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汉皇刘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冬十月壬午,皇宫御殿后槐树在无大风无地震的情况下突然自拔倒竖。这种奇异之事,让皇帝心中有些不安。便召了群臣和太史台星官史官来议议,这到底怎么回事?
众臣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什么结果,话里话外无非就是皇帝德治不彰,所以上天示警,要勤政爱民,不要怠政云云。好吧,皇帝心情不好,既然你们说是上天示警,那么就三公替朕顶罪吧。皇帝顺手一指,就你了,结果司徒袁隗悲剧了,被罢职回家。而皇帝连罪己诏都没下一份。在古代,上天有什么警示的话,比如日食,月食,地震,洪水等天灾的话,基本上都是三公或宰相出来替天子顶黑锅。没办法,不能向天下百姓说天子无道失德,这话大臣说说可以,百姓听了搞不好要起乱子。只能说是辅佐天子的重臣治国不当。不然的话,这天下还要不要了?
朝堂人事变动的同时,辽西也出事了。辽西刘太守不知怎的,在奏书中把天子惹毛了,下旨槛车征到京师廷尉处等候处置。此时律法严苛,犯官不得与原来的吏属接近,众僚臣想出力也只能干瞪眼。于是公孙瓒便改容易服,向京师官员诈称刘太守府中侍卒,一路护送刘太守入京。到了京师,按皇帝的本意就是先把你关到狱中好好反省反省,等我心情好的时候再说。
众臣听了,心想,这还得了,等皇帝你什么时候能想起来刘太守的时候,只怕他已经是冢中枯骨了。于是纷纷出言,这个说刘太守目无君上,那个说刘太守不堪大用。皇帝一听,便来了兴趣,说既然这人这么混账,你们说该怎么办啊?
众臣便商讨出一个结果,说这人这么讨厌,不如发配到日南去,让他滚得远远的,这辈子都别想回中原。这样陛下您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这真的是大汉的最南边了,交州七郡,日南最是遥远,十足十的蛮荒之地,犯官发配最惨的地方。皇帝一听,乐了,行,就这样办吧,让他去日南待着去。
众臣闻言松了一口气,行,就算发配到日南,也总比死在大狱来得好吧?公孙瓒得到这个消息,也傻了。他以为护送太守到京师就算完事了呢,这样他的义举也完成了。谁曾想……
谁不知道日南是个不毛之地啊,路途又那么遥远,估计此次一去,十有**回不来了。于是悲壮的公孙伯珪便带了祭品到北芒山上,面北遥祭祖先:“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太守之恩,不得不报,某当随太守诣日南。日南地偏,多有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史载是慷慨悲泣,再拜而去,闻者莫不叹息。就这样,公孙瓒的义举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或许知道公孙瓒可能是个将死之人,于是各种美誉都落在他头上。就在这种气氛中,公孙瓒护送刘太守起程去日南了。
或许有人说,公孙瓒不去日南不就完了,至于这样嘛?其实不然,后世还有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呢。公孙瓒做为刘太守的旧属,要么就不要护送刘太守来京师,既然把自己架到大义的份上,送恩主来京师了,再闻得恩主要发配日南,然后自己不管不顾的回辽西,这还是人吗?这让世人怎么看公孙瓒?那前番相送来京师这段就白演了。
要说公孙瓒从辽西护送刘太守来洛阳,一是报恩,再就是顺便图个名。希望大家夸赞他知恩图报,为人仗义。但到了这里,他着实是被自己架着下不来台了。他知道自己就算是死,也必须一路相送太守去日南,不然,自己的名声便彻底毁了,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呢。所以公孙瓒在北芒山祭拜祖先,确实是真情实意,所以才哭得那么哀伤,不动真感情,能把围观看热闹的看哭?
公孙瓒心里大骂自己是个倒霉蛋,而表面却不得不慷慨悲歌的一脸凛然。护送刘太守没多远,还没走出司隶校尉部呢,便有天子使者骑马追了上来,捧了黄绢当道赦免了刘太守的罪行。这天子,真是反复无常啊!这下好了,因祸得福。公孙瓒和刘太守回京后,便回了辽西,被迅速的举为孝廉。至于刘太守为什么会被赦免,是皇帝善心大发还是喜欢和百官们对着干,谁也不知道。
与此同时,刘备正与一票人谈天说地。郑玄是个很开明的人。门下徒众来去自由,他也不禁游学之风。所以在郑玄门下读书,读着读着少了一批人,然后读着读着这一批人又出现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次是因为管宁、邴原几个游学归来,见了刘备便与之相谈竟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管宁当时便笑道:“吾游学在外,亦闻五郎之名,于是匆匆而返阳丘。今日一见,五郎果然胸怀妙论,博雅高才,不负外郡美誉之称,今次吾又得一良友,快哉快哉!”
