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俶不禁回想起一个多月前,李倓借口其长子五岁生辰,请自己过去宴饮,然后屏却从人,私下密谈的那番话。
李倓先是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出镇,离开长安城,恳请李俶为其设法。李俶便问:“贤弟可是为了躲避那些宵小么?”
李倓并不作答,却反问道:“不知阿兄信我不信?”
李俶借着几分酒意,握住兄弟的手,笑笑说:“你我情感甚笃,何出此言啊?即便孤有天下,亦当与贤弟共也!”
李倓急忙摆手:“阿兄勿出此言,弟焉敢有此妄念。”随即抽出自己的手,将身子略略朝后一蹭,大礼叩拜下去,口称:“弟求出镇,非为自身,实为阿兄!”
李俶急忙把他扯起来:“贤弟此言何意啊?”
“昔日弟为宵小所谮,几不免死,全靠阿兄救护,复召入帅府,置之羽翼下。若以前人为譬,阿兄是汉惠,弟是赵王如意,唯兄才可使弟全身。然而愚弟又何惜一死?唯不愿见阿兄复为小人所害也!”
“谁会害孤?李辅国焉有此等胆量?!”
李倓压低声音,徐徐说道:“昔张淑妃与李辅国狼狈为奸,谋害愚弟,假以阿兄为辞,声称愚弟欲夺储位,其实不过是愚弟性刚,不忿彼等煽惑圣人,常在圣驾前直斥其非罢了。然而既归长安,拘束于此十六王宅,往往月余不得见圣人之面,则彼等于弟,还有何忌啊?如今忌者,唯有阿兄!
“弟方得着消息,圣人欲立张淑妃为后,且此事无可阻止。则若张淑妃正位,其所嫉者,舍阿兄其谁?若再有李辅国为臂助,泼天大祸,即将落于阿兄之身——岂不念高宗朝废太子之事乎?!”
李俶闻言,不禁悚然而惊。
李倓所言“高宗朝废太子”,是指唐高宗的庶长子李忠,因为当时东宫王皇后无子,群臣便议立李忠为嗣,并要他和嫡母王皇后多加亲近。然而好景不长,李忠进入主东宫仅仅三年,唐高宗便废王皇后而立武皇后——武则天。旋即武则天唆使礼部尚书许敬宗上奏,说李忠并非嫡子,应该废黜其太子之位而改立武皇后之子李弘,高宗准奏……
李忠被废四年后,被贬为庶民,迫迁到偏远的黔州居住;又四年,武则天复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等谋反,掀起大狱,事涉李忠,高宗即将之赐死在黔州住所,年仅二十二岁……
其实张淑妃即将正位东宫之事,李俶也早就得着消息啦,且正为此事烦忧;然而李倓所举李忠的例子直指要害,仍然把他吓得不轻——因为李俶的出身、处境,简直跟李忠是同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
首先,李俶也不是嫡长,而只是庶长,且其母吴氏身份甚是低微——吴氏因父罪被没入掖庭,李隆基命高力士为李亨挑选侍女服侍,吴氏恰在其中,就此得到李亨的宠幸……说白了,这都不是明面儿迎娶的侧室,而只是暖床丫头上位。
其次,张淑妃如今受到李亨专宠,一如当年高宗朝的那位“武昭仪”,且其才干、心志,也有向先贤靠拢的迹象。更要命的是,张淑妃是有亲儿子的,其一李佋,才封兴王,其一李侗,才封定王。
什么,你说那俩孩子还小?要知道高宗废李忠而立武则天所生之子李弘的时候,李弘也才年仅四岁而已……
武昭仪晋位武皇后,李弘摇身一变而为嫡长子,其身份更超迈于太子李忠之上;则若张淑妃晋位张皇后,李佋也能成为嫡长啊,还会有他李俶这个庶长的位子吗?焉知往事不会复见于今朝?!
