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大时代之1983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管戈文再怎么郁闷,接下来的这一天终于有报纸登载评论文章开始反对《羊城晚报》林萨的那篇文章,一场争议在所难免。
针对《羊城晚报》林萨的那篇评论文章,《江南晚报》的副刊上连续登载了几篇反对的声音,其中一个评论家写道——
戈式散文?这简直就是在乱弹琴,单凭两篇文章就冠上如此名头,这样轻率和不负责任的做法简直就是荒唐至极。不管是什么体裁不管是什么文学样本,无不是经过几代人多少部作品的完善和修正后,才能成为一种文学派别,被世人所熟知,根本没有一步登天的先例……
另外一份报纸《山西日报》的副刊则登载了一位专职从事散文写作的作者的言论,他同样认为《羊城晚报》的那位叫做林萨同志的评论文章一点都不像是一个职业编辑,写出来的评论很明显是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是情绪化的产物。他承认戈文的《道士塔》和《莫高窟》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可是单单凭借两篇散文就将之归为“戈式散文”,他坚决不同意。
这个专门写散文的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像戈文这样的文章之前也曾有过,譬如林语堂的那篇《东坡居士》,同样借历史中的一段场景抒了作者的个人感情,难道说林语堂写的也是戈式散文?如果真是这样,可真是可笑之极,林语堂在写《东坡居士》的时候,戈文出生没出生还未可知呢。
不过赞同林萨观点的作家和评论家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戈文的这两篇散文与之前的同类型散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戈文散文中那高度的哲理和文化关怀色彩,这一点是之前的文章所没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角度看,戈式散文的说法也不算过激。
这场突如其来的名声之辩,对于读者们来说则平淡了许多,他们才不看重什么名头才不看重这些文人间的勾心斗角呢——不管什么样的散文只要能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那就是好文章。至于叫什么名字,是很无所谓的事情,大惊小怪实在是闲的蛋疼的举动。
甚至一些疯狂的崇拜着戈文的读者,在寄往报社的读者来信中写道:不管是谁只要能写出同样让我们读者敬佩的文章。 都有资格独成一派,担心的只是你有没有这种实力而已!
再说戈式散文又怎么了?戈文写的散文叫做戈式散文难道有错吗?我写的散文还叫李氏散文呢!
呃,这个写信的读者正是姓李。
评论界的争吵并没有打扰戈文的安宁,早就知道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戈文,已经放下了自己喜欢阅读报纸上针对自己文章的评论。他现在一心的目的就是照顾巴金,然后在闲暇时间继续自己的创作。
《瓦尔登湖》的译本已经被巴金寄往了北京的三联书店,暂时他也没有打算继续翻译国外名著的打算;什么诗歌、散文、小说也都需要某些境遇的激,没有创作的冲动他是不会去强行勉强自己的。目前他唯一创作的正是几个月前在妮可面前装神弄鬼的故事——《达芬奇密码》。
当初和妮可讲这个《达芬奇密码》的故事就是试图通过妮可的帮忙,将《达芬奇密码》在国外出版,然后赚取他穿越后的第一桶金。可是他之后的生活并不困乏,不仅在《收获》杂志社领着一份还算可以的工资,便是他平时零零碎碎表的那些文章的稿费就让他的生活很好,这时候的作家只要有着真正的实力,那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说。
之所以突然又想起创作《达芬奇密码》。却是因为前几天他翻译《瓦尔登湖》所引起的。当看着梭罗那本英文原著时,戈文的脑海中不可抑制的冒出了《达芬奇密码》,如果自己也写一本英文著作……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放下,所以当戈文翻译完《瓦尔登湖》就开始了正式创作起《达芬奇密码》来,前世自己看过的是汉语版,这次自己直接一步到位写成英文版,省的到时候还得找人翻译。
《达芬奇密码》自己是早晚都要写出来的,他就是想要靠着这本书来捞钱,尽管他目前还没有急需要钱的时候。可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
抱着平静和沉稳的心态,戈文并没有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打扰,没有了自己这个主角。 想来那些争论会很快消失吧。
可是这一天的晚上,戈文的注意力却再次回到了一篇关于自己散文的评论上。
这篇评论的重点并不是自己的散文,也不是什么戈式散文的名头,而是详详细细的描述了作者亲身去敦煌窟游览时脑海里浮过自己那两篇散文的经历,睹物思文,由文去睹物。这样子的文章说是评论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作者的一个游记。
这个作者在游记中除了赞叹戈文的散文写得情景交融之外,更主要的是抒了他对于敦煌文化的痴迷和眷恋,对于一直默默的坚守在敦煌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埋头研究的敦煌学者们的敬仰和尊敬。
他说,只要亲自到了这里,你才会明白为何戈文会在《道士塔》末尾会说,现在“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得到了改变。
