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月十五, 便是会试三场中最后一场的策问试了。
五道策问考遍经史时务, 第一问问帝王出治之道,第二问问经义, 第三问问史, 四问问谏,五问问河工。
这一场策问的治要题竟问到《大学衍义》中的“四要”是否有今日当务所急者, 正砸中了崔燮复习的重点!
他们国子监丘祭酒正是精研《大学衍义》的第一人,讲《大学》时没少引用《大学衍义》的内容,后来他要去宫里给太子讲学前,更是专程给他补了几节《大学》课,其中也有真德秀《大学衍义》的要点。
大学衍义中的“四要”分别是“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题中问到,太.祖高皇帝——就是朱元璋——特别看《重大学衍义》, 将其抄贴在廊下,日夜观之,依照衍义中言反思治国方略, 正因太.祖依此书治国, 才能开辟大明,成无疆之治。
而在当今太平守成之君治下,《大学衍义》中的四要又还有哪项合用呢?
这道题显然不是单选,而是个多选啊!
他的《科举必读笔记之国子祭名师丘祭酒讲大学》里就附了这么一道多选题,四要都是必选选项, 少一个都算错!
他微微一笑,提起笔缓缓写道:“圣学讲于昔,既有以弘一统之基, 圣学继于今,斯有以保万年之治。”
策问与论不同,论是为了明理,以析理深彻锐利为重,可多用散句,不求词藻华丽;策问却是奉给天子看的,不只要质实,还要文秀,偏向于八比那样婉转曼丽的长对句。好在这种对句不像对联一样需要字字相对,又不像时文一样,八比句有长短、内容的限定,只要句子的格式一致、节律清畅舒缓,稍改一改出对句的关键词就行。
八股文写多了,策问里长短随心的比偶句简直信手拈来。
既讲到“万年之治”,第二场刚考过的论《君正莫不正》里也有关于帝王出治的部分,自己抄自己不算抄,顺手用一下“君心”论的概念,把帝王之学提升到恪正君心的高度——守成之君不时时以大学四要警训,则有心志逸弛,政事不振之忧。
拔高到这地步也差不多了,再写下去恐怕容易叫教官代入成化天子……估计天子看了这文章不会自我代入。朝廷上下文书里都把他捧成复景泰圣名、上慈圣庙号、继英庙之烈的一代宽仁明君,他能觉着自己心志逸驰,朝政不振吗?
崔燮轻笑一声,笔锋一转,先解释题中的“四要”是什么。
昔日宋儒真德秀作《大学衍义》以示帝王之道,特地举出为政最急需的四要:格物致知之要在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诚意正心之要在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要在于谨言行、正威仪;齐家之要在于重匹配、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为要。
《大学衍义》里只写到修身齐家,没写到治国平天下,是因前面所举的四要中处处写的,实际上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国初《洪武圣政记》中载有太.祖朱元璋治国之策,对应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要,按照明道术、辩人才……正威仪的顺序次第摘其要点写出来就是。
唯到了“齐家”一段,写的不再是皇帝的德政,而是洪武的圣后、后宫、国本。皇家的齐家之本在选良家子作后妃,严内治,教外戚,因使国本安定,外戚不干政。
四要备于一身者,才能成华夷混一之功,衍万世无疆之庆。
太.祖皇帝因学《大学衍义》,而能治国平天下的例子;今上也该效法乃祖,揭布此书于座右,逐日用心学习这本圣学经典,以守成而致盛世。
大学为帝王传心之要典,衍义为君天下之格律。所以其中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皆是当务所急需者!...
很好,四个选项都选齐了,这道多选答得相当圆满!崔燮在桌板地下悄悄给自己鼓了鼓掌,在最后一句话后添了句“谨以是为献”的套话。
“献”字还要另起一行顶格写,因为“献”的对象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好在这篇策问只需写太.祖与今上两个皇帝,换行不多,赶上那些一会儿一个“皇考”、一会儿一个“太.祖”、一会儿一个“今时”的,策问题也能写得跟献表似的,满篇长长短短、高高下下,跟狗啃的一样。
治化策顺顺当当的写完了,便是经策,这篇问的是性理之学;第三篇是问学史者如何从史册上学到圣人传心之要,其实都是深挖四书义的题目。
第四篇时务策问的却是是士人君子、科道言官应当如何进谏。这道题崔燮也特别有发言权——他老师和两位御史刚因为进谏言触怒天子,被找茬抓进诏狱没几个月,前鉴不远。
老师他们之所以一上谏疏就触怒天子,自有其疏过于激扬尖锐的缘故;而这谏疏过于锐利,又因当今天子闭目塞听,凡进谏的都采取不看、不批、不管的三不原则,急得当臣子的根本没法儿温柔讽谏,只能取用最“激而危”的言辞,以动君心。
当然,动了以后也没什么好结果。
这简直是双输之路,所以直谏不可取;可国家养科道言官,不以言降罪,就是为了士人肯为国忠谏,畏天子疏远、降罪而见事不谏更不可取;最好的进谏之法便是夹在赞辞中讽谏。
可讽谏力道太温柔,难尽其意,这时候就不只是臣子要有忠谏之心,更重要的是皇帝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样才能君臣和谐,君臣心意上下昌达,而不至于逼得正人君子只能用过激言词。
他连最要紧的八比文都敢讽谏一把,写到策问更无所谓惧,开篇即写道:“臣以善谏为忠,君以从谏为圣”,进谏从来不只是臣子的事,纳谏更是人君之德!
