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357章大秦直道
秦王政的这个宏大设想在历史上叫“直道”由关中云阳到阴山脚下的九原,全长一千五百里左右。98
这条直道出关中后,翻越山峦河川,贯穿整个河套地区。统一之前,河套地区全部被匈奴人所控制,所以它的修筑时间肯定是在蒙恬率军攻克河南、云中两地之后。从史籍上的只言片字来推测,这条连同关中和阴山的通道直到秦国崩溃后尚未完全完工,但通行是绝对没有问题,只不过没有达到“高速公路”的标准而已。
“直道”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向边陲运送军队和粮草辎重,它实际上是一项庞大的军事工程,它和长城一样,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人的攻击,但在历史记载中,直道的命运和长城一样,都成了始皇帝的暴*。在大秦之后的两千多年里,直道和长城始终承担着护卫中土的重任,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大秦直道之所以能在数年时间里便修建成功并发挥作用,其实就和万里长城一样,也是由一段段现成的路连接而成,但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开辟一条路,而在于实现其军事上的攻防控扼功能,从而提高和稳固“直道”的军事战略地位。
大秦崩溃后,从汉到唐,这条直道的战略地位都足以与长城相比肩。中土自宋而衰,直道和长城屡屡为北虏所控制,杀敌的武器变成了伤己的利剑,可谓中土人的一大悲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战争形式的变化,直道和长城的军事作用越来越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战略地,衰败和湮塞也就成了必然。
太史公在写到“直道”的时候,把它和长城一起列为始皇帝的“暴*”所以当太史公在为大汉将士远征大漠而歌功颂德的时候,直接遗忘了直道和长城的战略地位,甚至把它们的名字都故意省略了。
太史公肯定是个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先祖曾是大秦最为显赫的军功贵族之一,不管是从学识上还是从感情上,他肯定知道“直道”和长城对守护中土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他也想把它们的功绩写下来,但为了生存,他只能去“迎合”大汉统治者的需求,去颠倒黑白,去欺骗一代代的后世子孙。
然而,正是因为太史公的“颠倒黑白”我们这些后人才知道长城和直道,才对长城和直道始终怀着崇敬之心,即便我们在恶毒地诅咒始皇帝和大秦“暴*”的时候,也不敢对它们有丝毫的亵渎,我们甚至把长城当作了中土文明的象征。
太史公的伟大就在如此。拔开迷雾去看那些湮灭的历史,站在历史的废墟上再去用心读一读太史公的史记,不难发现,原来史记里记载了一切,只不过有些人读到的是充满谎言的故事,有些人读到的是藏在故事背后的真相,有些人读到的是真相里几千年的沧桑人生,有些人读到的是人生里所蕴含的天道法则。
=
宝鼎读史记,读到的是故事,到了这个时代,看到的是真相,但人的智慧不同,所处的阶层不同,所掌握的权力和财富不同,对真相的理解也就完全不同。
在宝鼎的记忆里“直道”和长城没有可比性,长城是中土文明的象征,而“直道”不过是劳民伤财的“暴*”所以长城直到今天依旧光辉灿烂,而“直道”早就湮灭在历史的废墟里,只剩下一抹对大秦的缅怀。
宝鼎关注南北战争,关注北疆防线,关注长城,但他选择性地遗忘了“直道”他甚至想过当自己改变了历史轨迹,当大秦提前稳固了北疆防线,大秦就不会再去修“直道”了,始皇帝也就没有理由去实施这一劳民伤财的“暴*”了。
所以,当宝鼎看到秦王政的这封信,看到秦王政打算把关中、晋中和代北的大道连接到一起,拓宽夯实,把它修建成一条连接咸阳和阴山的通道,以便加强对代北的控制和加固北疆防御的时候,他立即就想到了“直道”想到了劳民伤财,想到了大秦的崩溃,所以他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决,竭尽全力反对修筑这样一条“高速公路”
宝鼎提笔写信,详细分析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的弊端,反复权衡其中的利弊,他不反对修,但现在不能修,统一之后也不能修,必须等到帝国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大秦国力非常强大的时候,再实施这一庞大工程。
这份信写到一半,宝鼎忽然发现自己说服不了自己,不管是从当前的北方战局还是从未来的南北战争出发,大秦都需要修建这样一条在军事上极具战略地位的“高速公路”否则,大秦在南北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始终是被动防御,这种被动将导致大秦在南北战争始终处于劣势,这种劣势如果得不到扭转,那么不要说击败匈奴人把它们赶到阴山以北了,恐怕就连云中都夺不回来,即使夺回来了也未必守得住。
当年大秦联合河西大月氏摧毁了匈奴人夺取河西的企图,北疆军趁机出击河南,横扫河南之地,斩虏万首,但匈奴人的大部队一到,秦军就不得不全线后撤,依靠长城奋力死守,其原因很简单,不是大秦的军队不够,武力不够,而是大秦的国力不足,财赋不足,无法支撑大军远征作战,更无法支撑大军固守河南之地。
