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荒芜英雄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于奴隶、主仆、
阶级、血统的观念也一样。贵族被领下的奴仆部将绑赴成吉思汗营门时,成吉思汗
的观念是:“乌鸦竟捉住了黑鸭子,奴隶竟捉了他们的可汗”遂杀献俘者。读秘
史前半时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秘史对蒙古部早期艰难创业的记述中,总是平静地
历数着劫掠、攻杀和英雄的悍行。一道战争即是生产、强夺残杀即是壮举的道德思
想的光,贯穿于对历史事件的平静叙述之中。在我们终于逐渐了解到那个文化阶段
的种种特征以后,这种思维和这种道德观就显得有趣多了。读这部书时还应该感到,
草原家庭的彻底生产化与彻底社会化是其它文化类型的家庭所不及的,由于动荡的
征战和艰苦的野外游牧,蒙古人在家内的种种观念也很特殊。秘史非常准确地传达
了一种豁达放任、粗犷不羁的亲子观念。比如成吉思汗之母在制止对合撒儿的残害
时讲:“帖木真只把我这一个奶吃干;合赤温、斡惕赤斤两人都吃不光这另一个奶。
唯有合撒儿吃干了两个奶,使我胸脯松快。”她们的心理是壮大豪放的:“谁提著
你们的肩膀,使你们和男子汉一样高?谁揪着你们的脖子,使你们和别入一般齐?”
“你不是——暖乎乎地从这个肚皮里生出来的吗? ”(卷11,第254节)无疑,以
上种种构筑了一个对于现代来说既新鲜又满溢活力,既亲切朴直又难究其境的暗藏
的神秘框架,在这观念和情绪的框架上,串挂着的死历史是那样生动。
不过,这只是蒙古贵族的秘史。同一渊源或关系密切的另两部书——显然是蒙
古底层产物的长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和显然取材于前13世纪客烈、乃蛮部
族(这两个部族与现代哈萨克族的血缘一脉相承)传说时哈萨克民间文学萨里哈
与萨曼(salika-samen),又清楚地表明了它们与元朝秘史不同的立场。
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历史的推移中不同集团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从来都是表现出那么
不同的思想感情。
这样,在高深的历史学面前总有点谦卑的文学,在比较和挖掘中又被揭示了一
层意义。对历史的文学式发想并不是总该挨人轻视的;既然历史长河淹没了那么多
人心的活动,既然历史本身也应当是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历史。
如果这样尝试着重新观察世界,比如说观察“蒙古”这样一个文化共同体的话,
可以得到启发的东西就太多了。元朝秘史提示的那种神秘而生动的本质,在现
实生活中可以找到感人肺腑的无数再现。随手可以举一个人们都有感触的例子:关
于马的观念。
在北亚(已经不仅是蒙古)游牧世界中,人所经营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畜群。
由于历史的迟滞循环,这种生活和生产在千百年中制造了人们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观,
那就是相当平等地看待人畜的生命。生活过于辛苦,命运过于悲惨,希望被禁锢于
一片辽阔的青草里,潮来浪去的只是生命的降临和衰亡。于是蒙古牧人在自己目所
能及的世界中选择了一种寄托,一种实在但又比生活好些的希望,这就是骏马。在
严酷的风雷中,在无终无止的颠簸跋涉中,马变成了人的更强有力的脚,马的速度
保证着和鼓舞着人的意志和欲望。马从生产对象,从畜群的一员变成了人本身的一
