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汉皇刘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格物?”此话一出,不但是卢敏,其他人也被吸引了。刘备转过身来,笑道:“正是,《礼记-大学》有言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到后面,竟然是几人同时背诵起来。
诵完之后,众人疑惑道:“五郎欲治《礼记》乎?”卢植五经成就最高的就是三礼和尚书,是以众人有此问。
刘备笑着摇头道:“非也,只是先贤云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须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愚意以为,格物致知乃大道之基,是以心向往之。”
这个时候,还没有后来的《四书》,《大学》和《中庸》还没有从《礼记》中分列出来,《孟子》和《论语》只是诸子传记,远远没有达到后世的高度。众人一听,不禁愕然。卢敏蹙眉道:“五郎,此言过了罢?《五经》所言,字字珠玑,何独尊此四字?”
刘备避而不答,反问道:“子达兄,何谓格物致知?”
卢敏未开口,旁边公孙瓒便高声道:“何为格物致知?师伯郑康成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即是来的意思。从汉到唐,从郑玄到孔颖达,基本上都这么解释。这样解释挺唯心的,大概意思就是人要行善事,然后善物就来了。
公孙瓒说罢便和众人一起看向刘备。刘备一脸严肃,沉声道:“不然,吾意以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天下万物皆有其理,故名之为道。穷其理而后足以致知,不穷不以致也。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如日月之盈昃,如四时之变幻,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穷其理,而后致知。格物致知后,以人心体大道,继而知行合一,方为先贤之本意。诸位以为然否?”
一时间,亭子里面鸦雀无声。大家读《礼记》,多是学习里面的礼制礼仪,关于《大学》这种关于性命天道哲学方面的,只是泛泛一观,哪里有刘备想得这么透彻深入。亭中诸人皆为一时之翘楚,郑玄与刘备之言论,孰优孰劣一听便知。
道理往往都很简单,犹如一层窗户纸般一捅就破,关键是之前没有人这么去认真想。因为格物致知,只有在《礼记-大学》中提及过几句。然后所有的儒家经典中都没有再出现。后世《大学》单列出来后,格物致知才让儒者们争论个不休,成为热点话题。但在此时,则只有郑玄为此作注。史载第一个为格物致知作注的人便是郑康成。一般的儒者,都在治《春秋》,《易》,《诗》,《书》等经,《礼记》分为三部分,而《大学》只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关注度实在是不高。刘备这几句饱含了后世大儒智慧的言吅论一出,对卢敏等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此时众人心里那个震惊呐,对刘备的感觉简直就是高山仰止。套用一句无厘头的话就是“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还混混沌沌,这家伙便居然想着要研究天下万物之至理,想着要以人心体大道。这等雄心壮志,他们自认是望尘莫及。
卢敏更是激动,他家学渊源,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刘备这寥寥几句,将在儒学上产生何等的影响。两汉的经学家们为诸经作注,章句繁琐不知其数,然在学术上几乎是未能脱前人之窠臼。甚少有如刘备今日之语一般能让人耳目一新者。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啊。想不到刘家子还有此等慧根,回家后定要和大人好好分说。
公孙瓒也是一脸钦佩,他素来与刘备亲近,除了性格融洽外,与身世处境相类同也有关。刘备是幼年丧父,而他是家中庶子,素来不得父亲怜爱,是以才与刘备惺惺相惜。今日听了刘备所言,不由暗想:自己得多努力了,五郎年幼丧父却依然敏慧好学,我又有甚资格自怨自艾?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丈夫生于世,当建不世功业才是,纠结于过往,没的让人小瞧了去。自此,公孙瓒心中积累多年之戾气竟渐渐消散。
张玄子和徐子平对视一眼,心道真乃妖孽啊。刘备见众人沉默不语,心中忐忑,不由笑道:“小弟胡乱琢磨,一家之言。诸位兄长可别当真。”难道我记错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人提出过这个观点了?可别玩脱了啊!
