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9文学 www.59wx.cc,保持常态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中国的文人中,我最仰慕苏东坡了。一卷苏东坡传在手,读罢掩卷沉思,不知何故,则又想起了杨修。于是,就试着比较,此二子果然颇多相似之处。他们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并由此我们从中可以引发出某些做人与处世的道理。

    一、聪明人被聪明误:聪明难

    苏轼和杨修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但都因聪明惹祸。苏轼因才气冲天被群小所难容而招致

    一贬再贬,杨修则被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尽管如此,但他们两人的聪明还是有区别的。苏轼的聪明,是从开始的清醒而走向另一种“糊涂”的聪明;杨修的聪明,却转到另一种过于聪明的糊涂。何以见得?且看苏轼,在历经人生坎坷后,他大彻大悟了。有一次,饭足之后,他捧着肚子,问遍了家中人,惟有侍妾朝云识得他,说是“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以示默许。当他与侍妾朝云的小孩出生后,对此他更为清醒了。在他的那首示儿里吟道:“人皆养子盼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惟望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其诗名为示儿,实为自嘲自警,可以说,是他一生经验教训的总结,当为警世恒言。苏东坡也知道“文章误我”的道理,所以在诗中还说道:“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那么,纵观苏轼一生,他为什么还要那样的犯“糊涂”呢?其实,这是传统中国文人的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起作用,苏轼要想在入仕为官后以兼济天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去犯“糊涂”了。所以,尽管他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依然自得其乐。看似糊涂的苏东坡,其实是一种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他是一个“糊涂”的聪明人。再看杨修,他身为主薄,进兵收兵关你何事?糊涂。最闹人的是,曹丕和曹植他们兄弟在争夺王位,本为皇家之内政,与你何干?更糊涂了。所以,杨修再怎么聪明,也是一个聪明的糊涂人。他的糊涂就在于多说,而这种多说谈不上是在为民请命,最多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集团。

    由此可见,同样是糊涂,但苏轼和杨修比较,其伟大也在于此了。苏轼是聪明得无法糊涂时选择的一种“糊涂”方式,而杨修的糊涂是聪明过头的糊涂。看来,聪明得无法糊涂,聪明会过头,这真是聪明难。

    二、识破人被人识破:糊涂难

    人的聪明往往也在于认识人与认识自己,苏轼和杨修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先说苏东坡之识人,在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可见一端。有一次,苏轼与章惇出游“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子厚推子瞻过潭书壁,子瞻不敢过。子厚平步而过,用索系数,蹑之上下,神色不动,以漆墨大书石壁上曰,‘章惇苏轼来游。’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这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在于苏轼能看出章惇内心那股破落户所特有的不要命的狠劲。果然,时过境迁,章惇从当年的一个小吏,摇身一变竟成了握有人生死于掌上的权相时,他由自尊恶化为自大和专横,于是滥杀无辜也就顺理成章了,苏轼的预言也被不幸而言中了。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此后的人生尽管遭遇了一贬再贬,却依然乐观豁达,谁能识得?不能识得,那只有赏识了。正是其道德文章,世人难以比拟,所以,在赏识之余,能不招致嫉妒?幸而还有太后赏识于他,苏轼才免遭身家性命之祸。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此言用在苏轼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至于杨修,他虽有识人之能,但因口无遮掩,更易被人所识破。一次,曹操梦中杀人,就是他识破了曹操:“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曹操是在装糊涂,说自己梦中杀人。人家都能糊涂,杨修你为什么不糊涂?更为可笑的是,杨修越是聪明清醒越为曹操所识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