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河北风云㈨ (1/2)
59文学 www.59wx.cc,普天之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诚预想的没错,姚枢的文章一经刊登,马上引起了士人及百官的热烈讨论。
不过,反对者却比赞成者稍多一些。太行山以西的士人及官员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基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由,不管国家拿出多少钱,总是示弱的表现,部分反对的却是从财政压力上讲。至于河北的士人们则是对当地的土地矛盾与河北长期不稳的局面更有切身的体会,他们则大多持赞成的主张,因为那样可以将战争发生的危险至少降低一半。这当中当然也有不少人纯粹是为了出风头。
“天造草昧,利用建侯。豪杰之士乘时奋兴,以取宝名富贵者抑多矣。虎或鼠化,蛇非龙讳,亦奚以凭藉积累而为言?豪杰髑起,于是拥兵者万焉,建侯者万焉,甲者、戈者、骑者、徒者各万焉,鸠民者、保家者,聚而为盗贼者又各万焉,积粟帛金帛子女以为己有者,断阡陌,占屋宅,跨连州郡以为己奉者,又各万焉”
这是大河以北甚至河南曾经的真实写照。
在此之下,文人在蒙古人的眼中甚至不如寻常百姓苦力,蒙古人不懂得养士,文人们也大多不愿为蒙古人所用,能受重用者唯耶律楚材一人。但是在汉人诸侯们的眼中,文人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而且这种资产相当珍贵,有利于培植实力与增加自己的声望,而且他们也需要文人为他们出谋划策和招揽人心。真定史氏,顺天张柔、济南张荣与东平严实,能有今日之实力,自然都是有识见过人的缘故。
镑诸侯们起于军伍。但都不约而同地养士,其中以东平严实为最,齐鲁大地本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又离河南最近,战乱中文人逃难,严实有心收留,在诸侯当中率先开办府学,他的幕府或者治下有宋子贞、张特立、李昶、刘肃、徐世隆等人,也包括孔子的后人孔元措。大名府冠氏地赵天锡幕府中有商挺。真定史氏有张德辉、杨果等。
丧乱之世,衣冠士人纷纷逃散,但也要寻找一个安身之地,也需要养家糊口,而诸侯们的治下相对安定。于是他们就委身在诸侯们的庇护之下,或为幕府,或为私塾先生。当然也有更多隐而不仕地,比如那些躲在中条书院中的文人们,他们如今虽然矫情,相当一部分人暂时还抹不开面子,没有接受赵诚的起用,但实际上这部分人在舆论上甚至在内心之中始终是站在赵诚一边,他们找不到一个比赵诚还要令他们钦佩的君王了。
如今是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
大秦新闻更是文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因为这份报纸占尽地利之便。又是朝廷自己主办的报纸,所有地政令”事与朝廷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份报纸上透露。其它地方办的报纸就只有跟风议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能在报纸上发表或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朝廷要平均地权了。人人都从大秦新闻上嗅到了腥味。中兴府贺兰书院、陕西长安书院或者河东中条书院地文人们毫不留情地批判诸侯们的擅权,用安禄山、朱温来比拟诸侯。
既然朝廷都放出了风声。诸侯们当然看在眼里,不管同不同意,总得要表示一下看法,各自幕府中的文人们纷纷投稿。这此文人虽然感激诸侯们让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然而他们对诸侯权力过大早就不满,因为这不能不让他们想到汉之邦国唐之藩镇,这分明是逆流。所以舆论的压力在泰安八年的冬季变得更大,严实的幕僚宋子贞就明确地投稿说:“官爵。人主之柄。选法应尽遍吏部。律令。国之纪纲。宜早刊定今州县之官。相传以世。非法赋敛。民穷无告。宜迁转以革其弊。土地。民之所赖以生存。宜令天下百姓耕者有其田。毋论朝廷将有何详策。百姓最贵”
文人们手无缚鸡之力。乱世当中也如草芥。但是他们地力量却不是可以忽略地。因为他们都是一副心忧天下地模样。尤其是朝廷已经做好了武力准备地情况下。虽然对朝廷可能地策略有些不同看法。但是在削藩这一件事上。几乎所有文人看法一致。
朝廷有做出让步地打算。真定史氏当然也是心知肚明。已经到了他们必须做出抉择地时候。真定府。史氏父子搜罗了数份报纸认真地研读。他们也收到了史家女儿从中兴府宫中寄来地家书。
“朝廷这是要我们表态。父亲以为如何?”史天泽问道。
“你怎么看?”史秉直反问道。
“孩儿以为朝廷这是投石问路。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史天泽道。“如今民心皆归朝廷。而士人虽然对平均地权之策有不同看法。但诸侯世家如今人人喊打。孩儿担心朝廷最终采取武力削藩。”
“你的意思是,我史家应上表自解兵权?”