部,使人完成着人已经不敢想象的事业。骏马的形象使牧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夏
季里骑着一匹漂亮骏马的牧人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在升华。马又不属于一个阶级;既
然牧业劳动已经压负在普通牧人身上,那么他们同时也得到了骑马的权利。北亚系
统民间文学中,关于一匹秃尾烂背的小马在贫苦少年手里变成神骥,背着他和那位
高贵出身的姑娘“绕着蒙古包飞跑3圈” ,然后腾空而去的描写,无疑寄托着贫苦
牧民对自己破烂毡房前那匹马儿的期望。骏马集中了一切生物(他们觉得;包括人
在内)的优点,牧人们觉得有朝一日骑上一匹神奇好马的愿望是那么珍贵。这样的
心理积蓄和沉淀了多少个世纪。也就在这样一个历史中,骏马的形象和对骏马的憧
憬,构成了游牧民族特殊的美意识,慓悍飞驰的骏马成了牧人心中的美神。
比如民歌黑骏马(拙作小说黑骏马中曾经引用)即为一例。如果缺乏
对于上述游牧民族的心情形成的理解,特别是如果缺乏对他们承受的生产和生活的
样式的理解,就不能明白为什么这歌子把爱情和一匹黑马风马牛不相及地扯在一起。
歌辞前部一唱三叹,从各个角度赞咏了那匹姣好的黑马;但在结尾时,在叙述完了
那对男女的平淡至极的故事以后,却并没有去唱唱那匹马的结局。似乎是忘了。于
是整首古歌黑骏马便显得缺乏匀称,头重头,脚重脚(还不是头重脚轻)。人
们发现:这还是一首古怪的歌。最纯朴和最古老的生活,就这样创造出了似乎是最
抽象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
元朝秘史之“秘”也在于它比比皆是地提示了这种心情和心理观念,又
把这些真实深埋纸底。探究这纸底或纸背的内涵自然不是易事。然而更值得一问的
是:当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真的可以对这些被埋没了的一切不屑一顾么?尤其
是回忆一下最初使我们动心研究历史时的初衷,那时的发想难道仅仅是一种幼稚么?
历史科学也和它研究的对象一样,有着自己的客观发展规律。很难揣测将来历
史研究将会怎样发展。具体地把话题扯回元朝秘史其书,我想当务之急还是整
理出一部包括版本校勘、准确的拉丁转写的标准汉文译注本。元朝秘史的研究
虽然已经汗牛充栋,但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一部优秀的现代汉语译本。但是我想,对
于人和民族的心灵历史的研究一定会有意义的;今天和未来的人会在那样的一种探
寻中获得很多收益。
19853
关于奴隶、主仆、
阶级、血统的观念也一样。贵族被领下的奴仆部将绑赴成吉思汗营门时,成吉思汗
的观念是:“乌鸦竟捉住了黑鸭子,奴隶竟捉了他们的可汗”遂杀献俘者。读秘
史前半时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秘史对蒙古部早期艰难创业的记述中,总是平静地
历数着劫掠、攻杀和英雄的悍行。一道战争即是生产、强夺残杀即是壮举的道德思
想的光,贯穿于对历史事件的平静叙述之中。在我们终于逐渐了解到那个文化阶段
的种种特征以后,这种思维和这种道德观就显得有趣多了。读这部书时还应该感到,
草原家庭的彻底生产化与彻底社会化是其它文化类型的家庭所不及的,由于动荡的
征战和艰苦的野外游牧,蒙古人在家内的种种观念也很特殊。秘史非常准确地传达
了一种豁达放任、粗犷不羁的亲子观念。比如成吉思汗之母在制止对合撒儿的残害
时讲:“帖木真只把我这一个奶吃干;合赤温、斡惕赤斤两人都吃不光这另一个奶。
唯有合撒儿吃干了两个奶,使我胸脯松快。”她们的心理是壮大豪放的:“谁提著
你们的肩膀,使你们和男子汉一样高?谁揪着你们的脖子,使你们和别入一般齐?”
