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苏东坡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蘇東坡此后一年零八個月的命運足以表示官身不由己。讀書人能用別的方法謀生,最好不要做官,他的遭遇便是充分的理由。蘇東坡當前的道路,真是崎嶇坎坷瞬息萬變,一直到他人生的末日,不是出乎他的本意,卻與皇后大有關係。皇帝有意使他掌史館,卻被左右所阻。皇帝最后親書一道旨意,把蘇東坡的謫居地由黃州調到汝州(今臨汝),汝州離京師較近,生活亦較為舒適。他聽到這個消息,是在神宗元豐七年(一0八四)三月初。
他當然躲避這個任命,按他自己的話,這猶如"小兒遷延避學"。人做官不外乎為名為利,或為權勢,或為報效國家。我們知道蘇東坡非以做官為發財致富之道,至于權勢,他根本不願控制別人。有些人身上有一種天性,他本已有錢有名,但想鑽入政治圈兒去,只為了去支配別人。初嘗權利的滋味,還頗覺味美,但除少數例外不提,二度競選美國總統的人,不是不知"何以利吾身",大概就是身不由己。他去再度競選,因為他所屬的政黨要他去競選。若說報效國家,于理欠通,因為反對派裏不是也有人如此呼喊嗎?至于為名,蘇東坡知道,即便是身為宰相,也不能在他不朽的文名上有絲毫增減。他又何求于政治?他又能有何成就?
在三月初三,他還胸懷坦蕩,與朋友暢遊甚樂,在定惠院后面商家花園逍遙終日,酒宴之后,他還在一個小樓上酣睡一覺。醒后,漫步踱出東門,在東門看見商店一個大木盆,買下來,預備存水澆瓜。然后沿著一條小溪,進入何氏花園。何家正在房旁添蓋廂房,請他稍留,在竹林中喝幾盅。一個朋友端出一盤糕,東坡巧予命名為"何甚酥"。大家都喝酒,只有參寥和尚只喝棗湯。蘇東坡忽然急想回家。他看見何氏園有橘子樹,他要了幾棵樹苗,要回去種在雪堂的西畔。
兩三天之后,消息到來,要把他改調他處。雖然名義上他還是在貶謫中,可是能自由住在一個美麗而富有的城市了。有數天的工夫他猶疑不決,是否應當奏請繼續住在黃州。后來又一想,這道新任命是皇帝的一分好意,他終于決定遵奉聖命,放棄東坡的農舍。他數年的辛勤,棄于一旦,也許他還要在別的地方,重新創建一個農舍,一切要從頭做起呢。
可是,甚至在他這樣困難情況之下,調職之后,他的政敵還不肯把他放鬆。當時一個作家記了下面一個故事:蘇東坡給皇帝上了謝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告訴群臣道:"蘇軾真是天才。"
他的政敵甚至想在他一篇例行公事的謝表裏找他的毛病。政敵說:"臣以為他在謝表裏還是口出怨言。"
皇帝感到意外,問道:"怎見得?"
"在這謝表上,他說他和他弟弟考過殿試,卻用驚魂甫定,夢遊縹紛之中。他不是說他們以坦白批評朝政的策論考中,但是現在卻以批評朝政而受懲處嗎?他是不甘心認錯,還是委過與人呢?"
