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 (2/2)
59文学 www.59wx.cc,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年,改封崇圣侯,邑百户。灵珍生文泰。文泰生渠,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改封恭圣侯。后周宣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以渠袭爵,邑百户。
渠生长孙,隋文帝复封长孙为邹国公。长孙生嗣哲,应制举,历泾州司兵参军、太子通事舍人,大业四年,改封绍圣侯、邑百户。嗣哲生德伦,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封褒圣侯,邑百户,朝会位同三品,复其子孙。则天天授二年,赐德伦玺书、衣服。德化生崇基,袭侯,中宗神龙元年,授朝散大夫。崇基生璲之,玄宗开元中,历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禘之为袭文宣公,兼兖州长史。璲之生萱,袭封,历兖州泗水令。萱生齐卿,德宗建中三年,诏以齐卿为兖州司马,陷于东平,卒。至宪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师道,其子惟晊归鲁,诏以惟晊为兖州参军,奉夫子祀,复五十户,以供洒扫。惟晊生策,会昌元年,历国子监丞、尚书博士。大中元年,宰相白敏中奏岁给封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自璲之至策,五世并袭封文宣公。策生振,懿宗咸通四年,举进士甲科,历兖州观察判官,至刑部员外郎。振生昭俭,历衮州司马、曲阜令。自策至昭俭,三世岁给封绢,以供享祀。昭俭生光嗣,哀帝天祐中,为泗水主簿,奉孔子祀。
光嗣生仁玉,九岁通春秋,姿貌雄伟。后唐明宗长兴元年,以为曲阜主簿,三年,迁龚丘令,袭文宣公,晋高祖天福五年,改曲阜令。周高祖广顺二年,平慕容彦超,幸曲阜,拜孔子庙及墓,召仁玉,赐五品服,复以为本县令。
仁玉四子,长曰宜,举进士不第,乾德中诣阙上书,述其家世,诏以为曲阜主簿,历黄州军事推官,迁司农寺丞,掌星子镇市征。宜上言:"星子当江湖之会,商贾所集,请建为军。"诏以为县,就命宜知县事,后以为南康军。
宜代还,献文赋数十篇,太宗览而嘉之,召见,问以孔子世嗣,因下诏曰:"素王之道,百代所崇,传祚袭封,抑存典制。文宣王四十四代孙、司农寺丞宜服勤素业,砥砺廉隅,亟历官联,洽闻政绩,圣人之后,世德不衰,俾登朝伦,以光儒胄。可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复其家。"未几,通判密州。太平兴国八年,诏修曲阜孔子庙,宜贡方物为谢,诏褒之,迁殿中丞。雍熙三年,王师北征,受诏督军粮,涉拒马河溺死,年四十六。
子延世字茂先,以父死事,赐学究出身,为曲阜主簿,历闽、长葛二令。真宗至道三年十一月,召赴阙,以为曲阜令,袭封文宣公,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咸平三年,诏本道转运使、本州长吏待以宾礼,仍留三年,卒官,年三十八。次曰宪,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及第,至工部员外郎、知浚仪县。次曰冕,应城主簿。次曰勖,雍熙中进士及第。
延世子圣祐,景德初,始九岁,特赐同学究出身。大中祥符元年,东封泰山,特听圣祐衣绿陪位,缀京官班后。及还至兖州,十一月朔,幸曲阜,谒孔子庙,行酌献之礼,孔氏宗属并令倍位。又幸孔林,观其墓久之。又御北亭,召从臣观古碑,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追封孔子父叔梁纥齐国公,母颜氏鲁国太夫人。擢圣祐为太常寺奉礼郎,又录其近属进士谓同三传出身,习进士延祐、习学究延渥、延鲁、延龄并同学究出身,共赐银二百两、绢三百匹,以充奉祠庙。时勖为殿中丞、通判广州,王钦若言其有声于乡曲,召赴阙,改太常博士,赐绯,令知曲阜县,专主祠庙。二年三月,又遣使赐太宗御书及九经书疏、三史藏于庙,令本州选儒生讲说。圣祐后改大理评事。天禧五年,授光禄寺丞,袭封文宣公、知仙源县事。后改名佑,迁太子中舍,卒,年三十。
