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彼岸风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权利、惊天敛财"的公仆们的系列"壮举"习以为常,甚至报以怜悯!他们最初的本性没有如此疯狂吧?是"权利"与国情让他们飙涨地如此"硕壮"?如果论罪之根由,则是国家当让“权利与责任义务挂勾立法”而非让“权利与经济利益并行成章”制度不改,老虎苍蝇身边总是放块肉,你能说换了你,能扛得住考验吗?所以对很多民众每日叫骂声一遍,我常常也是不置可否的,国情世风如此,谁个又能撇个干净?老虎不靠打,得思索谁个将病猫糊成大老虎?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村野之小,江湖总是一脉相通的,而民众皆是除了私底下嘀咕埋怨,却由来隐忍不发的!敬爱的习大大,手上那改天换地的拍子,要多久才能拍完这满天虎狼虫蛇?我们希望又遥望之中。
四
可村庄又有一股奇特的团结力,牵动凝聚着乡人平日疏离的情感。那就是于任意一户人家,去了老人"当大事"时展现出来的乡党之情,宗簇之亲。平日村上红喜事我见得多,看不出什么端倪。因为办喜事对外就集中一天酒席的事,包给上门服务的流动厨房就可,顶多自家人叫上几个妯娌帮忙烧火洗刷几位侄子打打托盘上上菜就ok。而亲历五爷这次丧事操办后,我的"乡土乡情"又被重重浓浓焕发了。
"白喜事"是件大事,一般老父老母要放上一周,各种礼节繁缛沉杂,需要大量人手帮忙,不是花钱能解决的事。把信的不能打电话,要亲自上门家家跑;酒席是七天流水席,厨房随时要有人;记帐收礼,釆买分孝布,布置孝堂,写孝书孝卷,做斋守灵;选阴地除荒草杂树等等琐细之事,都需要大量人手。这时候,乡情就格外浓厚,不管多忙的人会放了手头工作,来回搭把手。只要不是太远能赶回的人,多半会请假尽早赶回。
到了出殡那日三四更夜半高,五爷家将大锣沉闷一敲响,整个村子的灯火便接二连三依次地亮了,匆匆梳洗直赴他家,帮忙的帮忙,上香的上香,各就各位俨然有序,然后护棂去火化。及至天亮赶回,留家的乡人早已在禾场上搭好祭场,抬棺的八仙开始入棺、封棺、系棺。老辈八仙耐心交待新手注意细节,亲朋致悼词,答谢词后,最庄严的一幕便开始了。全村老少轮流上前敬香行礼,这个仪式老一辈比较熟练,一套动作"举、跪、叩、平、起"下来行如流水、庄严肃穆且大气。中年和年轻人中也有知礼仪的,做起来中正挺拔煞是虔诚、英姿飒爽。乡亲老小在静候围观中,都纷纷评点哪家儿郎礼行得周正帅气,笑话象我这样手慌脚乱的乱行一气者。
老了人的丧事乡里人称为"白喜事",送长辈上山,也算完成人生一大事,是要有说有笑着来办的。就象那祭文中所言:"人生无百岁,百岁又何如?"所以痛心忆一程、大家伙热闹送一程,就是于老人最好的告别。这一程,也让我体会到怪不得无论多远的异乡游子,对故乡总有着落叶归根的情感,那是旧时印象里深入骨髓的一种归尘、归土的灵魂释然。生于斯,长于斯,纠结于斯,执着徘徊、爱恨参差、放不开、丢不下的到头终不过一冢黄土掩风尘,安纷扰。所以故乡是灵魂最终的安息之地,乡亲乡党有着那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割不断、剪不清的天性浓情!偶尔的冷漠、疏离是薄凉、淡化不了那种潜存于心底,随时可喷发的浓厚炙烈乡情!
