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等级森严 (1/2)
59文学 www.59wx.cc,省府大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素质差的人一旦掌握了公共权力,掌握了任意宰割老百姓的权力,那他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他们对体制的冲击是毁灭性的,让普通人对社会怨恨、绝望,有一种屈辱感,不公平感,从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就拿赖春红来说吧,他在党校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想用谁就用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出去玩了,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以参加会议或者交流的名义,出省、出国旅游考察,也可以说是度假,想花多钱就花多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真正做到吃喝嫖赌全报销,随便开个**,就报了账,反正财务、会计、办公室主任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心腹,大家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心知肚明就得了。
而普通人,他给你制定的规矩多了,迟到一次,口头批评;顶撞领导一次,扣三十块钱奖金。反正鼻子大压嘴,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就拿出差这件事,他可以住五星级酒店,一晚上消费上万元,你要是小百姓一个,只能住80块一天的低级宾馆,在有些城市里这样的酒店根本就不好找。
什么都讲个三六九等,什么都论级别,这种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在生活中真是发达到了极点。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每天一睁眼,就要自己提醒自己,我是个什么身份的人?怎么做才合乎我的身份?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你身份的提醒,对你尊严的伤害,提醒你是个小人物,牛气不得,受气是你应该的命运,要忍气吞声,这样一天天活着,真他妈的累死人!
就拿党校的职工来说吧,就有七种等级,校领导,系主任,副主任,一般的普通职工,有编制的职工,没编制的但有聘用合同的职工,临时工。
张青云去给儿子张方圆上小学报名,他又像发现世界奇迹一样,发现自己在党校的地位虽然低下,位居第四等,属于有编制的普通职工,但到了学校的报名处,他才知道,就自己这个身份,到了这里,和农民工兄弟和失业的小市民一比,自己的地位升了,变成了第一等。
原来学校的报名通知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新生报名分六种情况:第一种,有居民户口本,有房产证的;第二种,有居民户口本,没有房产证的,但有购房合同,有**,有单位证明的;第三种,农民工子女,有打工单位证明和居住证明的;第四种,三代同堂的,户口随祖父祖母的,有房产证;第五种,拆迁户,有户口本,有拆迁证明的;第六种,有户口本,租房户,有街道和居委会证明的。
哈哈!张青云判断,世界上或许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有我们如此详细的儿童入学规则,你的户口,你的经济状况都写的明明白白,你是什么样的人,属于哪个等级,小孩子从小就知道的一清二楚。
他的心灵从小就受到了伤害,父母是个没本事的人,他连房子都买不起,他是个居无定所的人。孩子会认为,我们家是穷人,别人看不起的人。
这种人为的划分,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里,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小时候经常唱,砸碎万恶的旧社会,翻身农奴得解放。以为到了新社会就人人平等了,谁料想有关部门创造的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一些大城市人为制造的门槛,让张青云这种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感到人生是越活越复杂,似乎每前进一步,就有被脱一层皮的感觉。
就是因为你的出身、户口、贫富、长相、气质、社会关系,你随时面临和别人的不公平竞争。同是一个大学毕业的,就因为人家会投胎,父母是北京人,他天生就有了留京的指标。你是外地孩子,学习不进入前几名,得不到留京指标,你就只好哪里来到哪里去。他可以不劳而获,不用跑就到了终点;而你必须拼命跑完全程,还要把大批的对手比下去,获得好的名次,这你才有资格到达终点,这是什么狗屁逻辑?什么狗屁的制度设计?照这个逻辑推出的结论只能是这样的——首都是北京人的首都,不是全国人民的首都。
张青云带着儿子在街道上溜达时,每每看到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农民兄弟,穿着脏脏的衣服,戴着安全帽,皮肤被晒得成了焦碳的颜色,裤腿上不是泥就是油漆,脚上的皮鞋早已经变了型,看不出原来是黑的还是白的,肯定从来没有擦过。他们嘴里叼着劣质的香烟,走路一摇一晃的,还哼着小曲。