皇帝泰然道:"我很了解他,他心裏是好意。"
小人因此才閉口無言。
蘇東坡準備搬家,也費了幾十天工夫。他決定先到高安看弟弟子由,留下孝順的長子邁帶領家眷,在他從子由處回來時,大家在九江碰頭。
現在官方紛紛為他設宴餞行,很多朋友請他題字留念,這個,他當然提筆沾墨一揮而就。很快就應酬完畢。就在這時,歌妓李琪也收到他贈的一首詩,使她得以名垂后世。在鄰人和朋友為他送行的宴席上,他寫了下列的一首詞: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魚蓑。
一大群人送他啟程。那群人裏有士紳,有窮人,有各色人等。我們知道名字的那些鄰居朋友,一直把他送到船上的,計有十九人。路兩旁也有他的朋友、陌生人、農人,也有感激他的窮父母,懷裏抱著孩子,那孩子的命就是這位行將離去的文人搭救的,十九個送他的人一直送到慈湖,在蘇東坡最后離去之前,大家又一齊消磨了幾天。
但是另外有三個朋友,一直陪他到九江。一個是老朋友陳糙。另外一個是和尚參寥,他和蘇東坡是在徐州認識的,后來在黃州突然出現,和他住了大概一年。在中國古代,沒有人像出家人遊蹤之廣的,不但因他們完全空閒行動自由,也因為他們走到何處都有他們的旅館住,那就是有他們的寺院。參寥決定到九江廬山去住。
第三個朋友是道士喬今,他現在大約有一百三十歲,據傳說,后來他又從墳裏復活。到了九江,蘇東坡離開了他本要走的路途,又走了陸路一百多裏,為了把這位老道士交給他在興國的一個朋友照顧。喬個喜愛鳥獸,永遠帶著他養的鳥獸一同旅行。據子由說,最后此一老人是被騾子踢傷而死的。又過了幾年之后,一個和尚告訴子由,說最近在某處遇見另一個和尚,那個和尚說他自己是喬今,並且說在黃州結識了蘇東坡。子由打聽那個和尚的樣子,說此話的和尚所描寫的和那個老道士完全一樣。在聽這個故事的那些人之間,有一個是興國太守的兒子,他回家把此事告訴了他父親。為了要證實喬今的死而復生,那位太守下令重開喬今的墳,只發現了一根手杖和兩塊腔骨。屍體不見了。
蘇東坡和參寥一同遊廬山數日。在數百和尚之中曾引起極大的轟動,因為消息已在他們中間傳開,大家都說"蘇東坡來了!"雖然蘇東坡只寫了三首遊廬山詩,其中一首成了描寫廬山最好的詩。
東坡去看弟弟子由時,三個侄子迎接他,他們是走出八裏地前去迎接的。兄弟們已經四年沒見,子由肥胖了些。他看來並不太健康,因為他夜裏費好多時間練瑜珈術。監酒官的辦公室就在一所小破房子裏,既露風露雨又搖搖欲墜,俯首便是江邊。據子由說:"舊以三吏共事,餘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震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夜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複出營職。"
蘇東坡在那兒住了六七天,然后順流而下到九江,好與家屬相會。和家屬一同順長江下行,七月到南京。在南京,朝雲生的兒子才十個月大,患病而死。這對父母是個極大的打擊,尤其是對年輕的母親。蘇東坡在一首記孩子死的詩裏,他說孩子的母親終日在床上躺著,精神恍惚,東坡雖然能擦幹自己的眼淚,聽見朝雲哭,實在難過。東坡有"我淚猶可拭,母哭不可聞"詩句。朝雲沒有再生第二個孩子。
在南京時,蘇東坡去看王安石,王安石已經是疲憊頹唐的老人。蘇東坡和他討論詩與佛學多日,因為二人都是大詩人並深信佛學,自然有好多話說。有一個故事流傳,說蘇東坡一次按固定的韻腳和題目和王安石作詩,勝過了王安石,王安石便中途作罷。二人談話時,蘇東坡直言責備王安石不該引發戰事,不應該迫害讀書人。
蘇東坡說:"我有話要跟你說。"
王安石立刻臉上變色道:"你要提起往事?"
蘇東坡說:"我要說的是國事。"
王安石才鎮靜了一點兒說:"說吧。"
蘇東坡說:"漢唐亡于黨禍與戰事,我朝過去極力避免此等危機。但是現在卻在西北兵連禍結,很多書生都被送往東南。你為何不阻止?"
