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将张皇后比拟项羽,将皇太子李豫或者李适,比拟刘邦。
其实“项伯舞剑,意在留侯”,于其基本阵营而言,也并无变动。
关键就在于,无论项伯还是留侯张良,其实都不算刘邦的死党,而只是盟友——张良当时以复韩为己任,乃是韩王之相,而非沛公部属。
所以说,项伯若舞剑指向张良,那就是要刘邦速定取舍,二辅只能存一——你是要我继续在项羽麾下为你做间啊,还是要张良给你出谋献策哪?最终结果,刘邦放弃了张良……
因为政治斗争和刑事案件相同,除非激情犯罪,否则必有人能够从中取利,那么只要揪出事后得利最大的那一个,距离幕后凶手也就不远了。
康谦一案,最终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朝局影响最大的,并非严庄被贬,而是刘晏去位,则接替刘晏掌管国家财计的元载,嫌疑就很难洗得清了。只是元载此前终究是外官,且身在外地,他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影响朝局,故而李汲一直没往这个方向去想。
然而元载竟然和李辅国之妻联了宗,那就说明他希望成为老阉的死党,或者早就已经是老阉的死党啦!元公辅背后,站着的是李辅国,老阉完全有能力,也惯使种种阴谋手段,对付不肯党附自己之人。
如今的李辅国,虽然权倾内外,终究论地位不到人臣之极——李亨坚决不肯让他入政事堂啊——仍可能受到宰相们,乃至各部尚书、侍郎的掣肘,不可能诸事都任其肆意妄为。
——即便当年的曹操进位丞相之时,不也有个孔融在旁边儿说怪话吗?虽说孔融也就只能说说怪话而已了……
如今宰相之中,不肯向李辅国屈膝的,只有萧华,李汲听得传言,那老阉已经多次指使御史,上奏弹劾萧华了,只是萧华资历又深,行事又谨慎,暂时还未能被他撼动而已。
各部尚书、侍郎之中,则以刘晏与李辅国最为疏离。刘士安掌管国家财政,只手擎天,他确实有资格对老阉敬而远之;而老阉若不能间接掌控财计事,他的权柄便缺失了很重要的一角。李辅国嫉恨刘晏之事,李汲也稍稍有所耳闻。
于是,老阉就趁着康氏一案发作的机会,可能是利用,也可能直接指使严庄,伸手将刘晏扳下了台,而易之以自家党羽、老婆的同宗元载……
这么一想,李适那八个字就说得通了,“项伯”是指李辅国,如今正与太子党暗中勾结,互为臂助;“留侯”是指刘晏,他本人应该是倾向于李豫的——起码没听说跟皇后党有什么瓜葛——继续主掌国家财计,对太子党有利,但对李辅国不利。
因而李辅国便可以继续同盟为要挟,迫使李豫父子放弃刘晏。那么李适在这件事里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是真如同跟自己说的那样,并不插手,只坐壁上观呢,还是……严庄狠咬刘晏,固然是痛恨刘晏抄了自己家,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直接跟李辅国达成了某种交易。
再进一步想,会不会是李适给了严庄什么承诺,命他相助李辅国呢?
李汲越想,就越是对路,同时也越发的浑身发冷——政治斗争这种浑水,自己真的不习惯,也不适合掺和啊。倘若严庄是局外之人,以那厮的狡诡,恐怕第一时间就能看穿了吧,自己却后知后觉,虽得李适提醒,仍须一两个月以后,方才明戏。
当日下值之后,李汲写了一张字条,命老门子传于李适,上书:“狐假虎威,异日或亦将有害于虎。”
李辅国就任兵部尚书,虽然尚未能真正插手军事——他对兵权的把控,暂时还不如鱼朝恩呢——却已然有所征兆,野心毕露了;如今再通过元载,将财政大权也捏到了手中……倘若当真军、政、财三权归一,李适你们将来还能制得住他么?
本来想写“养虎贻患”的,但那老阉贼又算什么“虎”了,只是假借皇权,操弄国柄的一只狡猾的狐狸而已!