他说,只有亲自到了这里,你才会明白为何戈文会在《莫高窟》的结尾... -->>
不管戈文再怎么郁闷,接下来的这一天终于有报纸登载评论文章开始反对《羊城晚报》林萨的那篇文章,一场争议在所难免。
针对《羊城晚报》林萨的那篇评论文章,《江南晚报》的副刊上连续登载了几篇反对的声音,其中一个评论家写道——
戈式散文?这简直就是在乱弹琴,单凭两篇文章就冠上如此名头,这样轻率和不负责任的做法简直就是荒唐至极。不管是什么体裁不管是什么文学样本,无不是经过几代人多少部作品的完善和修正后,才能成为一种文学派别,被世人所熟知,根本没有一步登天的先例……
另外一份报纸《山西日报》的副刊则登载了一位专职从事散文写作的作者的言论,他同样认为《羊城晚报》的那位叫做林萨同志的评论文章一点都不像是一个职业编辑,写出来的评论很明显是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是情绪化的产物。他承认戈文的《道士塔》和《莫高窟》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可是单单凭借两篇散文就将之归为“戈式散文”,他坚决不同意。
这个专门写散文的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像戈文这样的文章之前也曾有过,譬如林语堂的那篇《东坡居士》,同样借历史中的一段场景抒了作者的个人感情,难道说林语堂写的也是戈式散文?如果真是这样,可真是可笑之极,林语堂在写《东坡居士》的时候,戈文出生没出生还未可知呢。
不过赞同林萨观点的作家和评论家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戈文的这两篇散文与之前的同类型散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戈文散文中那高度的哲理和文化关怀色彩,这一点是之前的文章所没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角度看,戈式散文的说法也不算过激。
这场突如其来的名声之辩,对于读者们来说则平淡了许多,他们才不看重什么名头才不看重这些文人间的勾心斗角呢——不管什么样的散文只要能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那就是好文章。至于叫什么名字,是很无所谓的事情,大惊小怪实在是闲的蛋疼的举动。
甚至一些疯狂的崇拜着戈文的读者,在寄往报社的读者来信中写道:不管是谁只要能写出同样让我们读者敬佩的文章。 都有资格独成一派,担心的只是你有没有这种实力而已!
再说戈式散文又怎么了?戈文写的散文叫做戈式散文难道有错吗?我写的散文还叫李氏散文呢!
呃,这个写信的读者正是姓李。
评论界的争吵并没有打扰戈文的安宁,早就知道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戈文,已经放下了自己喜欢阅读报纸上针对自己文章的评论。他现在一心的目的就是照顾巴金,然后在闲暇时间继续自己的创作。
《瓦尔登湖》的译本已经被巴金寄往了北京的三联书店,暂时他也没有打算继续翻译国外名著的打算;什么诗歌、散文、小说也都需要某些境遇的激,没有创作的冲动他是不会去强行勉强自己的。目前他唯一创作的正是几个月前在妮可面前装神弄鬼的故事——《达芬奇密码》。
当初和妮可讲这个《达芬奇密码》的故事就是试图通过妮可的帮忙,将《达芬奇密码》在国外出版,然后赚取他穿越后的第一桶金。可是他之后的生活并不困乏,不仅在《收获》杂志社领着一份还算可以的工资,便是他平时零零碎碎表的那些文章的稿费就让他的生活很好,这时候的作家只要有着真正的实力,那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说。
之所以突然又想起创作《达芬奇密码》。却是因为前几天他翻译《瓦尔登湖》所引起的。当看着梭罗那本英文原著时,戈文的脑海中不可抑制的冒出了《达芬奇密码》,如果自己也写一本英文著作……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放下,所以当戈文翻译完《瓦尔登湖》就开始了正式创作起《达芬奇密码》来,前世自己看过的是汉语版,这次自己直接一步到位写成英文版,省的到时候还得找人翻译。
《达芬奇密码》自己是早晚都要写出来的,他就是想要靠着这本书来捞钱,尽管他目前还没有急需要钱的时候。可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
抱着平静和沉稳的心态,戈文并没有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打扰,没有了自己这个主角。 想来那些争论会很快消失吧。
可是这一天的晚上,戈文的注意力却再次回到了一篇关于自己散文的评论上。
这篇评论的重点并不是自己的散文,也不是什么戈式散文的名头,而是详详细细的描述了作者亲身去敦煌窟游览时脑海里浮过自己那两篇散文的经历,睹物思文,由文去睹物。这样子的文章说是评论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作者的一个游记。
这个作者在游记中除了赞叹戈文的散文写得情景交融之外,更主要的是抒了他对于敦煌文化的痴迷和眷恋,对于一直默默的坚守在敦煌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埋头研究的敦煌学者们的敬仰和尊敬。
他说,只要亲自到了这里,你才会明白为何戈文会在《道士塔》末尾会说,现在“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得到了改变。
他说,只有亲自到了这里,你才会明白为何戈文会在《莫高窟》的结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