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用户2544747734的新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让张巡检签字,是因为张巡检请老爷子“喝茶”的时候,是他要求的将粮仓和粮食卖给张熹;让县令余慈孝做监督,是因为张巡检出面了,就等于这桩买卖是县衙督办的。
张熹冷笑一声,林月提出让张巡检签字,让县令做监督的要求不算什么要求。张巡检不说了,张熹已经对张巡检许愿,只要粮食到手,他就给张巡检五百斤稻谷,灾年行贿,给粮食比给银子实惠,不然,张巡检怎么会一脸正气的让老爷子到县衙“喝茶”呢!
张巡检是县令最重要的下属之一,让张巡检去做县令余慈孝的工作,自己再给张巡检加一百斤粮食的贿赂,有余慈孝对张巡检的信任,还有张熹自认为在仓西县的知名度,让余慈孝签字也是有八九分胜算的。
张熹对县令余慈孝签字的预判果然没错。
余慈孝了解了买卖双方张熹和曹家文的情况,知道张熹是仓西县的大地主,有田地有商铺,家底厚实。而曹家文是仓西县秀才案首,人品极佳。灾年的曹家小面没有像其他粮食制品那样疯涨,而是坚持按照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销售,曹家对加盟店的粮食供应也是按照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提供,没有哄抬物价,趁火打劫的行为,曹家的壮举,不仅为世人做出了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仓西县食店的正常经营,保证民众有粮吃的义举。
还有,县衙动员曹家卖粮,曹家二话不说就同意将粮卖给张家,不仅如此,曹家理解张家买粮没有现金的难处,还同意张家赊账!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再说,张巡检动员曹家卖粮,是遏制囤积居奇的行为,县衙是在用实际行动规范市场,维护社会秩序。
张熹虽然没钱,哪怕赊账借债也要卖粮来保证民众的粮食供给。余慈孝捋捋下颌的胡子,心里很是宽慰,仓西县民风纯正,顾全大局,买卖双方高风亮节,都是通情达理的好公民。
余慈孝对曹张两家人的义举感动,决定不仅要支持两家人的买卖行为,还要张榜,将这两家人在灾年的表现公开表彰。这件事办成了,县衙就做成了一项大灾之年遏制哄抬物价,遏制囤积居奇,调剂粮食盈缺,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政绩,今年县令政绩的评分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于用张家湾三百亩地做抵押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张熹本人都愿意,县衙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张巡检和余慈孝都愉快地在张熹的欠条上签了字。
这个年代,是没有官府为商人买卖行为担保的说法,但林月让官府担保,就是让官府像孙猴子那样,为她划一个圈,防的是张熹到时耍赖,余慈孝做县令没有官府为商人作保的经验教训,他不知道,为他人作保,最终会有自身难保的教训。
好在林月并没有要害余慈孝的意思,余慈孝新任仓西县令,做官不容易,两人无冤无仇,何苦要害他?林月防的是张熹。
张熹拿着张巡检和县令签字的欠条,忍不住又是一声冷笑。按照他对灾情的判断,今年的灾情来得如此猛烈,受灾面积如此深重而广泛,没有三年两载是难以恢复的,只要粮食到手,按照现在的粮价,用四五六七倍的价格卖出去,十拿九稳。
他认真测算过,粮食卖出去以后,不仅能够如数归还曹家的欠债,还能再盈利几百两银子。今年灾情如此严重,粮食只会越来越珍贵,价格只会越来越高,怎么会出现还不了债的万一呢?
