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长之路三 (1/2)
59文学 www.59wx.cc,奥威尔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假期里,埃里克与普罗斯泼一起度过大部分时光,比如,做“化学实验”有一次,他们俩动手制造威士忌,结果引起爆炸,惊醒一位睡觉的厨子,招来一顿臭骂。还有一位13岁的女学生与他们共同阅读文学著作,他们特别喜欢作家e。内斯比特的作品。埃里克在看书时,甚至利用他阿姨与费边社的关系竟能搞到茶来喝。他的强烈愿望就是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模仿莎士比亚,写了几个剧本,其中一个叫男子和少女,显然是派生于莎翁的暴风雨(剧中一个名叫米尔兰多的男巫师成了主角)。大约一年以后,埃里克把这个自创的剧本保留在一本旧笔记簿内,贴上的标签是“杰作2”做化学实验、烤刺猬、写剧本、把台词大声地读给默不作声的女学生听,所有这一切都给埃里克带来了释放和轻松。可是,通观奥威尔的全部著作,有时候,人们会像斯莫尔威德先生所著的荒屋中的人物一样怀疑,奥威尔是否有过童年时期。正如一位研究奥威尔的学者曾经指出的那样,真是要作一番想像的努力,才能想到奥威尔曾经年轻过。1949年,奥威尔写信给重新联系上的杰辛莎,信中充满了挽歌式的悲情,也谈到了人们对一九八四的反应以及为自己日益衰败的健康而郁郁寡欢的心境。可是,这实在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人到中年,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要直接面对自己的过去。
1914年的金色夏季,奥威尔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实际上,处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与爱德华时代初期的每一位英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数周内都发表过一些言论。安东尼鲍威尔住在文明用语近奥尔德肖特的营房里,他父亲的团部驻扎在那儿。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激烈的、残酷的、真实的东西:长途行军、伤亡情况,年轻的军官们一个月前还在走廊里边换上网球鞋边闲聊,现在却已葬身在佛兰德斯地区了。伊夫林沃的哥哥亚历克记得在布莱克希思观看肯特进行板球比赛时,几个送电报的邮差给每位选手送来了征召入伍的通知。在游上来吸口气中,鲍林清醒地意识到了巨大的战争阴影的迫近“有好几天人们有一种奇怪而窒息的感觉,一种万籁俱静的感觉,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仿佛整个大英帝国都在屏息静听。”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在另外一次世界大战前很久,奥威尔在祖国,向右还是向左一文中记叙了他记住的这个时期的三件主要事情:7月底,报纸上出现了一幅德国皇帝凯泽的漫画;亨利的马车车夫在街上号啕大哭,因为他的马被征用了;成群结队的年轻人穿着当时最时髦的服装——高领衫、紧腿裤、常礼帽——争抢着绿色的晚报,一批一批地来到火车站,登车离开伦敦。“一天下午,一个报童抱着一捆报纸奔至商业大街,旋即,人们奔回自家的门廊,朝大街对面喊道,‘我们进来了!我们进来了!’”
