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国本篇 (1/2)
59文学 www.59wx.cc,从陈桥到崖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这样就导致了两个后果:1国家再没新的调控举措,任由国事随遇而安,官员们随国同安,由此流传下千古艳羡的盛世传说。(凤舞文学网)2皇帝病倒,臣子顶上。总得有人管理国家吧?一大批名臣冒了出来,这种既照顾好皇帝、又管理好国家的行为,让所有朝代臣子们钦佩,造就他们不灭的英名传奇。可也有局限。试想既是贤臣,就得跟着皇帝走。皇帝病了,也不能自作主张。于是仁宗朝就变得平湖秋水,平沙落雁,一切遵循旧制,以平为主了。
在以前的叙述里,仁宗朝给我们的印象是对外失败,不断的妥协。对内墨守成规,得过且过。尤其宋仁宗本人太宽容、太软弱了,他纵容得自己臣子都敢当面无礼。这样的皇帝当得实在太失败。可为什么大宋变得这样繁华兴旺了呢?这是怎么搞的?
其中道理,可参照历史上和宋仁宗截然相反的著名皇帝如汉武帝。这是位真正的大人物了,对内对外一律铁腕政策,不管国内豪强还是塞外匈奴,只要惹了他,没不倒霉的。让千年后的汉人都为之自豪!但稍等,去看当时民间生活及国家成色。连年战争,威加天下,汉武帝本人强如天神之后,汉朝百姓们的生活。
不用我说,看他自己的《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这是条无可奈何的真理!无论出于什么样目的,不管战争打胜了还是输惨了,对国力、民生的消耗都是惊人的。就算以“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也承受不住没完没了的征伐。还有:这道《罪己诏》不仅是对战争的总结,更是对内政的忏悔!他以强权统治国内,用各种办法把民间钱收归国有,支持他去做那些千秋伟业。这些事情加在一起。除匈奴被他赶得远远的之外,汉朝人己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彻底贫穷了!
在这种对照下,看着开封城里的繁华,才能映射出宋仁宗的智慧。相对于汉武之强硬,来体验宋仁的“柔弱”他是怎样在外族欺侮、内臣无礼的境地下,把国家治理得这样文明昌盛的呢?
宋仁宗一直默默隐藏在幕后,他的臣子们不管是怎样的性格,都可畅所欲言。没生命危险的为国家作事。
请问这种施政手法,是不是很高妙呢?而他的臣子们也都对他百分百忠心,从没人想过背叛他!你说奇不奇怪?他本是最理想的被篡位者啊!
抛开这些都不讲,只说他的仁慈和这一朝的繁盛,就是对大宋子民们的最好恩赐!
6月16日,放宫女214人出宫。7月14日,“十阁”中最骄纵的刘氏、黄氏被赶出皇宫,出家先为道,后为尼。15日。放宫女236人出宫。
9月16日,广南西路提点刑狱使李师中上奏:邕州知州萧注欲伐交趾、宜州知州张师正欲取安化军,臣恐交趾人会闻之生恐,非我大宋之福。请朝廷严加约束萧注等勿生事端。朝廷从之。
11月9日,赵光义之孙、赵祯的堂弟汝南郡王赵允让(其亲生儿子赵曙即下一任的大宋皇帝宋英宗)去世,追封濮王。5年多之后,已登基为帝的赵曙就将命群臣议论生父赵允让的名分地位。史称“濮议之争”
嘉祐5年(1060)5月,董氏再度生下赵祯第11女。但全天下盼星星盼月亮的太子却总也生不出来…
7月12日,欧阳修、宋祁等主编的24正史之一的《新唐书》250卷编成。来向大宋建国100周年献礼?
嘉祐6年(1061)5月29日。大契丹东京留守、陈王萧阿剌来朝,痛陈利弊,引起耶律洪基不悦。北院枢密使萧革趁机进谗,萧阿剌无罪遭诛。人皆冤之。后世评论:如萧阿剌不死,便不会有皇太叔耶律重元、魏王耶律乙辛之祸。
8月10日,命三馆、秘阁校对后世被列为24正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有残缺遗漏者尽量补全。可见由于李延寿作《南史》《北史》使得有关南北朝的史书在唐时编撰,至北宋时便已有残缺。
闰8月20日,富弼因母丧丁忧之后,力辞宰相之位。于是仁宗朝的上层建筑作出了最后一次调整:宰相:韩琦、曾公亮;参知政事:欧阳修、孙抃;枢密使:张昪;枢密副使:包拯、胡宿。当然还有一人也需重点介绍:调回京城的司马光担任了一非常绝妙的职务:修起居注(不久前还刚被任命为知谏院的谏官)这是比馆阁学士们更能接近皇帝的差使。每天工作就是给皇帝写日记,他可最大限度了解皇帝每一个举动。这样,他就能第一时间掌握到皇帝的心理动态,知道在什么时间跟皇帝说什么话。
26日,这一天是仁宗的悲伤日。出生仅61天的皇十三女死了。这就像天地神灵跟宋仁宗开的大玩笑!
