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鸟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地有神,大地为神。
他引用一位珍爱诗人的句子,诗人已逝,她是屈俊平心中一缕佔据不去的幽魂。那是一对永远晶亮锐利的双眼,看透人对大自然的亏欠,她直言不讳,厉声批判,赞美天然。她从不对任何人留下眷恋的眼泪。
但她,将人生最后的日子给了屈俊平,这个小她许多岁数,对她崇拜又呵护倍至的情人。
他们共同在山林裡研究高地生态,写诗和文;共同在海边租的小屋裡观察潮汐、溼地、过境的候鸟,写更多诗和文。
他们旅行,發表文章,举办读诗会,参与国际研讨。
她的诗和理想穿透着他,他的忠诚、坚持慑服了她。
一下午,屈俊平便望着于千芊这个彷如诗人再世的身影,回顾着他曾经对诗人说过的许多话,“妳听得见鸟的声音吗?”“妳的孤独是如此特别啊!”
下午,这个下午,那些遥远的下午,际遇层层跌撞在一起的下午。
屈俊平和于文文各自的下午,各自跌撞。又互相跌撞在一起。
而那句母亲的诗,像一处深不可测的洞穴,从古老的水蚀地形,荡出阵阵回音。
那或许是母亲的子宫深处,一个既能呼唤孩子,也能呼唤爱情的地方。
母亲对‘或许’的爱,屈俊平对‘或许’的执着,原来不是巧合。
于文文开始转头扫视横牆书架上的收藏。中文散记、生态旅行、研究报告、散文书,之后,便看到整排中文翻译及原文生态小说,又有环境工程研究专书、期刊、摄影作品、书信手记、旧报纸,也有一些档案夹、放置摄像器材的黑色除湿箱……
他读诗吗?她想,读母亲的诗吗?爱着她的诗吗?以至于纵情言论时仍不忘記吟咏他对她的想念吗?
这寻找听鸟的人,其实是一种自我追寻?追寻那不可挽回的记忆裡许多让人醉心的事吗?
“我想请问……”埋藏最想说的,问题像薄薄一曾涂在别人手上的指甲油,遥远而肤浅。于文文让相对廉价的好奇填充着。
“我是说……听起来,找那个能和鸟沟通的人,只是个选举桥段,利用那人好让选民把票投给你,是吗?”
屈俊平皱一下眉,仔细阅读于千芊眼中态度,想了想,说:“要把傅科的思想向前推进是不容易的,毕竟他是个既天才又用功的思想家,单单说不能将人的议题摆脱环境来思考是充满漏洞的,因为提到环境问题,不免还是在说人所能感知和学习的环境,不免还是在以人为中心。
人製造的髒乱汙染,人对动植物的研究,人对鸟类保育的梦想。都是人。人们使用着科学、历史、政治、艺术等各种知识和各种情绪,在处理环保议题。
因此,我刚刚说,现在,处理任何议题都不能将人至于环境之外是种对傅科思想的推进,其实是不可靠的,因为人仍然是以人为中心在思考环境问题,这是人的能力,也是限制,这跟当时傅科所说的人类科学,任何思考、政策都是因为人而产生的说法并没有不同。
然而,一隻能表达心声的鸟,便成了理论上的关键。”
屈俊平换个手势,又说:“我是说,那是一种来自人以外的声音,告诉人们,人一但思考,便必须同时体认人所不能思考的地带。
这是深具颠复性的!人的思考是有空洞的,无法全面完整的。这是一种理论假设,也是存在的事实。
希望有一隻能说话的鸟,能带我们走过我们与生俱来的限制,让我们在失落中依然美丽地思考着。
如果有人能和鸟沟通,那不只是选举侨段,能和鸟沟通便能让人相信我们和环境之间的密切,而且让人觉得,关心环境是会得到某种回应的。
这是个讲究收成的时代,人们可能没有耐心用种树的心情去关怀土地,树一长二三十年才成荫,人们都急着想看到一些成果,这不是坏事。
我希望表达的是,种树的本身便是收穫,也就是当人们相信大自然能够透过某种方式将讯息传达给人,而且是能够善意地与人沟通时,就会有更多人愿意以各种良善的方式去帮助环境復健。
鸟有心声能传达,不就说明了鸟有神灵,有灵性,这些神秘力量就像某种福报,当它来到耳际,进入意识时,人们高兴都来不及,那种惊喜能让人忘了生活中的困顿、不满,把环境纳入视野的人生,风景势必不同。
当社会上人人都相信鸟有灵性,愿意为鸟所存在的环境付出关心,期待鸟灵透露一些自然界的讯息时,人与环境的关係,便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屈俊平那种对自然的崇敬、期许,好像把自然本身当作一种宗教,膜拜的方式,是用诗的语言召唤自然神威,牺牲刻板,奉献感动。
这做法与他心中的诗人,如出一辙。
“你能听见鸟的心声吗?”于文文问。
她心中回想着无数和母亲漫步河堤的午后,母亲曾用着许多以‘或许’为开头的句子,说着类似对鸟鸣背后意义的期待和追想。
“我不能,我试着,也拍过许多鸟的纪录片,但我始终无缘听见什麽。”屈俊平说。
“那你怎麽会相信有人能和鸟沟通呢?”
