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十三人议会 (2/2)
59文学 www.59wx.cc,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长期持续,只是南北战争之后,他们的优势一时无人可比,由此产生的暂时现象。
想统治一个国家,却不准其他势力参与决策,是肯定不行的。汗国元老郭盖等人,对此也很明白。因此,这个改组提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得以通过。
新的制度下,南衙世侯的固定席位从十三人减少到五人。两名共治的巴塞琉斯占两席,北衙万户们占三席,教会代表占一席,尚书省官员占一席,大法官占一席。除了把大汗也拉进来,平衡各个势力,也给了其他机构发言权。
虽然希腊人总觉得这个数字不太吉利,不过大家已经形成习惯了,也懒得再改了。
海伦娜太后很擅长这些在规则内拉拢盟友、孤立敌人之类的操作,通过不断的利益交换,基本上能保证自己一直在会议中取得优势。但她的基本权力,是来源于作为大汗监护人持有的那两份话语权,所以约翰八世亲政之后,很可能通过替换共治者,把她彻底逐出最高权力层。因此,太后的反应才会如此激烈。
再之后,巴西尔三世在重臣们的拥护下,驱逐了太后,掌握了权力。随着他不断获得军功和权威,也开始着手对制度继续进行调整。
到这个时候,紫帐汗国的行政机构已经比较完善。而经过三四代人的传承,一些世侯家族已经走向了衰落甚至瓦解。
当行省、军区的调整完成之后,世侯们已经不再拥有严格意义上的领地,大汗自己直辖的农牧区也被拆分成了军府。无论是南衙世侯,还是北衙的万户,都开始更多地作为官员存在,而不是原先那种领主和部落头人。
在这种情况下,巴西尔再次对席位做了调整,按照职务来授予席位。两名巴塞琉斯和一名教会代表,没有进行改动,其他职务则进行了大幅调整。
汗国中央,一直在模仿塞里斯,设立六部对国家进行管理,并按照东罗马习惯,对名称和管辖范围进行了一些改动。
由于早年就留下的习惯,紫帐朝廷下没有吏部,而是由宰相府直接管理日常事务,由忽里勒台元老会议批准和任命官员。“罗马宰相”本人,也是这十三人中的一员。
而另外五个大部的首领,也就是财户尚书、礼部尚书、军务尚书、大法官和水部尚书,虽然平时在丞相之下,但也一人占一个席位。
此外,军务尚书只负责平日里的征兵、训练、补给等军政工作。战时指挥,是将领们的工作。这些将领们的顶头上司,或者说在朝廷里的代表,分别是南衙元帅和北衙元帅。这两人再加上海军大公,同样各占一个席位。
最后一个席位,则是灵活的。按照约定,摆赛汗每六年会选择一名高官,授予他这个位置。大部分时候,是授予邮驿尚书或者宫廷总管,有时候还会特别留给其他官员,或者重要地区的行省总督。
比如安条克那边,刚收复的时候,担任总督的李化文就意外被巴西尔选入了十三人议会。但后来,六年没到,他就升了官,调回大都,结果反而被从议会里踢出去了……
这样的用意,大概是为了留出余地,协调各个势力之间的平衡。从结果看,应该也有鼓励其他部门积极工作的作用吧。
现在的“第十三人”,就是郭康的义父。这个任命的原因,是宰相王衡、南衙元帅张公亮等人,都跟着大汗出征了。
郭达乌斯正好刚刚卸任兵部的职务,按理该退出议会,等待下一次任命,但大家又急着需要有个人来管事。于是,索性趁他还挂着战帅荣誉头衔,就临时授予了一个席位。
而对于郭康来说,理论上,能说服这十三人里的七个,他的计划就有实现的可能性了。
长期持续,只是南北战争之后,他们的优势一时无人可比,由此产生的暂时现象。
想统治一个国家,却不准其他势力参与决策,是肯定不行的。汗国元老郭盖等人,对此也很明白。因此,这个改组提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得以通过。
新的制度下,南衙世侯的固定席位从十三人减少到五人。两名共治的巴塞琉斯占两席,北衙万户们占三席,教会代表占一席,尚书省官员占一席,大法官占一席。除了把大汗也拉进来,平衡各个势力,也给了其他机构发言权。
虽然希腊人总觉得这个数字不太吉利,不过大家已经形成习惯了,也懒得再改了。
海伦娜太后很擅长这些在规则内拉拢盟友、孤立敌人之类的操作,通过不断的利益交换,基本上能保证自己一直在会议中取得优势。但她的基本权力,是来源于作为大汗监护人持有的那两份话语权,所以约翰八世亲政之后,很可能通过替换共治者,把她彻底逐出最高权力层。因此,太后的反应才会如此激烈。
再之后,巴西尔三世在重臣们的拥护下,驱逐了太后,掌握了权力。随着他不断获得军功和权威,也开始着手对制度继续进行调整。
到这个时候,紫帐汗国的行政机构已经比较完善。而经过三四代人的传承,一些世侯家族已经走向了衰落甚至瓦解。
当行省、军区的调整完成之后,世侯们已经不再拥有严格意义上的领地,大汗自己直辖的农牧区也被拆分成了军府。无论是南衙世侯,还是北衙的万户,都开始更多地作为官员存在,而不是原先那种领主和部落头人。
在这种情况下,巴西尔再次对席位做了调整,按照职务来授予席位。两名巴塞琉斯和一名教会代表,没有进行改动,其他职务则进行了大幅调整。
汗国中央,一直在模仿塞里斯,设立六部对国家进行管理,并按照东罗马习惯,对名称和管辖范围进行了一些改动。
由于早年就留下的习惯,紫帐朝廷下没有吏部,而是由宰相府直接管理日常事务,由忽里勒台元老会议批准和任命官员。“罗马宰相”本人,也是这十三人中的一员。
而另外五个大部的首领,也就是财户尚书、礼部尚书、军务尚书、大法官和水部尚书,虽然平时在丞相之下,但也一人占一个席位。
此外,军务尚书只负责平日里的征兵、训练、补给等军政工作。战时指挥,是将领们的工作。这些将领们的顶头上司,或者说在朝廷里的代表,分别是南衙元帅和北衙元帅。这两人再加上海军大公,同样各占一个席位。
最后一个席位,则是灵活的。按照约定,摆赛汗每六年会选择一名高官,授予他这个位置。大部分时候,是授予邮驿尚书或者宫廷总管,有时候还会特别留给其他官员,或者重要地区的行省总督。
比如安条克那边,刚收复的时候,担任总督的李化文就意外被巴西尔选入了十三人议会。但后来,六年没到,他就升了官,调回大都,结果反而被从议会里踢出去了……
这样的用意,大概是为了留出余地,协调各个势力之间的平衡。从结果看,应该也有鼓励其他部门积极工作的作用吧。
现在的“第十三人”,就是郭康的义父。这个任命的原因,是宰相王衡、南衙元帅张公亮等人,都跟着大汗出征了。
郭达乌斯正好刚刚卸任兵部的职务,按理该退出议会,等待下一次任命,但大家又急着需要有个人来管事。于是,索性趁他还挂着战帅荣誉头衔,就临时授予了一个席位。
而对于郭康来说,理论上,能说服这十三人里的七个,他的计划就有实现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