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盟约㈠ (2/2)
59文学 www.59wx.cc,普天之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让诸卿明白,科举虽好,但亦有其劣端,中书省需拟定一个全局之策,扬其善处,避其恶处,不可为开科举而科举。”
“请国主示下!”三位正副宰相道。
“一曰。科举并非取的是德行,视诹诸子百家,又能作赋百篇,也只表明某人识文断字罢了,科举所举之人,亦非就是有用之人,纸上得来终觉浅,需历练才可知其有用、大用或无用;
二曰,士人学业概有专攻,朝廷开科取士应因人而异。农学、工学、天文、算术、律法、医学皆可为一科,孤不求天下有才之人皆可如晋卿般样样擅长,只求专一。此专为应付学无所用之弊也;
三曰,宋苏学士曾言,经义、策论似较诗赋为有用,然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皆无用,得人与否,全在于君相有无识人之明。故,孤更看重得人之后的审察、衡鉴,科举不过是抡才一法。任用之后还需考课随行。
四曰,科举比较而言,需学校配合,故王安石有三舍法。太学分三舍。学校不发达,则朝廷无人可选,科举亦不过是从庸才中选状元。学校者,宋人有京师太学,地方州、县之学,亦有民间书院、私塾。孤使宋国临安,沿途曾特意考察宋之学校,官家办学。所费甚巨。然地方有学无书者众,有校却无官田供养者亦众。州县之学校不过是聚食之所,资质佳者不屑入学,欲入而学者却不得门而入。至于太学,昔日曾有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之誉,概言太学生清苦鲠亮,敢言朝臣所不敢言之事,太学生亦敢伏阙言杀误国奸臣。然孤在临安所见,太学生虽仍有敢狂言指摘朝政者,然太学生们流连青楼,殴厨争伎,竞为靡丽,每一会饮,黄白错落,非头陀寺中地清苦僧人可比!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孤使宋国,并非只为游山玩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鉴,亦可以为师!若是为科举而科举,则不如使人举荐。”
王敬诚等人面色肃然,对赵诚更加心悦诚服了,因为赵诚很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考虑得远比他们考虑得要长远。赵诚这一番长篇大论,也隐含着对他们三人的批评。
“臣等考虑不周,望国主恕罪!”王敬诚等人齐道。
那耶律楚材更是有些惶恐不安,面有赤色,他没有想到赵诚比他想象的更有谋略,自己有些好心办好事的意味,又考虑不周。但反过来说,他得遇赵诚也是他的大幸,至少赵诚会择善而行,有自己的评判,并不会人云亦云,在这种情况下臣子们也不敢搪塞了事。
赵诚内心之中有些得意,他的见识超越了自己所有地臣子。
“国主似乎对书院极赞成?”耶律楚材问道。
“孤记得晋卿年少时曾入嵩阳书院读过书吧?”赵诚问道。
“回国主,臣自幼丧父,识字断文传自家母,后入嵩阳书院中读书。”耶律楚材回答“书院于宋为盛,宋初尚有岳麓、白鹿洞’鼓及嵩阳等闻名遐迩之书院,自因众书院前身本是私人所办,又有名儒大贤山林择胜,聚众开坛讲学,传播新知,有教无类,为世人所向往,学士乡绅慷慨捐助奖学之风蔚然成风,而朝廷又诏赐书院名额与良田奖励,故书院既不同于官学过重名利之心,又能培养民间之秀士。据臣所知,眼下宋人书院较南渡前更盛,而中原之嵩阳书院入金以来,已不比当年,宋人文风之盛则是中原与我河西不可比拟。”
“王安石之三舍法,虽有进步,然亦不过变学校为养士之所,学生富贵利熏也就是顺理成章。真正埋头于学问之大贤宿儒,往往对科举嚣争看得极淡,对书院向往之心尤甚。若无德才兼备之大贤,开科讲学,教学相长同学切磋,就无岳麓、白鹿洞诸精舍!”王敬诚道。
“国主是否欲效仿宋人之书院?”高智耀道“如今我贺兰书院亦非官办,然亦非真正私人所有,半官半民罢了,亦如同宋人之书院。只是眼下我贺兰书院不缺学资,亦不缺师生相长的问学良风,所缺地不过是名师宿儒,此非朝廷所能及。”
“无论是书院还是私塾,将来我朝应从这方面寻找对策,中书应有所提倡鼓励,官办学校弊端太多。”赵诚道“总而言之,选举人才并非仅是开科取士这么简单,中书再详议一番,给孤一个纲领出来。当下也可令各地州县举荐人才,中书省加以考量,可择其优者录用,如何考量亦要周详,只知子曰却于国无用,不可不防。”
“遵旨!”三人俯身应道。
此事赵诚只能说到这里,他给出自己的意见和一些思路,具体办法却是中书省的事情。贺兰书院仅有此一个,而新立的大秦国不可能指望有人有能力在近期也办一个书院,至多如夏州曹氏那样办一个私塾而已,有能力者又不一定会对兴私学有兴趣。
这也要看朝廷采取什么态度,还要看有没有贤师愿意讲学。
赵诚带着众大臣们离开校场回城,仍有百姓聚在道边欢呼着,议论场上地勇猛与豪情,追在赵诚队伍的身后,兴奋地谈着这天发生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他们尊敬的国王和宰臣们刚刚讨论了一个十分棘手地问题,而且与本次阅武无关。
今天讨论的科举之事,早就有无数先人与时人讨论过,何为良方?恐怕连赵诚也不指望找出一个挑不出毛病的良方来,他更不会考虑找个办法替代科举,命臣子举荐贤良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计,而何为贤良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总需要一个尺度。
战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依靠统帅地智慧和士卒地勇猛来解决一切问题,而治国却是一个更复杂的事情。