张青云看着他们就出神,就想到自己当初要是没考上大学,就会和他们过一样的日子,每天乐乐呵呵的,农忙时回家种种地,帮帮乡下的老婆收割庄稼;农闲时就到了城市里,凭自己的手艺打工挣点活便钱,也没有时间读书思考问题,也不会有任何怨天尤人的想法。随便得到一点东西,就感激得要命,满足得要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另一种“幸福”。
“幸福”,做农民实在是“幸福”,不是有一个调查吗,问中国现在哪个阶层的人感到最幸福?结果网上公布出来了,是农民,农民的幸福感最强。
于是就有专家学者出来,立即论证为什么农民感到最幸福?发了一通鸿篇大论,结论是农民们生活在现在,实在是应该满足了。张青云看了他们的议论,心里骂了一句“王八蛋!狗日的!”就你们那水平,还配称专家,歇了吧你!要是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里,就你瞎子摸象似的搞出的那种东西,也叫成果!不饿死就算不错了,实在不配坐在那么好的位子上搞研究。
还有一些假假的文人,所谓的作家,一天到晚歌颂乡村的美好、优雅、情调,认为只有乡村,才是文明的所在。只有农民的生活,才是真正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张青云每每看了他们的所谓大作,都要恶心得想吐。
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口袋里有用不完的钱,不用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养老疾病发愁了,他们可以享受乡村生活的闲雅了,他们就以为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也会坐在田埂上、小河边,静静地欣赏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一点一点,坠入西边的晚霞里。
他不知道,作为一个农民,守着那家里的二亩地,除了化肥、种子、浇水、收割的投入,打到手的几百上千斤粮食,基本是平局,只是落了白辛苦一年。一亩地就是打上一千斤小麦,也就是七百块钱的收入,除去投入,也就是三五百块的收入,这要一个人花一年,吃穿用度,门头差事,他能潇洒得起来吗?不出去打工,挣个活便钱,孩子上学、家人看病,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等死。乡下人许多都是小病不舍得去看,拖成个大病,大病更没钱看,只能眼睁睁的等死。
农民最幸福!农村最有情调,张青云觉得,要是农民兄弟学会了看报纸或者思考问题,脑子里转过来弯,那发表这些奇谈怪论的所谓专家、作家就惨了,走在大街上,要化装,要不然被人认了出来,脸非被人打肿不可!
在省政府秘书长袁保山的办公室,张青云努力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向初次打交道的袁大秘书长简单汇报着自己的工作经历。
他心里非常明白,袁保山这样给自己面子,第一天就屈尊和自己这个小箩卜头拉家常,关心自己的进步,实际上是看着王天成的面子,是向王天成主动示好的表现。
这官场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想当年袁保山在整个清河省那多红啊,是省长李大化的铁杆兄弟,在整个省政府,除了李大化,他就是最有实权的人物了。像当时的常务副省长王天成和后来的林正义,说是省政府的二把手,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权。
这个常务副省长,有时候虚得很,会做了,你还有点权力;不会做了,你很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架空。什么叫会做不会做?说白了,就是要主动和一把手搞好关系。这个对别的人不难,但对二把手来说,或许是天下最难的事情。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这个二把手,不是一把手让谁做谁就能做得了的,是组织上安排的。组织是谁决定的,还是人,是说话更算数的上级领导。具体到一个省,谁做常务副省长,还是由中组部说了算,当然还要象征性地征求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意见。
说了一圈,就是为了说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王天成或者是林正义做李大化的常务副省长,李大化都没有最后的决定权,他就是不喜欢谁,那也没办法,只能够接受现实。否则你就是不服从组织的决定,就是没有胸怀,缺乏大局意识,一句话,作为一把手,你的素质太差了。如果给组织部门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那你的仕途基本上就走到尽头了。
所以即使有不满,也要憋在心里,脸上决不能使出来。反正你是一把手,只要动心思,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在官场上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巧妙的授权和分权,把二把手的权力分散,不动声色地就削弱了这个最危险的对手。
多年观察政治,看过听过研究过太多的权力争斗,张青云知道,正职和副职永远就是一对冤家,党校的校长和副校长,市政府的市长和副市长,省里的省长和副省长,只要在台上一天,就会斗一天。
