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黛玉之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围之广,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字与学识功力之深厚,都令人叹为观止。仅以题材论,里面既有为当今少男少女所极力追捧的青春爱情、神鬼玄幻一类作品,又有为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包括知识阶层人士所欣赏的反映现实人生及历史题材的作品,甚至还有诸如西望张爱玲这样的传记小说。我曾细细阅读她的一部历史小说后宫(今年的修订新版易名大清后宫),那诗一般优美动人的文笔,史诗般磅礴的气势与结构,以及里面大量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与场景,无不让我深深折服。
当然最让我吃惊的还是这部黛玉之死。原以为,由写流行小说的年轻作者去续经典名著,不是“戏说”便可能是“现代腔”结果细看之下,一种如读红楼梦原著的乱真感,竟挥之不去。书中所折射出来的作者对曹氏原著巨细无遗的熟悉与把握,对红学专家各种研究考证的深入了解和作者本人的独到眼光,以及那些既保持原著韵味又分明在标新立异的诸多情节、细节、场景的深细描摹,再加上那些严格遵循格律规范同时又合乎红楼梦象征隐喻手法的诸多诗词歌赋的撰写,都把我给“镇”住了。一问,才知西岭雪确非等闲之辈,她并不是那种趁“红楼热”而临时跟风才来续书的。她原本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仅家学渊源深厚,而且从八岁起便熟读红楼梦,其反复阅读此书之深入和迷恋之痴狂,真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红学研究者望尘莫及、自惭形秽。
更奇的是,这样一位在当今青年作家中极为罕见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并写得一手绝佳旧体诗词的超负荷写作高手,还并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迂夫子”她在生活中所给我的印象,反倒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时尚白领:穿名牌,开名车,品名酒,长发披肩,行动如风,办事效率惊人,生活品位高雅
以上种种矛盾与反差纷呈、真实与神奇同在的特征,怎么可能集于一身,甚至集于一个小女子之身呢?这不能不让我深感困惑与迷茫。
最后,谈一点有关这部书的体例问题。
正如读者所见,如今这部续书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乃是一部典型的带评点的传统章回体小说。加之是续作红楼梦,故在体裁、内容等诸多特征上,都只能严格限制在红楼梦原著形态的框架之内。作者的小说正文,自然需要刻意摹仿曹雪芹原著的文风笔致;批者的评点,亦不能不适当效颦脂砚斋批语在形式上的半文夹白、繁简自如,以及在内容上的发隐抉微、诙谐率性等等。这是首先要向读者表明的。
其次,既然要摹仿原著风格,甚至力求与原著乱真,那么,在语言文字的规范上,便不可能与现代汉语完全接轨,而必须受原著语言文字的严格制约。举例说,曹雪芹原著中尚未使用的一些后世所新创的字词,如女性代词“她”、疑问代词“哪”、状语助词“地”在这部续书中都显然不能用,而须仍以雪芹原著中的“他”、“那”、“的”等代替;甚至在评点中我亦尽可能地回避使用“她”、“哪”、“地”以便与脂批半文半白的文体和作者的正文相协调。至于其他现代字词、术语,在续书正文中亦同样不用;在评点中因是针对这本当代续书及其作者而发的,自不免偶尔用之。还有,表“唯一”之义的“唯”字,在最新的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上,已将2002年版所统一规范的“惟”更改成了目前通用的“唯”故在我的评点文字中亦以新版现汉的“唯”字为准;但在续书的正文中,则仍用雪芹原著中所体现的明清之际习惯用法“惟”(只在表“唯唯”的应答之义或“唯唯诺诺”的顺从之义时才使用“唯”)。另如“沏茶”的“沏”字,虽是现代汉语所约定俗成而通用已久的京语字词,但其源盖出于程高本的红楼梦,在现存十二种脂评古抄本所体现的雪芹原著中绝无此字——里面使用的是“潗”作“潗茶”(参见笔者所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2008年修订五版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2007年修订三版第八回校注),故在续书中亦按雪芹原用之“潗”字。再如“针线”、“线索”的“线”字,不论繁体简体,从古至今皆与“缐”字通用(最新版现汉所列字词亦如是);而从现存十二种古抄本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则不论是雪芹原文还是脂砚斋批语,其习惯使用的均为“缐”字(至今港、澳、台及其他华语地区的惯用字亦如是),故现在这部续书亦与雪芹原著接轨而作“缐”诸如此类的问题,敬希读者明察并理解。
还有一些与原书的文本校订有关的问题,需得略作说明。红楼梦的现存各脂本里,有不少“得”、“的”混用和“似的”、“是的”混用的情况,在校订出版原书时固然可以各自保留其原貌;但在这部续书中则一律按实际情况规范为“得”、“似的”不再与“的”、“是的”混用。另有一些涉及原书人名地名的版本差异,如“待书”、“拢翠庵”、“芦雪广(yǎn)”在过去的程高本和后来的许多现代校印本中,都径依某些脂评本不甚可靠或明显不通的异文而作“侍书”、“栊翠庵”、“芦雪庵”(或“芦雪亭”),本书均依照更能体现曹雪芹原著真貌的甲戌、庚辰本及其校订本文字而统一为前者。
