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还不是手拿把捏?但既要扶保太子,就必须示好于李适那孩子,通过跟你李汲一笑尽泯恩仇,乃是最便捷的法门。反正你身在禁中,我随时都可以想招儿弄死你,何必急于一时,坏了大局啊?若因蝼蚁而溃大堤,这种蠢事,我不为也。
由此李辅国便对李汲说:“前事暂且不论,即我今日所为,无不是为了圣人、国家。虽处禁中,非我本愿也,难道你李二郎看人是论出身,看文章,而不是观其才志的么?”
李辅国话中之意:你是不是也跟外朝那些死读圣人书的家伙一样,就认准了阉宦不能干政哪?我的才能,哪点儿不如政事堂那票庸碌之辈了?就因为不能做诗,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章来?你不也是一样?
李汲闻言,不禁哑然。实话说他厌恶宦官,多半出于生理反应——没卵子的家伙,想起来就觉得脏啊——小半是因为史上但凡阉宦干政的时代,多半都漆黑一片。但仔细想想,也不能因为对方没卵子就天然歧视吧,终究他们也是丑恶的阉宦制度的受害者,算是可怜之人……
故此微微一愣后,只能回答说:“不合制度。”
李辅国笑道:“制度亦由圣人所定。”随即将身子略略朝前一凑,压低声音问道:“李汲,你可知道,我毕生之愿为何?”
“请李公垂示。”
李辅国长叹一声,假模假式面露悲天悯人之色,说:“原本吧,也不过想在宫中侍奉太子,竭尽忠悃,以尽天年罢了,老来能如杨思勖、高力士般加三品以上将军衔,勒之于碑,树之于墓,于愿足矣!
“叵耐逆贼乱起,两京失陷,上皇西狝。当是时也,百姓遮道而留,圣人惶惶然不知去就,左右大臣、侍从,竟无一人能奉献良策,解此大难。无奈之下,我才大胆进谏,请圣人北向朔方。继而灵武登基,实亦出自老身之谋……”
其实李亨与乃父分道,继而北上朔方,其中有李豫、李倓很大的功劳;其在灵武登基,乃是军民拥戴……不过李汲也相信,李辅国作为当时李亨最信赖的宦官,应该从中出过不少的力吧。
“天宝之后,国事逐渐糜烂,士大夫难辞其咎!难道李林甫乱政,是高力士协谋的么?难道安禄山反叛,是我等召来的么?国家被李林甫、杨国忠所坏,我这才不得已挺身而出,非求自身富贵,只为襄助圣人挽救危局罢了。
“是以今日之愿,唯入政事堂,实任宰相,则可上辅明君,下安黎庶,士大夫们也不会再有异言了吧。”
李汲闻言,不禁愕然——“李公想做宰相?这也不合制度……”
“唐律中,可曾明言宦者不能入政事堂?都在圣人一心耳。”
“李公如今实操宰相之政,外官皆以‘五郎’甚至于‘五父’称之,何必再去贪那些虚名……”
李辅国咬牙道:“若无虚名,士大夫辈终不肯心服!”
李汲心说算了吧,即便你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也没人真把你当官僚,照样看你是宦官,这小鸡鸡一割,你的身份就定性了——鸡鸡割而不能复接,身份定而不能更改。想了一想,便道:
“今国事不振,固非李公一人之过,但李公执政内朝,也不能尽辞其咎。且即便李公入了政事堂,若不更改素行,恐怕士大夫仍不能心悦诚服啊。”
李辅国目露寒光,冷冷地问道:“我之素行,难道很不堪么?”
李汲依旧毫无畏惧地与之对视,并且缓缓说道:“适才李公云,不论君臣,李公只是天家一奴婢而已。则抱持着奴婢之心,而非自恃宾客之尊,有所必从亦有所必谏,似此等人,即便士大夫出身,青史上恐也脱不得‘佞幸’二字吧。”
李辅国耳听此言,双目中寒光更甚,眉毛一挑,便欲发作。但他终究还是强自按捺住了心中怒火,垂下眼去,手捻念珠,暗诵佛经——因为李汲这话虽然不客气,但说的确实有道理啊,我若是没有士大夫的心态,即便当上宰相,会被同僚倾心接纳,目为同侪么?