勖为司封郎中。延鲁,大中祥符五年复举进士及第,后改名道辅,为左司谏、龙图阁待制,自有传。
崔颂,字敦美,河南偃师人。父协,后唐门下侍郎、平章事。颂幼丧母,为外祖母所鞠养。以荫补河南府巡官,历开封主簿、邓州录事参军,以疾去官。未几,诣阙上书言事,宰相桑维翰览而奇之,擢为左拾遗,选右补阙。
汉初,加朝散阶,副右散骑常侍张煦册钱俶为吴越王。梁末,协尝使两浙,至是,越人美之,赠贿甚厚。及还,值周祖入京师,为军士剽夺悉尽。世宗镇澶渊,择僚佐,颂与王朴、王敏中皆中其选,以颂为观察判官,赠金紫。世宗尹京,拜司封员外郎、充判官,以断狱误失罢职,守本官。即位,拜驾部郎中,迁吏部,复副尹日就使两浙。世宗读唐元稹均田疏,命写为图赐近臣,遣使均诸道租赋,颂使兖州,颇增旧额。恭帝嗣位,改左谏议大夫。
宋初,判国子监。会重修国学及武成王庙,命颂总领其事。建隆三年夏,始会生徒讲说,太祖遣中使以酒果赐之。每临幸国学,召颂与语。因及经义,颂应答无滞。及郊祀,以颂摄太仆,升车执绥,上问以一时典礼,颂占对闲雅,上甚重之。未几,坐请托有司为所亲求便官,出为保大军行军司马。乾德六年,暴得疾卒,年五十。
颂好诙谐,善笔札,受命书世宗谥册文,当时称其遒丽。笃信释氏,睹佛像必拜。性多疑,在鄜州官舍,尝召圬墁者治堂室,以帛蒙其目,人皆笑之。
子晓,至太子右赞善大夫。
曥字文炳,雍熙二年进士,淹雅有士行,累为屯田员外郎、开封三司户部判官。景德中,雍王元份薨,府官皆坐黜。时戚维为曹国公元俨府翊善,上谓宰相曰:"元俨年少,尤资赞导,维迂懦循默,不能规戒,闻崔曥性纯谨,以之代维,庶有裨益。"因召对,迁都官员外郎,充记室参军,赐金紫。迁兵部郎中,出知河中府,转太常少卿、将作监,卒。
尹拙,颍州汝阴人。梁贞明五年举三史,调补下邑主簿,摄本镇馆驿巡官。后唐长兴中,召为著作佐郎、直史馆,迁左拾遗,依前直史馆,加朝散大夫。应顺初,出为宣武军掌书记、检校虞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清泰初,加检校驾部员外郎兼御史大夫。二年,改检校虞部郎中、忠武军掌书记。
晋天福四年,入为右补阙。明年,转侍御史。会诏拙与张昭、吕琦等同修唐史,改仓部员外郎,赐金紫。八年,迁左司员外郎。契丹入寇,赵延寿镇常山。以拙为掌书记。汉初,召为司马郎中、弘文馆直学士。
周广顺初,迁库部郎中兼太常博士,仍充直学士。奉使荆南还,改兵部郎中。显德初,拜检校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通判太常礼院事,与张昭同修唐应顺、清泰及周祖实录,又与昭及田敏同详定经典释文。丁忧,免。宋初,改检校工部尚书、太子詹事、判太府寺,迁秘书监、判大理寺。乾德六年告老,以本官致事。
拙性纯谨,博通经史。周世宗北征,命翰林学士为文祭白马祠,学士不知所出,遂访于拙,拙历举郡国祠白马者以十数,当时伏其该博。开宝四年卒,年八十一。
子季通,至国子博士。
田敏,淄州邹平人。少通春秋之学。梁贞明中登科,调补淄州主簿,不令之任,留为国子四门博士。后唐天成初,改尚书博士,赐绯。满岁,为国子博士。上言请四郊置斋宫,不报。秩满,转屯田员外郎,以详明典礼兼太常博士。建议请依春秋每岁藏冰荐宗庙,颁公卿,如古礼。奉诏与太常卿刘岳、博士段颙、路航、李居浣、陈观等删定唐郑余庆书仪,又诏与马镐等同校九经。改户部员外郎,赐金紫。清泰初,迁国子司业。
晋天福四年授祭酒,仍检校工部尚书,俄兼户部侍郎。开运初,迁兵部侍郎,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议者以敏止可任学官,宰相桑维翰闻之,即改授检校右仆射,复为祭酒。汉乾祐中,拜尚书右丞,判国子监。
周广顺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将岁赂钱十万贯,止其侵剽,契丹不许。周祖将亲郊,命权判太常卿事。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检校左仆射,加司空。显德五年,上章请老,赐诏曰:"卿详明礼乐,博涉典坟,为儒学之宗师,乃荐绅之仪表。朕方资旧德,以访话言,遽览封章,愿致官政。引年之制难著旧文,尊贤之心方深虚伫,所请宜不允。"迁工部尚书。俄再上表愿归故乡,以遂首丘之志,改太子少保致仕,归淄州别墅。恭帝即位,加少傅。开宝四年,卒,年九十二。
