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9文学 www.59wx.cc,三国之先锋廖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西域都护府

    “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五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汉书?西域传》)。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强大实力,于是在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其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大胜后,匈奴右部王的活动中心已迁至天山东部一带。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张骞的两次通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联系西域的一些势力抗击匈奴。虽然其目的没有达到,但却一方面使汉朝对西域的了解更为深入,另一方面扩大了汉朝在西域各地的影响,从而为汉朝击败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并最终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汉朝势力最初进入西域后,虽然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掌控西域,但由于汉朝政府有着较为成熟的统治理念。在统治方式上,注重政权机构的建设,将内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等,变通地实施于边疆地区,打破了西域地区“无所统一”政治格局,从而把西域诸国有机地纳入汉王朝的政治统治体系之内。同时,汉朝发达的经济,也对西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内地与西域经济的互补与交流,最终导致西域的经济与内地的经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一旦确立,就相对比匈奴在西域的统治更为稳固。

    公元前108年,应乌孙昆莫(王)之请,汉武帝将宗室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昆莫,几年后,细君公主去世,汉武帝又于公元前104年将另一位宗室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昆莫。汉朝与乌孙的关系愈益密切。

    张骞通西域之后,汉王朝派往西域各地的使者和西域各国派往汉朝的使者络绎不绝,各族商人也频繁地往来于内地和西域之间。在当时人烟稀少、道路艰险的情况下,为了保障这条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汉朝政府于公元前101年设置使者校尉,率士卒数百人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积谷,以供应出使西域的使者。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派驻西域的第一个官员。

    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侍郎郑吉率兵在车师(今吐鲁番盆地)屯田。并命郑吉护鄯善(今罗布泊一带)以西南道,即统管天山以南各地。不久以后,匈奴发生内乱,理应继承单于位的日逐王先贤掸被人篡权后又遭排挤,于神爵二年(前60年)秋率万余众投附汉王朝,汉派遣郑吉迎接日逐王,并封其为归德侯。匈奴势力退出西域,匈奴的“僮仆都尉”自此而罢,自楼兰经车师前部的西域北道得以畅通。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每年的俸禄是二千石粮食。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10人,除郑吉外,还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

    公元前48年西汉政府在车师置戊己校尉,其基本职责是屯田积谷。戊己校尉受西域都护节制。西域都护所辖西域各国的国王及主要官员,由汉王朝赐予印绶。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统辖西域诸国有48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376人。考古工作者曾在今阿克苏地区的古城中发掘出一枚西汉时期曾任西域都护的李崇的印,还发现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即汉朝颁授西域首领的官印。这些都反映了西汉在西域设官置守、任命各级官员的情况。

    中国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始设置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期为单任官职。时期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和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及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到新莽末年(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都护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21年(公元45年)、西域18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17年(公元74年),始以陈睦当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 今新疆库车附近 ,其址未详 )。14年,班超还洛阳 ,继任者有任尚和段禧 。安帝永初元年安帝永初元年( 107 ),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 。至延光2年(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在西汉,都护是加在其他官号上的职称,普遍由骑都尉兼领,领二千石俸;东汉年间为单任官职。

    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官员,派兵驻守并屯田,统计当地户口,推行汉朝的政令等等,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它由此奠定此后历代中央政权管理西域的基础。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造就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西域各地相互交流的日益增多,增进了西域诸城邦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同时也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增强了西域各地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西域局势发生动荡,但西域一些小国仍派人至中原,请求中央政府派遣西域都护,反映了西域诸国对中央政权的信赖与对中央政权的忠诚。甚至在东汉灭亡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许多城邦国仍保留着汉朝颁发的印信。

    由于汉朝拥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因而在统一西域后,这对西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及熟练的劳动人手,都给西域地区带来了新的因素,从而促进了西域本地经济的发展。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也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更是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它使西域与中原的经济之间产生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从而使西域地区的区域经济纳入到整个汉朝的经济体系之中。

    随着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制度对西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龟兹王绛宾从中原返回龟兹后,将中原的礼仪制度带回龟兹并加以实施。而西域地区的音乐、舞蹈也传入内地,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2地理位置

    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 °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 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当下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1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 、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 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著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认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