王安石伸出二指向東坡說:"這兩件事是由惠卿發動,我今已退休,無權干涉。"
蘇東坡說:"不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過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禮,你也應當以非常之禮事君才是。"
王安石有點煩躁起來,回答說:"當然,當然。今天的話,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他意思是二人所言,切勿傳出此屋,因為他曾一度為呂惠卿所賣,所以如此小心。
二人漫談下去,王安石有點兒前言不搭后語。他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弗焉。人非如此不可。"
東坡說:"今之君子,爭減半年磨勘,便不惜殺人。"
王安石笑而不語。
根據好多當代人的記錄,在這一段期間,可以常看見王安石在鄉間獨自騎驢閑行,"喃喃自語,有如狂人"。他有時想到當年已經背棄他的老友,便突然拿起筆來,面色凝重,立刻開始寫一封信。但是片刻之后,他又把筆放下,好像也頗以自己為恥,這些信沒寫完,就永遠擺在那裏了。他仍然繼續寫日記,他死后幾年,奉命把所有的日記交還朝廷,因為其中有當權派的內幕。在他失意... -->>
蘇東坡此后一年零八個月的命運足以表示官身不由己。讀書人能用別的方法謀生,最好不要做官,他的遭遇便是充分的理由。蘇東坡當前的道路,真是崎嶇坎坷瞬息萬變,一直到他人生的末日,不是出乎他的本意,卻與皇后大有關係。皇帝有意使他掌史館,卻被左右所阻。皇帝最后親書一道旨意,把蘇東坡的謫居地由黃州調到汝州(今臨汝),汝州離京師較近,生活亦較為舒適。他聽到這個消息,是在神宗元豐七年(一0八四)三月初。
他當然躲避這個任命,按他自己的話,這猶如"小兒遷延避學"。人做官不外乎為名為利,或為權勢,或為報效國家。我們知道蘇東坡非以做官為發財致富之道,至于權勢,他根本不願控制別人。有些人身上有一種天性,他本已有錢有名,但想鑽入政治圈兒去,只為了去支配別人。初嘗權利的滋味,還頗覺味美,但除少數例外不提,二度競選美國總統的人,不是不知"何以利吾身",大概就是身不由己。他去再度競選,因為他所屬的政黨要他去競選。若說報效國家,于理欠通,因為反對派裏不是也有人如此呼喊嗎?至于為名,蘇東坡知道,即便是身為宰相,也不能在他不朽的文名上有絲毫增減。他又何求于政治?他又能有何成就?
在三月初三,他還胸懷坦蕩,與朋友暢遊甚樂,在定惠院后面商家花園逍遙終日,酒宴之后,他還在一個小樓上酣睡一覺。醒后,漫步踱出東門,在東門看見商店一個大木盆,買下來,預備存水澆瓜。然后沿著一條小溪,進入何氏花園。何家正在房旁添蓋廂房,請他稍留,在竹林中喝幾盅。一個朋友端出一盤糕,東坡巧予命名為"何甚酥"。大家都喝酒,只有參寥和尚只喝棗湯。蘇東坡忽然急想回家。他看見何氏園有橘子樹,他要了幾棵樹苗,要回去種在雪堂的西畔。
兩三天之后,消息到來,要把他改調他處。雖然名義上他還是在貶謫中,可是能自由住在一個美麗而富有的城市了。有數天的工夫他猶疑不決,是否應當奏請繼續住在黃州。后來又一想,這道新任命是皇帝的一分好意,他終于決定遵奉聖命,放棄東坡的農舍。他數年的辛勤,棄于一旦,也許他還要在別的地方,重新創建一個農舍,一切要從頭做起呢。
可是,甚至在他這樣困難情況之下,調職之后,他的政敵還不肯把他放鬆。當時一個作家記了下面一個故事:蘇東坡給皇帝上了謝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告訴群臣道:"蘇軾真是天才。"
他的政敵甚至想在他一篇例行公事的謝表裏找他的毛病。政敵說:"臣以為他在謝表裏還是口出怨言。"
皇帝感到意外,問道:"怎見得?"
"在這謝表上,他說他和他弟弟考過殿試,卻用驚魂甫定,夢遊縹紛之中。他不是說他們以坦白批評朝政的策論考中,但是現在卻以批評朝政而受懲處嗎?他是不甘心認錯,還是委過與人呢?"