奥威尔可能没有亲眼目睹这桩独特的事件,但似乎很清楚,他看见了类似的事情,战争的爆发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阿弗丽尔的记忆与她兄弟的相一致,她曾经想像过,战争爆发之日,她兄弟就会回家,坐在妈妈床前,用“一种大人的腔调”与妈妈交谈,而6岁的小妹妹为他编织了一条彩色的围巾。战争爆发后不久,奥威尔受到征兵运动的鼓舞,写了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觉醒吧!英国的小伙子们。很可能是在某一天,文明用语夫人把这首诗送至当地的亨利和南牛津郡标准报报社,该报在10月初刊登了它。
啊!给我狮子般的力量
狐狸般的智慧
我就能扑向德国鬼子
打得他们灵魂出窍
诗的高潮是另外两行句子,号召小伙子们立刻应征入伍(如果祖国需要,你却一次次推掉/那你无疑是个胆小鬼了)。奥威尔的这首诗在圣西普里安学校大受欢迎,威尔克斯太太在全校学生集会上大声朗诵它。
这是对一个男孩学校生活的生动描写:校长夫妇的赞许;有点得意洋洋的小男孩;沉默的敬佩。要是威尔克斯夫妇能够预见到,在他们表扬诗作者的想像力时,全场爆发出来的响亮的欢呼声,那么,他们对此事也许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没有记录下来埃里克对在圣西普里安学校度过5年的时间有何想法。后来,作为成年人的他认为,该校最应该受到谴责的是屈从于书本与考试的教育体系。没有一个人确切地知道,奥威尔是在什么时候写成散文如此欢乐(在英国,此文一直到1968年威尔克斯太太去世后才发表,目的是为了不要引起文字诽谤的诉讼),但是,早在1938年,奥威尔写给他在圣西普里安学校的同学西里尔康诺利的两封信中已经暗示这篇文章的起源。其时,康诺利正在撰写诺言的敌人,其中包含了他与威尔克斯夫妇相处时的一些往事,为此竟意外地发现了同学之间的信件。“你说你发现了我以前写的几封信,对此,我喜忧参半,”奥威尔写道。“我真不知道你会怎么写圣西普里安学校的事情,对我而言,那是一场恐怖的梦魇,有时候,我在想,我现在仍然能咂摸到那儿的稀饭味道”同年晚些时候,奥威尔又写了另外一封信,信中分析了他们俩在校时各自的立足点——奥威尔认为,康诺利“在各个方面都比自己更加成功”;另一方面,奥威尔自身的定位“是较为复杂的,实际上,受这样一个事实支配,那就是,我比周围的大多数人穷得多”——同时也回忆了他们两人对文学怀有的同样热情:黎明时分,两人争抢h。g。韦尔斯的书,当埃里克发现一本康普顿麦肯瑟的具有煽动性的凶街时,争吵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虽然这封信的书写日期往前提了,或许提前了好几年,但是,奥威尔的第二封信传达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他相信自己并未成功;他意识到自己的相对贫困;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憎恨“那头污秽文明用语猥的肥母猪威尔克斯太太”
如此欢乐一文长达15000字,是奥威尔字斟句酌写成的,它揭露了教育的弊端,类似于尼古拉斯尼科尔斯一书中发生在多思博伊大厅里的情景,也类似于塞缪尔巴特勒的众生之路。事实上,在阅读如此欢乐时,一个人常常会想起巴特勒对中小学生的忠告:不要张望别的同学,坐在教室的后排,趴在课本上半睡半醒,假如不牢记这些忠告的话,一个人在长大后的许多年里会成为一个指手画脚、动辄训人的人。奥威尔对威尔克斯夫妇的指责许许多多、五花八门,但是,分门别类起来,或许只有6个方面:残酷(文章的开头就叙述了威尔克斯先生用马鞭子抽打埃里克的事情);势利;再三强调埃里克被施舍的地位;学校环境脏兮兮的,伙食差,居住条件恶劣;教学水平低下;学籍档案记录是由一个可怕的、飞扬跋扈的、反复无常的、失去自我控制的人把持住的。
