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笔香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浮梁,一个多么让人遐想的词语。在到达浮梁之前,我一直思考县名的含义。从字形上看,都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县一定是水多;再从字义上看是浮在水上的栋梁,应该跟木有关吧。及至到了县城,我才知道这里果然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
其乡人汪肩吾在浮梁县志说:“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名浮梁。”证实了我的猜测是对的。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如果没有多灾多难,那必定会是山水宜居的天堂。浮梁在历史上是一个水灾频发的地方,据说县衙亦曾被山洪冲毁。然而不发水灾的时候,浮梁亦会如白居易在琵琶行写的那样,成为众多商贾“前月浮梁买茶去”的集散地。
浮梁现在最有名的茶是浮红茶,可是我并没有听过。翻开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为全国之首。可以遥想唐宋之际,浮梁茶一定是名满天下。加上白居易的无心渲染,更增添了浮梁茶的知名度。如今,浮梁茶已少有人知,也许是因为与另一个兴起产业有关——陶瓷。
宋代,是浮梁陶瓷生产大发展的时期,据陶记载,当时“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窑址遍布县城东南各地。如今的瑶里古镇就是陶瓷的发源地。浮梁的瓷器名扬天下,连当时的宋真宗景德皇帝也特别喜欢浮梁瓷,并将年号赐给浮梁,将昌南镇改为景德镇。
浮梁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大县。它的地方官是正五品,这在全国是很少的。据说也是因为陶瓷的缘故。当时督陶官一般都是三四品,而县官才七品,为方便督陶官与地方官接见才特许了个五品县令官。从此,浮梁的瓷器,一直名扬天下,至今不衰。今日英文“china”一词,也是以浮梁的“昌南镇”命名的。
然而在现代,人们一般都知道景德镇,却不知浮梁。浮梁的茶,浮梁的瓷也少有人知。在历史上,景德镇一直只是浮梁的一个镇,然而随着瓷器的兴起,景德镇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文化地位,逐渐与浮梁平起平坐,并最终取代了浮梁的地位,成为一方的行政中心。历史是无情的,不管它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只要有衰落的时候,就可能逐渐被人们遗忘,成为历史的点缀。正如琵琶女年老色衰,商人重利,浮梁买茶,数月不归一样,浮梁也渐渐被人们淡忘。
这次江苏作协首届文学评论读书班,将我们带到这里,就是为了让我们走进历史,记住历史,在历史中感悟,最终带着一颗淡泊之心去对待生活与写作。
走进浮梁,走进古县衙,感受着一座城市繁华衰败的变迁。站在古县城墙之上,看着唐宋元明清的岁月一点一点从云端处散尽,才发现人生不过也是南柯一梦而已。浮梁亦如南柯,一梦就是千年,千年了,不变的是它无边的乡村风情,不变的是它这里民风的淳朴,还有那些沉重的让人怀念的灿烂历史文化。
佛印和尚与东坡的交往,为沉重的浮梁文化寻到了一方轻松之处。东坡的小聪明,佛印的笑而不答,让他们完成了儒家文化与佛家文化的和谐对话。在浮梁的名人史上,佛印无疑是“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智者,至今那座红塔还矗立在古县衙的一旁,耸入云霄,布满沧桑,却依然红色逼人,掩不住那一份庄严与肃穆。
有趣的是,古县衙与红塔的周遭都被村舍包围。那些村舍有些是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也有许多是现代建筑,间杂其间,不是十分审美,却十分自然、和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浮梁农田相对较少,村舍的屋前屋后,村民都会种上一小块的菜畦,那一块块菜地就如切开的豆腐,齐整整的,绿油油的。掐一片芹菜叶子,双指一捻,至于鼻尖,轻轻一嗅,一股清新的乡情被吸入心田。这乡情可以穿越时空,于片刻之间,让我恍惚回到儿时的记忆中去,回到纯净的乡土里去,回到曾经也如这里一般静谧的家园中去。
在古县衙旁的破败的村委会墙上,依然可以模糊的看见“毛主席万岁”“自力更生”之类的文革标语。这里的时光仿佛比别处的时光慢上一拍。在这个到处拆迁的世界,这里却似乎成了房地产开发商们遗忘的角落,又或许是政府对这里保护的结果。不管怎样,这里给我们再现了一段七八十年代的回忆,这就足以让我很惊喜了。
行驶在浮梁乡间小路上,看连绵的小山下清澈的河流,成片的棉田里无边的棉花开满枝头,宛若白雪,对儿时故乡的怀念顿时在胸中疯长,如春草一般。
