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官员们都在忙了,汪舜华也很忙:眼看废除贱籍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没有设置时间表,但要让民间看到希望。
遣散奴婢的政策还在研究,但这么多奴婢一旦流入社会,该怎么安置必须提前谋划。
汪舜华选择了无中生有——由朝廷和皇室创办就业门槛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厂,大量吸附就业、改进和推广新技术、同时增加国库收入;当然,为了发展国防,钢铁厂也是要建设的,就放在唐山。那个笑话怎么说的?全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国(不包括河北省),第二名是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而第九名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瞒报产量,因为它瞒报5000万吨产量,刚好比第十名德国多了一点。
唐山在明朝不算出名,是北直隶顺德府的辖县;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存在感,景泰五年,沈王的嫡八子幼墧被封为唐山王。当然现在还和他爹住在一起没有分府。
听于谦说:“当年唐太宗东征高丽,凯旋途中曾经在大城山上屯驻,于是赐名唐山。这一带有很多太宗遗迹,历史上冶铁、铸铁、煮盐业相当发达,只是宋元以后衰落了,现在也就是个小地方。”
汪舜华记得唐山是以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据说矿种异常丰富,尤其是煤和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
那就是这里了。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不可能投入太多,连城市基础设施都不打算提档升级。
修了干啥?反正也没什么用;好歹有土墙,先凑活吧。
所谓的钢铁工厂,估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些大的作坊。
重中之重是海运。海外暂时交给民间的冒险家们,但是“南粮北运”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伴随着太宗皇帝迁都就开始了,而且随着北方的发展问题越来越严峻。朝廷每年通过漕运大量运输粮食,但是运河维护费用巨大,土堤年年堵塞,年年清淤;而且漕粮损耗极其严重。各级地方政府向中央运输粮食,但途中会有散落、霉烂和丢失,这些损失中央不愿意承担,地方政府就只有把它摊派给百姓;此外维修大运河和造船的成本,也要由百姓负担。有说法是:从湖广运至北京的漕粮,附加税可高达粮食成本的80%。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百姓的负担无法有效减轻,北方的粮食危机也无法有效消除,边关也就无法彻底巩固。
小冰川时期马上就要到来了,北旱南涝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运河的水位下降、通行会更加困难。
汪舜华揉揉眉心,这年头没有蒸汽轮船、没有火车汽车,怎么办?
明朝做出过探索——走海运,但是却最终选择了漕运,当然不全是倭寇横行的原因;而是因为——漕运要钱,海运要命。
明朝初年,辽东军饷短缺。朝廷下令从江浙往辽东运粮,结果近一半的运粮船沉没在海中。因为海运是需要经验的,尤其是在季风季节,一般只有大型海船才敢贸然出海,而且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
在这种情况下,在会通河开凿后,漕运终于取代了海运陆运成为最重要的南北运输方式。
但因为漕运的诸多弊端,还是迫使君臣想办法。
早在建极元年汪舜华提出三民问题,群臣列举朝廷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破解之道,重兴海运就被摆上了桌面。
汪舜华当然对此坚定支持——废话,都是走水运,海运好歹不用人工维护呢!再说,以后要想走出去进行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难不成就用内河那几只旱鸭子?肯定是要有经验的水手,越多越好!
丘浚就认为:“海船每艘可载千石粮食,相当于三艘河船的运载量。漕运比陆运节省用度十分之三,海运可比陆运节省十分之七,即便有沉没的风险,但是可以节省牵引船夫、运河修缮和沿河各衙门的守备,利害亦相当。太后可命人寻访熟知海道的,前往勘视。”
但是这项提议,遭到了包括于谦在内的很多重臣的反对,就是因为海道险远,损人费财。
丘浚仍然坚持:“臣请太后以《元史》对质。此书记载元朝海运,从至元二十年始,至天历二年止历年所运送至的数量,也可以见其中途的损耗。臣以为如今的漕运,每年所造成的损耗远不止此数。如果能用海运取代漕运,实为利多害少;太后还可适当削减负责漕运的军卒,回营操练。如此,兵食两足,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服边海之夷,诚万世之利。”
汪舜华大悦:“说得很好。元朝也定都北京,也面临南粮北运的问题,他们能解决,我不信,我们解决不了。”
但漕运海运这样的事,绝不是在朝堂上耍两句嘴皮子就能解决的;安全问题不解决,海运就不可能取代漕运。
人命关天。
因此汪舜华下旨寻找最经济安全的海运航道。
首先是摸着元朝过河。
翰林院的读书人翻书的本事真不是盖的。倪谦第二天就回奏:“至元十九年,元朝监造海船六十艘,开辟海道运输。当年运粮四万六千石,此后逐年上升,到天历二年,增加到352万石。”
群臣开始窃... -->>