在如此欢乐一文中,作者描述了一再出现的孩子的恐惧心理、对悲惨童年生活的想法以及生活在由顽固不化、随心所欲的人主宰的噩梦里,但是,没有哪一条这样简略的描写是十分公正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对公开事件的描述表达出来的。威尔克斯先生对埃里克的鞭打十分残暴,打到半当中,马鞭的把柄断了。奥威尔当时就号啕大哭。疼痛、哭喊、悔恨,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在孩子身上不应该有的深深的悲哀和一种难以表达的情绪:一种孤独感、一种无助感、一种不仅被封闭在敌对的世界里,也被封闭在好坏不分的世界里的感觉,在这样的世界里,我根本不可能去遵守什么规则”这也是一个非常势利的世界,有钱人家的孩子明显受到关爱(“我怀疑,‘黑人’是否禁闭过其父年收入大大超过2000英镑的孩子”),而收费减半的埃里克则经常被剥夺上课的权力以便让校方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你的家长负担不起”),而且,校方常常警告他,倘若不给他奖学金,命运会怎样(“一个办公室打杂的小孩年收入只不过是40英镑而已”)。生活状况极其糟糕:用陈年的粮食熬出来的粥沾在青灰色碗边;在脏水潭里游泳;在臭气冲天的卫生间里洗漱。奥威尔一直认为,他一想到圣西普里安学校,就立刻会“倒抽一口冷气、嗅到恶心的气味——一种混合着袜子上的脚汗气、毛巾上的酸味、走廊上排泄物的臭气、刀叉上的馊味、炖羊肉冒出来的文明用语味等气味,以及开关厕所间大门的乒乓声和宿舍里水壶的鸣叫声”至于威尔克斯夫妇及其手下人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背诵,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拿奖学金的考试。学校的主宰是威尔克斯太太,一个偏袒的、无时无刻不在训人的、阴险的、恶毒的、侵犯他人的女人,奥威尔背负着“内疚的忠诚”作对付她的最后一招。
如此欢乐中有一、两段表明了作者要努力平衡一下对圣西普里安学校的看法。“没有一个人在回顾自己童年岁月时会实事求是地说没有一点儿欢乐,”奥威尔评论道。除了几次去海滩远足外,留在20岁以前的奥威尔心中的“好”记忆是与动物在一起的时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书籍。他记得,他与康诺利一起竟然在威尔克斯太太私人藏书室里发现了名利场。奥威尔甚至还承认,他喜欢学校的两名教工,并与他们交往。这两人是巴彻勒先生(名字叫诺尔斯)和西尔勒斯先生(名字叫布朗):后者教地理和绘画,也组织郊游,曾经在自己的房间里拿出一把梨形的镀金左轮手枪给埃里克看。但是,令人不安的是,他对圣西普里安学校的看法在整体上是否定的,得出的结论是“记忆中的大部分都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怀有一种深深的、无法改变的感觉。“我穷;我弱;我不受欢迎;我长期咳嗽不止;我胆小怕事;我浑身散发臭气。”5年的圣西普里安学校生活加强了奥威尔的一个信念,这个信念使他的童年生活抹上一层颜色“所以,我不是好学生,我在浪费时间,糟蹋自己的才能,我举止顽劣、愚蠢、可恶,而且忘恩负义”
即使我们考虑到奥威尔由于过分敏感而做出的种种挑剔,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许多著名的前圣西普里安学校的学生——康诺利、加文马克斯韦尔、高尔夫球运动员亨利朗赫斯特——都发表了他们回忆中的威尔克斯夫妇,没有一个人像奥威尔那样仇恨他们俩。那么,对于奥威尔的话,我们到底能相信多少呢?我们应该记在心中的是,一般说来,聪颖、敏感的孩子对于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情比起同班同学来感受会更加深刻,因为绝大多数人只顾及和忙于手头上要做的事情。早期的传记作家写到,威尔克斯太太对于年少的埃里克有着自己的鲜明观点:她回忆说,他身上没有热情。威尔克斯太太的儿子与埃里克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他回忆说,文明用语妈“非常重视”这个萎靡的忘恩负义之徒。这像是为各自党派投票竞选而发表的言论,但是,搜集好几位前圣西普里安学校的学生所撰写的回忆文章,都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反驳奥威尔的话。威尔克斯夫人绝不是一个文明用语狂,相反,她是一个有点害羞的从不侵犯他人的人。她或许有点势利,但是,这是当时学校中流行的弊病。