五
行思至此,又让我想到父亲。父亲少小离家常年在外,可于故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少时反复同我讲那故乡的河、故乡的山,故乡的田野;讲那个将他从河里捞起来,放在牛背上倒立奔跑,救他活命的哑子大爷;讲和他一起上地里拾稻穗,捉鸧鹒的小伙伴。故乡于父亲有着童年的温暖记忆,有着魂牵梦绕的亲情眷念。可后来,故乡于父亲又是沉重压抑的。被乡人飞言流语所迫,自杀早去的大伯,留下的那一堆无人照管的侄子侄女们,以及他们常来诉说受人欺负白眼的无奈
父亲那段时间,总说乡情是纸张张薄。可在家境发达好转后,乡人上门求帮扶时,父亲又不计前嫌全忘了伤疤。那时,每次带我们归乡时,我也感受到了乡人"小公主"式的注目优待。以至后来家中变顾,我再回家乡,敏感察觉众人游离规避之目光时,那一瞬间,明白了世味况凉。当时年少狭隘的心里暗暗较劲的是,总有一天,我要让这些冷漠势力的眼睛重新仰视我,到时我定要冷冷俯视藐视他们。
父亲离世后,近二十年除了遥念那座孤坟,我对故乡是冷漠敌意的。对哥哥、弟弟们时常与那些疏远的簇人们往来也是反感的,认为他们还没有看穿看透世情。我以为,我就这样撇开了乡土之情,有的只是漠然无视。可就在去岁,村里重修祠堂,落成之日,接所有宗氏簇人回去随礼观礼。一进那条似曾相识的巷陌,听到那声声鞭炮,耳闻记礼薄的老人轻问你是谁家姑娘时,眼泪就止不住四溢流淌了。举起一束香,朝拜高座祠堂上的列祖列先,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家簇归宿感。围上来的乡人们,出现了一些沧桑老迈却依然可辨识的面孔,对方一把抓住我的手,上下打量:"这是兰丫头吗,完全变样了,都长这么大了,要是你爸在该享着你的福了"。一时间,除了高兴、感动、流泪,什么过往都成云烟消散。这就是故乡,这就是乡情,无论此身别离多长,无论此心隔阂多久,一声轻唤,一声问候,我们就立马消融,找到了归依。
人群中,我还看到了良哥。这个堂伯家昔时清秀内向的少年;这个父母双双早早离去,旧时小住我家的瘦削哥哥;这个背井离乡,历经坎坷、波折创业的孤寂少年;如今已经发达并发福了,如鱼得水地周旋在归省上流人群中,意气风发。想起那年他写信给我,谈及孤独,谈及世情薄凉时的决然,再听大哥说他此次建宗祠唱社戏时,捐赠了巨资。便欣然,他也肯定放下并释然了过往,让自己积极热忱地回报故乡,福泽乡人。
那一刻,深深感叹:故乡这神圣的热土,乡情这奇妙的牵绕,几番风雨几浮沉,哪一个游子能拒绝它的怀抱,能计较它的轻俗炎凉?又或许我们一路攀越,契而不舍执求那份完美,不过是想做故乡骄傲的儿女吧?抓一捧故乡脚底下那黑实的土圪塔,那里面有多少污垢渣滓,终被时光一一消融为肥饶沃腴,滋养出万物丰华。于故乡,于偶尔炎凉的人事,我们是否也当有着大地一样的宽博,有着消融之温煦,多一些宽厚,多一些包容。褪去年少的青涩,沉淀中年的温润,感知百况真味,涤心洗尘,年来心简净,岁老乡情浓!
天权利、惊天敛财"的公仆们的系列"壮举"习以为常,甚至报以怜悯!他们最初的本性没有如此疯狂吧?是"权利"与国情让他们飙涨地如此"硕壮"?如果论罪之根由,则是国家当让“权利与责任义务挂勾立法”而非让“权利与经济利益并行成章”制度不改,老虎苍蝇身边总是放块肉,你能说换了你,能扛得住考验吗?所以对很多民众每日叫骂声一遍,我常常也是不置可否的,国情世风如此,谁个又能撇个干净?老虎不靠打,得思索谁个将病猫糊成大老虎?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村野之小,江湖总是一脉相通的,而民众皆是除了私底下嘀咕埋怨,却由来隐忍不发的!敬爱的习大大,手上那改天换地的拍子,要多久才能拍完这满天虎狼虫蛇?我们希望又遥望之中。
四
可村庄又有一股奇特的团结力,牵动凝聚着乡人平日疏离的情感。那就是于任意一户人家,去了老人"当大事"时展现出来的乡党之情,宗簇之亲。平日村上红喜事我见得多,看不出什么端倪。因为办喜事对外就集中一天酒席的事,包给上门服务的流动厨房就可,顶多自家人叫上几个妯娌帮忙烧火洗刷几位侄子打打托盘上上菜就ok。而亲历五爷这次丧事操办后,我的"乡土乡情"又被重重浓浓焕发了。
"白喜事"是件大事,一般老父老母要放上一周,各种礼节繁缛沉杂,需要大量人手帮忙,不是花钱能解决的事。把信的不能打电话,要亲自上门家家跑;酒席是七天流水席,厨房随时要有人;记帐收礼,釆买分孝布,布置孝堂,写孝书孝卷,做斋守灵;选阴地除荒草杂树等等琐细之事,都需要大量人手。这时候,乡情就格外浓厚,不管多忙的人会放了手头工作,来回搭把手。只要不是太远能赶回的人,多半会请假尽早赶回。
到了出殡那日三四更夜半高,五爷家将大锣沉闷一敲响,整个村子的灯火便接二连三依次地亮了,匆匆梳洗直赴他家,帮忙的帮忙,上香的上香,各就各位俨然有序,然后护棂去火化。及至天亮赶回,留家的乡人早已在禾场上搭好祭场,抬棺的八仙开始入棺、封棺、系棺。老辈八仙耐心交待新手注意细节,亲朋致悼词,答谢词后,最庄严的一幕便开始了。全村老少轮流上前敬香行礼,这个仪式老一辈比较熟练,一套动作"举、跪、叩、平、起"下来行如流水、庄严肃穆且大气。中年和年轻人中也有知礼仪的,做起来中正挺拔煞是虔诚、英姿飒爽。乡亲老小在静候围观中,都纷纷评点哪家儿郎礼行得周正帅气,笑话象我这样手慌脚乱的乱行一气者。
老了人的丧事乡里人称为"白喜事",送长辈上山,也算完成人生一大事,是要有说有笑着来办的。就象那祭文中所言:"人生无百岁,百岁又何如?"所以痛心忆一程、大家伙热闹送一程,就是于老人最好的告别。这一程,也让我体会到怪不得无论多远的异乡游子,对故乡总有着落叶归根的情感,那是旧时印象里深入骨髓的一种归尘、归土的灵魂释然。生于斯,长于斯,纠结于斯,执着徘徊、爱恨参差、放不开、丢不下的到头终不过一冢黄土掩风尘,安纷扰。所以故乡是灵魂最终的安息之地,乡亲乡党有着那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割不断、剪不清的天性浓情!偶尔的冷漠、疏离是薄凉、淡化不了那种潜存于心底,随时可喷发的浓厚炙烈乡情!