再者说了,李俶到目前为止,可还没能当上皇太子呢。废黜储君,朝野震动,阻力必大;若只是背弃尚未成为事实的承诺,别立太子,阻力就肯定小得多了……
李俶为此,也曾与亲信崔祐甫等人商议过对策。崔祐甫首先说明,张淑妃为后之事,殿下您根本就拦不住,也千万不要去拦;然后建议走群众路线,由百官上奏,言称东宫不宜久虚,肯请李亨尽快册立李俶为皇太子。
这自然不是万全之策,固然皇帝也不得不尊重百僚的意见,但立储究终是家事,天子是有最终裁断权的。况且朝臣也未必一心,不少人已经如崔圆一般去抱上了李辅国的大腿,甚至于通过李辅国,暗中向张淑妃表示效忠……就好比昔日武则天谋为皇后,李弘谋为太子,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全都反对,但有许敬宗等与之拮抗,最终还是成为了事实。
所以李俶这几天一直寝食难安,如今听李倓也提起此事来,更直接以李忠作比,不禁愁云更甚。他知道这个兄弟素来多智,便即抓住李倓的手,问他:“如之奈何?贤弟可有妙计,能解愚兄之难么?”
李倓回答说:“弟为阿兄筹思数日,略有所得,自当献芹——首先,阿兄须尽快正储位……”
一旦你正式被册立为皇太子,张淑妃再想让自己的儿子取代你,难度就比较大了;起码也可以拖延时间——倘若才立储君,不经年即无故废之,即便许敬宗复生,这话也不大方便说出口来啊。
“……当讽群臣上奏,以叛乱未平、国难未已,恳请圣人早立太子,且必立年长者……”
李弘四岁而为太子——其实李忠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也不过才十岁而已——那是因为天下太平,且当时高宗还没得病,春秋正盛,所以百无禁忌;如今则不同,东有叛贼,西有吐蕃,社稷虽危而复安,也才稍有起色罢了,那当然以册立年长者为皇太子才比较稳妥啊。
“此前圣人召阿兄还朝,且以二兄(越王李系)遥领元帅,本为册立阿兄为太子也。然而数月间无消息,此必张淑妃从中作梗……”
李俶为行军元帅,收复两京,声望一时无两,则老头子觉得可能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赶紧把他给召回朝来,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召回长安可以,没必要急罢帅位啊,只要如李系一般,或者跟从前很多例子那样遥领,李俶照样玩不出什么花儿来。为什么定要罢其帅位呢?很明显是打算册立他做太子了,而皇太子身兼元帅,那是没有前例的。
&n... -->>
李俶不禁回想起一个多月前,李倓借口其长子五岁生辰,请自己过去宴饮,然后屏却从人,私下密谈的那番话。
李倓先是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出镇,离开长安城,恳请李俶为其设法。李俶便问:“贤弟可是为了躲避那些宵小么?”
李倓并不作答,却反问道:“不知阿兄信我不信?”
李俶借着几分酒意,握住兄弟的手,笑笑说:“你我情感甚笃,何出此言啊?即便孤有天下,亦当与贤弟共也!”
李倓急忙摆手:“阿兄勿出此言,弟焉敢有此妄念。”随即抽出自己的手,将身子略略朝后一蹭,大礼叩拜下去,口称:“弟求出镇,非为自身,实为阿兄!”
李俶急忙把他扯起来:“贤弟此言何意啊?”
“昔日弟为宵小所谮,几不免死,全靠阿兄救护,复召入帅府,置之羽翼下。若以前人为譬,阿兄是汉惠,弟是赵王如意,唯兄才可使弟全身。然而愚弟又何惜一死?唯不愿见阿兄复为小人所害也!”
“谁会害孤?李辅国焉有此等胆量?!”
李倓压低声音,徐徐说道:“昔张淑妃与李辅国狼狈为奸,谋害愚弟,假以阿兄为辞,声称愚弟欲夺储位,其实不过是愚弟性刚,不忿彼等煽惑圣人,常在圣驾前直斥其非罢了。然而既归长安,拘束于此十六王宅,往往月余不得见圣人之面,则彼等于弟,还有何忌啊?如今忌者,唯有阿兄!
“弟方得着消息,圣人欲立张淑妃为后,且此事无可阻止。则若张淑妃正位,其所嫉者,舍阿兄其谁?若再有李辅国为臂助,泼天大祸,即将落于阿兄之身——岂不念高宗朝废太子之事乎?!”
