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大傻向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为一个潮汕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却知之甚微,于是倍感有愧。从书店和图书馆搬来了不少关于茶文化方面的书,才知道其中的内蕴深不见底。而现在,对于我来说,最为获益的莫过于对“食茶”的益处和对其中“度的了解。
潮籍散文大家秦牧先生曾断言:“潮州茶道,堪称中国茶道之代表!”所以这里用了具有潮汕方言味道的“食茶”而不是喝茶或饮茶。
中国人对茶能喝善喝是历史上有名的。从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至少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有记载“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诗歌总集的诗三百也有关于茶的记载。而最为系统的集中的阐述关于茶的,莫过于唐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
那么,为何中国人如此爱茶呢?这中间的好处自然不言自明。在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饿药用节奏。不仅如此,茶还有助消化、补充维生素c、调整生理机能等好处。所以有人说茶是“饥能使饱,饱能使饥”这是强调其促进消化的功能。据说冲了一杯上等的凤凰茶,放一粒饭粒在里头,过一夜之后饭粒就被消融为液体了。
说中国人爱茶,那么潮州人则是嗜茶。在潮汕(特别是潮州),几乎一年四季,白天夜晚;居家晏请,饭前饭后,总是离不开茶。并且,这茶不是一般的泡浸,而是以“工夫”著称。那一小杯茶液之酽,实在令人咋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潮汕人仍以其独特的“工夫茶”文化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和美妙的生活。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中就有这样的文字:“中国讲求烹茶,以粤之潮州府工分茶为最。”在潮州话里有这样的俗语:“头冲是茶衣,二冲是茶皮,三冲是茶肉,四冲是茶髓,五、六冲后无好货。”这是在说“食茶”中对茶叶的浸泡的要求,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浸泡的时间过长的话,茶叶中有一种叫单宁酸的成分会跑出来,单宁酸对人的脾胃具有副作用,对健康不利。
潮籍学者吴南生先生写过说潮州工分茶一文,中间引一篇小品文说明茶的好坏,甚为有趣。这里也引以说明:
山僧嗜茶,有樵夫日过焉,僧辄茶之。樵夫曰:茶有何德,而师嗜之甚也?僧曰:茶有三益,消食一也,除睡二也,寡欲三也。樵夫曰:师之所谓三益者,皆非小人之利。夫小人樵柴自给,豆浆藜羹,仅免饥馁,若嗜消食之物,是未免饥矣;终日辛劳,晏眼熟寐,微明不觉;若嗜除睡之物,是未免苦矣;小恩有妻,能与小人共贫困者,因有共眠之乐,若嗜寡欲之物,则妻不能安矣。如此三者,皆非小人之利,敢辞。
显然,山僧和樵夫各自看中的利益是不同的,但所体现茶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吴南生先生说:“之所以想喝茶,最主要是为了兴奋神经中枢,驱除疲劳,即山僧所说的‘除睡二也’。至于止渴、消食、解毒、强心、明目、利尿,还有什么补充维生素c,增加点矿物质,有利于血管柔和因而可以防止血管硬化,沉淀食水中的杂质使饮水清洁等等,只不过是其次而已。”
由于茶叶中含有大量茶素,能兴奋神经中枢。不同的茶叶所含茶素分量或气味不同,由此分别出不同的茶的名称和茶的质量。如潮州凤凰茶的茶素含量就高达百分之三十几,所以气味浓郁“耐冲”而且特别诱人,是上等的好茶。然而,在茶叶中同时还含有大量的单宁酸。一般情况下,少量的单宁酸,可以帮助消化蛋白,对抗烟碱的毒素,中和酒精等,但过量则会伤及肠胃了。这大约就是哲学中的矛盾统一。
如何才能趋利避害呢?用工夫茶的冲法。它既可以使茶素迅速挥发,而又不让单宁酸大量溶解(单宁酸要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才能大量溶解出来),所以喝工夫茶,尽得茶之精华而可免却茶之弊害。
前面所谈的,大都是从茶的物质属性上来讲它的好坏。茶还有一个隐性的好处,这一点也许潮州人会体会得更深些。
潮州话有“茶三、酒四”的说法,意思大概是说:喝茶要有三个人,而喝酒则要四个人。在潮汕人文和文化传统中,茶与衣食住行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像宋时,苏东坡可以“食无肉而不能居无竹”一样,潮汕人“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时无茶”据传说,中国清代的乾隆皇帝年老退休时,一位大臣表示惋惜“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笑着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文化全然已体现着生活的情趣和传统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道大致可归纳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这中间的“和”与“爱”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髓体现了。潮汕人“食茶”讲求祥和,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在这宁静祥和、冲淡闲适的品茗中得到了升华。且潮人多有飘洋过海的,工夫茶也就随潮人的足迹走遍全球,同是他乡游子,一壶在手,倍感情真谊切。
至此“食茶”的好坏已无须明言;只是在冲饮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勿过冲就是。然而,茶的好处、益处实在不能尽言,最后引一首诗则大致可说明其中无穷的益处和美妙。