旋听李汲又道:“且李公设‘察事厅子’,探查百官隐私,此岂宰相当为之事?则无宰相之心,不为宰相之行,而欲做宰相,可乎?”
李辅国不禁轻叹一声:“若百官都能竭诚尽忠,复奉公守法,我又何必监察之、督刻之……”
“见有御史在……”
李辅国一撇嘴:“彼辈昔不能制李林甫、杨国忠,于今又有何为?若然上皇亦用高力士等,早设‘察事厅子’,则林甫不能擅权,国忠不能乱政,安禄山也不敢勒兵谋反了吧。”
对于此言,李汲自然大大的不以为然。李辅国目前搞的,就是所谓的“特务政治”,与传统监察制度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隐秘和不规范,而不公开必然导致不公正,不规范也必定导向不全面,其结果只能是军民百姓,人人自危,朝野风气,为之阴暗、沉郁……尤其这种特务政治,往往由天子一人牵头,特务头子一人负责,直线管理,别无制约,好处几乎没有,弊端却百般丛生。
可是这么复杂的问题,真不方便掰开揉碎了跟李辅国研讨,而且九成九对方压根儿就听不进去。因而李汲便简明地回答道:“历来制度,御史可弹劾宰相,宰相亦可制约御史;而唯‘察事厅子’,李公一人主掌,无人可以监督,必使群臣皆畏李公,而不怀德——此岂是宰相之行啊?”
李辅国心说有人怕我就很不错啦,还奢望那票书生怀德?他们天性就不可能瞧得起我们这种人!也就你李汲胆子大,敢跟我掰扯这些……主要也是你读书较少之故吧。想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跟李汲倒也是颇有共同语言的。
——他当然不知道,其实李汲读过的书比当世所谓饱学之士,恐怕都要多了去了,李汲只是不肯死背经典而已。
于是便道:“我若不轨,自有圣人督责!”
李汲反诘道:“若天子可督责宰相,则要御史何用?若天子可督责御史,复要宰相何用?宰相、御史,皆多人也,天子唯一,精力终究有限。便秦始皇般勤勉于政,日审竹简五十筐,亦不能去赵高而制李斯,遂有沙丘之变……”
还不是手拿把捏?但既要扶保太子,就必须示好于李适那孩子,通过跟你李汲一笑尽泯恩仇,乃是最便捷的法门。反正你身在禁中,我随时都可以想招儿弄死你,何必急于一时,坏了大局啊?若因蝼蚁而溃大堤,这种蠢事,我不为也。
由此李辅国便对李汲说:“前事暂且不论,即我今日所为,无不是为了圣人、国家。虽处禁中,非我本愿也,难道你李二郎看人是论出身,看文章,而不是观其才志的么?”
李辅国话中之意:你是不是也跟外朝那些死读圣人书的家伙一样,就认准了阉宦不能干政哪?我的才能,哪点儿不如政事堂那票庸碌之辈了?就因为不能做诗,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章来?你不也是一样?
李汲闻言,不禁哑然。实话说他厌恶宦官,多半出于生理反应——没卵子的家伙,想起来就觉得脏啊——小半是因为史上但凡阉宦干政的时代,多半都漆黑一片。但仔细想想,也不能因为对方没卵子就天然歧视吧,终究他们也是丑恶的阉宦制度的受害者,算是可怜之人……
故此微微一愣后,只能回答说:“不合制度。”
李辅国笑道:“制度亦由圣人所定。”随即将身子略略朝前一凑,压低声音问道:“李汲,你可知道,我毕生之愿为何?”
“请李公垂示。”
李辅国长叹一声,假模假式面露悲天悯人之色,说:“原本吧,也不过想在宫中侍奉太子,竭尽忠悃,以尽天年罢了,老来能如杨思勖、高力士般加三品以上将军衔,勒之于碑,树之于墓,于愿足矣!