敏解官归乡,有良田数十顷,多酿美酒待宾客。体强少疾,徒步往来闾巷间,不以杖。每日亲授诸子经。自作父墓碑,辞甚质。敏尝使湖南,路出荆渚,以印本经书遗高从诲,从诲谢曰:"祭酒所遗经书,仆但能识孝经耳。"敏曰:"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诸侯章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时从诲兵败于郢,故敏以此讽之,从诲大惭。
敏虽笃于经学,亦好为穿凿,所校九经,颇以独见自任,如改尚书-盘庚"若网在纲"为"若纲在纲",重言"纲"字。又尔雅"椴,木槿"注曰:"日及",改为"白及"。如此之类甚众,世颇非之。
子章,至殿中丞。
辛文悦者,不知何许人。以五经教授,太祖幼时从其肄业。周显德中,太祖历禁卫为殿前都点检,节制方面。文悦久不获接见,一日,梦邀车驾请见,既拜,乃太祖也。太祖亦梦其来谒,因令左右寻访,文悦果自至,太祖异之。及登位,召见,授太子中允,判太府事。开宝三年,出知房州。时周郑王出居是州,上以文悦长者,故命焉。文悦后累迁至员外郎。
又有张遁、张文旦者,尝与太宗同学校,太平兴国中,诣阙自言,各起家为主簿。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曾祖鼎,唐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鼎生瑜,本州推官。瑜生成,字咸熙,性旷荡,嗜酒,喜吟诗,善琴奕,画山水尤工,人多传秘其迹。周枢密使王朴将荐其能,会朴卒,郁郁不得志。乾德中,司农卿卫融知陈州,闻其名,召之,成因挈族而往,日以酣饮为事,醉死于客舍。
子觉,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将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刊板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语见本志。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子宥,大中祥符五年进士,为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
崔颐正,开封封丘人。与弟偓佺并举进士,明经术。颐正雍熙中为高密尉,秩满,国子祭酒孔维荐之,以为国学直讲,迁殿中丞。太宗召见,令说庄子一篇,赐钱五万。判监李至上言:"本监先校定诸经音疏,其间文字讹谬尚多,深虑未副仁君好古诲人之意也。盖前所遣官多专经之士,或通春秋者未习礼记,或习周易者不通尚书,至于旁引经史,皆非素所传习,以是之故,未得周详。伏见国子博士杜镐、直讲崔颐正、孙奭皆苦心强学,博贯九经,问义质疑,有所依据。望令重加刊正,冀除舛谬。"从之。
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因访达经义者,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曰:"朕宫中无事,乐闻讲诵。"翌日,召颐正于苑中,说尚书-大禹谟,赐以牙绯。自是日令赴御书院待对,说尚书至十卷。颐正年老步趋艰蹇,表求致仕,上命坐,问恤甚至,赐器币,听以本官致仕,仍充直讲,改国子博士。三年,卒,年七十九。
偓佺,淳化中历福州连江尉,判国子监李至奏为直讲,引对便坐,太宗顾谓曰:"李觉尝奏朕云,"四皓"中一先生,或言姓"用"字加撇,或云加点。尔知否?"偓牷曰:"昔秦时程邈撰隶书,训如仆隶之易使也。今字与古或异。臣闻刀用为角(音榷),两点为(缺)。(音鹿),用上一撇一点俱不成字。"