李适接到字条以后,当晚便来会见李汲。他对李汲解释道:“形势迫人,李辅国乃趁机有所请,即便知道后患无穷,亦不得不暂允啊——长卫,你是不知道孤的肩上,实压千钧重担。”
李汲不由得轻叹一声:“内忧外患不绝,圣人却又……李辅国也是混账,他想抓财计,却不知若用非得人,大厦将倾么?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又想抓军权,但如今兵骄将悍渐生端倪,就老阉那两把刷子,如何控御得住?”
他虽在京中,对于地方上的变故也大略都能打听得到,深觉经过多年的动乱、征剿,唐朝官吏尤其是军队的习气,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恶劣迹象,就此逐一向李适点明——
“各镇节度,地方刺史,或不配位,将兵乃恃其力而欺凌之;或能得众心,而故生割据之志……”
至于事例,看江淮就成啊。
江淮地区,原本是唐朝的重要粮仓,数年间千里运粮,以资供河南、关中地区的战事所需,乃至于国家连续三任财政大臣,都是从江淮转运使晋升上来的——先是第五琦,然后刘晏,第三个是元载。
然而从上元元年开始,这一地区却也发生了叛乱,导致北上的粮运断绝——京师仓空粮尽,百物腾贵,不能不说是直接受到了江淮之乱的影响。
叛乱乃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发起的。
其实刘展也是被逼反的。据说他刚强凌上,遂为节度使王仲升所恶,通过监军宦官邢延恩上奏李亨,说时有谶谣云“手执金刀起东方”,则刘展“姓名应谶,请除之以免后患。”
——真是天晓得啊,普天下姓刘之人千千万万,即便那谶谣真的灵验,怎么就该应在刘展身上呢?
并且邢延恩还给出馊主意,说:“恐刘展为乱,宜当以计除之,不如除其江淮都统,以代李峘,待其释兵赴镇,则可中道擒之。”于是李亨便下制书,拜刘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
可是刘展也不傻,他心说我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劳,也...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将张皇后比拟项羽,将皇太子李豫或者李适,比拟刘邦。
其实“项伯舞剑,意在留侯”,于其基本阵营而言,也并无变动。
关键就在于,无论项伯还是留侯张良,其实都不算刘邦的死党,而只是盟友——张良当时以复韩为己任,乃是韩王之相,而非沛公部属。
所以说,项伯若舞剑指向张良,那就是要刘邦速定取舍,二辅只能存一——你是要我继续在项羽麾下为你做间啊,还是要张良给你出谋献策哪?最终结果,刘邦放弃了张良……
因为政治斗争和刑事案件相同,除非激情犯罪,否则必有人能够从中取利,那么只要揪出事后得利最大的那一个,距离幕后凶手也就不远了。
康谦一案,最终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朝局影响最大的,并非严庄被贬,而是刘晏去位,则接替刘晏掌管国家财计的元载,嫌疑就很难洗得清了。只是元载此前终究是外官,且身在外地,他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影响朝局,故而李汲一直没往这个方向去想。
然而元载竟然和李辅国之妻联了宗,那就说明他希望成为老阉的死党,或者早就已经是老阉的死党啦!元公辅背后,站着的是李辅国,老阉完全有能力,也惯使种种阴谋手段,对付不肯党附自己之人。
如今的李辅国,虽然权倾内外,终究论地位不到人臣之极——李亨坚决不肯让他入政事堂啊——仍可能受到宰相们,乃至各部尚书、侍郎的掣肘,不可能诸事都任其肆意妄为。
——即便当年的曹操进位丞相之时,不也有个孔融在旁边儿说怪话吗?虽说孔融也就只能说说怪话而已了……
如今宰相之中,不肯向李辅国屈膝的,只有萧华,李汲听得传言,那老阉已经多次指使御史,上奏弹劾萧华了,只是萧华资历又深,行事又谨慎,暂时还未能被他撼动而已。
各部尚书、侍郎之中,则以刘晏与李辅国最为疏离。刘士安掌管国家财政,只手擎天,他确实有资格对老阉敬而远之;而老阉若不能间接掌控财计事,他的权柄便缺失了很重要的一角。李辅国嫉恨刘晏之事,李汲也稍稍有所耳闻。
于是,老阉就趁着康氏一案发作的机会,可能是利用,也可能直接指使严庄,伸手将刘晏扳下了台,而易之以自家党羽、老婆的同宗元载……
这么一想,李适那八个字就说得通了,“项伯”是指李辅国,如今正与太子党暗中勾结,互为臂助;“留侯”是指刘晏,他本人应该是倾向于李豫的——起码没听说跟皇后党有什么瓜葛——继续主掌国家财计,对太子党有利,但对李辅国不利。
因而李辅国便可以继续同盟为要挟,迫使李豫父子放弃刘晏。那么李适在这件事里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是真如同跟自己说的那样,并不插手,只坐壁上观呢,还是……严庄狠咬刘晏,固然是痛恨刘晏抄了自己家,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直接跟李辅国达成了某种交易。
再进一步想,会不会是李适给了严庄什么承诺,命他相助李辅国呢?