赵国在代北的形势也是一样。赵国在其最强时期,都未能拿下河南之地,贺兰山对于他们来说虽然近在咫尺,但因为国力和财赋的原因,赵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拿不下来,否则赵国可以东西夹击,把秦国的上郡、北地全部拿下,继而直接威胁关中,兵逼咸阳。
赵国代北有三道防线,阴山长城,苍头河的白道坂和杀虎口,然后就是青陂道,虽然李牧想方设法戍守长城,但一旦邯郸难以为继,长城马上就被匈奴人夺去了,只能退守第二道防线。当代北大地震之后,李牧连第二道防线都守不住了,这不是因为他武力不行,也不是代北军不能打,而是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不过匈奴人。那时候如果不是秦军及时杀进雁门,守住了白道坂和杀虎口,可以肯定李牧连第三道防线都守不住,代郡十有**要送给匈奴人。所以说,中土的国力和财赋直接决定了北疆的局势。
未来大秦有国力,有财赋,那么如何把这种强大的国力转变成北疆的实力,又如何把充足的财赋输送到北疆?正如秦王政在信中所说,代北垦荒屯田、自力更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代北镇戍的需要,大秦若想在南北战争把获得足够的优势,那就必须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以便让咸阳能直接指挥和控制北疆,直接给北疆运送军队和粮草武器。
=
宝鼎站在巨大的北疆地形图前,陷入沉思。
他不得不感叹,秦王政不愧中土第一雄主,他的高瞻远瞩,他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的确让人拜服。
秦王政现在拿出来的这个宏大设想不是历史上的“直道”这两条道路的路线不一样,长度也不一样,修建的难度也不一样,但修建这样一条连接咸阳和阴山长城的“高速公路”其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则是完全一致。政治上就是直接控制,对北疆军政事务的直接控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在军事上则是“守外虚内”把主力集结于北部边境全力与匈奴人作战,守住了长城也就守住了京都,一旦长城守不住,直道就成了阻止匈奴人南下的要隘,给中土的反击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直道,代表了大秦的国防策略,代表了大秦要赢得南北战争的决心和信心,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
第357章大秦直道
秦王政的这个宏大设想在历史上叫“直道”由关中云阳到阴山脚下的九原,全长一千五百里左右。98
这条直道出关中后,翻越山峦河川,贯穿整个河套地区。统一之前,河套地区全部被匈奴人所控制,所以它的修筑时间肯定是在蒙恬率军攻克河南、云中两地之后。从史籍上的只言片字来推测,这条连同关中和阴山的通道直到秦国崩溃后尚未完全完工,但通行是绝对没有问题,只不过没有达到“高速公路”的标准而已。
“直道”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向边陲运送军队和粮草辎重,它实际上是一项庞大的军事工程,它和长城一样,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人的攻击,但在历史记载中,直道的命运和长城一样,都成了始皇帝的暴*。在大秦之后的两千多年里,直道和长城始终承担着护卫中土的重任,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大秦直道之所以能在数年时间里便修建成功并发挥作用,其实就和万里长城一样,也是由一段段现成的路连接而成,但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开辟一条路,而在于实现其军事上的攻防控扼功能,从而提高和稳固“直道”的军事战略地位。
大秦崩溃后,从汉到唐,这条直道的战略地位都足以与长城相比肩。中土自宋而衰,直道和长城屡屡为北虏所控制,杀敌的武器变成了伤己的利剑,可谓中土人的一大悲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战争形式的变化,直道和长城的军事作用越来越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战略地,衰败和湮塞也就成了必然。
太史公在写到“直道”的时候,把它和长城一起列为始皇帝的“暴*”所以当太史公在为大汉将士远征大漠而歌功颂德的时候,直接遗忘了直道和长城的战略地位,甚至把它们的名字都故意省略了。
太史公肯定是个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先祖曾是大秦最为显赫的军功贵族之一,不管是从学识上还是从感情上,他肯定知道“直道”和长城对守护中土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他也想把它们的功绩写下来,但为了生存,他只能去“迎合”大汉统治者的需求,去颠倒黑白,去欺骗一代代的后世子孙。
