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新政㈣ (2/2)
59文学 www.59wx.cc,普天之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王、元两位若是愿意归顺于孤,孤愿授其翰林大学士之职。”赵诚道。
刘翼苦笑了一下。半晌才道:“我那两位堂兄弟倒是有些意动,想来他们对在我中兴府所见所闻也有所触动吧?”
“哦,刘京叔与刘文季有些意动?”赵诚脸露喜色。
“刘某以为他们仍对金国心存妄想,又囿于忠良孝悌的名声,此事急不得。”刘翼道。
文人都要面子,那刘祁与刘郁兄弟俩怕是被人瞧不起,而犹豫不决。赵诚心中明了:“明远兄还要多劝一劝。孤极有耐心,愿虚位以待。”
斑智耀见赵诚有些失望,道:“国主不必牵挂,我大秦国国势正蒸蒸日上,不出五年必有新气象,到时候天下归心也不是什么奢望。”
“王、元两位皆以文词称著于世,也曾为官经年,但若是让他们为一州一府之选,也不见得高明。孤虽未设翰林院。并非是对长于文词之人有恶感,只是孤最痛恨读书人沉湎于词藻华章罢了。如今看来,朝廷设馆阁之职,虽养闲官,亦是有其深意的。”赵诚道。
“春天时,国主曾召臣等商议开科取士之事,又命诸官举荐人材,然兵火又起,此事遂停罢。如今读书人怨言不少。臣等宅院前每天都有士人投书求见地。令臣不胜其烦,况求名于大臣之前。不亚于终山捷径,此风不可姑息。”王敬诚道“朝廷眼下又缺额甚多,譬如边城西宁,知州一人身兼数职,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治好一方,更滋生贪腐擅权之风。国主有志于打通青唐商道,令商旅通行顺畅,则西宁、熙、河等边州不可不察也。”
“诸卿以为开科取士,都考此什么?”赵诚盯着手中的茶杯,深思道“宋国科举体例也是变来变去,无数先贤名士对其弊端也都各有真知灼见,只是从未有一个善法。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众人沉默了一会,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人人都能看得明白,只是还寻不到一个良策。
“中书可通告天下,明年春三月在中兴府开科取士。”赵诚决定道。
“是否还依春天时地计议,三试合一?”王敬诚追问道。
“暂时如此吧。”赵诚道“战乱已久,想来也没有太多读书人赴试。令各地州府详查身份资格,所有士子需有官员保举其品性为好,官府提供盘缠,这点钱还是要花的。”
“那么,取额多少?”众人几乎同时追问,这其实所有考生最关心的问题。
“国家正是用人之时,只要文墨不要太差,皆可入选。入选者皆需在朝廷或中兴府各官衙中里行三年,以观其真实才学,才学、品行鉴衡要严些。三年以后若是可授一县之官的就让他领一县,考评较差地就让他们做文墨小吏,他若是心怀不满,辞官而去,却怪不得别人。至于像斡国铨这样的人,全都编入翰林院,孤自有安排,算是因人设事吧?不过诸位可别将孤今日所言让别人知道,以免横生枝节。”赵诚想了想道“明远兄替孤主持此事如何?”
“里行”即“见习”之意。
刘翼连忙道:“臣料贺兰书院赴考学生最多,臣要避嫌!”
“不如让礼部尚书高廷英主持。”王敬诚道“他来自中原,为人清正,又与我大秦国读书人向无关葛。”
“那就让高廷英主持此事。”赵诚道“至于科考安排,中书要有一个详策,不要令读书人疲于奔命,不知所往。”
“遵旨!”众人应道,又都齐齐等着赵诚下文“考什么?”