至于怎么斗,却是各人有各人的斗法。
具体到省政府来说,就是李大化和袁保山只要密切配合好,可以玩... -->>
素质差的人一旦掌握了公共权力,掌握了任意宰割老百姓的权力,那他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他们对体制的冲击是毁灭性的,让普通人对社会怨恨、绝望,有一种屈辱感,不公平感,从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就拿赖春红来说吧,他在党校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想用谁就用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出去玩了,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以参加会议或者交流的名义,出省、出国旅游考察,也可以说是度假,想花多钱就花多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真正做到吃喝嫖赌全报销,随便开个**,就报了账,反正财务、会计、办公室主任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心腹,大家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心知肚明就得了。
而普通人,他给你制定的规矩多了,迟到一次,口头批评;顶撞领导一次,扣三十块钱奖金。反正鼻子大压嘴,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就拿出差这件事,他可以住五星级酒店,一晚上消费上万元,你要是小百姓一个,只能住80块一天的低级宾馆,在有些城市里这样的酒店根本就不好找。
什么都讲个三六九等,什么都论级别,这种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在生活中真是发达到了极点。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每天一睁眼,就要自己提醒自己,我是个什么身份的人?怎么做才合乎我的身份?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你身份的提醒,对你尊严的伤害,提醒你是个小人物,牛气不得,受气是你应该的命运,要忍气吞声,这样一天天活着,真他妈的累死人!
就拿党校的职工来说吧,就有七种等级,校领导,系主任,副主任,一般的普通职工,有编制的职工,没编制的但有聘用合同的职工,临时工。
张青云去给儿子张方圆上小学报名,他又像发现世界奇迹一样,发现自己在党校的地位虽然低下,位居第四等,属于有编制的普通职工,但到了学校的报名处,他才知道,就自己这个身份,到了这里,和农民工兄弟和失业的小市民一比,自己的地位升了,变成了第一等。
原来学校的报名通知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新生报名分六种情况:第一种,有居民户口本,有房产证的;第二种,有居民户口本,没有房产证的,但有购房合同,有**,有单位证明的;第三种,农民工子女,有打工单位证明和居住证明的;第四种,三代同堂的,户口随祖父祖母的,有房产证;第五种,拆迁户,有户口本,有拆迁证明的;第六种,有户口本,租房户,有街道和居委会证明的。
哈哈!张青云判断,世界上或许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有我们如此详细的儿童入学规则,你的户口,你的经济状况都写的明明白白,你是什么样的人,属于哪个等级,小孩子从小就知道的一清二楚。
他的心灵从小就受到了伤害,父母是个没本事的人,他连房子都买不起,他是个居无定所的人。孩子会认为,我们家是穷人,别人看不起的人。
这种人为的划分,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里,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小时候经常唱,砸碎万恶的旧社会,翻身农奴得解放。以为到了新社会就人人平等了,谁料想有关部门创造的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一些大城市人为制造的门槛,让张青云这种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感到人生是越活越复杂,似乎每前进一步,就有被脱一层皮的感觉。
就是因为你的出身、户口、贫富、长相、气质、社会关系,你随时面临和别人的不公平竞争。同是一个大学毕业的,就因为人家会投胎,父母是北京人,他天生就有了留京的指标。你是外地孩子,学习不进入前几名,得不到留京指标,你就只好哪里来到哪里去。他可以不劳而获,不用跑就到了终点;而你必须拼命跑完全程,还要把大批的对手比下去,获得好的名次,这你才有资格到达终点,这是什么狗屁逻辑?什么狗屁的制度设计?照这个逻辑推出的结论只能是这样的——首都是北京人的首都,不是全国人民的首都。
张青云带着儿子在街道上溜达时,每每看到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农民兄弟,穿着脏脏的衣服,戴着安全帽,皮肤被晒得成了焦碳的颜色,裤腿上不是泥就是油漆,脚上的皮鞋早已经变了型,看不出原来是黑的还是白的,肯定从来没有擦过。他们嘴里叼着劣质的香烟,走路一摇一晃的,还哼着小曲。
