔的升降室钻进吊篮,再跟着结城的口令,慢慢地由升降口向“巽丸号”靠拢。——“巽丸号”的船体四周布满了防冲撞的红色塑胶球。有人从后作业平台上抛下一根缆绳,接着,甲板上的固定臂伸出,将“海神号”钳住,固定,随后油管放下,开始向“海神号”注入燃料。
这种1948年由皮科尔率先研制出的巴奇斯科夫型深水潜艇,从其类型上讲已过于陈旧,但就目前而言,靠轻于水的金属锂获得浮力的深水潜艇不多见,美国有两艘,法国有一艘。虽然铝合金及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料制造的浮船也已出现,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成功研制了同温层热气球FNRS—1号,第一次把人类送上三万米高空的著名物理学家奥奇斯特·皮科尔的真正功绩却在于FNRS—2号——巴奇斯科夫型深水潜艇,这一发明让皮科尔的名字成为不朽。
“浮力学的天才”皮科尔!
如同气球靠氢的浮力翱翔天空一样,他实现了人类在大海中亦能自由漂浮的梦想。在此之前,所有的深水潜艇都被认为不能离开工作母船,必须用钢缆时时将其系住。1934年,威廉·比勃设计的潜水球创下了潜水九百八十四米的纪录,他的设计竟与公元前亚历山大大帝所采用的方式如出一辙。然而,这个起关键作用的钢缆同时也成了深度下潜的最大障碍!由于钢缆吊下的是沉重的、钢铁制成的耐压球体,需要较大的安全系数,所以,一千米长的钢缆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弄得不好,它完全有可能自己不堪重负而发生断裂;这时,如再遭遇暗流,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皮科尔的设想是:建造一个能脱离笨重、危险的钢缆的束缚,自由地潜入海底并自由运动,而当压舱物去掉时,又能浮出水面的“水中气球”。——是潜水舰吗?不,它显然不能完成这一使命,它的耐压构造达不到要求。在海底深处,当每平方厘米的水压约为一吨时,它的中空构造体就会变得像薄纸一般。就连酒瓶的软木塞在深水层都会被挤压成石头一样坚硬,不再具有一丝浮力。如果增加船壳强度,重量就会增加,浮力就不够。即使使用浮舟补充浮力的不足,也难以满足密封构造带来的浮舟自身的耐压需求。对海水而言,如果采用开放式结构,船体内外的压力就能保持平衡,从而达到减轻船体重量的目的。但是,这种开放式构造又会导致空气压缩。深海处,在几百个气压的压力下,空气体积会急剧缩小为原体积的百分之一,而浮力同时也会随之降为百分之一。这样,水中的气球一旦在水中超越某个极限,它就会像石头一样,自己沉入海底。
于是,皮科尔想到了在高压下体积几乎不会发生变化的另一种物质——液体汽油。用它作为浮力材料,解决浮力问题。1948年11月3日,在西非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卡尔的洋面上,无人驾驶的汽油浮舟巴奇斯科夫FNRS—2号成功地完成了水下九百米的下潜。在此之后,这种型号的FNRS—3号和特鲁斯蒂1号、2号及阿尔麦第斯号,便逐步开始了征服海底世界的历程,最终突破了万米大关。
巴奇斯科夫型的“海神号”虽然比美国的“阿尔米诺德上将号”、法国和比利时共同开发的利丘玛琳型要老一些,但这种型号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它在水中尤其在深海中的灵活性和在舱内的舒适度,而且潜水时间长。它装有高效、轻质的氢电池,曾在大陆架附近创下两人下潜时间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潜水纪录。在其长三点五米、直径二点二米的耐压舱内,还配备了床具及微型厕所。水中最大航速为每小时七海里,平均为每小时四海里。配备电磁控制的潜水操纵舵,可急速下潜至四百米左右,持续航行能力为一百公里。水下照明弹、全景潜望镜、声呐系统等一应俱全。它的独到之处是,特别配置了与工作母舰保持无线联络的水中VLF(超低频)通信系统。
“巽丸号”的甲板上,“严禁火种·危险”的红色警告旗随风飘扬,空气中散发着强烈的汽油味。此刻,纯白的船体上分别涂有两道红色和橘黄色耀眼彩条的“海神号”正在慢慢地吞噬着燃料。
没过多久,油箱已满。油路口被盖紧后,“巽丸号”上的红旗立即被换成了黄旗。这时,“大东丸三号”上放下一艘汽艇,六个人从汽艇上来到“巽丸号”上。在这六个人当中,两人负责联络,其余四人分为两组,三班轮流进行潜水作业,视情况改变潜水地点。每次潜水时间为两个半小时,但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
汽艇卸完人后回到了“大东丸三号”上。随即,“大东丸三号”鸣笛驶过“巽丸号”,缓缓离去。考察队队长留在了“大东丸三号”上,指挥观测船和直升机在周边海域进行超声波、重力、磁力测试及海面资料的收集。
“巽丸号”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结城从“海神号”狭窄的甲板上轻身一跃回到“巽丸号”后,朝小野寺挥了挥手,喊道:“我们在上边用水下雷达监视,快去吧,这儿的海底平均深度是四百米多一点,对你来说就像过家家!”