注:鹤林玉露等,有删改。
是让诸卿明白,科举虽好,但亦有其劣端,中书省需拟定一个全局之策,扬其善处,避其恶处,不可为开科举而科举。”
“请国主示下!”三位正副宰相道。
“一曰。科举并非取的是德行,视诹诸子百家,又能作赋百篇,也只表明某人识文断字罢了,科举所举之人,亦非就是有用之人,纸上得来终觉浅,需历练才可知其有用、大用或无用;
二曰,士人学业概有专攻,朝廷开科取士应因人而异。农学、工学、天文、算术、律法、医学皆可为一科,孤不求天下有才之人皆可如晋卿般样样擅长,只求专一。此专为应付学无所用之弊也;
三曰,宋苏学士曾言,经义、策论似较诗赋为有用,然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皆无用,得人与否,全在于君相有无识人之明。故,孤更看重得人之后的审察、衡鉴,科举不过是抡才一法。任用之后还需考课随行。
四曰,科举比较而言,需学校配合,故王安石有三舍法。太学分三舍。学校不发达,则朝廷无人可选,科举亦不过是从庸才中选状元。学校者,宋人有京师太学,地方州、县之学,亦有民间书院、私塾。孤使宋国临安,沿途曾特意考察宋之学校,官家办学。所费甚巨。然地方有学无书者众,有校却无官田供养者亦众。州县之学校不过是聚食之所,资质佳者不屑入学,欲入而学者却不得门而入。至于太学,昔日曾有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之誉,概言太学生清苦鲠亮,敢言朝臣所不敢言之事,太学生亦敢伏阙言杀误国奸臣。然孤在临安所见,太学生虽仍有敢狂言指摘朝政者,然太学生们流连青楼,殴厨争伎,竞为靡丽,每一会饮,黄白错落,非头陀寺中地清苦僧人可比!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孤使宋国,并非只为游山玩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鉴,亦可以为师!若是为科举而科举,则不如使人举荐。”
王敬诚等人面色肃然,对赵诚更加心悦诚服了,因为赵诚很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考虑得远比他们考虑得要长远。赵诚这一番长篇大论,也隐含着对他们三人的批评。
“臣等考虑不周,望国主恕罪!”王敬诚等人齐道。
那耶律楚材更是有些惶恐不安,面有赤色,他没有想到赵诚比他想象的更有谋略,自己有些好心办好事的意味,又考虑不周。但反过来说,他得遇赵诚也是他的大幸,至少赵诚会择善而行,有自己的评判,并不会人云亦云,在这种情况下臣子们也不敢搪塞了事。
赵诚内心之中有些得意,他的见识超越了自己所有地臣子。
“国主似乎对书院极赞成?”耶律楚材问道。
“孤记得晋卿年少时曾入嵩阳书院读过书吧?”赵诚问道。
“回国主,臣自幼丧父,识字断文传自家母,后入嵩阳书院中读书。”耶律楚材回答“书院于宋为盛,宋初尚有岳麓、白鹿洞’鼓及嵩阳等闻名遐迩之书院,自因众书院前身本是私人所办,又有名儒大贤山林择胜,聚众开坛讲学,传播新知,有教无类,为世人所向往,学士乡绅慷慨捐助奖学之风蔚然成风,而朝廷又诏赐书院名额与良田奖励,故书院既不同于官学过重名利之心,又能培养民间之秀士。据臣所知,眼下宋人书院较南渡前更盛,而中原之嵩阳书院入金以来,已不比当年,宋人文风之盛则是中原与我河西不可比拟。”
“王安石之三舍法,虽有进步,然亦不过变学校为养士之所,学生富贵利熏也就是顺理成章。真正埋头于学问之大贤宿儒,往往对科举嚣争看得极淡,对书院向往之心尤甚。若无德才兼备之大贤,开科讲学,教学相长同学切磋,就无岳麓、白鹿洞诸精舍!”王敬诚道。
“国主是否欲效仿宋人之书院?”高智耀道“如今我贺兰书院亦非官办,然亦非真正私人所有,半官半民罢了,亦如同宋人之书院。只是眼下我贺兰书院不缺学资,亦不缺师生相长的问学良风,所缺地不过是名师宿儒,此非朝廷所能及。”
“无论是书院还是私塾,将来我朝应从这方面寻找对策,中书应有所提倡鼓励,官办学校弊端太多。”赵诚道“总而言之,选举人才并非仅是开科取士这么简单,中书再详议一番,给孤一个纲领出来。当下也可令各地州县举荐人才,中书省加以考量,可择其优者录用,如何考量亦要周详,只知子曰却于国无用,不可不防。”
“遵旨!”三人俯身应道。
此事赵诚只能说到这里,他给出自己的意见和一些思路,具体办法却是中书省的事情。贺兰书院仅有此一个,而新立的大秦国不可能指望有人有能力在近期也办一个书院,至多如夏州曹氏那样办一个私塾而已,有能力者又不一定会对兴私学有兴趣。
这也要看朝廷采取什么态度,还要看有没有贤师愿意讲学。
赵诚带着众大臣们离开校场回城,仍有百姓聚在道边欢呼着,议论场上地勇猛与豪情,追在赵诚队伍的身后,兴奋地谈着这天发生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他们尊敬的国王和宰臣们刚刚讨论了一个十分棘手地问题,而且与本次阅武无关。
今天讨论的科举之事,早就有无数先人与时人讨论过,何为良方?恐怕连赵诚也不指望找出一个挑不出毛病的良方来,他更不会考虑找个办法替代科举,命臣子举荐贤良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计,而何为贤良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总需要一个尺度。
战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依靠统帅地智慧和士卒地勇猛来解决一切问题,而治国却是一个更复杂的事情。
注:鹤林玉露等,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