“你不是——暖乎乎地从这个肚皮里生出来的吗? ”(卷11,第254节)无疑,以
上种种构筑了一个对于现代来说既新鲜又满溢活力,既亲切朴直又难究其境的暗藏
的神秘框架,在这观念和情绪的框架上,串挂着的死历史是那样生动。
不过,这只是蒙古贵族的秘史。同一渊源或关系密切的另两部书——显然是蒙
古底层产物的长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和显然取材于前13世纪客烈、乃蛮部
族(这两个部族与现代哈萨克族的血缘一脉相承)传说时哈萨克民间文学萨里哈
与萨曼(salika-samen),又清楚地表明了它们与元朝秘史不同的立场。
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历史的推移中不同集团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从来都是表现出那么
不同的思想感情。
这样,在高深的历史学面前总有点谦卑的文学,在比较和挖掘中又被揭示了一
层意义。对历史的文学式发想并不是总该挨人轻视的;既然历史长河淹没了那么多
人心的活动,既然历史本身也应当是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历史。
如果这样尝试着重新观察世界,比如说观察“蒙古”这样一个文化共同体的话,
可以得到启发的东西就太多了。元朝秘史提示的那种神秘而生动的本质,在现
实生活中可以找到感人肺腑的无数再现。随手可以举一个人们都有感触的例子:关
于马的观念。
在北亚(已经不仅是蒙古)游牧世界中,人所经营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畜群。
由于历史的迟滞循环,这种生活和生产在千百年中制造了人们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观,
那就是相当平等地看待人畜的生命。生活过于辛苦,命运过于悲惨,希望被禁锢于
一片辽阔的青草里,潮来浪去的只是生命的降临和衰亡。于是蒙古牧人在自己目所
能及的世界中选择了一种寄托,一种实在但又比生活好些的希望,这就是骏马。在
严酷的风雷中,在无终无止的颠簸跋涉中,马变成了人的更强有力的脚,马的速度
保证着和鼓舞着人的意志和欲望。马从生产对象,从畜群的一员变成了人本身的一
部,使人完成着人已经不敢想象的事业。骏马的形象使牧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夏
季里骑着一匹漂亮骏马的牧人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在升华。马又不属于一个阶级;既
然牧业劳动已经压负在普通牧人身上,那么他们同时也得到了骑马的权利。北亚系
统民间文学中,关于一匹秃尾烂背的小马在贫苦少年手里变成神骥,背着他和那位
高贵出身的姑娘“绕着蒙古包飞跑3圈” ,然后腾空而去的描写,无疑寄托着贫苦
牧民对自己破烂毡房前那匹马儿的期望。骏马集中了一切生物(他们觉得;包括人
在内)的优点,牧人们觉得有朝一日骑上一匹神奇好马的愿望是那么珍贵。这样的
心理积蓄和沉淀了多少个世纪。也就在这样一个历史中,骏马的形象和对骏马的憧
憬,构成了游牧民族特殊的美意识,慓悍飞驰的骏马成了牧人心中的美神。
比如民歌黑骏马(拙作小说黑骏马中曾经引用)即为一例。如果缺乏
对于上述游牧民族的心情形成的理解,特别是如果缺乏对他们承受的生产和生活的
样式的理解,就不能明白为什么这歌子把爱情和一匹黑马风马牛不相及地扯在一起。
歌辞前部一唱三叹,从各个角度赞咏了那匹姣好的黑马;但在结尾时,在叙述完了
那对男女的平淡至极的故事以后,却并没有去唱唱那匹马的结局。似乎是忘了。于
是整首古歌黑骏马便显得缺乏匀称,头重头,脚重脚(还不是头重脚轻)。人
们发现:这还是一首古怪的歌。最纯朴和最古老的生活,就这样创造出了似乎是最
抽象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
元朝秘史之“秘”也在于它比比皆是地提示了这种心情和心理观念,又
把这些真实深埋纸底。探究这纸底或纸背的内涵自然不是易事。然而更值得一问的
是:当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真的可以对这些被埋没了的一切不屑一顾么?尤其
是回忆一下最初使我们动心研究历史时的初衷,那时的发想难道仅仅是一种幼稚么?
历史科学也和它研究的对象一样,有着自己的客观发展规律。很难揣测将来历
史研究将会怎样发展。具体地把话题扯回元朝秘史其书,我想当务之急还是整
理出一部包括版本校勘、准确的拉丁转写的标准汉文译注本。元朝秘史的研究
虽然已经汗牛充栋,但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一部优秀的现代汉语译本。但是我想,对
于人和民族的心灵历史的研究一定会有意义的;今天和未来的人会在那样的一种探
寻中获得很多收益。
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