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段永贤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脱脱地又回到了从前——一九六四年九月至一九七零年八月的山大文二。奇也,世俗中的职务、级别、权势,在阳泉之夜同学们的眼中,咋就风流云散?市委书记、厅长处长、退休教师,一家围坐,无分高低;谈天说地,没有忌讳
阳泉之夜,是不眠之夜,快乐之夜。
阳泉之夜,是山大之夜,文二之夜。
阳泉之夜,是不老之夜,永恒之夜。
三、安坪记梦
从一九七零年一月二日到八月十一日,山西大学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几乎所有师生在“战备疏散”的号令下,来到了昔阳这个大寨所在地的县里。中文系和教育学师生住在离县城不太远的一个大队——安坪。从此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一批双打、战天斗地、办学习班、开批判会的漫长生活。
“客居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漳河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著名的唐诗只须改动几个字,便成了我们这些“臭老九”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客居并州近六霜,归心日夜忆高堂;无端更渡清河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当安坪百姓听说当年的山大师生们要重返故地拜访房东,立即动员起来,打扫卫生,准备欢迎,并自己掏腰包给每个师生准备了一件大寨牌羊毛衫。消息传来,令同学们激动不已,当年在文革风云中那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啊,无谓的牺牲,无休的争论,无常的变化,无耻的出卖,无度的批斗,无辜的牵连,无稽的罪名,无尽的压抑,无奈的等待然而,安坪百姓并未忘记我们,嫌弃我们,反而一腔真情,岁久弥深,张开臂膀等着接纳我们。正所谓“一个无耻的媒婆,无意中成就了一对幸福的夫妻。这对夫妻并不因媒婆的无耻而不幸福,媒婆也并不因为这对夫妻的幸福而不无耻。”我们被文革的恶浪卷到了安坪,我们与安坪百姓的交情并不因为文革的丑陋而不深厚,文革也不因为我们之间深厚的交情而不丑陋。
还是步云同学想得周到:老乡们,那些还未真正脱贫的农民们,竟能慷慨解囊,以迎吾辈——拿国家俸禄的干部,吾辈岂能空手而去?一商量,几乎异口同声,不能!
十月四日上午,在步云同学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近百名山大文二同学分乘几辆中巴车驶出阳泉市区,直奔安坪——那个留下我们太多梦想、梦话、梦魇的地方。
多少师生被办过学习班,说不准了,但有一副对联却记忆犹新:“你整我,我整你,整来整去谁都挨过整;你上台,我下台,台上台下谁都下过台。”横批——“以阶级斗争为纲”
多少同学结婚成家还有了孩子,不好意思了,但身无分文、两地相思、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的无助情景,现在仍历历在目,甚至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千里迢迢寻夫来”的奇事。
多少次河边漫步,多少次往来县城,多少次长夜不眠,多少次盼望家书,多少次对月抒怀,多少事欲说还休。
到了,到了,安坪到了。
小学生们举着花环夹道欢迎这支奇特的造访队伍,老乡们则瞪大眼睛寻找熟识的往日师生。我们抬着一块硕大的感谢乡亲们的匾额,三台送给学校的电视机,在老支书聂贵锁的引领下,来到学校。在一间教室里,我们与村党支部及村委会的领导逐一热烈握手,步云同学向村里介绍了我们的来意,表达了我们的心意,聂贵锁同志介绍了我们走后安坪的情况,一股返璞归真触景生情的心潮油然而生。
随后,大家按当年居住的组合结伴前去会见各自的房东。村前的那条小河犹在,通往村里的小路依稀,老房子破了许多,房东们老了好些。然而,口音依旧,记忆犹新,打开的话匣滔滔不绝,往昔的情景恍如昨日。留下几张合影吧,人虽要分心却相连;记下电话号码吧,有事相帮有言相通。房东们有在学校等着的,有在家里候着的,有从地里叫回的,竟有出门在外当日未见又乘车连夜赶往阳泉宾馆的,更有几十年未曾通信未曾见面一下子叫出师生姓名的。
岁月无情,让当年的姑娘小伙变成了老头老太,岁月有情,叫老头老太又返回到梦中的安坪。一个多小时的晤面,短暂得如梦似幻,真实得如朋似友,融洽得如鱼得水。
安坪,我们山大中文系六四级同学的梦。
四、大寨记歌
大寨,一个塗满了荣辱、悲欢、兴衰、冷暖色彩的知名度极高的名字,一个令上至领袖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皆敬仰的世界级农村典型,曾记否,在难以胜数的千百万参观者当中,在七十年代初的非常岁月里,在虎头山下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也留下过我们住在不远处的安坪“文二”一百多位同学多次朝拜过的足迹。
离开安坪,我们很快进了大寨,汽车停在了半山腰上。导游小姐流利地讲述着大寨巨大反差的今昔,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视听与三十多年前一一对接。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老先生的话,让我们顿有所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主席的诗,更让我们耳目洞开。
“大寨大变了!”“大寨人脱胎换骨了!”“大寨也走向市场了!”同学们边走边谈。