官员们都在忙了,汪舜华也很忙:眼看废除贱籍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没有设置时间表,但要让民间看到希望。
遣散奴婢的政策还在研究,但这么多奴婢一旦流入社会,该怎么安置必须提前谋划。
汪舜华选择了无中生有——由朝廷和皇室创办就业门槛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厂,大量吸附就业、改进和推广新技术、同时增加国库收入;当然,为了发展国防,钢铁厂也是要建设的,就放在唐山。那个笑话怎么说的?全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国(不包括河北省),第二名是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而第九名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瞒报产量,因为它瞒报5000万吨产量,刚好比第十名德国多了一点。
唐山在明朝不算出名,是北直隶顺德府的辖县;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存在感,景泰五年,沈王的嫡八子幼墧被封为唐山王。当然现在还和他爹住在一起没有分府。
听于谦说:“当年唐太宗东征高丽,凯旋途中曾经在大城山上屯驻,于是赐名唐山。这一带有很多太宗遗迹,历史上冶铁、铸铁、煮盐业相当发达,只是宋元以后衰落了,现在也就是个小地方。”
汪舜华记得唐山是以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据说矿种异常丰富,尤其是煤和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
那就是这里了。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不可能投入太多,连城市基础设施都不打算提档升级。
修了干啥?反正也没什么用;好歹有土墙,先凑活吧。
所谓的钢铁工厂,估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些大的作坊。
重中之重是海运。海外暂时交给民间的冒险家们,但是“南粮北运”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伴随着太宗皇帝迁都就开始了,而且随着北方的发展问题越来越严峻。朝廷每年通过漕运大量运输粮食,但是运河维护费用巨大,土堤年年堵塞,年年清淤;而且漕粮损耗极其严重。各级地方政府向中央运输粮食,但途中会有散落、霉烂和丢失,这些损失中央不愿意承担,地方政府就只有把它摊派给百姓;此外维修大运河和造船的成本,也要由百姓负担。有说法是:从湖广运至北京的漕粮,附加税可高达粮食成本的80%。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百姓的负担无法有效减轻,北方的粮食危机也无法有效消除,边关也就无法彻底巩固。
小冰川时期马上就要到来了,北旱南涝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运河的水位下降、通行会更加困难。
汪舜华揉揉眉心,这年头没有蒸汽轮船、没有火车汽车,怎么办?
明朝做出过探索——走海运,但是却最终选择了漕运,当然不全是倭寇横行的原因;而是因为——漕运要钱,海运要命。
明朝初年,辽东军饷短缺。朝廷下令从江浙往辽东运粮,结果近一半的运粮船沉没在海中。因为海运是需要经验的,尤其是在季风季节,一般只有大型海船才敢贸然出海,而且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
在这种情况下,在会通河开凿后,漕运终于取代了海运陆运成为最重要的南北运输方式。
但因为漕运的诸多弊端,还是迫使君臣想办法。
早在建极元年汪舜华提出三民问题,群臣列举朝廷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破解之道,重兴海运就被摆上了桌面。
汪舜华当然对此坚定支持——废话,都是走水运,海运好歹不用人工维护呢!再说,以后要想走出去进行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难不成就用内河那几只旱鸭子?肯定是要有经验的水手,越多越好!
丘浚就认为:“海船每艘可载千石粮食,相当于三艘河船的运载量。漕运比陆运节省用度十分之三,海运可比陆运节省十分之七,即便有沉没的风险,但是可以节省牵引船夫、运河修缮和沿河各衙门的守备,利害亦相当。太后可命人寻访熟知海道的,前往勘视。”
但是这项提议,遭到了包括于谦在内的很多重臣的反对,就是因为海道险远,损人费财。
丘浚仍然坚持:“臣请太后以《元史》对质。此书记载元朝海运,从至元二十年始,至天历二年止历年所运送至的数量,也可以见其中途的损耗。臣以为如今的漕运,每年所造成的损耗远不止此数。如果能用海运取代漕运,实为利多害少;太后还可适当削减负责漕运的军卒,回营操练。如此,兵食两足,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服边海之夷,诚万世之利。”
汪舜华大悦:“说得很好。元朝也定都北京,也面临南粮北运的问题,他们能解决,我不信,我们解决不了。”
但漕运海运这样的事,绝不是在朝堂上耍两句嘴皮子就能解决的;安全问题不解决,海运就不可能取代漕运。
人命关天。
因此汪舜华下旨寻找最经济安全的海运航道。
首先是摸着元朝过河。
翰林院的读书人翻书的本事真不是盖的。倪谦第二天就回奏:“至元十九年,元朝监造海船六十艘,开辟海道运输。当年运粮四万六千石,此后逐年上升,到天历二年,增加到352万石。”
群臣开始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