张青云看着他们就出神,就想到自己当初要是没考上大学,就会和他们过一样的日子,每天乐乐呵呵的,农忙时回家种种地,帮帮乡下的老婆收割庄稼;农闲时就到了城市里,凭自己的手艺打工挣点活便钱,也没有时间读书思考问题,也不会有任何怨天尤人的想法。随便得到一点东西,就感激得要命,满足得要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另一种“幸福”。
“幸福”,做农民实在是“幸福”,不是有一个调查吗,问中国现在哪个阶层的人感到最幸福?结果网上公布出来了,是农民,农民的幸福感最强。
于是就有专家学者出来,立即论证为什么农民感到最幸福?发了一通鸿篇大论,结论是农民们生活在现在,实在是应该满足了。张青云看了他们的议论,心里骂了一句“王八蛋!狗日的!”就你们那水平,还配称专家,歇了吧你!要是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里,就你瞎子摸象似的搞出的那种东西,也叫成果!不饿死就算不错了,实在不配坐在那么好的位子上搞研究。
还有一些假假的文人,所谓的作家,一天到晚歌颂乡村的美好、优雅、情调,认为只有乡村,才是文明的所在。只有农民的生活,才是真正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张青云每每看了他们的所谓大作,都要恶心得想吐。
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口袋里有用不完的钱,不用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养老疾病发愁了,他们可以享受乡村生活的闲雅了,他们就以为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也会坐在田埂上、小河边,静静地欣赏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一点一点,坠入西边的晚霞里。
他不知道,作为一个农民,守着那家里的二亩地,除了化肥、种子、浇水、收割的投入,打到手的几百上千斤粮食,基本是平局,只是落了白辛苦一年。一亩地就是打上一千斤小麦,也就是七百块钱的收入,除去投入,也就是三五百块的收入,这要一个人花一年,吃穿用度,门头差事,他能潇洒得起来吗?不出去打工,挣个活便钱,孩子上学、家人看病,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等死。乡下人许多都是小病不舍得去看,拖成个大病,大病更没钱看,只能眼睁睁的等死。
农民最幸福!农村最有情调,张青云觉得,要是农民兄弟学会了看报纸或者思考问题,脑子里转过来弯,那发表这些奇谈怪论的所谓专家、作家就惨了,走在大街上,要化装,要不然被人认了出来,脸非被人打肿不可!
在省政府秘书长袁保山的办公室,张青云努力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向初次打交道的袁大秘书长简单汇报着自己的工作经历。
他心里非常明白,袁保山这样给自己面子,第一天就屈尊和自己这个小箩卜头拉家常,关心自己的进步,实际上是看着王天成的面子,是向王天成主动示好的表现。
这官场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想当年袁保山在整个清河省那多红啊,是省长李大化的铁杆兄弟,在整个省政府,除了李大化,他就是最有实权的人物了。像当时的常务副省长王天成和后来的林正义,说是省政府的二把手,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权。
这个常务副省长,有时候虚得很,会做了,你还有点权力;不会做了,你很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架空。什么叫会做不会做?说白了,就是要主动和一把手搞好关系。这个对别的人不难,但对二把手来说,或许是天下最难的事情。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这个二把手,不是一把手让谁做谁就能做得了的,是组织上安排的。组织是谁决定的,还是人,是说话更算数的上级领导。具体到一个省,谁做常务副省长,还是由中组部说了算,当然还要象征性地征求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意见。
说了一圈,就是为了说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王天成或者是林正义做李大化的常务副省长,李大化都没有最后的决定权,他就是不喜欢谁,那也没办法,只能够接受现实。否则你就是不服从组织的决定,就是没有胸怀,缺乏大局意识,一句话,作为一把手,你的素质太差了。如果给组织部门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那你的仕途基本上就走到尽头了。
所以即使有不满,也要憋在心里,脸上决不能使出来。反正你是一把手,只要动心思,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在官场上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巧妙的授权和分权,把二把手的权力分散,不动声色地就削弱了这个最危险的对手。
多年观察政治,看过听过研究过太多的权力争斗,张青云知道,正职和副职永远就是一对冤家,党校的校长和副校长,市政府的市长和副市长,省里的省长和副省长,只要在台上一天,就会斗一天。
至于怎么斗,却是各人有各人的斗法。
具体到省政府来说,就是李大化和袁保山只要密切配合好,可以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