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都市野夫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硝烟,只是从现代传媒以技术切割方式传送的战争消息,因为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双重疏远,早已失去了众多可以刺激心灵的元素。但军人还是焦虑了。世界并不太平,军人还远远不可能预见消失于社会生活的那一样,这是焦虑;如果中国军人有一天不得已遇上战事,当有怎样的表现,这是焦虑;战争只在天边,中国的军人还在如农家大院有相似气息的营区里平淡呼吸,这也是焦虑。不管如何,军人们的焦虑,因为他们固有的角色和精神特质,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程度上有区别,内容上更具个性。而在普通营区的普通军人,这一点尤为的明显。军人因为平和平淡而找不到体认军人价值的坐标,以及那份向往战场上所耀眼的精神光芒,军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遇到前所未有,难以释怀的困惑,这便是张国领所表达的“平和中的焦虑”
“平和中的焦虑”因为沉浮和摇摆,时常会让军人陷入困惑,直至难以解开一些最基础的命题。哨兵中,张国领听到一个男子的埋怨,说他儿子“去了两年了,不是训练就是站哨,本想让他到部队接受锻炼的,没想到在山沟里站了两年哨,没多大出息。”张国领马上开导这位男子,说只有好哨兵,才会有我们安宁的生活,一个士兵站好哨,是光荣而神圣的,自然也是一种锻炼,更是有出息的表现。在这里,士兵的父亲和张国领没有用“上哨”而是用的“站哨”上,是一个富于动词和指向性的词语,意在于动作;站,是一种静止式的动作,更倾向于一个安详平静的状态。士兵的父亲是由于对军人的不理解,而张国领则因为内心的焦虑所致。这样的焦虑,让他少不了一些迷茫。因而,他对自己的说服失去了自信,不能肯定那士兵的父亲,能真正明白他话中的意思。这样的焦虑,也会蔓延到张国领以及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和平的守望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常常会有军事性的话语跃然而出,用得恰到好处,用出了兵味。也就是说,无论军人走到哪里,只要是军人,那么因军营文化和军人情结所生成的兵味,是无法隐去的。军人在行为上无法进入军事的氛围,只能是以语言作为一种补偿,并试图消解焦虑的攻击。
坚守平民意识,是一种不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理想和立场,充满亲切而感动的人文关怀,回到了文学最为坚实的精神之路。张国领看似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其实不然。面对军人的角色,他始终让自己是普通一兵,至少是在心灵和情感上。走上社会步入民间,以一种方式回到了平民之中。我们不知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但他的这种方式是那样的自然,得以无缝链接。或许,他说得对,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平民,那些外在的东西,只是一件衣裳。我以为,当我们说某位作家有平民意识或平民情结时,实际上这样的“有”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因为,更多的时候,这样的“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性的熏染或由外到内的转化。当下的文学,在呼唤平民意识的粉墨登场,只因为没有才要注入。只要是注入,无论是自愿还是迫于压力,更多的时候,只会飘忽在目光中,杂揉进文字里。但张国领不是这样,他不敢不愿更无法驱赶或剿杀他的平民基因。这样的好处是,他没有办法也不习惯让自己站在一高处俯瞰老百姓,他也生不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怜悯慈善之心,更不需要真诚但刻意地走进弱势群体,甚至没有愿意充当小人物的代言人的想法。他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普通的丈夫和父亲,更是乡村大家庭中最不忘本的一员。走出家门,走出营区,他又总是自觉而诚实地成为街头巷尾的普通人,可以和外来务工人员说笑打闹。他与普通人的区别只在于,比身边心中的普通人多了一种表达的途径。他已分不清生活与写作的界限,生活走到了他的笔下,写作成为生活的一个细节。他分不清自我诉说和替他人代言的差别,写的是自己,呈现的却是他人,看是在为他人言说,却还是叙述自己。
在一定意义上,张国领的写作是绝对化或纯粹性的平民意识写作。这样的定位,也许值得商榷。但和平的守望中所蕴含的平民意识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成为另一种重量,已是事实。
故乡,是军人永远的心灵家园,也是军中文人绕不开或不忍忽略的写作资源。张国领也不例外。不过,无论是在记忆中重返故乡还是让双脚踏上乡土,张国领的情感总是酸楚而忧伤的。痛感,成为他的情感基调。当他身居京城,被钢筋水泥等纯物质包围之时,思念起家乡的河,似乎应该有梦入桃花源之感。可是,张国领做不到。故乡的河,是让他的灵魂以及肉身回到了故乡。但这些河,过去留给他的是畏惧,后来又是可怕,最后是无尽的失落。张国领没有太多的乐趣记忆和欢愉亲切,弥漫其中的多为伤感和揪心。他并没有真正走出故乡,更没有走离乡亲们,因而他心中装着的是乡村和乡亲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还有对乡村和乡亲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为之的某些行为扼腕苦叹。这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佯装姿态,全然从他心灵中自然流出。