卢敏回过神来,出声笑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尼宣公此言诚不欺我。五郎大才,我等不如也。”众人纷纷抚掌称是,刘备苦笑不已的同时,一颗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只有刘恪,懵懵懂懂,见得众人称许自家五哥,不由得在一旁咧嘴憨笑。其实刘备也是捏着一把汗,生怕他们跳起脚来大骂他乱解先贤之语,幸好,效果不错。
/>
“格物?”此话一出,不但是卢敏,其他人也被吸引了。刘备转过身来,笑道:“正是,《礼记-大学》有言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到后面,竟然是几人同时背诵起来。
诵完之后,众人疑惑道:“五郎欲治《礼记》乎?”卢植五经成就最高的就是三礼和尚书,是以众人有此问。
刘备笑着摇头道:“非也,只是先贤云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须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愚意以为,格物致知乃大道之基,是以心向往之。”
这个时候,还没有后来的《四书》,《大学》和《中庸》还没有从《礼记》中分列出来,《孟子》和《论语》只是诸子传记,远远没有达到后世的高度。众人一听,不禁愕然。卢敏蹙眉道:“五郎,此言过了罢?《五经》所言,字字珠玑,何独尊此四字?”
刘备避而不答,反问道:“子达兄,何谓格物致知?”
卢敏未开口,旁边公孙瓒便高声道:“何为格物致知?师伯郑康成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即是来的意思。从汉到唐,从郑玄到孔颖达,基本上都这么解释。这样解释挺唯心的,大概意思就是人要行善事,然后善物就来了。
公孙瓒说罢便和众人一起看向刘备。刘备一脸严肃,沉声道:“不然,吾意以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天下万物皆有其理,故名之为道。穷其理而后足以致知,不穷不以致也。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如日月之盈昃,如四时之变幻,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穷其理,而后致知。格物致知后,以人心体大道,继而知行合一,方为先贤之本意。诸位以为然否?”
一时间,亭子里面鸦雀无声。大家读《礼记》,多是学习里面的礼制礼仪,关于《大学》这种关于性命天道哲学方面的,只是泛泛一观,哪里有刘备想得这么透彻深入。亭中诸人皆为一时之翘楚,郑玄与刘备之言论,孰优孰劣一听便知。
道理往往都很简单,犹如一层窗户纸般一捅就破,关键是之前没有人这么去认真想。因为格物致知,只有在《礼记-大学》中提及过几句。然后所有的儒家经典中都没有再出现。后世《大学》单列出来后,格物致知才让儒者们争论个不休,成为热点话题。但在此时,则只有郑玄为此作注。史载第一个为格物致知作注的人便是郑康成。一般的儒者,都在治《春秋》,《易》,《诗》,《书》等经,《礼记》分为三部分,而《大学》只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关注度实在是不高。刘备这几句饱含了后世大儒智慧的言吅论一出,对卢敏等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此时众人心里那个震惊呐,对刘备的感觉简直就是高山仰止。套用一句无厘头的话就是“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还混混沌沌,这家伙便居然想着要研究天下万物之至理,想着要以人心体大道。这等雄心壮志,他们自认是望尘莫及。
卢敏更是激动,他家学渊源,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刘备这寥寥几句,将在儒学上产生何等的影响。两汉的经学家们为诸经作注,章句繁琐不知其数,然在学术上几乎是未能脱前人之窠臼。甚少有如刘备今日之语一般能让人耳目一新者。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啊。想不到刘家子还有此等慧根,回家后定要和大人好好分说。
公孙瓒也是一脸钦佩,他素来与刘备亲近,除了性格融洽外,与身世处境相类同也有关。刘备是幼年丧父,而他是家中庶子,素来不得父亲怜爱,是以才与刘备惺惺相惜。今日听了刘备所言,不由暗想:自己得多努力了,五郎年幼丧父却依然敏慧好学,我又有甚资格自怨自艾?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丈夫生于世,当建不世功业才是,纠结于过往,没的让人小瞧了去。自此,公孙瓒心中积累多年之戾气竟渐渐消散。
张玄子和徐子平对视一眼,心道真乃妖孽啊。刘备见众人沉默不语,心中忐忑,不由笑道:“小弟胡乱琢磨,一家之言。诸位兄长可别当真。”难道我记错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人提出过这个观点了?可别玩脱了啊!
卢敏回过神来,出声笑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尼宣公此言诚不欺我。五郎大才,我等不如也。”众人纷纷抚掌称是,刘备苦笑不已的同时,一颗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只有刘恪,懵懵懂懂,见得众人称许自家五哥,不由得在一旁咧嘴憨笑。其实刘备也是捏着一把汗,生怕他们跳起脚来大骂他乱解先贤之语,幸好,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