“没那么简单!”小野寺悄悄用手指了指身后立在“海神号”的甲板上的田所博士,后者表情凝重得像个舰长,正在那儿踱着方步。“老板干劲大得很,想到再深一点的海沟去调查!”
“海神号”首次搭乘的人员为两人,即田所博士和水产厅那个年轻的科技官。两人进入潜艇后,小野寺竖起了大拇指,让吊臂松开。“嘎啦嘎啦”一阵响声过后,“海神号”被推离了“巽丸号”。潜艇晃动了几下,小野寺弯起食指放入口中,吹了一声口哨,这是上浮或出发的信号。结城在“巽丸号”的甲板上回了一声口哨。此后,小野寺通过潜艇内狭窄的通道,进入舱内,关紧了闸门。
“起航啦!”简单测试完VLF通信系统后,小野寺对坐在身后略显紧张的两人说,“准备好了吗?知道观测窗的位置吧,后面还有一个。嗯,这个是水下电视屏幕,全景,能扫描一百四十度,摄像机固定在潜艇的前边。”
舱内的光线调暗之后,小野寺抓住电磁闸的手柄,打开前后两个储气罐。紧接着,海水咕嘟咕嘟地往上冒,渐渐漫过监测窗——从“巽丸号”上可以看到“海神号”的甲板前后吐出一串串白色泡沫。一会儿,黄白相间的指挥塔便静静地消失在了海水里。
小野寺合上动力开关。
尾翼上方的螺旋桨开始悄悄地转动起来。
“深度六十,目标正下方,全速动力下潜……请大家抓稳点。”
小野寺把飞机操纵杆模样的掌舵杆向前一压,手柄向右一切,“海神号”便以十五度的斜度,开始呈螺旋形下潜。
正面观测窗缓缓移动的视线里出现了一团黑影,这是从“巽丸号”上潜下来的两个蛙人,他们在目标物上方装了浮标,然后抓住绳索,对着“海神号”做了个交警先生请多关照的动作——他们骑在小型水下圆盘上,尽管使用的气罐含有氦气而不是氮气,但潜入九十米的深度也绝非易事。
小野寺打开水下电视监视系统,超清晰度的水下摄像机的确名不虚传,拍摄的画面不但清晰,而且视角宽阔。
小野寺一边监视着电视图像,一边告诉田所博士说:“如果发现什么重要的东西,就按这个键,VTR(磁带录像机)可以录下来。不过,一次只能录三十分钟。这里准备了三盘录像带。”
田所博士和科技官都没吭声,轮流盯住电视画面或监视窗。
“是那家伙吧……”田所博士突然吼了起来,“没错,就是它。”
上午九时刚过,太阳光照射海面的角度极小,水下不太亮,但水质清澈。所以,在缓慢旋转的电视画面中,朦胧可见深蓝色的海底中耸立着一个黑糊糊的东西——一座巨大的海底孤岛出现在了眼前。只有岛的顶端有些光亮,而侧面则像披了一件长长的黑袍,渐渐消失在深不可测的海底。
“船头对准正前方那个怪物。”田所博士手搭在摄像机的开关上,“能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下潜吗?”