为了增加来自显赫家庭的学生,威尔克斯夫妇这么做只是代表他们那个阶层人士的普遍行为。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因为缴纳半费而被公开或私下中止学业。至于说到学校条件差,那是因为埃里克在校的一半时间是处于战争时期,故而食品短缺,要以高价才能买到好东西。无数的回忆文章说,学校伙食是惊人的单调,差不多都是糟糕透顶。至于学校的教学水平,从期终考试由校外的同行实施这一点来看,已经是不言自明,能够说明问题了。关于威尔克斯太太,有几个学生(后来回忆)抱怨她偏心和刹那间的脾气;而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她是一个能激励人的人,她的知识、她的热情、她的英文功底不会输给一位大学教师。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仍... -->>
假期里,埃里克与普罗斯泼一起度过大部分时光,比如,做“化学实验”有一次,他们俩动手制造威士忌,结果引起爆炸,惊醒一位睡觉的厨子,招来一顿臭骂。还有一位13岁的女学生与他们共同阅读文学著作,他们特别喜欢作家e。内斯比特的作品。埃里克在看书时,甚至利用他阿姨与费边社的关系竟能搞到茶来喝。他的强烈愿望就是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模仿莎士比亚,写了几个剧本,其中一个叫男子和少女,显然是派生于莎翁的暴风雨(剧中一个名叫米尔兰多的男巫师成了主角)。大约一年以后,埃里克把这个自创的剧本保留在一本旧笔记簿内,贴上的标签是“杰作2”做化学实验、烤刺猬、写剧本、把台词大声地读给默不作声的女学生听,所有这一切都给埃里克带来了释放和轻松。可是,通观奥威尔的全部著作,有时候,人们会像斯莫尔威德先生所著的荒屋中的人物一样怀疑,奥威尔是否有过童年时期。正如一位研究奥威尔的学者曾经指出的那样,真是要作一番想像的努力,才能想到奥威尔曾经年轻过。1949年,奥威尔写信给重新联系上的杰辛莎,信中充满了挽歌式的悲情,也谈到了人们对一九八四的反应以及为自己日益衰败的健康而郁郁寡欢的心境。可是,这实在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人到中年,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要直接面对自己的过去。
1914年的金色夏季,奥威尔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实际上,处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与爱德华时代初期的每一位英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数周内都发表过一些言论。安东尼鲍威尔住在文明用语近奥尔德肖特的营房里,他父亲的团部驻扎在那儿。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激烈的、残酷的、真实的东西:长途行军、伤亡情况,年轻的军官们一个月前还在走廊里边换上网球鞋边闲聊,现在却已葬身在佛兰德斯地区了。伊夫林沃的哥哥亚历克记得在布莱克希思观看肯特进行板球比赛时,几个送电报的邮差给每位选手送来了征召入伍的通知。在游上来吸口气中,鲍林清醒地意识到了巨大的战争阴影的迫近“有好几天人们有一种奇怪而窒息的感觉,一种万籁俱静的感觉,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仿佛整个大英帝国都在屏息静听。”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在另外一次世界大战前很久,奥威尔在祖国,向右还是向左一文中记叙了他记住的这个时期的三件主要事情:7月底,报纸上出现了一幅德国皇帝凯泽的漫画;亨利的马车车夫在街上号啕大哭,因为他的马被征用了;成群结队的年轻人穿着当时最时髦的服装——高领衫、紧腿裤、常礼帽——争抢着绿色的晚报,一批一批地来到火车站,登车离开伦敦。“一天下午,一个报童抱着一捆报纸奔至商业大街,旋即,人们奔回自家的门廊,朝大街对面喊道,‘我们进来了!我们进来了!’”
