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贞观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意义的幼儿识字读本,古人没有办法用音符为汉字注音,但是却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反复诵读,以此加强人们对这些字音的记忆,在记住了读音的基础上,再行认字,写字,一般而言,在私塾里面读一年书,也就可以过识字关。
只是古代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建立不了,识字率自然也就无法提升,文盲率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光靠民间办学,而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朝廷政府只关注一个国子监,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若是以这些朗朗上口的蒙学教材下发各地,让这些教书先生带着他们读书,教个一年半载的,也就差不多了。完成任务了。当然不仅仅是这三百千三部书,更何况《千字文》已经成书了,苏宁就打算把明代的《龙文鞭影》以及清代的《小学韵语》给提前带到大唐来,配合上三百千这三部蒙学教材。成为学童识字的“五经”。
果不其然。除了整理完毕的《千字文》以外。《龙文鞭影》、《小学韵语》还有《三字经》以及《百家姓》都让孔颖达相当满意和震撼,被苏宁做了些许改变的几本书显然超出了孔颖达的心理预期,不管这些书对于识字有何用途。他们本身就是一些相当受欢迎的蒙学教材,寓意深远,朗朗上口,孔颖达拿到手之后读得摇头晃脑,让苏宁怀疑古代学子读书的时候摇头晃脑是不是就从他这里学去的。
但是该说不说,这几本书被苏宁整理了一下交给孔颖达,孔颖达又在苏宁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整合,然后整理出完整的五本蒙学教材上报李二陛下,李二陛下大喜过望,连忙招苏宁入宫说话,苏宁一到,李二陛下就着急的询问苏宁这是如何编纂出来的,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实在是飘香奇文。
苏宁也不好厚着脸皮说这是自己编纂的,就说这是幼年师尊教他识字的时候随口编纂的一些朗朗上口的词句,他的记忆力相当好,所以就记下来了,等到他发现汉语拼音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目前的大唐的时候,就开始打起了主意,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大唐扫盲做出贡献,于是整合了前人的智慧,将这五本蒙学教材整理了出来,希望对天下人读书识字有些用处。
何止是有些用处,在没有拼音注音的时代,靠着韵律和上口来识字,就是不二良方了,李二陛下大喜过望,又赏赐了苏宁很多精美的食材……
五本教材到手,李二陛下即刻下令印刷作坊立刻印刷这五本教材,能印多少印多少,趁着这段时间,苏宁把四大家族的旁支子弟弄到了手,同时李二陛下对剩下的三大家族施以强大的压力,逼迫他们也交出了一部分视为弃子的旁支子弟,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那些被抛弃的旁支子弟自然也是心中怨恨不已,得到教书老师的同时削弱了三大家族的势力,一举两得。
孔颖达按照苏宁的想法办设了启蒙老师教育学堂,亲自为他们授课,讲解五本指定蒙学教材的精髓所在,这五本飘香奇文也让这些世家子弟读得如痴如醉,反正都被抛弃了,现在有些用处,何乐而不为,有点头脑的都明白,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冲击影响之下,他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弘文馆每到没有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传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的读书声,朗朗上口,让经过的人不由得驻足不前。
三个月之后,第一批训练完成的启蒙老师一千人训练完毕,李二陛下在目前大唐人口最稠密经济最繁华的关中地区划了一个圈,表示这里就是第一批建设蒙学,开始扫盲任务的地区,每一个乡都有好几百户人家可以教化,所以每一个乡派去一名启蒙老师,就可以覆盖一千个乡。
选好的地区已经派去了相关的官员,也对当地政府打好了招呼,只要愿意学习的,就可以去官府报名,然后领取课本,识字读书的蒙学教堂是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愿意学习,有时间学习,就可以报名学习,中午用餐时间管一顿饭。
为了教育普及,李二陛下可以说下了大本钱,因为目前大唐的农户还是比较穷困的,十几岁的孩子也要下地劳作,一般而言没什么时间读书,虽然家长们都表示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是肚子饿得难受,谈何学习?于是李二陛下一狠心,把从北边贸易里得来的一成钱财用在了教育普及地区的午餐费用上,虽然只是稀粥和馒头,却让不少人大大松了一口气。
劳作很辛苦,几岁的孩子就算了,要是成年人的话,一天不去劳作,田里面就不像样子,虽然很想读书,但是活命更重要,所以两相权衡之下,他们很容易就会放弃自己识字读书,而全心全意让孩子去读书,可是苏宁希望全民都能识字,大人不去读书也就算了,识字还是可以的,只是这个劳作问题很是麻烦。
幸好李二陛下为了贞观革新的大业不惜血本,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消息下达各地,群众欢欣鼓舞,教育改革计划也就此顺利展开。(未完待续。。)
...