第四问他写得极为顺畅,辞句从胸口奔涌... -->>
二月十五, 便是会试三场中最后一场的策问试了。
五道策问考遍经史时务, 第一问问帝王出治之道,第二问问经义, 第三问问史, 四问问谏,五问问河工。
这一场策问的治要题竟问到《大学衍义》中的“四要”是否有今日当务所急者, 正砸中了崔燮复习的重点!
他们国子监丘祭酒正是精研《大学衍义》的第一人,讲《大学》时没少引用《大学衍义》的内容,后来他要去宫里给太子讲学前,更是专程给他补了几节《大学》课,其中也有真德秀《大学衍义》的要点。
大学衍义中的“四要”分别是“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题中问到,太.祖高皇帝——就是朱元璋——特别看《重大学衍义》, 将其抄贴在廊下,日夜观之,依照衍义中言反思治国方略, 正因太.祖依此书治国, 才能开辟大明,成无疆之治。
而在当今太平守成之君治下,《大学衍义》中的四要又还有哪项合用呢?
这道题显然不是单选,而是个多选啊!
他的《科举必读笔记之国子祭名师丘祭酒讲大学》里就附了这么一道多选题,四要都是必选选项, 少一个都算错!
他微微一笑,提起笔缓缓写道:“圣学讲于昔,既有以弘一统之基, 圣学继于今,斯有以保万年之治。”
策问与论不同,论是为了明理,以析理深彻锐利为重,可多用散句,不求词藻华丽;策问却是奉给天子看的,不只要质实,还要文秀,偏向于八比那样婉转曼丽的长对句。好在这种对句不像对联一样需要字字相对,又不像时文一样,八比句有长短、内容的限定,只要句子的格式一致、节律清畅舒缓,稍改一改出对句的关键词就行。
八股文写多了,策问里长短随心的比偶句简直信手拈来。
既讲到“万年之治”,第二场刚考过的论《君正莫不正》里也有关于帝王出治的部分,自己抄自己不算抄,顺手用一下“君心”论的概念,把帝王之学提升到恪正君心的高度——守成之君不时时以大学四要警训,则有心志逸弛,政事不振之忧。
拔高到这地步也差不多了,再写下去恐怕容易叫教官代入成化天子……估计天子看了这文章不会自我代入。朝廷上下文书里都把他捧成复景泰圣名、上慈圣庙号、继英庙之烈的一代宽仁明君,他能觉着自己心志逸驰,朝政不振吗?
崔燮轻笑一声,笔锋一转,先解释题中的“四要”是什么。
昔日宋儒真德秀作《大学衍义》以示帝王之道,特地举出为政最急需的四要:格物致知之要在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诚意正心之要在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要在于谨言行、正威仪;齐家之要在于重匹配、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为要。
《大学衍义》里只写到修身齐家,没写到治国平天下,是因前面所举的四要中处处写的,实际上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国初《洪武圣政记》中载有太.祖朱元璋治国之策,对应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要,按照明道术、辩人才……正威仪的顺序次第摘其要点写出来就是。
唯到了“齐家”一段,写的不再是皇帝的德政,而是洪武的圣后、后宫、国本。皇家的齐家之本在选良家子作后妃,严内治,教外戚,因使国本安定,外戚不干政。
四要备于一身者,才能成华夷混一之功,衍万世无疆之庆。
太.祖皇帝因学《大学衍义》,而能治国平天下的例子;今上也该效法乃祖,揭布此书于座右,逐日用心学习这本圣学经典,以守成而致盛世。
大学为帝王传心之要典,衍义为君天下之格律。所以其中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皆是当务所急需者!...
很好,四个选项都选齐了,这道多选答得相当圆满!崔燮在桌板地下悄悄给自己鼓了鼓掌,在最后一句话后添了句“谨以是为献”的套话。
“献”字还要另起一行顶格写,因为“献”的对象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好在这篇策问只需写太.祖与今上两个皇帝,换行不多,赶上那些一会儿一个“皇考”、一会儿一个“太.祖”、一会儿一个“今时”的,策问题也能写得跟献表似的,满篇长长短短、高高下下,跟狗啃的一样。
治化策顺顺当当的写完了,便是经策,这篇问的是性理之学;第三篇是问学史者如何从史册上学到圣人传心之要,其实都是深挖四书义的题目。
第四篇时务策问的却是是士人君子、科道言官应当如何进谏。这道题崔燮也特别有发言权——他老师和两位御史刚因为进谏言触怒天子,被找茬抓进诏狱没几个月,前鉴不远。
老师他们之所以一上谏疏就触怒天子,自有其疏过于激扬尖锐的缘故;而这谏疏过于锐利,又因当今天子闭目塞听,凡进谏的都采取不看、不批、不管的三不原则,急得当臣子的根本没法儿温柔讽谏,只能取用最“激而危”的言辞,以动君心。
当然,动了以后也没什么好结果。
这简直是双输之路,所以直谏不可取;可国家养科道言官,不以言降罪,就是为了士人肯为国忠谏,畏天子疏远、降罪而见事不谏更不可取;最好的进谏之法便是夹在赞辞中讽谏。
可讽谏力道太温柔,难尽其意,这时候就不只是臣子要有忠谏之心,更重要的是皇帝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样才能君臣和谐,君臣心意上下昌达,而不至于逼得正人君子只能用过激言词。
他连最要紧的八比文都敢讽谏一把,写到策问更无所谓惧,开篇即写道:“臣以善谏为忠,君以从谏为圣”,进谏从来不只是臣子的事,纳谏更是人君之德!
第四问他写得极为顺畅,辞句从胸口奔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