小野寺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舵把,停止旋转,对准目标后,缓缓挂了倒挡,待“海神号”停下来,放掉已剩不多的调节平衡的空气后,将船轴心调至俯视十五度角,... -->>
7
第二天早上七点,“大东丸三号”在海面低速反复探测了几次深度以后,在下沉岛屿的正上方停了下来。
天气与昨天一样,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海底开发株式会社所属的加油、潜水两用船“巽丸号”头天晚上已经赶到了会合地点,这会儿正在距“大东丸三号”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进行着紧张的作业准备。
“海神号”先被起重机吊起,然后又被稳稳地放到海面上。小野寺和结城先后跳了上去。“海神号”左右摇摆,晃动得颇有些剧烈。小野寺从指挥塔的升降室钻进吊篮,再跟着结城的口令,慢慢地由升降口向“巽丸号”靠拢。——“巽丸号”的船体四周布满了防冲撞的红色塑胶球。有人从后作业平台上抛下一根缆绳,接着,甲板上的固定臂伸出,将“海神号”钳住,固定,随后油管放下,开始向“海神号”注入燃料。
这种1948年由皮科尔率先研制出的巴奇斯科夫型深水潜艇,从其类型上讲已过于陈旧,但就目前而言,靠轻于水的金属锂获得浮力的深水潜艇不多见,美国有两艘,法国有一艘。虽然铝合金及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料制造的浮船也已出现,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成功研制了同温层热气球FNRS—1号,第一次把人类送上三万米高空的著名物理学家奥奇斯特·皮科尔的真正功绩却在于FNRS—2号——巴奇斯科夫型深水潜艇,这一发明让皮科尔的名字成为不朽。
“浮力学的天才”皮科尔!
如同气球靠氢的浮力翱翔天空一样,他实现了人类在大海中亦能自由漂浮的梦想。在此之前,所有的深水潜艇都被认为不能离开工作母船,必须用钢缆时时将其系住。1934年,威廉·比勃设计的潜水球创下了潜水九百八十四米的纪录,他的设计竟与公元前亚历山大大帝所采用的方式如出一辙。然而,这个起关键作用的钢缆同时也成了深度下潜的最大障碍!由于钢缆吊下的是沉重的、钢铁制成的耐压球体,需要较大的安全系数,所以,一千米长的钢缆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弄得不好,它完全有可能自己不堪重负而发生断裂;这时,如再遭遇暗流,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皮科尔的设想是:建造一个能脱离笨重、危险的钢缆的束缚,自由地潜入海底并自由运动,而当压舱物去掉时,又能浮出水面的“水中气球”。——是潜水舰吗?不,它显然不能完成这一使命,它的耐压构造达不到要求。在海底深处,当每平方厘米的水压约为一吨时,它的中空构造体就会变得像薄纸一般。就连酒瓶的软木塞在深水层都会被挤压成石头一样坚硬,不再具有一丝浮力。如果增加船壳强度,重量就会增加,浮力就不够。即使使用浮舟补充浮力的不足,也难以满足密封构造带来的浮舟自身的耐压需求。对海水而言,如果采用开放式结构,船体内外的压力就能保持平衡,从而达到减轻船体重量的目的。但是,这种开放式构造又会导致空气压缩。深海处,在几百个气压的压力下,空气体积会急剧缩小为原体积的百分之一,而浮力同时也会随之降为百分之一。这样,水中的气球一旦在水中超越某个极限,它就会像石头一样,自己沉入海底。
于是,皮科尔想到了在高压下体积几乎不会发生变化的另一种物质——液体汽油。用它作为浮力材料,解决浮力问题。1948年11月3日,在西非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卡尔的洋面上,无人驾驶的汽油浮舟巴奇斯科夫FNRS—2号成功地完成了水下九百米的下潜。在此之后,这种型号的FNRS—3号和特鲁斯蒂1号、2号及阿尔麦第斯号,便逐步开始了征服海底世界的历程,最终突破了万米大关。
巴奇斯科夫型的“海神号”虽然比美国的“阿尔米诺德上将号”、法国和比利时共同开发的利丘玛琳型要老一些,但这种型号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它在水中尤其在深海中的灵活性和在舱内的舒适度,而且潜水时间长。它装有高效、轻质的氢电池,曾在大陆架附近创下两人下潜时间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潜水纪录。在其长三点五米、直径二点二米的耐压舱内,还配备了床具及微型厕所。水中最大航速为每小时七海里,平均为每小时四海里。配备电磁控制的潜水操纵舵,可急速下潜至四百米左右,持续航行能力为一百公里。水下照明弹、全景潜望镜、声呐系统等一应俱全。它的独到之处是,特别配置了与工作母舰保持无线联络的水中VLF(超低频)通信系统。
“巽丸号”的甲板上,“严禁火种·危险”的红色警告旗随风飘扬,空气中散发着强烈的汽油味。此刻,纯白的船体上分别涂有两道红色和橘黄色耀眼彩条的“海神号”正在慢慢地吞噬着燃料。
没过多久,油箱已满。油路口被盖紧后,“巽丸号”上的红旗立即被换成了黄旗。这时,“大东丸三号”上放下一艘汽艇,六个人从汽艇上来到“巽丸号”上。在这六个人当中,两人负责联络,其余四人分为两组,三班轮流进行潜水作业,视情况改变潜水地点。每次潜水时间为两个半小时,但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
汽艇卸完人后回到了“大东丸三号”上。随即,“大东丸三号”鸣笛驶过“巽丸号”,缓缓离去。考察队队长留在了“大东丸三号”上,指挥观测船和直升机在周边海域进行超声波、重力、磁力测试及海面资料的收集。
“巽丸号”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结城从“海神号”狭窄的甲板上轻身一跃回到“巽丸号”后,朝小野寺挥了挥手,喊道:“我们在上边用水下雷达监视,快去吧,这儿的海底平均深度是四百米多一点,对你来说就像过家家!”