考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
“孤会亲自出题,无论是文词、经义、策、论,还是书、画、音律、法令学、算术等等,皆可出题,总之孤会让所有愿为国效力之人得偿所愿。”赵诚道“这眼下还说得过去,孤可以让所有有一技之长者得以晋身仕途,将来怕是难办。如果读书只为做官,所谓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而朝廷千方百计地笼络士人,怕并非强盛之道,冗官冗费是免不了的。”
大臣们对赵诚的顾虑并非太赞成,王敬诚便说道:“朝廷开科取士,既便是十人中仅有一人有治国贤才,也是善法,难道国主因此而因噎废食?”
“朝廷笼络士子,不得不多设闲职,原也是不得以而为之。”耶律楚材也道“国主怕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耶律楚材的美须又抖了起来,赵诚心中暗笑。
“学校,所以孤曾常言,一定令民间兴私学,在所开科学业上做文章,譬如经济、金石画、律法、医葯、格物。经世济用,格物致知,才是真学问。朝廷科举将来更要变一变,使各地学校有教无类。一来减少朝廷办学开支,又令天下读收人并非全为做官而读书。”赵诚道“今贺兰书院几有成太学之势,人人争相入学,以得免试做官之门径,专治一经者为研学律法者数十倍,此风不可长。”
“国主虽用心良苦,怕是有些难办吧?”众人表示怀疑。
“孤倒是有信心,此番科考之后,在下一次开科前还有三年时间,孤会有条划。”赵诚道“一步一步来。”
众人见赵诚有革故鼎新之意,而且又似有信心实行新政,也不再表示异议,与赵诚又详谈科举细节问题,很晚才离开。大秦国立国以来地第一次科考,上下十分重视,赵诚后来又接连与大臣们讨论多次,才赶在冬至节前通告全国。
赵诚目视着众大人们离开,才放下斡三半引发的大事,心头轻松了不少。女官柳玉儿这时才开口说道:“禀国主,耶律文海已经等候多少了。”
“哦,孤把这事忘了,宣他进来。”赵诚这才想起耶律文海来求见他,只是因科举之事讨论得久了,差点忘了。
赵诚正是因为白天在戒坛寺遇到了那位令他疑心名叫的圆真的僧人,才令耶律文海追查地,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回奏了。
p; “王、元两位若是愿意归顺于孤,孤愿授其翰林大学士之职。”赵诚道。
刘翼苦笑了一下。半晌才道:“我那两位堂兄弟倒是有些意动,想来他们对在我中兴府所见所闻也有所触动吧?”
“哦,刘京叔与刘文季有些意动?”赵诚脸露喜色。
“刘某以为他们仍对金国心存妄想,又囿于忠良孝悌的名声,此事急不得。”刘翼道。
文人都要面子,那刘祁与刘郁兄弟俩怕是被人瞧不起,而犹豫不决。赵诚心中明了:“明远兄还要多劝一劝。孤极有耐心,愿虚位以待。”
斑智耀见赵诚有些失望,道:“国主不必牵挂,我大秦国国势正蒸蒸日上,不出五年必有新气象,到时候天下归心也不是什么奢望。”
“王、元两位皆以文词称著于世,也曾为官经年,但若是让他们为一州一府之选,也不见得高明。孤虽未设翰林院。并非是对长于文词之人有恶感,只是孤最痛恨读书人沉湎于词藻华章罢了。如今看来,朝廷设馆阁之职,虽养闲官,亦是有其深意的。”赵诚道。
“春天时,国主曾召臣等商议开科取士之事,又命诸官举荐人材,然兵火又起,此事遂停罢。如今读书人怨言不少。臣等宅院前每天都有士人投书求见地。令臣不胜其烦,况求名于大臣之前。不亚于终山捷径,此风不可姑息。”王敬诚道“朝廷眼下又缺额甚多,譬如边城西宁,知州一人身兼数职,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治好一方,更滋生贪腐擅权之风。国主有志于打通青唐商道,令商旅通行顺畅,则西宁、熙、河等边州不可不察也。”
“诸卿以为开科取士,都考此什么?”赵诚盯着手中的茶杯,深思道“宋国科举体例也是变来变去,无数先贤名士对其弊端也都各有真知灼见,只是从未有一个善法。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众人沉默了一会,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人人都能看得明白,只是还寻不到一个良策。
“中书可通告天下,明年春三月在中兴府开科取士。”赵诚决定道。
“是否还依春天时地计议,三试合一?”王敬诚追问道。
“暂时如此吧。”赵诚道“战乱已久,想来也没有太多读书人赴试。令各地州府详查身份资格,所有士子需有官员保举其品性为好,官府提供盘缠,这点钱还是要花的。”
“那么,取额多少?”众人几乎同时追问,这其实所有考生最关心的问题。
“国家正是用人之时,只要文墨不要太差,皆可入选。入选者皆需在朝廷或中兴府各官衙中里行三年,以观其真实才学,才学、品行鉴衡要严些。三年以后若是可授一县之官的就让他领一县,考评较差地就让他们做文墨小吏,他若是心怀不满,辞官而去,却怪不得别人。至于像斡国铨这样的人,全都编入翰林院,孤自有安排,算是因人设事吧?不过诸位可别将孤今日所言让别人知道,以免横生枝节。”赵诚想了想道“明远兄替孤主持此事如何?”