奥威尔可能没有亲眼目睹这桩独特的事件,但似乎很清楚,他看见了类似的事情,战争的爆发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阿弗丽尔的记忆与她兄弟的相一致,她曾经想像过,战争爆发之日,她兄弟就会回家,坐在妈妈床前,用“一种大人的腔调”与妈妈交谈,而6岁的小妹妹为他编织了一条彩色的围巾。战争爆发后不久,奥威尔受到征兵运动的鼓舞,写了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觉醒吧!英国的小伙子们。很可能是在某一天,文明用语夫人把这首诗送至当地的亨利和南牛津郡标准报报社,该报在10月初刊登了它。
啊!给我狮子般的力量
狐狸般的智慧
我就能扑向德国鬼子
打得他们灵魂出窍
诗的高潮是另外两行句子,号召小伙子们立刻应征入伍(如果祖国需要,你却一次次推掉/那你无疑是个胆小鬼了)。奥威尔的这首诗在圣西普里安学校大受欢迎,威尔克斯太太在全校学生集会上大声朗诵它。
这是对一个男孩学校生活的生动描写:校长夫妇的赞许;有点得意洋洋的小男孩;沉默的敬佩。要是威尔克斯夫妇能够预见到,在他们表扬诗作者的想像力时,全场爆发出来的响亮的欢呼声,那么,他们对此事也许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没有记录下来埃里克对在圣西普里安学校度过5年的时间有何想法。后来,作为成年人的他认为,该校最应该受到谴责的是屈从于书本与考试的教育体系。没有一个人确切地知道,奥威尔是在什么时候写成散文如此欢乐(在英国,此文一直到1968年威尔克斯太太去世后才发表,目的是为了不要引起文字诽谤的诉讼),但是,早在1938年,奥威尔写给他在圣西普里安学校的同学西里尔康诺利的两封信中已经暗示这篇文章的起源。其时,康诺利正在撰写诺言的敌人,其中包含了他与威尔克斯夫妇相处时的一些往事,为此竟意外地发现了同学之间的信件。“你说你发现了我以前写的几封信,对此,我喜忧参半,”奥威尔写道。“我真不知道你会怎么写圣西普里安学校的事情,对我而言,那是一场恐怖的梦魇,有时候,我在想,我现在仍然能咂摸到那儿的稀饭味道”同年晚些时候,奥威尔又写了另外一封信,信中分析了他们俩在校时各自的立足点——奥威尔认为,康诺利“在各个方面都比自己更加成功”;另一方面,奥威尔自身的定位“是较为复杂的,实际上,受这样一个事实支配,那就是,我比周围的大多数人穷得多”——同时也回忆了他们两人对文学怀有的同样热情:黎明时分,两人争抢h。g。韦尔斯的书,当埃里克发现一本康普顿麦肯瑟的具有煽动性的凶街时,争吵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虽然这封信的书写日期往前提了,或许提前了好几年,但是,奥威尔的第二封信传达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他相信自己并未成功;他意识到自己的相对贫困;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憎恨“那头污秽文明用语猥的肥母猪威尔克斯太太”
如此欢乐一文长达15000字,是奥威尔字斟句酌写成的,它揭露了教育的弊端,类似于尼古拉斯尼科尔斯一书中发生在多思博伊大厅里的情景,也类似于塞缪尔巴特勒的众生之路。事实上,在阅读如此欢乐时,一个人常常会想起巴特勒对中小学生的忠告:不要张望别的同学,坐在教室的后排,趴在课本上半睡半醒,假如不牢记这些忠告的话,一个人在长大后的许多年里会成为一个指手画脚、动辄训人的人。奥威尔对威尔克斯夫妇的指责许许多多、五花八门,但是,分门别类起来,或许只有6个方面:残酷(文章的开头就叙述了威尔克斯先生用马鞭子抽打埃里克的事情);势利;再三强调埃里克被施舍的地位;学校环境脏兮兮的,伙食差,居住条件恶劣;教学水平低下;学籍档案记录是由一个可怕的、飞扬跋扈的、反复无常的、失去自我控制的人把持住的。
在如此欢乐一文中,作者描述了一再出现的孩子的恐惧心理、对悲惨童年生活的想法以及生活在由顽固不化、随心所欲的人主宰的噩梦里,但是,没有哪一条这样简略的描写是十分公正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对公开事件的描述表达出来的。威尔克斯先生对埃里克的鞭打十分残暴,打到半当中,马鞭的把柄断了。奥威尔当时就号啕大哭。疼痛、哭喊、悔恨,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在孩子身上不应该有的深深的悲哀和一种难以表达的情绪:一种孤独感、一种无助感、一种不仅被封闭在敌对的世界里,也被封闭在好坏不分的世界里的感觉,在这样的世界里,我根本不可能去遵守什么规则”这也是一个非常势利的世界,有钱人家的孩子明显受到关爱(“我怀疑,‘黑人’是否禁闭过其父年收入大大超过2000英镑的孩子”),而收费减半的埃里克则经常被剥夺上课的权力以便让校方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你的家长负担不起”),而且,校方常常警告他,倘若不给他奖学金,命运会怎样(“一个办公室打杂的小孩年收入只不过是40英镑而已”)。