咸平二年,真宗幸国学,召偓佺说尚书,即特赐绯。景德后,令讲道德经,日于崇文院候对。终篇,赐以白金缯彩。三年,卒,年七十九。尝撰帝王手鉴十卷,并注曹唐大游仙诗十五卷。其子世安上之,特赐出身。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也。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修,修性庄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诃怒中,之才事之益谨,卒能受易。时苏舜钦辈亦从修学易,其专授受者惟之才尔。脩之易受之种放,放受之陈抟,源流最远,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
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雍曰:"简策之外,未有迹也。"之才曰:"君非迹简策者,其如物理之学何?"他日,则又曰:"物理之学学矣,不有性命之学乎?"雍再拜,愿受业,于是先示之以陆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仪五经,既可语五经大旨,则授易而终焉。其后雍卒以易名世。
之才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图荣进。"石延年独曰:"时不足以容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雍守孟,亦莫之知也。雍初自洛建节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顷之,雍谪安陆,之才沿檄见之洛阳,前日远送之人无一来者,雍始恨知之之晚。
友人尹洙以书荐于中书舍人叶道卿,因石延年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遂,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恨其贫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延年复书曰:"今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延年素不喜谒贵仕,凡四五至道卿门,通其书乃已。道卿荐之,遂得应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为缑氏令。未行,会延年与龙图阁直学士吴遵路调兵河东,辟之才泽州签署判官。泽人刘羲叟从受历法,世称"羲叟历法",远出古今上,有杨雄、张衡所未喻者,实之才授之。
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官舍,庆历五年二月也。时尹洙兄渐守怀,哭之才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之才归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求于天下,得闻道之君子李公以师焉。"
<b>部分译文</b>
邢昺,字叔明,是曹州济阴人。大平兴国初(976),邢昺考五经进士,廷试之日,赴殿讲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博学精深,擢九经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邢昺因此监处楚、泰之间,泰州僻左而楚州会要,盐食问题比较严重,邢昺请朝廷将泰州合并入楚州,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邢昺被召为国子监丞,专门负责讲学事宜,不久升迁尚书博士,出知仪州,转为国子博士,代还,服赐大红,选为诸王府侍讲。雍熙中,迁水部员外郎,改司勋,端拱初年(988),服赐金紫,累迁金部郎中。