他想儿子,为生出儿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同时也有了效果。短短2年多,后宫接连生出了5个…女儿!这简直让人欲哭无泪,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吧?哪怕有一个是儿子都好!皇宫内院都特意建了座潜龙宫给未来的太子住了。可为什么老天就是不开眼!
关于这一点,实在应给仁宗皇帝正名。这不是他无能,实在是他敌不过整个汉民族的集体命运。中原陆沉,神州板荡,全民族沦陷于异族。试问这样的结局都跟仁宗有没有亲生儿子有关!他的生育问题,难道只取决于自身某些器官的健全?
不!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尽管最难受的人肯定是他自己…
27日,司马光就挑在皇帝心灵极其薄脆的时刻,写了道新奏章。他没像范镇、包拯、唐介那样简单粗暴地要求立皇太子,而是说臣不敢奢望陛下立即就立东宫太子,只恳请您在宗室内选一聪明仁孝的好孩子,先收为养子,好好培养。让天下民心官场暂定。等他日皇太子出生,这位养子就可退归藩邸。只当是为国家培养了位好臣子。何乐而不为?
当天,仁宗皇帝拿着奏章看了好久,面无表情,仿佛仍和往常一样,继续沉默,躲进自己悲哀的心情里,谁也不理。但突然他说话了“难道非得选宗室子弟入嗣吗”没等司马光回答,他又喃喃自语“这是忠臣之言啊!一般人是不敢提的”
“臣提出此议,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司马光如是说。他平静地顺着皇上的话。把中心议题悄悄往实施上推。>
( )这样就导致了两个后果:1国家再没新的调控举措,任由国事随遇而安,官员们随国同安,由此流传下千古艳羡的盛世传说。(凤舞文学网)2皇帝病倒,臣子顶上。总得有人管理国家吧?一大批名臣冒了出来,这种既照顾好皇帝、又管理好国家的行为,让所有朝代臣子们钦佩,造就他们不灭的英名传奇。可也有局限。试想既是贤臣,就得跟着皇帝走。皇帝病了,也不能自作主张。于是仁宗朝就变得平湖秋水,平沙落雁,一切遵循旧制,以平为主了。
在以前的叙述里,仁宗朝给我们的印象是对外失败,不断的妥协。对内墨守成规,得过且过。尤其宋仁宗本人太宽容、太软弱了,他纵容得自己臣子都敢当面无礼。这样的皇帝当得实在太失败。可为什么大宋变得这样繁华兴旺了呢?这是怎么搞的?
其中道理,可参照历史上和宋仁宗截然相反的著名皇帝如汉武帝。这是位真正的大人物了,对内对外一律铁腕政策,不管国内豪强还是塞外匈奴,只要惹了他,没不倒霉的。让千年后的汉人都为之自豪!但稍等,去看当时民间生活及国家成色。连年战争,威加天下,汉武帝本人强如天神之后,汉朝百姓们的生活。
不用我说,看他自己的《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这是条无可奈何的真理!无论出于什么样目的,不管战争打胜了还是输惨了,对国力、民生的消耗都是惊人的。就算以“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也承受不住没完没了的征伐。还有:这道《罪己诏》不仅是对战争的总结,更是对内政的忏悔!他以强权统治国内,用各种办法把民间钱收归国有,支持他去做那些千秋伟业。这些事情加在一起。除匈奴被他赶得远远的之外,汉朝人己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彻底贫穷了!
在这种对照下,看着开封城里的繁华,才能映射出宋仁宗的智慧。相对于汉武之强硬,来体验宋仁的“柔弱”他是怎样在外族欺侮、内臣无礼的境地下,把国家治理得这样文明昌盛的呢?