2008年1月11日于北京
围之广,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字与学识功力之深厚,都令人叹为观止。仅以题材论,里面既有为当今少男少女所极力追捧的青春爱情、神鬼玄幻一类作品,又有为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包括知识阶层人士所欣赏的反映现实人生及历史题材的作品,甚至还有诸如西望张爱玲这样的传记小说。我曾细细阅读她的一部历史小说后宫(今年的修订新版易名大清后宫),那诗一般优美动人的文笔,史诗般磅礴的气势与结构,以及里面大量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与场景,无不让我深深折服。
当然最让我吃惊的还是这部黛玉之死。原以为,由写流行小说的年轻作者去续经典名著,不是“戏说”便可能是“现代腔”结果细看之下,一种如读红楼梦原著的乱真感,竟挥之不去。书中所折射出来的作者对曹氏原著巨细无遗的熟悉与把握,对红学专家各种研究考证的深入了解和作者本人的独到眼光,以及那些既保持原著韵味又分明在标新立异的诸多情节、细节、场景的深细描摹,再加上那些严格遵循格律规范同时又合乎红楼梦象征隐喻手法的诸多诗词歌赋的撰写,都把我给“镇”住了。一问,才知西岭雪确非等闲之辈,她并不是那种趁“红楼热”而临时跟风才来续书的。她原本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仅家学渊源深厚,而且从八岁起便熟读红楼梦,其反复阅读此书之深入和迷恋之痴狂,真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红学研究者望尘莫及、自惭形秽。
更奇的是,这样一位在当今青年作家中极为罕见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并写得一手绝佳旧体诗词的超负荷写作高手,还并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迂夫子”她在生活中所给我的印象,反倒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时尚白领:穿名牌,开名车,品名酒,长发披肩,行动如风,办事效率惊人,生活品位高雅
以上种种矛盾与反差纷呈、真实与神奇同在的特征,怎么可能集于一身,甚至集于一个小女子之身呢?这不能不让我深感困惑与迷茫。
最后,谈一点有关这部书的体例问题。
正如读者所见,如今这部续书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乃是一部典型的带评点的传统章回体小说。加之是续作红楼梦,故在体裁、内容等诸多特征上,都只能严格限制在红楼梦原著形态的框架之内。作者的小说正文,自然需要刻意摹仿曹雪芹原著的文风笔致;批者的评点,亦不能不适当效颦脂砚斋批语在形式上的半文夹白、繁简自如,以及在内容上的发隐抉微、诙谐率性等等。这是首先要向读者表明的。
其次,既然要摹仿原著风格,甚至力求与原著乱真,那么,在语言文字的规范上,便不可能与现代汉语完全接轨,而必须受原著语言文字的严格制约。举例说,曹雪芹原著中尚未使用的一些后世所新创的字词,如女性代词“她”、疑问代词“哪”、状语助词“地”在这部续书中都显然不能用,而须仍以雪芹原著中的“他”、“那”、“的”等代替;甚至在评点中我亦尽可能地回避使用“她”、“哪”、“地”以便与脂批半文半白的文体和作者的正文相协调。至于其他现代字词、术语,在续书正文中亦同样不用;在评点中因是针对这本当代续书及其作者而发的,自不免偶尔用之。还有,表“唯一”之义的“唯”字,在最新的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上,已将2002年版所统一规范的“惟”更改成了目前通用的“唯”故在我的评点文字中亦以新版现汉的“唯”字为准;但在续书的正文中,则仍用雪芹原著中所体现的明清之际习惯用法“惟”(只在表“唯唯”的应答之义或“唯唯诺诺”的顺从之义时才使用“唯”)。另如“沏茶”的“沏”字,虽是现代汉语所约定俗成而通用已久的京语字词,但其源盖出于程高本的红楼梦,在现存十二种脂评古抄本所体现的雪芹原著中绝无此字——里面使用的是“潗”作“潗茶”(参见笔者所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2008年修订五版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2007年修订三版第八回校注),故在续书中亦按雪芹原用之“潗”字。再如“针线”、“线索”的“线”字,不论繁体简体,从古至今皆与“缐”字通用(最新版现汉所列字词亦如是);而从现存十二种古抄本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则不论是雪芹原文还是脂砚斋批语,其习惯使用的均为“缐”字(至今港、澳、台及其他华语地区的惯用字亦如是),故现在这部续书亦与雪芹原著接轨而作“缐”诸如此类的问题,敬希读者明察并理解。
还有一些与原书的文本校订有关的问题,需得略作说明。红楼梦的现存各脂本里,有不少“得”、“的”混用和“似的”、“是的”混用的情况,在校订出版原书时固然可以各自保留其原貌;但在这部续书中则一律按实际情况规范为“得”、“似的”不再与“的”、“是的”混用。另有一些涉及原书人名地名的版本差异,如“待书”、“拢翠庵”、“芦雪广(yǎn)”在过去的程高本和后来的许多现代校印本中,都径依某些脂评本不甚可靠或明显不通的异文而作“侍书”、“栊翠庵”、“芦雪庵”(或“芦雪亭”),本书均依照更能体现曹雪芹原著真貌的甲戌、庚辰本及其校订本文字而统一为前者。
2008年1月1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