作为一名军人,张国领关注营区和兵们,但也用心聆听民间的声音。军人,本就处在营区、家庭和社会的三重空间里,只不过张国领的心更为敏感一些,更为柔软一些。在和平的守望中有不多的篇什都是有关家庭和社会的,但最让我看重的是雪中的心情。这是张国领从文学回到生活,回到他所在意的民间最到位的作品。洁白的雪,有种纯净纯美的意境。张国领像许多诗人一样,曾醉迷于雪的美妙和神韵。为了赞美雪,他用尽了世上一切可以用的词语。刚当兵时,也将巡逻时留在身后雪地上的脚印化作了神性的诗行。可是因为妻子,因为许多和妻子一样的环卫工人,在某一天晚上,他突然恨起雪来。漫天飞舞,难得一见的奇幻雪景,还给妻子的是连续十五个小时的高强度清扫工作。因为对妻子的爱,张国领不由自主地与雪化友为敌。是的,张国领没有提到对妻子的爱有多真多醇多深,但对于雪的情感的急转而下,胜过了有关爱的所有语言和行动的表白。更值得称道的是,张国领没有徘徊在小我和小爱的私家花园里。因为妻子,他想到了和妻子一样的环卫工人。雪,是美的,也的确给许多人带来了美感和快意,但同时又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伤害。说到底,张国领并非厌恶雪,而是与平民连体连心的灵魂,在雪的映照下,闪耀了生命中的光芒。与雪,其实没有关系。所以,才有了张国领对民间群体的同呼吸心贴心的相处,并将这种平民意识在作品中不断地张扬,不惜气力,不吝情感。因为真诚,因为灵魂的拥抱,我们在和平的守望中温暖起来。
张国领是大机关的一位上校,不是基层的官兵,但他的灵魂一直深深地扎根于普通的营区和平常的兵们。他是一位军人,可他无法祛除肉身中的平民灵魂和文化血液,有所谓轻盈的飞翔。这就注定他会走出小我的樊篱,进入大我的殿堂,在自我言说中,向众人倾诉。和平的守望,是张国领创作的新标高,但又是未来之路的起点。我们期待守望中的张国领,以他的肉身和作品之重,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暖。
(和平的守望,张国领著,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年12月)
北乔,1968年生于江苏东台三仓乡。先后毕业于武警上海指挥学校内卫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初开始创作,心写小说散文,眼观作家作品。在红岩、芙蓉、解放军文艺和当代作家评论等发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200余万字,有30多篇作品被选载或入选各类文集。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当兵、长篇散文营区词语、文学评论集103后花园等6部。作品曾获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先后6次获武警文艺奖。
的硝烟,只是从现代传媒以技术切割方式传送的战争消息,因为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双重疏远,早已失去了众多可以刺激心灵的元素。但军人还是焦虑了。世界并不太平,军人还远远不可能预见消失于社会生活的那一样,这是焦虑;如果中国军人有一天不得已遇上战事,当有怎样的表现,这是焦虑;战争只在天边,中国的军人还在如农家大院有相似气息的营区里平淡呼吸,这也是焦虑。不管如何,军人们的焦虑,因为他们固有的角色和精神特质,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程度上有区别,内容上更具个性。而在普通营区的普通军人,这一点尤为的明显。军人因为平和平淡而找不到体认军人价值的坐标,以及那份向往战场上所耀眼的精神光芒,军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遇到前所未有,难以释怀的困惑,这便是张国领所表达的“平和中的焦虑”
“平和中的焦虑”因为沉浮和摇摆,时常会让军人陷入困惑,直至难以解开一些最基础的命题。哨兵中,张国领听到一个男子的埋怨,说他儿子“去了两年了,不是训练就是站哨,本想让他到部队接受锻炼的,没想到在山沟里站了两年哨,没多大出息。”张国领马上开导这位男子,说只有好哨兵,才会有我们安宁的生活,一个士兵站好哨,是光荣而神圣的,自然也是一种锻炼,更是有出息的表现。在这里,士兵的父亲和张国领没有用“上哨”而是用的“站哨”上,是一个富于动词和指向性的词语,意在于动作;站,是一种静止式的动作,更倾向于一个安详平静的状态。士兵的父亲是由于对军人的不理解,而张国领则因为内心的焦虑所致。这样的焦虑,让他少不了一些迷茫。因而,他对自己的说服失去了自信,不能肯定那士兵的父亲,能真正明白他话中的意思。这样的焦虑,也会蔓延到张国领以及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和平的守望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常常会有军事性的话语跃然而出,用得恰到好处,用出了兵味。也就是说,无论军人走到哪里,只要是军人,那么因军营文化和军人情结所生成的兵味,是无法隐去的。军人在行为上无法进入军事的氛围,只能是以语言作为一种补偿,并试图消解焦虑的攻击。