刘备也是很喜欢管宁和邴原,这两人,一肚子学问,却又待人谦和,如沐春风。书上所谓... -->>
冬十月壬午,皇宫御殿后槐树在无大风无地震的情况下突然自拔倒竖。这种奇异之事,让皇帝心中有些不安。便召了群臣和太史台星官史官来议议,这到底怎么回事?
众臣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什么结果,话里话外无非就是皇帝德治不彰,所以上天示警,要勤政爱民,不要怠政云云。好吧,皇帝心情不好,既然你们说是上天示警,那么就三公替朕顶罪吧。皇帝顺手一指,就你了,结果司徒袁隗悲剧了,被罢职回家。而皇帝连罪己诏都没下一份。在古代,上天有什么警示的话,比如日食,月食,地震,洪水等天灾的话,基本上都是三公或宰相出来替天子顶黑锅。没办法,不能向天下百姓说天子无道失德,这话大臣说说可以,百姓听了搞不好要起乱子。只能说是辅佐天子的重臣治国不当。不然的话,这天下还要不要了?
朝堂人事变动的同时,辽西也出事了。辽西刘太守不知怎的,在奏书中把天子惹毛了,下旨槛车征到京师廷尉处等候处置。此时律法严苛,犯官不得与原来的吏属接近,众僚臣想出力也只能干瞪眼。于是公孙瓒便改容易服,向京师官员诈称刘太守府中侍卒,一路护送刘太守入京。到了京师,按皇帝的本意就是先把你关到狱中好好反省反省,等我心情好的时候再说。
众臣听了,心想,这还得了,等皇帝你什么时候能想起来刘太守的时候,只怕他已经是冢中枯骨了。于是纷纷出言,这个说刘太守目无君上,那个说刘太守不堪大用。皇帝一听,便来了兴趣,说既然这人这么混账,你们说该怎么办啊?
众臣便商讨出一个结果,说这人这么讨厌,不如发配到日南去,让他滚得远远的,这辈子都别想回中原。这样陛下您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这真的是大汉的最南边了,交州七郡,日南最是遥远,十足十的蛮荒之地,犯官发配最惨的地方。皇帝一听,乐了,行,就这样办吧,让他去日南待着去。
众臣闻言松了一口气,行,就算发配到日南,也总比死在大狱来得好吧?公孙瓒得到这个消息,也傻了。他以为护送太守到京师就算完事了呢,这样他的义举也完成了。谁曾想……
谁不知道日南是个不毛之地啊,路途又那么遥远,估计此次一去,十有**回不来了。于是悲壮的公孙伯珪便带了祭品到北芒山上,面北遥祭祖先:“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太守之恩,不得不报,某当随太守诣日南。日南地偏,多有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史载是慷慨悲泣,再拜而去,闻者莫不叹息。就这样,公孙瓒的义举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或许知道公孙瓒可能是个将死之人,于是各种美誉都落在他头上。就在这种气氛中,公孙瓒护送刘太守起程去日南了。
或许有人说,公孙瓒不去日南不就完了,至于这样嘛?其实不然,后世还有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呢。公孙瓒做为刘太守的旧属,要么就不要护送刘太守来京师,既然把自己架到大义的份上,送恩主来京师了,再闻得恩主要发配日南,然后自己不管不顾的回辽西,这还是人吗?这让世人怎么看公孙瓒?那前番相送来京师这段就白演了。
要说公孙瓒从辽西护送刘太守来洛阳,一是报恩,再就是顺便图个名。希望大家夸赞他知恩图报,为人仗义。但到了这里,他着实是被自己架着下不来台了。他知道自己就算是死,也必须一路相送太守去日南,不然,自己的名声便彻底毁了,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呢。所以公孙瓒在北芒山祭拜祖先,确实是真情实意,所以才哭得那么哀伤,不动真感情,能把围观看热闹的看哭?
公孙瓒心里大骂自己是个倒霉蛋,而表面却不得不慷慨悲歌的一脸凛然。护送刘太守没多远,还没走出司隶校尉部呢,便有天子使者骑马追了上来,捧了黄绢当道赦免了刘太守的罪行。这天子,真是反复无常啊!这下好了,因祸得福。公孙瓒和刘太守回京后,便回了辽西,被迅速的举为孝廉。至于刘太守为什么会被赦免,是皇帝善心大发还是喜欢和百官们对着干,谁也不知道。
与此同时,刘备正与一票人谈天说地。郑玄是个很开明的人。门下徒众来去自由,他也不禁游学之风。所以在郑玄门下读书,读着读着少了一批人,然后读着读着这一批人又出现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次是因为管宁、邴原几个游学归来,见了刘备便与之相谈竟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管宁当时便笑道:“吾游学在外,亦闻五郎之名,于是匆匆而返阳丘。今日一见,五郎果然胸怀妙论,博雅高才,不负外郡美誉之称,今次吾又得一良友,快哉快哉!”
刘备也是很喜欢管宁和邴原,这两人,一肚子学问,却又待人谦和,如沐春风。书上所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