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福妻安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岳书瑶闻言微微感到有些失望,但她还是不死心的确认了遍:“你的意思是说,那挂在门口的红箱子真的不是用来装书信的?”
秋香没好气的重复了遍:“当然不是了,那是逢年过节用来装飞帖的接福箱子。”
“装飞帖的接福箱子?那是何物?”
“这一到喜庆佳节,前来大户人家投飞帖的人多得数不胜数,有些人家招呼不过来,就会在门外挂出一个红箱子供人投放飞帖……”
秋香边说边指了指镖局旁边的一户人家,进一步解释道:“有些人家则会在门外挂一个名为‘门薄’的红纸袋,让人得以把飞帖投放在红纸袋里。”
岳书瑶听了秋香的解释,再顺着她指的方向抬眼仔细一看,果见隔壁人家的门上挂着一个红色的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而那红纸袋里已零零散散的插了几张比较早送来的飞帖。
岳书瑶若有所思的看着那门薄,再想了想秋香说的那番话,心里顿时涌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只是岳书瑶对古代的飞帖了解的并不多,所以不知道她心里这个计划可不可行,于是她马上奔到了书房查阅起各种书籍来。
因岳书瑶想要借着飞帖来扩展镖局的新业务,所以她把资料查得十分仔细,不但详细的查了“飞帖”的由来,还查了这飞帖最初是什么样儿的,以及具体的功用等等。
这飞帖其实也可以算是古代书信中的一种,但它最初并不被人叫做“飞帖”,而是称作“刺”。
原来在这个朝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最初是把竹木削成条刺状,然后再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以及身份等,用于拜会他人时互通名姓。
而这所谓的“刺”其实就是古代的个人名片,又被称作“谒”,当然那时还没有纸张这种东西,待到古人发明了纸张后,虽弃竹木改用了纸张,但习惯上的叫法却沿袭了下来,那时以纸张写上姓名等资料的名片依旧被叫作“刺”。
古时候逢年过节时,许多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会在红纸上书写上贺词,然后送去给亲朋好友当是拜贺,于是这有着贺词的红纸便成了古代的“贺年片”,慢慢的亦称之为“拜帖”。
而那些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每到逢年过节前来家里投拜帖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这迎来送往让主人家应接不暇。
为了省事起见,主人就让下人在门外挂个箱子或是挂个红纸袋,借以接受各方投送的拜帖,为了图吉利还把此举称之为“接福”。
而这“拜帖”之所以慢慢的被称为“飞帖”,乃是因被派出去投拜帖的家仆,一日往往要上好几户人家去投帖,一人要投上许多拜帖。
这任务繁重便会让时间变得紧迫,于是他们往往只在主人家门口敷衍的喊上几声,便将帖子投入箱内或门薄中,投完便匆匆离去赶去下一家投帖,待得主人或家仆应声出门相迎时,早已不见了那投帖人的踪影……
久而久之在民间便有了戏言,称这“送帖的人比兔子跑得还快”,也正因为这句戏言,贺年片便慢慢的被改名为“飞帖”,以方便和平日里正儿八经投的拜帖区分开来。
岳书瑶查到这里便已对飞帖的由来和功用十分了解,其实说白了就是现代的节日贺卡,而这负责投飞帖的人则相当于现代的邮递员,借着这点相似,岳书瑶打算利用这飞帖来扩展镖局的新业务,于是她开始留了个心眼、若有所思的翻着手里的书籍,意图在书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快书上的一则趣闻便吸引了岳书瑶……
这是一则名为“陶谷易刺”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年春节,有友人差家仆前来陶家投刺,一般人家都不会留投刺的家仆用饭,但陶谷却是个例外,他不但以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前来投刺的家仆,还送上了许多美酒给投刺的家仆品尝。
这陶谷其实一开始就在心里打了小算盘,他留着投刺之人用饭是别有用心的,只见他趁投刺的家仆用饭时,悄悄的去翻了翻他装着各家刺片的布袋,发现里头那些要送去别的人家的刺,上面写的人家许多都与自己亦有往来……
这陶谷正因家里人手不够,无人替他送刺而烦恼,所以他当下就把布袋里的刺悄悄的进行了调换,把自家要送出去的刺偷梁换柱的放到了投刺家仆的布袋里。
待投刺家仆酒足饭饱后,便起身告辞抱着那堆刺匆忙离去,并按着刺上面的人家一一投了出去,直到把布袋里的刺都投完了,也未发觉自己所投的刺多为陶谷之刺。
这只是一则博君一笑的小趣闻,但岳书瑶看完后却陷入了沉思,暗忖这太平县的大户人家甚多,而古人每到重大节日要打点的事情都十分繁琐……那么,太平县的这些大户人家是否也会觉得投飞帖的人手不够?