看着于文文晶亮圆大的双眼,屈俊平看见许多思考痕迹,那是不放心交出秘密的防卫?是充满疑惑的困顿?是享受迷惘的浪漫年轻?还是不肯轻易认同的倔强?
她对政治理念不表评论,对哲学思考不作探讨,对他为什麽在这座校园积极宣传环保不表关切,甚至对身旁这群极其精彩的藏书只是浏览而没有缀语。她是个年轻的学生,不是社会运动家,不是诗人啊!
屈俊平感到阻滞,但他习惯这种感觉,阻滞往往只会令他更加坚持。
他十分思念心中那位诗人,希望她便站在眼前,擎着那只最喜爱的蓝色杯子,闻着裡头荡出的绿茶香,淡淡幽幽地描述一个上午,她对甲虫和一叶兰的观察。
诗人是自我而不羁的,她在乎她的写作、她的独... -->>
大地有神,大地为神。
他引用一位珍爱诗人的句子,诗人已逝,她是屈俊平心中一缕佔据不去的幽魂。那是一对永远晶亮锐利的双眼,看透人对大自然的亏欠,她直言不讳,厉声批判,赞美天然。她从不对任何人留下眷恋的眼泪。
但她,将人生最后的日子给了屈俊平,这个小她许多岁数,对她崇拜又呵护倍至的情人。
他们共同在山林裡研究高地生态,写诗和文;共同在海边租的小屋裡观察潮汐、溼地、过境的候鸟,写更多诗和文。
他们旅行,發表文章,举办读诗会,参与国际研讨。
她的诗和理想穿透着他,他的忠诚、坚持慑服了她。
一下午,屈俊平便望着于千芊这个彷如诗人再世的身影,回顾着他曾经对诗人说过的许多话,“妳听得见鸟的声音吗?”“妳的孤独是如此特别啊!”
下午,这个下午,那些遥远的下午,际遇层层跌撞在一起的下午。
屈俊平和于文文各自的下午,各自跌撞。又互相跌撞在一起。
而那句母亲的诗,像一处深不可测的洞穴,从古老的水蚀地形,荡出阵阵回音。
那或许是母亲的子宫深处,一个既能呼唤孩子,也能呼唤爱情的地方。
母亲对‘或许’的爱,屈俊平对‘或许’的执着,原来不是巧合。
于文文开始转头扫视横牆书架上的收藏。中文散记、生态旅行、研究报告、散文书,之后,便看到整排中文翻译及原文生态小说,又有环境工程研究专书、期刊、摄影作品、书信手记、旧报纸,也有一些档案夹、放置摄像器材的黑色除湿箱……
他读诗吗?她想,读母亲的诗吗?爱着她的诗吗?以至于纵情言论时仍不忘記吟咏他对她的想念吗?
这寻找听鸟的人,其实是一种自我追寻?追寻那不可挽回的记忆裡许多让人醉心的事吗?