李汲越想,就越是对路,同时也越发的浑身发冷——政治斗争这种浑水,自己真的不习惯,也不适合掺和啊。倘若严庄是局外之人,以那厮的狡诡,恐怕第一时间就能看穿了吧,自己却后知后觉,虽得李适提醒,仍须一两个月以后,方才明戏。
当日下值之后,李汲写了一张字条,命老门子传于李适,上书:“狐假虎威,异日或亦将有害于虎。”
李辅国就任兵部尚书,虽然尚未能真正插手军事——他对兵权的把控,暂时还不如鱼朝恩呢——却已然有所征兆,野心毕露了;如今再通过元载,将财政大权也捏到了手中……倘若当真军、政、财三权归一,李适你们将来还能制得住他么?
本来想写“养虎贻患”的,但那老阉贼又算什么“虎”了,只是假借皇权,操弄国柄的一只狡猾的狐狸而已!
李适接到字条以后,当晚便来会见李汲。他对李汲解释道:“形势迫人,李辅国乃趁机有所请,即便知道后患无穷,亦不得不暂允啊——长卫,你是不知道孤的肩上,实压千钧重担。”
李汲不由得轻叹一声:“内忧外患不绝,圣人却又……李辅国也是混账,他想抓财计,却不知若用非得人,大厦将倾么?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又想抓军权,但如今兵骄将悍渐生端倪,就老阉那两把刷子,如何控御得住?”
他虽在京中,对于地方上的变故也大略都能打听得到,深觉经过多年的动乱、征剿,唐朝官吏尤其是军队的习气,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恶劣迹象,就此逐一向李适点明——
“各镇节度,地方刺史,或不配位,将兵乃恃其力而欺凌之;或能得众心,而故生割据之志……”
至于事例,看江淮就成啊。
江淮地区,原本是唐朝的重要粮仓,数年间千里运粮,以资供河南、关中地区的战事所需,乃至于国家连续三任财政大臣,都是从江淮转运使晋升上来的——先是第五琦,然后刘晏,第三个是元载。
然而从上元元年开始,这一地区却也发生了叛乱,导致北上的粮运断绝——京师仓空粮尽,百物腾贵,不能不说是直接受到了江淮之乱的影响。
叛乱乃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发起的。
其实刘展也是被逼反的。据说他刚强凌上,遂为节度使王仲升所恶,通过监军宦官邢延恩上奏李亨,说时有谶谣云“手执金刀起东方”,则刘展“姓名应谶,请除之以免后患。”
——真是天晓得啊,普天下姓刘之人千千万万,即便那谶谣真的灵验,怎么就该应在刘展身上呢?
并且邢延恩还给出馊主意,说:“恐刘展为乱,宜当以计除之,不如除其江淮都统,以代李峘,待其释兵赴镇,则可中道擒之。”于是李亨便下制书,拜刘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
可是刘展也不傻,他心说我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劳,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