宋仁宗一直默默隐藏在幕后,他的臣子们不管是怎样的性格,都可畅所欲言。没生命危险的为国家作事。
请问这种施政手法,是不是很高妙呢?而他的臣子们也都对他百分百忠心,从没人想过背叛他!你说奇不奇怪?他本是最理想的被篡位者啊!
抛开这些都不讲,只说他的仁慈和这一朝的繁盛,就是对大宋子民们的最好恩赐!
6月16日,放宫女214人出宫。7月14日,“十阁”中最骄纵的刘氏、黄氏被赶出皇宫,出家先为道,后为尼。15日。放宫女236人出宫。
9月16日,广南西路提点刑狱使李师中上奏:邕州知州萧注欲伐交趾、宜州知州张师正欲取安化军,臣恐交趾人会闻之生恐,非我大宋之福。请朝廷严加约束萧注等勿生事端。朝廷从之。
11月9日,赵光义之孙、赵祯的堂弟汝南郡王赵允让(其亲生儿子赵曙即下一任的大宋皇帝宋英宗)去世,追封濮王。5年多之后,已登基为帝的赵曙就将命群臣议论生父赵允让的名分地位。史称“濮议之争”
嘉祐5年(1060)5月,董氏再度生下赵祯第11女。但全天下盼星星盼月亮的太子却总也生不出来…
7月12日,欧阳修、宋祁等主编的24正史之一的《新唐书》250卷编成。来向大宋建国100周年献礼?
嘉祐6年(1061)5月29日。大契丹东京留守、陈王萧阿剌来朝,痛陈利弊,引起耶律洪基不悦。北院枢密使萧革趁机进谗,萧阿剌无罪遭诛。人皆冤之。后世评论:如萧阿剌不死,便不会有皇太叔耶律重元、魏王耶律乙辛之祸。
8月10日,命三馆、秘阁校对后世被列为24正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有残缺遗漏者尽量补全。可见由于李延寿作《南史》《北史》使得有关南北朝的史书在唐时编撰,至北宋时便已有残缺。
闰8月20日,富弼因母丧丁忧之后,力辞宰相之位。于是仁宗朝的上层建筑作出了最后一次调整:宰相:韩琦、曾公亮;参知政事:欧阳修、孙抃;枢密使:张昪;枢密副使:包拯、胡宿。当然还有一人也需重点介绍:调回京城的司马光担任了一非常绝妙的职务:修起居注(不久前还刚被任命为知谏院的谏官)这是比馆阁学士们更能接近皇帝的差使。每天工作就是给皇帝写日记,他可最大限度了解皇帝每一个举动。这样,他就能第一时间掌握到皇帝的心理动态,知道在什么时间跟皇帝说什么话。
26日,这一天是仁宗的悲伤日。出生仅61天的皇十三女死了。这就像天地神灵跟宋仁宗开的大玩笑!
他想儿子,为生出儿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同时也有了效果。短短2年多,后宫接连生出了5个…女儿!这简直让人欲哭无泪,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吧?哪怕有一个是儿子都好!皇宫内院都特意建了座潜龙宫给未来的太子住了。可为什么老天就是不开眼!
关于这一点,实在应给仁宗皇帝正名。这不是他无能,实在是他敌不过整个汉民族的集体命运。中原陆沉,神州板荡,全民族沦陷于异族。试问这样的结局都跟仁宗有没有亲生儿子有关!他的生育问题,难道只取决于自身某些器官的健全?
不!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尽管最难受的人肯定是他自己…
27日,司马光就挑在皇帝心灵极其薄脆的时刻,写了道新奏章。他没像范镇、包拯、唐介那样简单粗暴地要求立皇太子,而是说臣不敢奢望陛下立即就立东宫太子,只恳请您在宗室内选一聪明仁孝的好孩子,先收为养子,好好培养。让天下民心官场暂定。等他日皇太子出生,这位养子就可退归藩邸。只当是为国家培养了位好臣子。何乐而不为?
当天,仁宗皇帝拿着奏章看了好久,面无表情,仿佛仍和往常一样,继续沉默,躲进自己悲哀的心情里,谁也不理。但突然他说话了“难道非得选宗室子弟入嗣吗”没等司马光回答,他又喃喃自语“这是忠臣之言啊!一般人是不敢提的”
“臣提出此议,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司马光如是说。他平静地顺着皇上的话。把中心议题悄悄往实施上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