“没那么简单!”小野寺悄悄用手指了指身后立在“海神号”的甲板上的田所博士,后者表情凝重得像个舰长,正在那儿踱着方步。“老板干劲大得很,想到再深一点的海沟去调查!”
“海神号”首次搭乘的人员为两人,即田所博士和水产厅那个年轻的科技官。两人进入潜艇后,小野寺竖起了大拇指,让吊臂松开。“嘎啦嘎啦”一阵响声过后,“海神号”被推离了“巽丸号”。潜艇晃动了几下,小野寺弯起食指放入口中,吹了一声口哨,这是上浮或出发的信号。结城在“巽丸号”的甲板上回了一声口哨。此后,小野寺通过潜艇内狭窄的通道,进入舱内,关紧了闸门。
“起航啦!”简单测试完VLF通信系统后,小野寺对坐在身后略显紧张的两人说,“准备好了吗?知道观测窗的位置吧,后面还有一个。嗯,这个是水下电视屏幕,全景,能扫描一百四十度,摄像机固定在潜艇的前边。”
舱内的光线调暗之后,小野寺抓住电磁闸的手柄,打开前后两个储气罐。紧接着,海水咕嘟咕嘟地往上冒,渐渐漫过监测窗——从“巽丸号”上可以看到“海神号”的甲板前后吐出一串串白色泡沫。一会儿,黄白相间的指挥塔便静静地消失在了海水里。
小野寺合上动力开关。
尾翼上方的螺旋桨开始悄悄地转动起来。
“深度六十,目标正下方,全速动力下潜……请大家抓稳点。”
小野寺把飞机操纵杆模样的掌舵杆向前一压,手柄向右一切,“海神号”便以十五度的斜度,开始呈螺旋形下潜。
正面观测窗缓缓移动的视线里出现了一团黑影,这是从“巽丸号”上潜下来的两个蛙人,他们在目标物上方装了浮标,然后抓住绳索,对着“海神号”做了个交警先生请多关照的动作——他们骑在小型水下圆盘上,尽管使用的气罐含有氦气而不是氮气,但潜入九十米的深度也绝非易事。
小野寺打开水下电视监视系统,超清晰度的水下摄像机的确名不虚传,拍摄的画面不但清晰,而且视角宽阔。
小野寺一边监视着电视图像,一边告诉田所博士说:“如果发现什么重要的东西,就按这个键,VTR(磁带录像机)可以录下来。不过,一次只能录三十分钟。这里准备了三盘录像带。”
田所博士和科技官都没吭声,轮流盯住电视画面或监视窗。
“是那家伙吧……”田所博士突然吼了起来,“没错,就是它。”
上午九时刚过,太阳光照射海面的角度极小,水下不太亮,但水质清澈。所以,在缓慢旋转的电视画面中,朦胧可见深蓝色的海底中耸立着一个黑糊糊的东西——一座巨大的海底孤岛出现在了眼前。只有岛的顶端有些光亮,而侧面则像披了一件长长的黑袍,渐渐消失在深不可测的海底。
“船头对准正前方那个怪物。”田所博士手搭在摄像机的开关上,“能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下潜吗?”
小野寺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舵把,停止旋转,对准目标后,缓缓挂了倒挡,待“海神号”停下来,放掉已剩不多的调节平衡的空气后,将船轴心调至俯视十五度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