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汪舜华强调:“自今以后,凡授官爵,必须通过考试,太学生也不例外。”
定向招考也是要招考的,真以为国家名爵是儿戏吗?
必须见到真本事,别在考卷之外的地方用功夫。
年富加了一句:“太学生们长期在国子监进学,不能为国家效力,实在是朝廷的损失。宜令太学生早日参加吏部铨选。”
汪舜华一怔,旋即了悟,笑道:“好。自今以后,每届科考取士一百;太学生年满三十五岁,尚未中第者,必须离监。通过吏部铨选在地方任满,可以视同进士提拔使用。”
进士太贵,一旦考中就要免十五顷田赋,仅此一项,每人每年朝廷就要损失一百二十两,自然要省着用。
但是太学生不同。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太学生的地位却并不高。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的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称“五贡”。其中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惟一的照顾便是无论籍贯何地,都可以在顺天府参加;当然按照惯例,会试落榜的举人,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但如果不再考取功名,只以监生身份入仕,一般只能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俸薄,权轻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
国朝初年,因为人才实在太少,太学生一度得到重用,这些年因为科举的顺利举行,大批进士入仕,挤占了监生的空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又下来;历史上景泰年间,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之例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以钱铺路,良莠不齐,益为世人所轻。
如今限制进士的人数,却大量使用太学生。他们以吏入仕,可以深刻感知官场生态,任满考试合格,就可以转为官员,从县令做起,一步步往上升,当时年龄也不算大,称不上前程锦绣,但也前途光明,自然会有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太学生们高兴,朝廷也很高兴——太学生大多是秀才,举人都是少数,还有很多人是直接开后门走关系进来的。他们即便做了官,也还是当初的身份,秀才免80亩,举人免400亩,想想这可以节省多少赋税!
这样物美价廉的太学生,一定要人尽奇才物尽其用啊!
当然,为了确保官员队伍的质量,就必须擦亮国子监的金字招牌,确保太学生的素质。
商辂提议:“从今以后,除了落第举人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其他令各级学校按照名额推荐。进来之前要先考试,不合格的打回原籍;在监期间,要严格考教;离监之前,还要通过统一考试,不合格的还是不能授职。”
汪舜华点头,加了一句:“在边疆或艰苦地区任满三年、在一般地区任满六年,就可以授官七品;以后晋职晋级,与进士相同,不受出身限制。”
其次,是整肃学政,也就是淘汰不合格的生员与提学官。正在推进的土地清理中也强调了这一点,那些表现差、不纳税甚至煽动闹事的,该罢免就要罢免;如今,还要对学风作风文风不端的进行清理整顿。所有在校生员,包括廪生、增生和附生,凡是年力老迈,文词多瑕疵者,一律辞退;所作的文章词风有风格怪诞、不遵制度的,立即将其革退;凡涉国家律法及有伤风化、肆意攻击朝廷典章制度和国家大臣的,一律革退。
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胆敢肆意攻击改革、说怪话、唱怪调的,都给我刷了,别到北京来碍眼!
此外,命礼部会同都察院对天下提学官进行考核,不合格者改任他职。
再次,是对官员任用进行调整。京官重于地方官,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潜规则。此前除了三鼎甲直接进翰林院,选了庶吉士之后,剩下的先选科道言官,剩下的发配地方;历史上天顺之后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
当然汪太后看重地方经历,下旨除鼎甲庶吉士之外的新进士必须地方任职。
如今正式明确:非历州县者不得升科道,部属非历郡守者不得升列卿;列卿非历行省不得入内阁;凡京官自五品以下有未历外者,许吏部亦量推补守令,以习知民事。
也就是说,没有主政一方的经历,就别想在中央能够独当一面。尤其内阁,我这里要的是知民情能办事的官员,不要那些只能磨嘴皮子的嘴炮或者花前月下的才子!
——按照这项规定,言官们基本上都要到地方去历练一番。
汪舜华对商辂的提议很满意,他虽然在政治上偏保守,但也不完全是坏事。现在是改革,不是革命。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否则一味的狂飙突进,搞不好就散架了。一个班子,总是要改革派稳健派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只要不是完全食古不化,就可以也必须为我所用,何况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汪舜华看商辂的表情带着笑意。
r />
汪舜华强调:“自今以后,凡授官爵,必须通过考试,太学生也不例外。”
定向招考也是要招考的,真以为国家名爵是儿戏吗?