“孩儿并非如此想,只是这地权确实应该平均,朝廷这次掀起舆论,目标只指地权,显然并未是要夺了诸侯所有大权。”史天泽分析道“自古每逢新朝初立,必是授民以田,呛箧薄俺,如今我大秦国也不例外。”
史秉直面色稍缓,点头道:“朝廷若不是夺了兵权,那倒是可以考虑。我史家既然俯首为臣,那么就该遵纪守法,一切权柄尽遍国主,这是为人臣子者地本份。如今已经不是蒙古人那时的大势了。”
史秉直忽然感到心虚,史氏父子地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王者的模样来,一个有勇有谋胸怀大志的君王仿佛正在举着屠刀,正大光明地盯着他们看。士林与百姓地期待与批评,是赵诚的王道,而朝廷大军正在身侧横刀立马。做出随时可以攻击的姿态,那是赵诚地霸道。
“既然朝廷愿意退让一步,那么我史家应该第一个表示拥护。”史天泽咬咬牙道。“孩儿以为不如将家中多余田地分给无地之人,... -->>
赵诚预想的没错,姚枢的文章一经刊登,马上引起了士人及百官的热烈讨论。
不过,反对者却比赞成者稍多一些。太行山以西的士人及官员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基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由,不管国家拿出多少钱,总是示弱的表现,部分反对的却是从财政压力上讲。至于河北的士人们则是对当地的土地矛盾与河北长期不稳的局面更有切身的体会,他们则大多持赞成的主张,因为那样可以将战争发生的危险至少降低一半。这当中当然也有不少人纯粹是为了出风头。
“天造草昧,利用建侯。豪杰之士乘时奋兴,以取宝名富贵者抑多矣。虎或鼠化,蛇非龙讳,亦奚以凭藉积累而为言?豪杰髑起,于是拥兵者万焉,建侯者万焉,甲者、戈者、骑者、徒者各万焉,鸠民者、保家者,聚而为盗贼者又各万焉,积粟帛金帛子女以为己有者,断阡陌,占屋宅,跨连州郡以为己奉者,又各万焉”
这是大河以北甚至河南曾经的真实写照。
在此之下,文人在蒙古人的眼中甚至不如寻常百姓苦力,蒙古人不懂得养士,文人们也大多不愿为蒙古人所用,能受重用者唯耶律楚材一人。但是在汉人诸侯们的眼中,文人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而且这种资产相当珍贵,有利于培植实力与增加自己的声望,而且他们也需要文人为他们出谋划策和招揽人心。真定史氏,顺天张柔、济南张荣与东平严实,能有今日之实力,自然都是有识见过人的缘故。
镑诸侯们起于军伍。但都不约而同地养士,其中以东平严实为最,齐鲁大地本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又离河南最近,战乱中文人逃难,严实有心收留,在诸侯当中率先开办府学,他的幕府或者治下有宋子贞、张特立、李昶、刘肃、徐世隆等人,也包括孔子的后人孔元措。大名府冠氏地赵天锡幕府中有商挺。真定史氏有张德辉、杨果等。
丧乱之世,衣冠士人纷纷逃散,但也要寻找一个安身之地,也需要养家糊口,而诸侯们的治下相对安定。于是他们就委身在诸侯们的庇护之下,或为幕府,或为私塾先生。当然也有更多隐而不仕地,比如那些躲在中条书院中的文人们,他们如今虽然矫情,相当一部分人暂时还抹不开面子,没有接受赵诚的起用,但实际上这部分人在舆论上甚至在内心之中始终是站在赵诚一边,他们找不到一个比赵诚还要令他们钦佩的君王了。
如今是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