李俶闻言,不禁悚然而惊。
李倓所言“高宗朝废太子”,是指唐高宗的庶长子李忠,因为当时东宫王皇后无子,群臣便议立李忠为嗣,并要他和嫡母王皇后多加亲近。然而好景不长,李忠进入主东宫仅仅三年,唐高宗便废王皇后而立武皇后——武则天。旋即武则天唆使礼部尚书许敬宗上奏,说李忠并非嫡子,应该废黜其太子之位而改立武皇后之子李弘,高宗准奏……
李忠被废四年后,被贬为庶民,迫迁到偏远的黔州居住;又四年,武则天复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等谋反,掀起大狱,事涉李忠,高宗即将之赐死在黔州住所,年仅二十二岁……
其实张淑妃即将正位东宫之事,李俶也早就得着消息啦,且正为此事烦忧;然而李倓所举李忠的例子直指要害,仍然把他吓得不轻——因为李俶的出身、处境,简直跟李忠是同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
首先,李俶也不是嫡长,而只是庶长,且其母吴氏身份甚是低微——吴氏因父罪被没入掖庭,李隆基命高力士为李亨挑选侍女服侍,吴氏恰在其中,就此得到李亨的宠幸……说白了,这都不是明面儿迎娶的侧室,而只是暖床丫头上位。
其次,张淑妃如今受到李亨专宠,一如当年高宗朝的那位“武昭仪”,且其才干、心志,也有向先贤靠拢的迹象。更要命的是,张淑妃是有亲儿子的,其一李佋,才封兴王,其一李侗,才封定王。
什么,你说那俩孩子还小?要知道高宗废李忠而立武则天所生之子李弘的时候,李弘也才年仅四岁而已……
武昭仪晋位武皇后,李弘摇身一变而为嫡长子,其身份更超迈于太子李忠之上;则若张淑妃晋位张皇后,李佋也能成为嫡长啊,还会有他李俶这个庶长的位子吗?焉知往事不会复见于今朝?!
再者说了,李俶到目前为止,可还没能当上皇太子呢。废黜储君,朝野震动,阻力必大;若只是背弃尚未成为事实的承诺,别立太子,阻力就肯定小得多了……
李俶为此,也曾与亲信崔祐甫等人商议过对策。崔祐甫首先说明,张淑妃为后之事,殿下您根本就拦不住,也千万不要去拦;然后建议走群众路线,由百官上奏,言称东宫不宜久虚,肯请李亨尽快册立李俶为皇太子。
这自然不是万全之策,固然皇帝也不得不尊重百僚的意见,但立储究终是家事,天子是有最终裁断权的。况且朝臣也未必一心,不少人已经如崔圆一般去抱上了李辅国的大腿,甚至于通过李辅国,暗中向张淑妃表示效忠……就好比昔日武则天谋为皇后,李弘谋为太子,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全都反对,但有许敬宗等与之拮抗,最终还是成为了事实。
所以李俶这几天一直寝食难安,如今听李倓也提起此事来,更直接以李忠作比,不禁愁云更甚。他知道这个兄弟素来多智,便即抓住李倓的手,问他:“如之奈何?贤弟可有妙计,能解愚兄之难么?”
李倓回答说:“弟为阿兄筹思数日,略有所得,自当献芹——首先,阿兄须尽快正储位……”
一旦你正式被册立为皇太子,张淑妃再想让自己的儿子取代你,难度就比较大了;起码也可以拖延时间——倘若才立储君,不经年即无故废之,即便许敬宗复生,这话也不大方便说出口来啊。
“……当讽群臣上奏,以叛乱未平、国难未已,恳请圣人早立太子,且必立年长者……”
李弘四岁而为太子——其实李忠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也不过才十岁而已——那是因为天下太平,且当时高宗还没得病,春秋正盛,所以百无禁忌;如今则不同,东有叛贼,西有吐蕃,社稷虽危而复安,也才稍有起色罢了,那当然以册立年长者为皇太子才比较稳妥啊。
“此前圣人召阿兄还朝,且以二兄(越王李系)遥领元帅,本为册立阿兄为太子也。然而数月间无消息,此必张淑妃从中作梗……”
李俶为行军元帅,收复两京,声望一时无两,则老头子觉得可能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赶紧把他给召回朝来,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召回长安可以,没必要急罢帅位啊,只要如李系一般,或者跟从前很多例子那样遥领,李俶照样玩不出什么花儿来。为什么定要罢其帅位呢?很明显是打算册立他做太子了,而皇太子身兼元帅,那是没有前例的。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