“我想请问……”埋藏最想说的,问题像薄薄一曾涂在别人手上的指甲油,遥远而肤浅。于文文让相对廉价的好奇填充着。
“我是说……听起来,找那个能和鸟沟通的人,只是个选举桥段,利用那人好让选民把票投给你,是吗?”
屈俊平皱一下眉,仔细阅读于千芊眼中态度,想了想,说:“要把傅科的思想向前推进是不容易的,毕竟他是个既天才又用功的思想家,单单说不能将人的议题摆脱环境来思考是充满漏洞的,因为提到环境问题,不免还是在说人所能感知和学习的环境,不免还是在以人为中心。
人製造的髒乱汙染,人对动植物的研究,人对鸟类保育的梦想。都是人。人们使用着科学、历史、政治、艺术等各种知识和各种情绪,在处理环保议题。
因此,我刚刚说,现在,处理任何议题都不能将人至于环境之外是种对傅科思想的推进,其实是不可靠的,因为人仍然是以人为中心在思考环境问题,这是人的能力,也是限制,这跟当时傅科所说的人类科学,任何思考、政策都是因为人而产生的说法并没有不同。
然而,一隻能表达心声的鸟,便成了理论上的关键。”
屈俊平换个手势,又说:“我是说,那是一种来自人以外的声音,告诉人们,人一但思考,便必须同时体认人所不能思考的地带。
这是深具颠复性的!人的思考是有空洞的,无法全面完整的。这是一种理论假设,也是存在的事实。
希望有一隻能说话的鸟,能带我们走过我们与生俱来的限制,让我们在失落中依然美丽地思考着。
如果有人能和鸟沟通,那不只是选举侨段,能和鸟沟通便能让人相信我们和环境之间的密切,而且让人觉得,关心环境是会得到某种回应的。
这是个讲究收成的时代,人们可能没有耐心用种树的心情去关怀土地,树一长二三十年才成荫,人们都急着想看到一些成果,这不是坏事。
我希望表达的是,种树的本身便是收穫,也就是当人们相信大自然能够透过某种方式将讯息传达给人,而且是能够善意地与人沟通时,就会有更多人愿意以各种良善的方式去帮助环境復健。
鸟有心声能传达,不就说明了鸟有神灵,有灵性,这些神秘力量就像某种福报,当它来到耳际,进入意识时,人们高兴都来不及,那种惊喜能让人忘了生活中的困顿、不满,把环境纳入视野的人生,风景势必不同。
当社会上人人都相信鸟有灵性,愿意为鸟所存在的环境付出关心,期待鸟灵透露一些自然界的讯息时,人与环境的关係,便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屈俊平那种对自然的崇敬、期许,好像把自然本身当作一种宗教,膜拜的方式,是用诗的语言召唤自然神威,牺牲刻板,奉献感动。
这做法与他心中的诗人,如出一辙。
“你能听见鸟的心声吗?”于文文问。
她心中回想着无数和母亲漫步河堤的午后,母亲曾用着许多以‘或许’为开头的句子,说着类似对鸟鸣背后意义的期待和追想。
“我不能,我试着,也拍过许多鸟的纪录片,但我始终无缘听见什麽。”屈俊平说。
“那你怎麽会相信有人能和鸟沟通呢?”
看着于文文晶亮圆大的双眼,屈俊平看见许多思考痕迹,那是不放心交出秘密的防卫?是充满疑惑的困顿?是享受迷惘的浪漫年轻?还是不肯轻易认同的倔强?
她对政治理念不表评论,对哲学思考不作探讨,对他为什麽在这座校园积极宣传环保不表关切,甚至对身旁这群极其精彩的藏书只是浏览而没有缀语。她是个年轻的学生,不是社会运动家,不是诗人啊!
屈俊平感到阻滞,但他习惯这种感觉,阻滞往往只会令他更加坚持。
他十分思念心中那位诗人,希望她便站在眼前,擎着那只最喜爱的蓝色杯子,闻着裡头荡出的绿茶香,淡淡幽幽地描述一个上午,她对甲虫和一叶兰的观察。
诗人是自我而不羁的,她在乎她的写作、她的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