浮梁,一个多么让人遐想的词语。在到达浮梁之前,我一直思考县名的含义。从字形上看,都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县一定是水多;再从字义上看是浮在水上的栋梁,应该跟木有关吧。及至到了县城,我才知道这里果然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
其乡人汪肩吾在浮梁县志说:“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名浮梁。”证实了我的猜测是对的。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如果没有多灾多难,那必定会是山水宜居的天堂。浮梁在历史上是一个水灾频发的地方,据说县衙亦曾被山洪冲毁。然而不发水灾的时候,浮梁亦会如白居易在琵琶行写的那样,成为众多商贾“前月浮梁买茶去”的集散地。
浮梁现在最有名的茶是浮红茶,可是我并没有听过。翻开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为全国之首。可以遥想唐宋之际,浮梁茶一定是名满天下。加上白居易的无心渲染,更增添了浮梁茶的知名度。如今,浮梁茶已少有人知,也许是因为与另一个兴起产业有关——陶瓷。
宋代,是浮梁陶瓷生产大发展的时期,据陶记载,当时“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窑址遍布县城东南各地。如今的瑶里古镇就是陶瓷的发源地。浮梁的瓷器名扬天下,连当时的宋真宗景德皇帝也特别喜欢浮梁瓷,并将年号赐给浮梁,将昌南镇改为景德镇。
浮梁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大县。它的地方官是正五品,这在全国是很少的。据说也是因为陶瓷的缘故。当时督陶官一般都是三四品,而县官才七品,为方便督陶官与地方官接见才特许了个五品县令官。从此,浮梁的瓷器,一直名扬天下,至今不衰。今日英文“china”一词,也是以浮梁的“昌南镇”命名的。
然而在现代,人们一般都知道景德镇,却不知浮梁。浮梁的茶,浮梁的瓷也少有人知。在历史上,景德镇一直只是浮梁的一个镇,然而随着瓷器的兴起,景德镇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文化地位,逐渐与浮梁平起平坐,并最终取代了浮梁的地位,成为一方的行政中心。历史是无情的,不管它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只要有衰落的时候,就可能逐渐被人们遗忘,成为历史的点缀。正如琵琶女年老色衰,商人重利,浮梁买茶,数月不归一样,浮梁也渐渐被人们淡忘。
这次江苏作协首届文学评论读书班,将我们带到这里,就是为了让我们走进历史,记住历史,在历史中感悟,最终带着一颗淡泊之心去对待生活与写作。
走进浮梁,走进古县衙,感受着一座城市繁华衰败的变迁。站在古县城墙之上,看着唐宋元明清的岁月一点一点从云端处散尽,才发现人生不过也是南柯一梦而已。浮梁亦如南柯,一梦就是千年,千年了,不变的是它无边的乡村风情,不变的是它这里民风的淳朴,还有那些沉重的让人怀念的灿烂历史文化。
佛印和尚与东坡的交往,为沉重的浮梁文化寻到了一方轻松之处。东坡的小聪明,佛印的笑而不答,让他们完成了儒家文化与佛家文化的和谐对话。在浮梁的名人史上,佛印无疑是“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智者,至今那座红塔还矗立在古县衙的一旁,耸入云霄,布满沧桑,却依然红色逼人,掩不住那一份庄严与肃穆。
有趣的是,古县衙与红塔的周遭都被村舍包围。那些村舍有些是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也有许多是现代建筑,间杂其间,不是十分审美,却十分自然、和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浮梁农田相对较少,村舍的屋前屋后,村民都会种上一小块的菜畦,那一块块菜地就如切开的豆腐,齐整整的,绿油油的。掐一片芹菜叶子,双指一捻,至于鼻尖,轻轻一嗅,一股清新的乡情被吸入心田。这乡情可以穿越时空,于片刻之间,让我恍惚回到儿时的记忆中去,回到纯净的乡土里去,回到曾经也如这里一般静谧的家园中去。
在古县衙旁的破败的村委会墙上,依然可以模糊的看见“毛主席万岁”“自力更生”之类的文革标语。这里的时光仿佛比别处的时光慢上一拍。在这个到处拆迁的世界,这里却似乎成了房地产开发商们遗忘的角落,又或许是政府对这里保护的结果。不管怎样,这里给我们再现了一段七八十年代的回忆,这就足以让我很惊喜了。
行驶在浮梁乡间小路上,看连绵的小山下清澈的河流,成片的棉田里无边的棉花开满枝头,宛若白雪,对儿时故乡的怀念顿时在胸中疯长,如春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