若是他们觉得人手不够,那岳书瑶完全可以让镖局推出代为投飞帖的业务,这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寄信、寄贺卡等业... -->>
岳书瑶闻言微微感到有些失望,但她还是不死心的确认了遍:“你的意思是说,那挂在门口的红箱子真的不是用来装书信的?”
秋香没好气的重复了遍:“当然不是了,那是逢年过节用来装飞帖的接福箱子。”
“装飞帖的接福箱子?那是何物?”
“这一到喜庆佳节,前来大户人家投飞帖的人多得数不胜数,有些人家招呼不过来,就会在门外挂出一个红箱子供人投放飞帖……”
秋香边说边指了指镖局旁边的一户人家,进一步解释道:“有些人家则会在门外挂一个名为‘门薄’的红纸袋,让人得以把飞帖投放在红纸袋里。”
岳书瑶听了秋香的解释,再顺着她指的方向抬眼仔细一看,果见隔壁人家的门上挂着一个红色的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而那红纸袋里已零零散散的插了几张比较早送来的飞帖。
岳书瑶若有所思的看着那门薄,再想了想秋香说的那番话,心里顿时涌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只是岳书瑶对古代的飞帖了解的并不多,所以不知道她心里这个计划可不可行,于是她马上奔到了书房查阅起各种书籍来。
因岳书瑶想要借着飞帖来扩展镖局的新业务,所以她把资料查得十分仔细,不但详细的查了“飞帖”的由来,还查了这飞帖最初是什么样儿的,以及具体的功用等等。
这飞帖其实也可以算是古代书信中的一种,但它最初并不被人叫做“飞帖”,而是称作“刺”。
原来在这个朝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最初是把竹木削成条刺状,然后再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以及身份等,用于拜会他人时互通名姓。
而这所谓的“刺”其实就是古代的个人名片,又被称作“谒”,当然那时还没有纸张这种东西,待到古人发明了纸张后,虽弃竹木改用了纸张,但习惯上的叫法却沿袭了下来,那时以纸张写上姓名等资料的名片依旧被叫作“刺”。
古时候逢年过节时,许多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会在红纸上书写上贺词,然后送去给亲朋好友当是拜贺,于是这有着贺词的红纸便成了古代的“贺年片”,慢慢的亦称之为“拜帖”。
而那些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每到逢年过节前来家里投拜帖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这迎来送往让主人家应接不暇。
为了省事起见,主人就让下人在门外挂个箱子或是挂个红纸袋,借以接受各方投送的拜帖,为了图吉利还把此举称之为“接福”。
而这“拜帖”之所以慢慢的被称为“飞帖”,乃是因被派出去投拜帖的家仆,一日往往要上好几户人家去投帖,一人要投上许多拜帖。
这任务繁重便会让时间变得紧迫,于是他们往往只在主人家门口敷衍的喊上几声,便将帖子投入箱内或门薄中,投完便匆匆离去赶去下一家投帖,待得主人或家仆应声出门相迎时,早已不见了那投帖人的踪影……
久而久之在民间便有了戏言,称这“送帖的人比兔子跑得还快”,也正因为这句戏言,贺年片便慢慢的被改名为“飞帖”,以方便和平日里正儿八经投的拜帖区分开来。
岳书瑶查到这里便已对飞帖的由来和功用十分了解,其实说白了就是现代的节日贺卡,而这负责投飞帖的人则相当于现代的邮递员,借着这点相似,岳书瑶打算利用这飞帖来扩展镖局的新业务,于是她开始留了个心眼、若有所思的翻着手里的书籍,意图在书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快书上的一则趣闻便吸引了岳书瑶……
这是一则名为“陶谷易刺”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年春节,有友人差家仆前来陶家投刺,一般人家都不会留投刺的家仆用饭,但陶谷却是个例外,他不但以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前来投刺的家仆,还送上了许多美酒给投刺的家仆品尝。
这陶谷其实一开始就在心里打了小算盘,他留着投刺之人用饭是别有用心的,只见他趁投刺的家仆用饭时,悄悄的去翻了翻他装着各家刺片的布袋,发现里头那些要送去别的人家的刺,上面写的人家许多都与自己亦有往来……
这陶谷正因家里人手不够,无人替他送刺而烦恼,所以他当下就把布袋里的刺悄悄的进行了调换,把自家要送出去的刺偷梁换柱的放到了投刺家仆的布袋里。
待投刺家仆酒足饭饱后,便起身告辞抱着那堆刺匆忙离去,并按着刺上面的人家一一投了出去,直到把布袋里的刺都投完了,也未发觉自己所投的刺多为陶谷之刺。
这只是一则博君一笑的小趣闻,但岳书瑶看完后却陷入了沉思,暗忖这太平县的大户人家甚多,而古人每到重大节日要打点的事情都十分繁琐……那么,太平县的这些大户人家是否也会觉得投飞帖的人手不够?
若是他们觉得人手不够,那岳书瑶完全可以让镖局推出代为投飞帖的业务,这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寄信、寄贺卡等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