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世界新秩序(终章) (2/2)
59文学 www.59wx.cc,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积极参与调停。
按照新华夏的建议,印度主要按照莫斯林与印度教人口分布,划分为两个王国,另外,印度教本身也是矛盾重重,又被大致分割成了五个区域,规定这五个王公虽然宣誓效忠印度皇帝巴哈杜尔,但是依然直接掌握自己的领地,皇帝也不能干涉自己对领地的控制。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这五个王公还组成了印度王公会议,可以监督国王权利的行使。
于是,印度在1840年2月5日,宣布正式独立,成为了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
这直接让还在全力备战的英国傻了眼。可以说,有新华夏与近在咫尺的大明的支持,英国想要再次殖民印度已经近乎不可能了。
最大的利益已经失去,还由极大的可能夺不回来,还由继续作战的需要吗?另一方面,在新华夏接受了军事训练的布尔人军队也在新华夏海军的协助下,放回南非,对英国驻军展开打击,英国人也不得已开始收缩自己的兵力,在南非的统治也开始摇摇欲坠。
英国人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失去了全身的力气。
法国其实也十分为难。西线的主战场就发生在自己的境内,战争每持续一天,就相当于自己在放一天的血,连续八九年的放血,已经近乎休克了。
1840年5月,新华夏发出公报,希望为了世界的和平,双方结束战斗。
骑虎难下的英法两国。以及还在咬牙坚持的普鲁士欢欣鼓舞,是该歇歇了。
6月,双方正式展开谈判。
作为战场上还占据上风的东方战线,新华夏要求英国放弃在印度与南非的殖民地;承认埃及独立;承认新华夏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这两个德语区给普鲁士。
其实,这些要求并不过分,无非是对这些战后成果的确认而已。
英国人其余条件都认命了,反正有了新华夏的参与,英国再想要吞并这些地区,虽说不是不可能,但是代价实在昂贵,已经超过了所能获得的收益,根本不值得。
只是对于苏伊士运河的归属十分不满。一方面,苏伊士运河是自己开凿的,请一方面,苏伊士运河处于欧洲习惯上认为的中东,距离自己的势力范围大西洋实在太近了,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被新华夏占据,让英国人如鲠在喉。
另一方面,法国也不想割据这两个德语区,因为它自认还有一定的反抗之力。
英国人悄悄的招商新华夏的代表,只要新华夏答应与英国共同掌握苏伊士运河,英国就能劝说法国放弃这两个德语区,正式结束战争,
新华夏表面上看,是此时状况最好的国家,经济持续走强,民众生活几乎没有收到战争的影响。但是,这些都是军事工业一家独大引发的表面繁荣,民宗对于战争的厌倦墙虚也在逐渐增加。
因此,新华夏还是同意了英国人的要求。
随后,没有了英国的支持,法国也只能同意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
随后,新华夏假惺惺的表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希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协调各国的矛盾,让类似的世界大战不要在发生了。
这个提议首先获得了大明、普鲁士、奥地利等东方战线国家的同意,而英国为了不至于被国际战线孤立,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对新华夏的提议表示赞同。
1841年3月,所谓的国际联盟正是成立,根据新华夏提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安全理事会,有十个国家组成,新华夏、大明、普鲁士、英吉利、法兰西、奥地利、俄罗斯、美利坚、西班牙、巴西都是其中的成员。但是,只有新华夏、大明、普鲁士、英吉利、法兰西拥有一票否自决权,这就是所谓的大国一致原则。
随后,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期,似乎一片祥和。
然而,失利的一方在拼命的积攒实力,胜利的一方也在抓紧戒备,已然是暗流涌动。
(全书完)(未完待续)
,积极参与调停。
按照新华夏的建议,印度主要按照莫斯林与印度教人口分布,划分为两个王国,另外,印度教本身也是矛盾重重,又被大致分割成了五个区域,规定这五个王公虽然宣誓效忠印度皇帝巴哈杜尔,但是依然直接掌握自己的领地,皇帝也不能干涉自己对领地的控制。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这五个王公还组成了印度王公会议,可以监督国王权利的行使。
于是,印度在1840年2月5日,宣布正式独立,成为了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
这直接让还在全力备战的英国傻了眼。可以说,有新华夏与近在咫尺的大明的支持,英国想要再次殖民印度已经近乎不可能了。
最大的利益已经失去,还由极大的可能夺不回来,还由继续作战的需要吗?另一方面,在新华夏接受了军事训练的布尔人军队也在新华夏海军的协助下,放回南非,对英国驻军展开打击,英国人也不得已开始收缩自己的兵力,在南非的统治也开始摇摇欲坠。
英国人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失去了全身的力气。
法国其实也十分为难。西线的主战场就发生在自己的境内,战争每持续一天,就相当于自己在放一天的血,连续八九年的放血,已经近乎休克了。
1840年5月,新华夏发出公报,希望为了世界的和平,双方结束战斗。
骑虎难下的英法两国。以及还在咬牙坚持的普鲁士欢欣鼓舞,是该歇歇了。
6月,双方正式展开谈判。
作为战场上还占据上风的东方战线,新华夏要求英国放弃在印度与南非的殖民地;承认埃及独立;承认新华夏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这两个德语区给普鲁士。
其实,这些要求并不过分,无非是对这些战后成果的确认而已。
英国人其余条件都认命了,反正有了新华夏的参与,英国再想要吞并这些地区,虽说不是不可能,但是代价实在昂贵,已经超过了所能获得的收益,根本不值得。
只是对于苏伊士运河的归属十分不满。一方面,苏伊士运河是自己开凿的,请一方面,苏伊士运河处于欧洲习惯上认为的中东,距离自己的势力范围大西洋实在太近了,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被新华夏占据,让英国人如鲠在喉。
另一方面,法国也不想割据这两个德语区,因为它自认还有一定的反抗之力。
英国人悄悄的招商新华夏的代表,只要新华夏答应与英国共同掌握苏伊士运河,英国就能劝说法国放弃这两个德语区,正式结束战争,
新华夏表面上看,是此时状况最好的国家,经济持续走强,民众生活几乎没有收到战争的影响。但是,这些都是军事工业一家独大引发的表面繁荣,民宗对于战争的厌倦墙虚也在逐渐增加。
因此,新华夏还是同意了英国人的要求。
随后,没有了英国的支持,法国也只能同意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
随后,新华夏假惺惺的表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希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协调各国的矛盾,让类似的世界大战不要在发生了。
这个提议首先获得了大明、普鲁士、奥地利等东方战线国家的同意,而英国为了不至于被国际战线孤立,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对新华夏的提议表示赞同。
1841年3月,所谓的国际联盟正是成立,根据新华夏提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安全理事会,有十个国家组成,新华夏、大明、普鲁士、英吉利、法兰西、奥地利、俄罗斯、美利坚、西班牙、巴西都是其中的成员。但是,只有新华夏、大明、普鲁士、英吉利、法兰西拥有一票否自决权,这就是所谓的大国一致原则。
随后,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期,似乎一片祥和。
然而,失利的一方在拼命的积攒实力,胜利的一方也在抓紧戒备,已然是暗流涌动。
(全书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