意义的幼儿识字读本,古人没有办法用音符为汉字注音,但是却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反复诵读,以此加强人们对这些字音的记忆,在记住了读音的基础上,再行认字,写字,一般而言,在私塾里面读一年书,也就可以过识字关。
只是古代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建立不了,识字率自然也就无法提升,文盲率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光靠民间办学,而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朝廷政府只关注一个国子监,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若是以这些朗朗上口的蒙学教材下发各地,让这些教书先生带着他们读书,教个一年半载的,也就差不多了。完成任务了。当然不仅仅是这三百千三部书,更何况《千字文》已经成书了,苏宁就打算把明代的《龙文鞭影》以及清代的《小学韵语》给提前带到大唐来,配合上三百千这三部蒙学教材。成为学童识字的“五经”。
果不其然。除了整理完毕的《千字文》以外。《龙文鞭影》、《小学韵语》还有《三字经》以及《百家姓》都让孔颖达相当满意和震撼,被苏宁做了些许改变的几本书显然超出了孔颖达的心理预期,不管这些书对于识字有何用途。他们本身就是一些相当受欢迎的蒙学教材,寓意深远,朗朗上口,孔颖达拿到手之后读得摇头晃脑,让苏宁怀疑古代学子读书的时候摇头晃脑是不是就从他这里学去的。
但是该说不说,这几本书被苏宁整理了一下交给孔颖达,孔颖达又在苏宁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整合,然后整理出完整的五本蒙学教材上报李二陛下,李二陛下大喜过望,连忙招苏宁入宫说话,苏宁一到,李二陛下就着急的询问苏宁这是如何编纂出来的,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实在是飘香奇文。
苏宁也不好厚着脸皮说这是自己编纂的,就说这是幼年师尊教他识字的时候随口编纂的一些朗朗上口的词句,他的记忆力相当好,所以就记下来了,等到他发现汉语拼音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目前的大唐的时候,就开始打起了主意,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大唐扫盲做出贡献,于是整合了前人的智慧,将这五本蒙学教材整理了出来,希望对天下人读书识字有些用处。
何止是有些用处,在没有拼音注音的时代,靠着韵律和上口来识字,就是不二良方了,李二陛下大喜过望,又赏赐了苏宁很多精美的食材……
五本教材到手,李二陛下即刻下令印刷作坊立刻印刷这五本教材,能印多少印多少,趁着这段时间,苏宁把四大家族的旁支子弟弄到了手,同时李二陛下对剩下的三大家族施以强大的压力,逼迫他们也交出了一部分视为弃子的旁支子弟,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那些被抛弃的旁支子弟自然也是心中怨恨不已,得到教书老师的同时削弱了三大家族的势力,一举两得。
孔颖达按照苏宁的想法办设了启蒙老师教育学堂,亲自为他们授课,讲解五本指定蒙学教材的精髓所在,这五本飘香奇文也让这些世家子弟读得如痴如醉,反正都被抛弃了,现在有些用处,何乐而不为,有点头脑的都明白,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冲击影响之下,他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弘文馆每到没有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传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的读书声,朗朗上口,让经过的人不由得驻足不前。
三个月之后,第一批训练完成的启蒙老师一千人训练完毕,李二陛下在目前大唐人口最稠密经济最繁华的关中地区划了一个圈,表示这里就是第一批建设蒙学,开始扫盲任务的地区,每一个乡都有好几百户人家可以教化,所以每一个乡派去一名启蒙老师,就可以覆盖一千个乡。
选好的地区已经派去了相关的官员,也对当地政府打好了招呼,只要愿意学习的,就可以去官府报名,然后领取课本,识字读书的蒙学教堂是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愿意学习,有时间学习,就可以报名学习,中午用餐时间管一顿饭。
为了教育普及,李二陛下可以说下了大本钱,因为目前大唐的农户还是比较穷困的,十几岁的孩子也要下地劳作,一般而言没什么时间读书,虽然家长们都表示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是肚子饿得难受,谈何学习?于是李二陛下一狠心,把从北边贸易里得来的一成钱财用在了教育普及地区的午餐费用上,虽然只是稀粥和馒头,却让不少人大大松了一口气。
劳作很辛苦,几岁的孩子就算了,要是成年人的话,一天不去劳作,田里面就不像样子,虽然很想读书,但是活命更重要,所以两相权衡之下,他们很容易就会放弃自己识字读书,而全心全意让孩子去读书,可是苏宁希望全民都能识字,大人不去读书也就算了,识字还是可以的,只是这个劳作问题很是麻烦。
幸好李二陛下为了贞观革新的大业不惜血本,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消息下达各地,群众欢欣鼓舞,教育改革计划也就此顺利展开。(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