“里行”即“见习”之意。
刘翼连忙道:“臣料贺兰书院赴考学生最多,臣要避嫌!”
“不如让礼部尚书高廷英主持。”王敬诚道“他来自中原,为人清正,又与我大秦国读书人向无关葛。”
“那就让高廷英主持此事。”赵诚道“至于科考安排,中书要有一个详策,不要令读书人疲于奔命,不知所往。”
“遵旨!”众人应道,又都齐齐等着赵诚下文“考什么?”
考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
“孤会亲自出题,无论是文词、经义、策、论,还是书、画、音律、法令学、算术等等,皆可出题,总之孤会让所有愿为国效力之人得偿所愿。”赵诚道“这眼下还说得过去,孤可以让所有有一技之长者得以晋身仕途,将来怕是难办。如果读书只为做官,所谓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而朝廷千方百计地笼络士人,怕并非强盛之道,冗官冗费是免不了的。”
大臣们对赵诚的顾虑并非太赞成,王敬诚便说道:“朝廷开科取士,既便是十人中仅有一人有治国贤才,也是善法,难道国主因此而因噎废食?”
“朝廷笼络士子,不得不多设闲职,原也是不得以而为之。”耶律楚材也道“国主怕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耶律楚材的美须又抖了起来,赵诚心中暗笑。
“学校,所以孤曾常言,一定令民间兴私学,在所开科学业上做文章,譬如经济、金石画、律法、医葯、格物。经世济用,格物致知,才是真学问。朝廷科举将来更要变一变,使各地学校有教无类。一来减少朝廷办学开支,又令天下读收人并非全为做官而读书。”赵诚道“今贺兰书院几有成太学之势,人人争相入学,以得免试做官之门径,专治一经者为研学律法者数十倍,此风不可长。”
“国主虽用心良苦,怕是有些难办吧?”众人表示怀疑。
“孤倒是有信心,此番科考之后,在下一次开科前还有三年时间,孤会有条划。”赵诚道“一步一步来。”
众人见赵诚有革故鼎新之意,而且又似有信心实行新政,也不再表示异议,与赵诚又详谈科举细节问题,很晚才离开。大秦国立国以来地第一次科考,上下十分重视,赵诚后来又接连与大臣们讨论多次,才赶在冬至节前通告全国。
赵诚目视着众大人们离开,才放下斡三半引发的大事,心头轻松了不少。女官柳玉儿这时才开口说道:“禀国主,耶律文海已经等候多少了。”
“哦,孤把这事忘了,宣他进来。”赵诚这才想起耶律文海来求见他,只是因科举之事讨论得久了,差点忘了。
赵诚正是因为白天在戒坛寺遇到了那位令他疑心名叫的圆真的僧人,才令耶律文海追查地,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回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