商人盈利的冒险精神和急于报复曹家的情绪,激励着张熹,使张熹热血沸腾,用曹家的粮食打赚钱的时间差,亦是张熹空手套白狼的绝技。
张熹恨恨地想着,曹家居然敢打我张家湾肥田沃土的主意?你曹家不知道我张熹是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县衙大门外的墙上贴出一张由县令余慈孝署名的表扬信,大意是表扬曹家文,大灾之年建粥棚,主动抵制粮价暴涨,有粮却不卖高价的义举;表扬张熹,大灾之年为了保证粮店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不惜负债,以高于灾年前三倍价格购粮的行为,号召民众向曹家和张家学习,在困难面前互帮互助,共度灾年云云。
表扬信一贴出来,就在民众中产生强烈共鸣,大家都对曹家和张家灾年不趁火打劫高风亮节的义举点赞。但张熹看表扬信的时候,眼皮却不断的跳。
张熹将存粮从曹家文名下买回来以后,转手就用灾年前的市场价,再提高四五六七倍,将粮食又卖了出去,买粮的商家都是他以前联系好的,这些买家大多数都是张熹多年的生意伙伴。
但自从县衙写了表扬信以后,买张熹粮食的商家都知道了,张熹用灾年前市场价三倍买了曹家的粮。表扬信无意间将曹家与张家买卖粮食的价格公之于众,这是张熹没有预料到的问题。现在张熹用四五六七倍的价再卖给他们,商家们对张熹的这种行为都很不满,虽然大家都是商人亦是朋友,这种转手赚大钱的事大家都做过,但这样明目张胆不择手段赚朋友的钱,感到自己的智商被张熹贬得太低,所以大家都表示以诚信为本,愿意买张熹的粮,但都不愿意出很高的价,张熹最终卖出去的粮食,绝大多数只能略高于三倍的价卖了一部分,留下部分在自家粮店零售。
张熹在粮店外挂了一张招牌,招牌上写明,每天卖稻谷、小麦、玉米和各种豆类若干斤,标出的价格是去年市场价的三倍。这个价是县衙定的,公开卖粮的价格只能按照县衙定的价格出售,但只有张熹店里的伙计知道,招牌上写的内容只是噱头,粮店按照标价每天卖出的粮都是象征性做做样子而已,一旦有人出的价超过三倍,张熹就会悄悄地卖给他。
在买卖粮食的过程中,虽然没有达到张熹设定的最大利润,但大宗粮食一进一出,张熹还是赚了一百多两银子。怀里揣着几张银票,张熹心里乐滋滋的,回家让侄儿张学东陪着自己喝小酒。
>
让张巡检签字,是因为张巡检请老爷子“喝茶”的时候,是他要求的将粮仓和粮食卖给张熹;让县令余慈孝做监督,是因为张巡检出面了,就等于这桩买卖是县衙督办的。
张熹冷笑一声,林月提出让张巡检签字,让县令做监督的要求不算什么要求。张巡检不说了,张熹已经对张巡检许愿,只要粮食到手,他就给张巡检五百斤稻谷,灾年行贿,给粮食比给银子实惠,不然,张巡检怎么会一脸正气的让老爷子到县衙“喝茶”呢!
张巡检是县令最重要的下属之一,让张巡检去做县令余慈孝的工作,自己再给张巡检加一百斤粮食的贿赂,有余慈孝对张巡检的信任,还有张熹自认为在仓西县的知名度,让余慈孝签字也是有八九分胜算的。
张熹对县令余慈孝签字的预判果然没错。
余慈孝了解了买卖双方张熹和曹家文的情况,知道张熹是仓西县的大地主,有田地有商铺,家底厚实。而曹家文是仓西县秀才案首,人品极佳。灾年的曹家小面没有像其他粮食制品那样疯涨,而是坚持按照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销售,曹家对加盟店的粮食供应也是按照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提供,没有哄抬物价,趁火打劫的行为,曹家的壮举,不仅为世人做出了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仓西县食店的正常经营,保证民众有粮吃的义举。
还有,县衙动员曹家卖粮,曹家二话不说就同意将粮卖给张家,不仅如此,曹家理解张家买粮没有现金的难处,还同意张家赊账!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再说,张巡检动员曹家卖粮,是遏制囤积居奇的行为,县衙是在用实际行动规范市场,维护社会秩序。