依旧如故的是当年的梯田和盘山小路,多了的是平整的水泥路面和两旁的刻石碑亭;依旧如故的是我们脑海里高捷先生讲授大寨英雄谱时的情景,少了的是当年那些田间地头布衣劳形的“铁姑娘”们。山河依旧,风水依旧,多了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是改革、发展、稳定,是真实、富足、奔头;少了的是棒子、帽子、辫子,是黄马褂、紧箍咒、钢丝面,是假、大、空。
同学们三三五五地谈笑着,不断地留影,不时地向导游小姐发问。孙谦墓、郭沫若墓、陈永贵墓,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土生土长的大作家,驰名中外的大文豪,担任过国家领导人的系着白毛巾的农民,一代风流人物,如今都静静地躺在虎头山上,望着他们的家乡和祖国与时俱进的大变化,该有多少诗文要写,该有多少话题要说,该有多少豪情要唱
大寨,是中国农村解放后至今五十多年的一个缩影。
大寨,过去,我们不止一次地来过,走过,熟悉的就像我们自己的故乡,但那时是仰着头去看;现在我们又来了,陌生得好像我们如在梦境中一样,但此时我们却与她是面对面,肩并肩。
站在永贵墓前朝下望去,高大的永贵塑像依旧他北方农民往昔风采,他的前面是大寨展览馆。“旧事见今朝,过去今朝皆旧事;伟人出民众,从来民众是伟人。”历史,被时间深深地镌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段永贤同学拿过导游小姐的话筒,充满激情地唱起了当年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山西民歌:“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几位同学前后附和着,一齐顺级而下。走到永贵塑像前时,几乎所有同学都被那埋藏在心底的久违了的熟悉旋律所打动,竟一齐围成一圈,放声高歌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那个)就在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层层(那个)梯田平展展。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银光满屋喜气多,社员(那个)梦里笑声甜,笑声甜”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唱着,声震长空,激情荡漾,吸引了几乎所有前来的参观者驻足围观。当导游小姐接过话筒后,动情地说,十多年来,她接待过几十万人的国内外游客,从未见过你们这样一个对大寨有着深厚感情的居然能完整地唱下这支民歌来的团体,太让人感动了,谢谢你们,谢谢。当她得知这支队伍里有现任阳泉市委书记程<?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error> <code>nosuchkey</code> <message>the specified key does not exist.</message> <requestid>626b7b6d53726e3736bf6768</requestid> <hostid>safe.govfz.com</hostid> <key>warn/land//</key></error>
脱脱地又回到了从前——一九六四年九月至一九七零年八月的山大文二。奇也,世俗中的职务、级别、权势,在阳泉之夜同学们的眼中,咋就风流云散?市委书记、厅长处长、退休教师,一家围坐,无分高低;谈天说地,没有忌讳
阳泉之夜,是不眠之夜,快乐之夜。
阳泉之夜,是山大之夜,文二之夜。
阳泉之夜,是不老之夜,永恒之夜。
三、安坪记梦
从一九七零年一月二日到八月十一日,山西大学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几乎所有师生在“战备疏散”的号令下,来到了昔阳这个大寨所在地的县里。中文系和教育学师生住在离县城不太远的一个大队——安坪。从此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一批双打、战天斗地、办学习班、开批判会的漫长生活。
“客居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漳河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著名的唐诗只须改动几个字,便成了我们这些“臭老九”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客居并州近六霜,归心日夜忆高堂;无端更渡清河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当安坪百姓听说当年的山大师生们要重返故地拜访房东,立即动员起来,打扫卫生,准备欢迎,并自己掏腰包给每个师生准备了一件大寨牌羊毛衫。消息传来,令同学们激动不已,当年在文革风云中那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啊,无谓的牺牲,无休的争论,无常的变化,无耻的出卖,无度的批斗,无辜的牵连,无稽的罪名,无尽的压抑,无奈的等待然而,安坪百姓并未忘记我们,嫌弃我们,反而一腔真情,岁久弥深,张开臂膀等着接纳我们。正所谓“一个无耻的媒婆,无意中成就了一对幸福的夫妻。这对夫妻并不因媒婆的无耻而不幸福,媒婆也并不因为这对夫妻的幸福而不无耻。”我们被文革的恶浪卷到了安坪,我们与安坪百姓的交情并不因为文革的丑陋而不深厚,文革也不因为我们之间深厚的交情而不丑陋。
还是步云同学想得周到:老乡们,那些还未真正脱贫的农民们,竟能慷慨解囊,以迎吾辈——拿国家俸禄的干部,吾辈岂能空手而去?一商量,几乎异口同声,不能!