皇帝泰然道:"我很了解他,他心裏是好意。"
小人因此才閉口無言。
蘇東坡準備搬家,也費了幾十天工夫。他決定先到高安看弟弟子由,留下孝順的長子邁帶領家眷,在他從子由處回來時,大家在九江碰頭。
現在官方紛紛為他設宴餞行,很多朋友請他題字留念,這個,他當然提筆沾墨一揮而就。很快就應酬完畢。就在這時,歌妓李琪也收到他贈的一首詩,使她得以名垂后世。在鄰人和朋友為他送行的宴席上,他寫了下列的一首詞: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魚蓑。
一大群人送他啟程。那群人裏有士紳,有窮人,有各色人等。我們知道名字的那些鄰居朋友,一直把他送到船上的,計有十九人。路兩旁也有他的朋友、陌生人、農人,也有感激他的窮父母,懷裏抱著孩子,那孩子的命就是這位行將離去的文人搭救的,十九個送他的人一直送到慈湖,在蘇東坡最后離去之前,大家又一齊消磨了幾天。
但是另外有三個朋友,一直陪他到九江。一個是老朋友陳糙。另外一個是和尚參寥,他和蘇東坡是在徐州認識的,后來在黃州突然出現,和他住了大概一年。在中國古代,沒有人像出家人遊蹤之廣的,不但因他們完全空閒行動自由,也因為他們走到何處都有他們的旅館住,那就是有他們的寺院。參寥決定到九江廬山去住。
第三個朋友是道士喬今,他現在大約有一百三十歲,據傳說,后來他又從墳裏復活。到了九江,蘇東坡離開了他本要走的路途,又走了陸路一百多裏,為了把這位老道士交給他在興國的一個朋友照顧。喬個喜愛鳥獸,永遠帶著他養的鳥獸一同旅行。據子由說,最后此一老人是被騾子踢傷而死的。又過了幾年之后,一個和尚告訴子由,說最近在某處遇見另一個和尚,那個和尚說他自己是喬今,並且說在黃州結識了蘇東坡。子由打聽那個和尚的樣子,說此話的和尚所描寫的和那個老道士完全一樣。在聽這個故事的那些人之間,有一個是興國太守的兒子,他回家把此事告訴了他父親。為了要證實喬今的死而復生,那位太守下令重開喬今的墳,只發現了一根手杖和兩塊腔骨。屍體不見了。
蘇東坡和參寥一同遊廬山數日。在數百和尚之中曾引起極大的轟動,因為消息已在他們中間傳開,大家都說"蘇東坡來了!"雖然蘇東坡只寫了三首遊廬山詩,其中一首成了描寫廬山最好的詩。
東坡去看弟弟子由時,三個侄子迎接他,他們是走出八裏地前去迎接的。兄弟們已經四年沒見,子由肥胖了些。他看來並不太健康,因為他夜裏費好多時間練瑜珈術。監酒官的辦公室就在一所小破房子裏,既露風露雨又搖搖欲墜,俯首便是江邊。據子由說:"舊以三吏共事,餘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震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夜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複出營職。"
蘇東坡在那兒住了六七天,然后順流而下到九江,好與家屬相會。和家屬一同順長江下行,七月到南京。在南京,朝雲生的兒子才十個月大,患病而死。這對父母是個極大的打擊,尤其是對年輕的母親。蘇東坡在一首記孩子死的詩裏,他說孩子的母親終日在床上躺著,精神恍惚,東坡雖然能擦幹自己的眼淚,聽見朝雲哭,實在難過。東坡有"我淚猶可拭,母哭不可聞"詩句。朝雲沒有再生第二個孩子。
在南京時,蘇東坡去看王安石,王安石已經是疲憊頹唐的老人。蘇東坡和他討論詩與佛學多日,因為二人都是大詩人並深信佛學,自然有好多話說。有一個故事流傳,說蘇東坡一次按固定的韻腳和題目和王安石作詩,勝過了王安石,王安石便中途作罷。二人談話時,蘇東坡直言責備王安石不該引發戰事,不應該迫害讀書人。
蘇東坡說:"我有話要跟你說。"
王安石立刻臉上變色道:"你要提起往事?"
蘇東坡說:"我要說的是國事。"
王安石才鎮靜了一點兒說:"說吧。"
蘇東坡說:"漢唐亡于黨禍與戰事,我朝過去極力避免此等危機。但是現在卻在西北兵連禍結,很多書生都被送往東南。你為何不阻止?"
王安石伸出二指向東坡說:"這兩件事是由惠卿發動,我今已退休,無權干涉。"
蘇東坡說:"不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過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禮,你也應當以非常之禮事君才是。"
王安石有點煩躁起來,回答說:"當然,當然。今天的話,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他意思是二人所言,切勿傳出此屋,因為他曾一度為呂惠卿所賣,所以如此小心。
二人漫談下去,王安石有點兒前言不搭后語。他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弗焉。人非如此不可。"
東坡說:"今之君子,爭減半年磨勘,便不惜殺人。"
王安石笑而不語。
根據好多當代人的記錄,在這一段期間,可以常看見王安石在鄉間獨自騎驢閑行,"喃喃自語,有如狂人"。他有時想到當年已經背棄他的老友,便突然拿起筆來,面色凝重,立刻開始寫一封信。但是片刻之后,他又把筆放下,好像也頗以自己為恥,這些信沒寫完,就永遠擺在那裏了。他仍然繼續寫日記,他死后幾年,奉命把所有的日記交還朝廷,因為其中有當權派的內幕。在他失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