“叵耐逆贼乱起,两京失陷,上皇西狝。当是时也,百姓遮道而留,圣人惶惶然不知去就,左右大臣、侍从,竟无一人能奉献良策,解此大难。无奈之下,我才大胆进谏,请圣人北向朔方。继而灵武登基,实亦出自老身之谋……”
其实李亨与乃父分道,继而北上朔方,其中有李豫、李倓很大的功劳;其在灵武登基,乃是军民拥戴……不过李汲也相信,李辅国作为当时李亨最信赖的宦官,应该从中出过不少的力吧。
“天宝之后,国事逐渐糜烂,士大夫难辞其咎!难道李林甫乱政,是高力士协谋的么?难道安禄山反叛,是我等召来的么?国家被李林甫、杨国忠所坏,我这才不得已挺身而出,非求自身富贵,只为襄助圣人挽救危局罢了。
“是以今日之愿,唯入政事堂,实任宰相,则可上辅明君,下安黎庶,士大夫们也不会再有异言了吧。”
李汲闻言,不禁愕然——“李公想做宰相?这也不合制度……”
“唐律中,可曾明言宦者不能入政事堂?都在圣人一心耳。”
“李公如今实操宰相之政,外官皆以‘五郎’甚至于‘五父’称之,何必再去贪那些虚名……”
李辅国咬牙道:“若无虚名,士大夫辈终不肯心服!”
李汲心说算了吧,即便你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也没人真把你当官僚,照样看你是宦官,这小鸡鸡一割,你的身份就定性了——鸡鸡割而不能复接,身份定而不能更改。想了一想,便道:
“今国事不振,固非李公一人之过,但李公执政内朝,也不能尽辞其咎。且即便李公入了政事堂,若不更改素行,恐怕士大夫仍不能心悦诚服啊。”
李辅国目露寒光,冷冷地问道:“我之素行,难道很不堪么?”
李汲依旧毫无畏惧地与之对视,并且缓缓说道:“适才李公云,不论君臣,李公只是天家一奴婢而已。则抱持着奴婢之心,而非自恃宾客之尊,有所必从亦有所必谏,似此等人,即便士大夫出身,青史上恐也脱不得‘佞幸’二字吧。”
李辅国耳听此言,双目中寒光更甚,眉毛一挑,便欲发作。但他终究还是强自按捺住了心中怒火,垂下眼去,手捻念珠,暗诵佛经——因为李汲这话虽然不客气,但说的确实有道理啊,我若是没有士大夫的心态,即便当上宰相,会被同僚倾心接纳,目为同侪么?
旋听李汲又道:“且李公设‘察事厅子’,探查百官隐私,此岂宰相当为之事?则无宰相之心,不为宰相之行,而欲做宰相,可乎?”
李辅国不禁轻叹一声:“若百官都能竭诚尽忠,复奉公守法,我又何必监察之、督刻之……”
“见有御史在……”
李辅国一撇嘴:“彼辈昔不能制李林甫、杨国忠,于今又有何为?若然上皇亦用高力士等,早设‘察事厅子’,则林甫不能擅权,国忠不能乱政,安禄山也不敢勒兵谋反了吧。”
对于此言,李汲自然大大的不以为然。李辅国目前搞的,就是所谓的“特务政治”,与传统监察制度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隐秘和不规范,而不公开必然导致不公正,不规范也必定导向不全面,其结果只能是军民百姓,人人自危,朝野风气,为之阴暗、沉郁……尤其这种特务政治,往往由天子一人牵头,特务头子一人负责,直线管理,别无制约,好处几乎没有,弊端却百般丛生。
可是这么复杂的问题,真不方便掰开揉碎了跟李辅国研讨,而且九成九对方压根儿就听不进去。因而李汲便简明地回答道:“历来制度,御史可弹劾宰相,宰相亦可制约御史;而唯‘察事厅子’,李公一人主掌,无人可以监督,必使群臣皆畏李公,而不怀德——此岂是宰相之行啊?”
李辅国心说有人怕我就很不错啦,还奢望那票书生怀德?他们天性就不可能瞧得起我们这种人!也就你李汲胆子大,敢跟我掰扯这些……主要也是你读书较少之故吧。想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跟李汲倒也是颇有共同语言的。
——他当然不知道,其实李汲读过的书比当世所谓饱学之士,恐怕都要多了去了,李汲只是不肯死背经典而已。
于是便道:“我若不轨,自有圣人督责!”
李汲反诘道:“若天子可督责宰相,则要御史何用?若天子可督责御史,复要宰相何用?宰相、御史,皆多人也,天子唯一,精力终究有限。便秦始皇般勤勉于政,日审竹简五十筐,亦不能去赵高而制李斯,遂有沙丘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