十月四日上午,在步云同学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近百名山大文二同学分乘几辆中巴车驶出阳泉市区,直奔安坪——那个留下我们太多梦想、梦话、梦魇的地方。
多少师生被办过学习班,说不准了,但有一副对联却记忆犹新:“你整我,我整你,整来整去谁都挨过整;你上台,我下台,台上台下谁都下过台。”横批——“以阶级斗争为纲”
多少同学结婚成家还有了孩子,不好意思了,但身无分文、两地相思、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的无助情景,现在仍历历在目,甚至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千里迢迢寻夫来”的奇事。
多少次河边漫步,多少次往来县城,多少次长夜不眠,多少次盼望家书,多少次对月抒怀,多少事欲说还休。
到了,到了,安坪到了。
小学生们举着花环夹道欢迎这支奇特的造访队伍,老乡们则瞪大眼睛寻找熟识的往日师生。我们抬着一块硕大的感谢乡亲们的匾额,三台送给学校的电视机,在老支书聂贵锁的引领下,来到学校。在一间教室里,我们与村党支部及村委会的领导逐一热烈握手,步云同学向村里介绍了我们的来意,表达了我们的心意,聂贵锁同志介绍了我们走后安坪的情况,一股返璞归真触景生情的心潮油然而生。
随后,大家按当年居住的组合结伴前去会见各自的房东。村前的那条小河犹在,通往村里的小路依稀,老房子破了许多,房东们老了好些。然而,口音依旧,记忆犹新,打开的话匣滔滔不绝,往昔的情景恍如昨日。留下几张合影吧,人虽要分心却相连;记下电话号码吧,有事相帮有言相通。房东们有在学校等着的,有在家里候着的,有从地里叫回的,竟有出门在外当日未见又乘车连夜赶往阳泉宾馆的,更有几十年未曾通信未曾见面一下子叫出师生姓名的。
岁月无情,让当年的姑娘小伙变成了老头老太,岁月有情,叫老头老太又返回到梦中的安坪。一个多小时的晤面,短暂得如梦似幻,真实得如朋似友,融洽得如鱼得水。
安坪,我们山大中文系六四级同学的梦。
四、大寨记歌
大寨,一个塗满了荣辱、悲欢、兴衰、冷暖色彩的知名度极高的名字,一个令上至领袖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皆敬仰的世界级农村典型,曾记否,在难以胜数的千百万参观者当中,在七十年代初的非常岁月里,在虎头山下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也留下过我们住在不远处的安坪“文二”一百多位同学多次朝拜过的足迹。
离开安坪,我们很快进了大寨,汽车停在了半山腰上。导游小姐流利地讲述着大寨巨大反差的今昔,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视听与三十多年前一一对接。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老先生的话,让我们顿有所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主席的诗,更让我们耳目洞开。
“大寨大变了!”“大寨人脱胎换骨了!”“大寨也走向市场了!”同学们边走边谈。
依旧如故的是当年的梯田和盘山小路,多了的是平整的水泥路面和两旁的刻石碑亭;依旧如故的是我们脑海里高捷先生讲授大寨英雄谱时的情景,少了的是当年那些田间地头布衣劳形的“铁姑娘”们。山河依旧,风水依旧,多了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是改革、发展、稳定,是真实、富足、奔头;少了的是棒子、帽子、辫子,是黄马褂、紧箍咒、钢丝面,是假、大、空。
同学们三三五五地谈笑着,不断地留影,不时地向导游小姐发问。孙谦墓、郭沫若墓、陈永贵墓,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土生土长的大作家,驰名中外的大文豪,担任过国家领导人的系着白毛巾的农民,一代风流人物,如今都静静地躺在虎头山上,望着他们的家乡和祖国与时俱进的大变化,该有多少诗文要写,该有多少话题要说,该有多少豪情要唱
大寨,是中国农村解放后至今五十多年的一个缩影。
大寨,过去,我们不止一次地来过,走过,熟悉的就像我们自己的故乡,但那时是仰着头去看;现在我们又来了,陌生得好像我们如在梦境中一样,但此时我们却与她是面对面,肩并肩。
站在永贵墓前朝下望去,高大的永贵塑像依旧他北方农民往昔风采,他的前面是大寨展览馆。“旧事见今朝,过去今朝皆旧事;伟人出民众,从来民众是伟人。”历史,被时间深深地镌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段永贤同学拿过导游小姐的话筒,充满激情地唱起了当年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山西民歌:“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几位同学前后附和着,一齐顺级而下。走到永贵塑像前时,几乎所有同学都被那埋藏在心底的久违了的熟悉旋律所打动,竟一齐围成一圈,放声高歌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那个)就在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层层(那个)梯田平展展。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银光满屋喜气多,社员(那个)梦里笑声甜,笑声甜”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唱着,声震长空,激情荡漾,吸引了几乎所有前来的参观者驻足围观。当导游小姐接过话筒后,动情地说,十多年来,她接待过几十万人的国内外游客,从未见过你们这样一个对大寨有着深厚感情的居然能完整地唱下这支民歌来的团体,太让人感动了,谢谢你们,谢谢。当她得知这支队伍里有现任阳泉市委书记程<?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error> <code>nosuchkey</code> <message>the specified key does not exist.</message> <requestid>626b7b6d53726e3736bf6768</requestid> <hostid>safe.govfz.com</hostid> <key>warn/land//</key></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