大秦新闻更是文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因为这份报纸占尽地利之便。又是朝廷自己主办的报纸,所有地政令”事与朝廷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份报纸上透露。其它地方办的报纸就只有跟风议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能在报纸上发表或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朝廷要平均地权了。人人都从大秦新闻上嗅到了腥味。中兴府贺兰书院、陕西长安书院或者河东中条书院地文人们毫不留情地批判诸侯们的擅权,用安禄山、朱温来比拟诸侯。
既然朝廷都放出了风声。诸侯们当然看在眼里,不管同不同意,总得要表示一下看法,各自幕府中的文人们纷纷投稿。这此文人虽然感激诸侯们让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然而他们对诸侯权力过大早就不满,因为这不能不让他们想到汉之邦国唐之藩镇,这分明是逆流。所以舆论的压力在泰安八年的冬季变得更大,严实的幕僚宋子贞就明确地投稿说:“官爵。人主之柄。选法应尽遍吏部。律令。国之纪纲。宜早刊定今州县之官。相传以世。非法赋敛。民穷无告。宜迁转以革其弊。土地。民之所赖以生存。宜令天下百姓耕者有其田。毋论朝廷将有何详策。百姓最贵”
文人们手无缚鸡之力。乱世当中也如草芥。但是他们地力量却不是可以忽略地。因为他们都是一副心忧天下地模样。尤其是朝廷已经做好了武力准备地情况下。虽然对朝廷可能地策略有些不同看法。但是在削藩这一件事上。几乎所有文人看法一致。
朝廷有做出让步地打算。真定史氏当然也是心知肚明。已经到了他们必须做出抉择地时候。真定府。史氏父子搜罗了数份报纸认真地研读。他们也收到了史家女儿从中兴府宫中寄来地家书。
“朝廷这是要我们表态。父亲以为如何?”史天泽问道。
“你怎么看?”史秉直反问道。
“孩儿以为朝廷这是投石问路。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史天泽道。“如今民心皆归朝廷。而士人虽然对平均地权之策有不同看法。但诸侯世家如今人人喊打。孩儿担心朝廷最终采取武力削藩。”
“你的意思是,我史家应上表自解兵权?”
“孩儿并非如此想,只是这地权确实应该平均,朝廷这次掀起舆论,目标只指地权,显然并未是要夺了诸侯所有大权。”史天泽分析道“自古每逢新朝初立,必是授民以田,呛箧薄俺,如今我大秦国也不例外。”
史秉直面色稍缓,点头道:“朝廷若不是夺了兵权,那倒是可以考虑。我史家既然俯首为臣,那么就该遵纪守法,一切权柄尽遍国主,这是为人臣子者地本份。如今已经不是蒙古人那时的大势了。”
史秉直忽然感到心虚,史氏父子地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王者的模样来,一个有勇有谋胸怀大志的君王仿佛正在举着屠刀,正大光明地盯着他们看。士林与百姓地期待与批评,是赵诚的王道,而朝廷大军正在身侧横刀立马。做出随时可以攻击的姿态,那是赵诚地霸道。
“既然朝廷愿意退让一步,那么我史家应该第一个表示拥护。”史天泽咬咬牙道。“孩儿以为不如将家中多余田地分给无地之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