僧皎然诗云:“(茶)一饮荡昏昧,情思夷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邑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作为一个潮汕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却知之甚微,于是倍感有愧。从书店和图书馆搬来了不少关于茶文化方面的书,才知道其中的内蕴深不见底。而现在,对于我来说,最为获益的莫过于对“食茶”的益处和对其中“度的了解。
潮籍散文大家秦牧先生曾断言:“潮州茶道,堪称中国茶道之代表!”所以这里用了具有潮汕方言味道的“食茶”而不是喝茶或饮茶。
中国人对茶能喝善喝是历史上有名的。从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至少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有记载“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诗歌总集的诗三百也有关于茶的记载。而最为系统的集中的阐述关于茶的,莫过于唐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
那么,为何中国人如此爱茶呢?这中间的好处自然不言自明。在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饿药用节奏。不仅如此,茶还有助消化、补充维生素c、调整生理机能等好处。所以有人说茶是“饥能使饱,饱能使饥”这是强调其促进消化的功能。据说冲了一杯上等的凤凰茶,放一粒饭粒在里头,过一夜之后饭粒就被消融为液体了。
说中国人爱茶,那么潮州人则是嗜茶。在潮汕(特别是潮州),几乎一年四季,白天夜晚;居家晏请,饭前饭后,总是离不开茶。并且,这茶不是一般的泡浸,而是以“工夫”著称。那一小杯茶液之酽,实在令人咋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潮汕人仍以其独特的“工夫茶”文化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和美妙的生活。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中就有这样的文字:“中国讲求烹茶,以粤之潮州府工分茶为最。”在潮州话里有这样的俗语:“头冲是茶衣,二冲是茶皮,三冲是茶肉,四冲是茶髓,五、六冲后无好货。”这是在说“食茶”中对茶叶的浸泡的要求,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浸泡的时间过长的话,茶叶中有一种叫单宁酸的成分会跑出来,单宁酸对人的脾胃具有副作用,对健康不利。
潮籍学者吴南生先生写过说潮州工分茶一文,中间引一篇小品文说明茶的好坏,甚为有趣。这里也引以说明:
山僧嗜茶,有樵夫日过焉,僧辄茶之。樵夫曰:茶有何德,而师嗜之甚也?僧曰:茶有三益,消食一也,除睡二也,寡欲三也。樵夫曰:师之所谓三益者,皆非小人之利。夫小人樵柴自给,豆浆藜羹,仅免饥馁,若嗜消食之物,是未免饥矣;终日辛劳,晏眼熟寐,微明不觉;若嗜除睡之物,是未免苦矣;小恩有妻,能与小人共贫困者,因有共眠之乐,若嗜寡欲之物,则妻不能安矣。如此三者,皆非小人之利,敢辞。
显然,山僧和樵夫各自看中的利益是不同的,但所体现茶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吴南生先生说:“之所以想喝茶,最主要是为了兴奋神经中枢,驱除疲劳,即山僧所说的‘除睡二也’。至于止渴、消食、解毒、强心、明目、利尿,还有什么补充维生素c,增加点矿物质,有利于血管柔和因而可以防止血管硬化,沉淀食水中的杂质使饮水清洁等等,只不过是其次而已。”
由于茶叶中含有大量茶素,能兴奋神经中枢。不同的茶叶所含茶素分量或气味不同,由此分别出不同的茶的名称和茶的质量。如潮州凤凰茶的茶素含量就高达百分之三十几,所以气味浓郁“耐冲”而且特别诱人,是上等的好茶。然而,在茶叶中同时还含有大量的单宁酸。一般情况下,少量的单宁酸,可以帮助消化蛋白,对抗烟碱的毒素,中和酒精等,但过量则会伤及肠胃了。这大约就是哲学中的矛盾统一。
如何才能趋利避害呢?用工夫茶的冲法。它既可以使茶素迅速挥发,而又不让单宁酸大量溶解(单宁酸要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才能大量溶解出来),所以喝工夫茶,尽得茶之精华而可免却茶之弊害。
前面所谈的,大都是从茶的物质属性上来讲它的好坏。茶还有一个隐性的好处,这一点也许潮州人会体会得更深些。
潮州话有“茶三、酒四”的说法,意思大概是说:喝茶要有三个人,而喝酒则要四个人。在潮汕人文和文化传统中,茶与衣食住行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像宋时,苏东坡可以“食无肉而不能居无竹”一样,潮汕人“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时无茶”据传说,中国清代的乾隆皇帝年老退休时,一位大臣表示惋惜“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笑着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文化全然已体现着生活的情趣和传统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道大致可归纳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这中间的“和”与“爱”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髓体现了。潮汕人“食茶”讲求祥和,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在这宁静祥和、冲淡闲适的品茗中得到了升华。且潮人多有飘洋过海的,工夫茶也就随潮人的足迹走遍全球,同是他乡游子,一壶在手,倍感情真谊切。
至此“食茶”的好坏已无须明言;只是在冲饮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勿过冲就是。然而,茶的好处、益处实在不能尽言,最后引一首诗则大致可说明其中无穷的益处和美妙。
僧皎然诗云:“(茶)一饮荡昏昧,情思夷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邑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