五
行思至此,又让我想到父亲。父亲少小离家常年在外,可于故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少时反复同我讲那故乡的河、故乡的山,故乡的田野;讲那个将他从河里捞起来,放在牛背上倒立奔跑,救他活命的哑子大爷;讲和他一起上地里拾稻穗,捉鸧鹒的小伙伴。故乡于父亲有着童年的温暖记忆,有着魂牵梦绕的亲情眷念。可后来,故乡于父亲又是沉重压抑的。被乡人飞言流语所迫,自杀早去的大伯,留下的那一堆无人照管的侄子侄女们,以及他们常来诉说受人欺负白眼的无奈
父亲那段时间,总说乡情是纸张张薄。可在家境发达好转后,乡人上门求帮扶时,父亲又不计前嫌全忘了伤疤。那时,每次带我们归乡时,我也感受到了乡人"小公主"式的注目优待。以至后来家中变顾,我再回家乡,敏感察觉众人游离规避之目光时,那一瞬间,明白了世味况凉。当时年少狭隘的心里暗暗较劲的是,总有一天,我要让这些冷漠势力的眼睛重新仰视我,到时我定要冷冷俯视藐视他们。
父亲离世后,近二十年除了遥念那座孤坟,我对故乡是冷漠敌意的。对哥哥、弟弟们时常与那些疏远的簇人们往来也是反感的,认为他们还没有看穿看透世情。我以为,我就这样撇开了乡土之情,有的只是漠然无视。可就在去岁,村里重修祠堂,落成之日,接所有宗氏簇人回去随礼观礼。一进那条似曾相识的巷陌,听到那声声鞭炮,耳闻记礼薄的老人轻问你是谁家姑娘时,眼泪就止不住四溢流淌了。举起一束香,朝拜高座祠堂上的列祖列先,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家簇归宿感。围上来的乡人们,出现了一些沧桑老迈却依然可辨识的面孔,对方一把抓住我的手,上下打量:"这是兰丫头吗,完全变样了,都长这么大了,要是你爸在该享着你的福了"。一时间,除了高兴、感动、流泪,什么过往都成云烟消散。这就是故乡,这就是乡情,无论此身别离多长,无论此心隔阂多久,一声轻唤,一声问候,我们就立马消融,找到了归依。
人群中,我还看到了良哥。这个堂伯家昔时清秀内向的少年;这个父母双双早早离去,旧时小住我家的瘦削哥哥;这个背井离乡,历经坎坷、波折创业的孤寂少年;如今已经发达并发福了,如鱼得水地周旋在归省上流人群中,意气风发。想起那年他写信给我,谈及孤独,谈及世情薄凉时的决然,再听大哥说他此次建宗祠唱社戏时,捐赠了巨资。便欣然,他也肯定放下并释然了过往,让自己积极热忱地回报故乡,福泽乡人。
那一刻,深深感叹:故乡这神圣的热土,乡情这奇妙的牵绕,几番风雨几浮沉,哪一个游子能拒绝它的怀抱,能计较它的轻俗炎凉?又或许我们一路攀越,契而不舍执求那份完美,不过是想做故乡骄傲的儿女吧?抓一捧故乡脚底下那黑实的土圪塔,那里面有多少污垢渣滓,终被时光一一消融为肥饶沃腴,滋养出万物丰华。于故乡,于偶尔炎凉的人事,我们是否也当有着大地一样的宽博,有着消融之温煦,多一些宽厚,多一些包容。褪去年少的青涩,沉淀中年的温润,感知百况真味,涤心洗尘,年来心简净,岁老乡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