张熹虽然没钱,哪怕赊账借债也要卖粮来保证民众的粮食供给。余慈孝捋捋下颌的胡子,心里很是宽慰,仓西县民风纯正,顾全大局,买卖双方高风亮节,都是通情达理的好公民。
余慈孝对曹张两家人的义举感动,决定不仅要支持两家人的买卖行为,还要张榜,将这两家人在灾年的表现公开表彰。这件事办成了,县衙就做成了一项大灾之年遏制哄抬物价,遏制囤积居奇,调剂粮食盈缺,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政绩,今年县令政绩的评分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于用张家湾三百亩地做抵押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张熹本人都愿意,县衙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张巡检和余慈孝都愉快地在张熹的欠条上签了字。
这个年代,是没有官府为商人买卖行为担保的说法,但林月让官府担保,就是让官府像孙猴子那样,为她划一个圈,防的是张熹到时耍赖,余慈孝做县令没有官府为商人作保的经验教训,他不知道,为他人作保,最终会有自身难保的教训。
好在林月并没有要害余慈孝的意思,余慈孝新任仓西县令,做官不容易,两人无冤无仇,何苦要害他?林月防的是张熹。
张熹拿着张巡检和县令签字的欠条,忍不住又是一声冷笑。按照他对灾情的判断,今年的灾情来得如此猛烈,受灾面积如此深重而广泛,没有三年两载是难以恢复的,只要粮食到手,按照现在的粮价,用四五六七倍的价格卖出去,十拿九稳。
他认真测算过,粮食卖出去以后,不仅能够如数归还曹家的欠债,还能再盈利几百两银子。今年灾情如此严重,粮食只会越来越珍贵,价格只会越来越高,怎么会出现还不了债的万一呢?
商人盈利的冒险精神和急于报复曹家的情绪,激励着张熹,使张熹热血沸腾,用曹家的粮食打赚钱的时间差,亦是张熹空手套白狼的绝技。
张熹恨恨地想着,曹家居然敢打我张家湾肥田沃土的主意?你曹家不知道我张熹是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县衙大门外的墙上贴出一张由县令余慈孝署名的表扬信,大意是表扬曹家文,大灾之年建粥棚,主动抵制粮价暴涨,有粮却不卖高价的义举;表扬张熹,大灾之年为了保证粮店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不惜负债,以高于灾年前三倍价格购粮的行为,号召民众向曹家和张家学习,在困难面前互帮互助,共度灾年云云。
表扬信一贴出来,就在民众中产生强烈共鸣,大家都对曹家和张家灾年不趁火打劫高风亮节的义举点赞。但张熹看表扬信的时候,眼皮却不断的跳。
张熹将存粮从曹家文名下买回来以后,转手就用灾年前的市场价,再提高四五六七倍,将粮食又卖了出去,买粮的商家都是他以前联系好的,这些买家大多数都是张熹多年的生意伙伴。
但自从县衙写了表扬信以后,买张熹粮食的商家都知道了,张熹用灾年前市场价三倍买了曹家的粮。表扬信无意间将曹家与张家买卖粮食的价格公之于众,这是张熹没有预料到的问题。现在张熹用四五六七倍的价再卖给他们,商家们对张熹的这种行为都很不满,虽然大家都是商人亦是朋友,这种转手赚大钱的事大家都做过,但这样明目张胆不择手段赚朋友的钱,感到自己的智商被张熹贬得太低,所以大家都表示以诚信为本,愿意买张熹的粮,但都不愿意出很高的价,张熹最终卖出去的粮食,绝大多数只能略高于三倍的价卖了一部分,留下部分在自家粮店零售。
张熹在粮店外挂了一张招牌,招牌上写明,每天卖稻谷、小麦、玉米和各种豆类若干斤,标出的价格是去年市场价的三倍。这个价是县衙定的,公开卖粮的价格只能按照县衙定的价格出售,但只有张熹店里的伙计知道,招牌上写的内容只是噱头,粮店按照标价每天卖出的粮都是象征性做做样子而已,一旦有人出的价超过三倍,张熹就会悄悄地卖给他。
在买卖粮食的过程中,虽然没有达到张熹设定的最大利润,但大宗粮食一进一出,张熹还是赚了一百多两银子。怀里揣着几张银票,张熹心里乐滋滋的,回家让侄儿张学东陪着自己喝小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