必须见到真本事,别在考卷之外的地方用功夫。
年富加了一句:“太学生们长期在国子监进学,不能为国家效力,实在是朝廷的损失。宜令太学生早日参加吏部铨选。”
汪舜华一怔,旋即了悟,笑道:“好。自今以后,每届科考取士一百;太学生年满三十五岁,尚未中第者,必须离监。通过吏部铨选在地方任满,可以视同进士提拔使用。”
进士太贵,一旦考中就要免十五顷田赋,仅此一项,每人每年朝廷就要损失一百二十两,自然要省着用。
但是太学生不同。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太学生的地位却并不高。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的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称“五贡”。其中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惟一的照顾便是无论籍贯何地,都可以在顺天府参加;当然按照惯例,会试落榜的举人,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但如果不再考取功名,只以监生身份入仕,一般只能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俸薄,权轻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
国朝初年,因为人才实在太少,太学生一度得到重用,这些年因为科举的顺利举行,大批进士入仕,挤占了监生的空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又下来;历史上景泰年间,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之例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以钱铺路,良莠不齐,益为世人所轻。
如今限制进士的人数,却大量使用太学生。他们以吏入仕,可以深刻感知官场生态,任满考试合格,就可以转为官员,从县令做起,一步步往上升,当时年龄也不算大,称不上前程锦绣,但也前途光明,自然会有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太学生们高兴,朝廷也很高兴——太学生大多是秀才,举人都是少数,还有很多人是直接开后门走关系进来的。他们即便做了官,也还是当初的身份,秀才免80亩,举人免400亩,想想这可以节省多少赋税!
这样物美价廉的太学生,一定要人尽奇才物尽其用啊!
当然,为了确保官员队伍的质量,就必须擦亮国子监的金字招牌,确保太学生的素质。
商辂提议:“从今以后,除了落第举人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其他令各级学校按照名额推荐。进来之前要先考试,不合格的打回原籍;在监期间,要严格考教;离监之前,还要通过统一考试,不合格的还是不能授职。”
汪舜华点头,加了一句:“在边疆或艰苦地区任满三年、在一般地区任满六年,就可以授官七品;以后晋职晋级,与进士相同,不受出身限制。”
其次,是整肃学政,也就是淘汰不合格的生员与提学官。正在推进的土地清理中也强调了这一点,那些表现差、不纳税甚至煽动闹事的,该罢免就要罢免;如今,还要对学风作风文风不端的进行清理整顿。所有在校生员,包括廪生、增生和附生,凡是年力老迈,文词多瑕疵者,一律辞退;所作的文章词风有风格怪诞、不遵制度的,立即将其革退;凡涉国家律法及有伤风化、肆意攻击朝廷典章制度和国家大臣的,一律革退。
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胆敢肆意攻击改革、说怪话、唱怪调的,都给我刷了,别到北京来碍眼!
此外,命礼部会同都察院对天下提学官进行考核,不合格者改任他职。
再次,是对官员任用进行调整。京官重于地方官,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潜规则。此前除了三鼎甲直接进翰林院,选了庶吉士之后,剩下的先选科道言官,剩下的发配地方;历史上天顺之后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
当然汪太后看重地方经历,下旨除鼎甲庶吉士之外的新进士必须地方任职。
如今正式明确:非历州县者不得升科道,部属非历郡守者不得升列卿;列卿非历行省不得入内阁;凡京官自五品以下有未历外者,许吏部亦量推补守令,以习知民事。
也就是说,没有主政一方的经历,就别想在中央能够独当一面。尤其内阁,我这里要的是知民情能办事的官员,不要那些只能磨嘴皮子的嘴炮或者花前月下的才子!
——按照这项规定,言官们基本上都要到地方去历练一番。
汪舜华对商辂的提议很满意,他虽然在政治上偏保守,但也不完全是坏事。现在是改革,不是革命。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否则一味的狂飙突进,搞不好就散架了。一个班子,总是要改革派稳健派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只要不是完全食古不化,就可以也必须为我所用,何况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汪舜华看商辂的表情带着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