生活状况极其糟糕:用陈年的粮食熬出来的粥沾在青灰色碗边;在脏水潭里游泳;在臭气冲天的卫生间里洗漱。奥威尔一直认为,他一想到圣西普里安学校,就立刻会“倒抽一口冷气、嗅到恶心的气味——一种混合着袜子上的脚汗气、毛巾上的酸味、走廊上排泄物的臭气、刀叉上的馊味、炖羊肉冒出来的文明用语味等气味,以及开关厕所间大门的乒乓声和宿舍里水壶的鸣叫声”至于威尔克斯夫妇及其手下人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背诵,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拿奖学金的考试。学校的主宰是威尔克斯太太,一个偏袒的、无时无刻不在训人的、阴险的、恶毒的、侵犯他人的女人,奥威尔背负着“内疚的忠诚”作对付她的最后一招。
如此欢乐中有一、两段表明了作者要努力平衡一下对圣西普里安学校的看法。“没有一个人在回顾自己童年岁月时会实事求是地说没有一点儿欢乐,”奥威尔评论道。除了几次去海滩远足外,留在20岁以前的奥威尔心中的“好”记忆是与动物在一起的时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书籍。他记得,他与康诺利一起竟然在威尔克斯太太私人藏书室里发现了名利场。奥威尔甚至还承认,他喜欢学校的两名教工,并与他们交往。这两人是巴彻勒先生(名字叫诺尔斯)和西尔勒斯先生(名字叫布朗):后者教地理和绘画,也组织郊游,曾经在自己的房间里拿出一把梨形的镀金左轮手枪给埃里克看。但是,令人不安的是,他对圣西普里安学校的看法在整体上是否定的,得出的结论是“记忆中的大部分都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怀有一种深深的、无法改变的感觉。“我穷;我弱;我不受欢迎;我长期咳嗽不止;我胆小怕事;我浑身散发臭气。”5年的圣西普里安学校生活加强了奥威尔的一个信念,这个信念使他的童年生活抹上一层颜色“所以,我不是好学生,我在浪费时间,糟蹋自己的才能,我举止顽劣、愚蠢、可恶,而且忘恩负义”
即使我们考虑到奥威尔由于过分敏感而做出的种种挑剔,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许多著名的前圣西普里安学校的学生——康诺利、加文马克斯韦尔、高尔夫球运动员亨利朗赫斯特——都发表了他们回忆中的威尔克斯夫妇,没有一个人像奥威尔那样仇恨他们俩。那么,对于奥威尔的话,我们到底能相信多少呢?我们应该记在心中的是,一般说来,聪颖、敏感的孩子对于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情比起同班同学来感受会更加深刻,因为绝大多数人只顾及和忙于手头上要做的事情。早期的传记作家写到,威尔克斯太太对于年少的埃里克有着自己的鲜明观点:她回忆说,他身上没有热情。威尔克斯太太的儿子与埃里克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他回忆说,文明用语妈“非常重视”这个萎靡的忘恩负义之徒。这像是为各自党派投票竞选而发表的言论,但是,搜集好几位前圣西普里安学校的学生所撰写的回忆文章,都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反驳奥威尔的话。威尔克斯夫人绝不是一个文明用语狂,相反,她是一个有点害羞的从不侵犯他人的人。她或许有点势利,但是,这是当时学校中流行的弊病。为了增加来自显赫家庭的学生,威尔克斯夫妇这么做只是代表他们那个阶层人士的普遍行为。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因为缴纳半费而被公开或私下中止学业。至于说到学校条件差,那是因为埃里克在校的一半时间是处于战争时期,故而食品短缺,要以高价才能买到好东西。无数的回忆文章说,学校伙食是惊人的单调,差不多都是糟糕透顶。至于学校的教学水平,从期终考试由校外的同行实施这一点来看,已经是不言自明,能够说明问题了。关于威尔克斯太太,有几个学生(后来回忆)抱怨她偏心和刹那间的脾气;而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她是一个能激励人的人,她的知识、她的热情、她的英文功底不会输给一位大学教师。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