坚守平民意识,是一种不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理想和立场,充满亲切而感动的人文关怀,回到了文学最为坚实的精神之路。张国领看似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其实不然。面对军人的角色,他始终让自己是普通一兵,至少是在心灵和情感上。走上社会步入民间,以一种方式回到了平民之中。我们不知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但他的这种方式是那样的自然,得以无缝链接。或许,他说得对,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平民,那些外在的东西,只是一件衣裳。我以为,当我们说某位作家有平民意识或平民情结时,实际上这样的“有”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因为,更多的时候,这样的“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性的熏染或由外到内的转化。当下的文学,在呼唤平民意识的粉墨登场,只因为没有才要注入。只要是注入,无论是自愿还是迫于压力,更多的时候,只会飘忽在目光中,杂揉进文字里。但张国领不是这样,他不敢不愿更无法驱赶或剿杀他的平民基因。这样的好处是,他没有办法也不习惯让自己站在一高处俯瞰老百姓,他也生不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怜悯慈善之心,更不需要真诚但刻意地走进弱势群体,甚至没有愿意充当小人物的代言人的想法。他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普通的丈夫和父亲,更是乡村大家庭中最不忘本的一员。走出家门,走出营区,他又总是自觉而诚实地成为街头巷尾的普通人,可以和外来务工人员说笑打闹。他与普通人的区别只在于,比身边心中的普通人多了一种表达的途径。他已分不清生活与写作的界限,生活走到了他的笔下,写作成为生活的一个细节。他分不清自我诉说和替他人代言的差别,写的是自己,呈现的却是他人,看是在为他人言说,却还是叙述自己。
在一定意义上,张国领的写作是绝对化或纯粹性的平民意识写作。这样的定位,也许值得商榷。但和平的守望中所蕴含的平民意识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成为另一种重量,已是事实。
故乡,是军人永远的心灵家园,也是军中文人绕不开或不忍忽略的写作资源。张国领也不例外。不过,无论是在记忆中重返故乡还是让双脚踏上乡土,张国领的情感总是酸楚而忧伤的。痛感,成为他的情感基调。当他身居京城,被钢筋水泥等纯物质包围之时,思念起家乡的河,似乎应该有梦入桃花源之感。可是,张国领做不到。故乡的河,是让他的灵魂以及肉身回到了故乡。但这些河,过去留给他的是畏惧,后来又是可怕,最后是无尽的失落。张国领没有太多的乐趣记忆和欢愉亲切,弥漫其中的多为伤感和揪心。他并没有真正走出故乡,更没有走离乡亲们,因而他心中装着的是乡村和乡亲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还有对乡村和乡亲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为之的某些行为扼腕苦叹。这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佯装姿态,全然从他心灵中自然流出。
作为一名军人,张国领关注营区和兵们,但也用心聆听民间的声音。军人,本就处在营区、家庭和社会的三重空间里,只不过张国领的心更为敏感一些,更为柔软一些。在和平的守望中有不多的篇什都是有关家庭和社会的,但最让我看重的是雪中的心情。这是张国领从文学回到生活,回到他所在意的民间最到位的作品。洁白的雪,有种纯净纯美的意境。张国领像许多诗人一样,曾醉迷于雪的美妙和神韵。为了赞美雪,他用尽了世上一切可以用的词语。刚当兵时,也将巡逻时留在身后雪地上的脚印化作了神性的诗行。可是因为妻子,因为许多和妻子一样的环卫工人,在某一天晚上,他突然恨起雪来。漫天飞舞,难得一见的奇幻雪景,还给妻子的是连续十五个小时的高强度清扫工作。因为对妻子的爱,张国领不由自主地与雪化友为敌。是的,张国领没有提到对妻子的爱有多真多醇多深,但对于雪的情感的急转而下,胜过了有关爱的所有语言和行动的表白。更值得称道的是,张国领没有徘徊在小我和小爱的私家花园里。因为妻子,他想到了和妻子一样的环卫工人。雪,是美的,也的确给许多人带来了美感和快意,但同时又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伤害。说到底,张国领并非厌恶雪,而是与平民连体连心的灵魂,在雪的映照下,闪耀了生命中的光芒。与雪,其实没有关系。所以,才有了张国领对民间群体的同呼吸心贴心的相处,并将这种平民意识在作品中不断地张扬,不惜气力,不吝情感。因为真诚,因为灵魂的拥抱,我们在和平的守望中温暖起来。
张国领是大机关的一位上校,不是基层的官兵,但他的灵魂一直深深地扎根于普通的营区和平常的兵们。他是一位军人,可他无法祛除肉身中的平民灵魂和文化血液,有所谓轻盈的飞翔。这就注定他会走出小我的樊篱,进入大我的殿堂,在自我言说中,向众人倾诉。和平的守望,是张国领创作的新标高,但又是未来之路的起点。我们期待守望中的张国领,以他的肉身和作品之重,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暖。
(和平的守望,张国领著,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年12月)
北乔,1968年生于江苏东台三仓乡。先后毕业于武警上海指挥学校内卫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初开始创作,心写小说散文,眼观作家作品。在红岩、芙蓉、解放军文艺和当代作家评论等发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200余万字,有30多篇作品被选载或入选各类文集。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当兵、长篇散文营区词语、文学评论集103后花园等6部。作品曾获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先后6次获武警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