然而,正是因为太史公的“颠倒黑白”我们这些后人才知道长城和直道,才对长城和直道始终怀着崇敬之心,即便我们在恶毒地诅咒始皇帝和大秦“暴*”的时候,也不敢对它们有丝毫的亵渎,我们甚至把长城当作了中土文明的象征。
太史公的伟大就在如此。拔开迷雾去看那些湮灭的历史,站在历史的废墟上再去用心读一读太史公的史记,不难发现,原来史记里记载了一切,只不过有些人读到的是充满谎言的故事,有些人读到的是藏在故事背后的真相,有些人读到的是真相里几千年的沧桑人生,有些人读到的是人生里所蕴含的天道法则。
=
宝鼎读史记,读到的是故事,到了这个时代,看到的是真相,但人的智慧不同,所处的阶层不同,所掌握的权力和财富不同,对真相的理解也就完全不同。
在宝鼎的记忆里“直道”和长城没有可比性,长城是中土文明的象征,而“直道”不过是劳民伤财的“暴*”所以长城直到今天依旧光辉灿烂,而“直道”早就湮灭在历史的废墟里,只剩下一抹对大秦的缅怀。
宝鼎关注南北战争,关注北疆防线,关注长城,但他选择性地遗忘了“直道”他甚至想过当自己改变了历史轨迹,当大秦提前稳固了北疆防线,大秦就不会再去修“直道”了,始皇帝也就没有理由去实施这一劳民伤财的“暴*”了。
所以,当宝鼎看到秦王政的这封信,看到秦王政打算把关中、晋中和代北的大道连接到一起,拓宽夯实,把它修建成一条连接咸阳和阴山的通道,以便加强对代北的控制和加固北疆防御的时候,他立即就想到了“直道”想到了劳民伤财,想到了大秦的崩溃,所以他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决,竭尽全力反对修筑这样一条“高速公路”
宝鼎提笔写信,详细分析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的弊端,反复权衡其中的利弊,他不反对修,但现在不能修,统一之后也不能修,必须等到帝国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大秦国力非常强大的时候,再实施这一庞大工程。
这份信写到一半,宝鼎忽然发现自己说服不了自己,不管是从当前的北方战局还是从未来的南北战争出发,大秦都需要修建这样一条在军事上极具战略地位的“高速公路”否则,大秦在南北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始终是被动防御,这种被动将导致大秦在南北战争始终处于劣势,这种劣势如果得不到扭转,那么不要说击败匈奴人把它们赶到阴山以北了,恐怕就连云中都夺不回来,即使夺回来了也未必守得住。
当年大秦联合河西大月氏摧毁了匈奴人夺取河西的企图,北疆军趁机出击河南,横扫河南之地,斩虏万首,但匈奴人的大部队一到,秦军就不得不全线后撤,依靠长城奋力死守,其原因很简单,不是大秦的军队不够,武力不够,而是大秦的国力不足,财赋不足,无法支撑大军远征作战,更无法支撑大军固守河南之地。
赵国在代北的形势也是一样。赵国在其最强时期,都未能拿下河南之地,贺兰山对于他们来说虽然近在咫尺,但因为国力和财赋的原因,赵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拿不下来,否则赵国可以东西夹击,把秦国的上郡、北地全部拿下,继而直接威胁关中,兵逼咸阳。
赵国代北有三道防线,阴山长城,苍头河的白道坂和杀虎口,然后就是青陂道,虽然李牧想方设法戍守长城,但一旦邯郸难以为继,长城马上就被匈奴人夺去了,只能退守第二道防线。当代北大地震之后,李牧连第二道防线都守不住了,这不是因为他武力不行,也不是代北军不能打,而是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不过匈奴人。那时候如果不是秦军及时杀进雁门,守住了白道坂和杀虎口,可以肯定李牧连第三道防线都守不住,代郡十有**要送给匈奴人。所以说,中土的国力和财赋直接决定了北疆的局势。
未来大秦有国力,有财赋,那么如何把这种强大的国力转变成北疆的实力,又如何把充足的财赋输送到北疆?正如秦王政在信中所说,代北垦荒屯田、自力更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代北镇戍的需要,大秦若想在南北战争把获得足够的优势,那就必须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以便让咸阳能直接指挥和控制北疆,直接给北疆运送军队和粮草武器。
=
宝鼎站在巨大的北疆地形图前,陷入沉思。
他不得不感叹,秦王政不愧中土第一雄主,他的高瞻远瞩,他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的确让人拜服。
秦王政现在拿出来的这个宏大设想不是历史上的“直道”这两条道路的路线不一样,长度也不一样,修建的难度也不一样,但修建这样一条连接咸阳和阴山长城的“高速公路”其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则是完全一致。政治上就是直接控制,对北疆军政事务的直接控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在军事上则是“守外虚内”把主力集结于北部边境全力与匈奴人作战,守住了长城也就守住了京都,一旦长城守不住,直道就成了阻止匈奴人南下的要隘,给中土的反击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直道,代表了大秦的国防策略,代表了大秦要赢得南北战争的决心和信心,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