真宗即位后,邢昺改任司勋郎中,不久知审刑院,因其为儒者不精刑法,故命刘元吉同领其事。这年冬天,邢昺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初年(998),改为国子祭酒。咸平二年,朝廷开始设置翰林侍讲学士一职,以邢昺为之。邢昺受诏与杜镐、舒雅、孙。。、李慕清、崔亻屋亻全等共同校定周礼、仪礼、公羊春秋传、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完工后,参加校书者并加阶勋,不久,邢昺为淮南、两浙巡抚使。朝廷设置讲读之职,即令邢昺入内给皇帝讲左氏春秋,五年才讲完,皇帝为此宴近臣于崇政殿,特赐邢昺袭衣、金带加器币,仍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学士如故。知审官院陈恕丧母后,以邢昺权知审官院。
景德二年(1005),邢昺对皇帝说:“我已故的哥哥邢素曾举进士,愿沾赠典。”皇帝因而赐其为大理评事。这年夏天,皇帝亲临国子监查阅藏书,问邢昺经版有多少,邢昺说:“国初不到四千卷,现在已有十多万卷,且经、传、正义样样俱全。臣早年从师学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此因力量不够所致,现在诸经传板本齐全,士庶之人皆有所藏,此乃儒者赶上了幸运之世。”皇帝高兴地说“:国家虽然崇尚儒术,然而,如果不是四方太平也不能至此。”皇帝又访以学馆旧事,有未振举者,邢昺不能有所建树说明。起初,印书后所裁剪下来的边角之纸,一般都拿去卖钱,以供监中杂用,而邢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从此,监学公费不给,一些讲学之官也厌其清高。皇上刚刚开始兴崇道术,故又令邢昺与杜镐、张雍、孙。。选举一些精通经术、德行端良者去充实学员。景德三年,邢昺加官刑部侍郎。
邢昺多任一些与皇帝较亲近的职,因而时常接受皇帝咨询。有一次,邢昺与皇上从容交谈,当谈到宫邸旧僚时,皇上叹息旧僚们一个个先后亡故,只有邢昺还活着。第二天,皇上特赐邢昺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廷,赐以披肩和围巾。景德四年,邢昺以羸老步履艰难为由,自请回一趟曹州故乡,希望皇上准假一年,以便归视田里,到第二年郊祀开始时即回朝。皇上让座给邢昺,并安慰说:“你可权知曹州,如此,则工作、回乡合而为一,何须请假呢?”邢昺又说杨砺、夏侯峤与自己同为府僚,他们二人去世后,皆赠有尚书荣衔。皇上同情邢昺,第二天便对宰相说“:此足可见其志矣。”即破例拜邢昺为工部尚书,知曹州职如故。
入辞之日,皇上赐袭衣、金带于邢昺,特开龙图阁,召近臣宴于崇和殿,皇上做五言诗和七言诗两首赐邢昺,参加宴会的人皆赋诗献词。邢昺看到墙壁后所挂尚书图、礼记图,手指中庸篇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且陈其大义。皇上嘉纳之。将要上路回乡时,皇上又令近臣前来相送,欢送会设于宜春苑。大中祥符初(1008),皇上率僧侣百官东封泰山,邢昺上表请东封车驾路经曹州,还指使官吏王范组织乡里父老到朝廷请愿。皇上有感于这一片诚心,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很快,邢昺被召回朝中,东封车驾出发时,皇上命邢昺判留司御史台。东封仪式完毕后,邢昺进位礼部尚书。
皇上勤于政事,关心农事。如遇风不调、雨不顺的时节,便忧形于色。因邢昺熟悉农事,所以皇上经常向他讨教。起初,田农们察觉气候与年成好坏有密切关系,日积月累便有了丰富的经验,邢昺吸收这些经验后,提供给皇上做参考。邢昺说“:老百姓受灾最严重的有四种情况:一是瘟疫,二是旱灾,三是水灾,四是畜灾。每年必有其中一灾困扰百姓,只灾情轻重略有不同,而这四灾之中,尤以旱灾危害最甚,因为如果田地干涸,庄稼便毫无收成,左传中所说的‘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就是这个道理。”
大中祥符三年,邢昺患病告于上,皇帝诏太医为之诊视。六月,皇帝还亲临探望邢昺,并赐名药一盒、白金器千两、丝绸千匹。过去,如果不是宗戚将相,皇帝是不会行探病临丧之礼的,此特加于邢昺与郭贽,是因为皇帝对他们素来器重。邢昺患病后,皇帝命中书召邢昺之子,即太常博士知东明县的邢仲宝和国子博士知信阳军的邢若思回来侍候父亲。邢昺得病一个月后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九岁,被赠左仆射荣衔,其三子也受到外进品秩的优抚。
雍熙年间(984~987),邢昺曾撰礼选二十卷献上,太宗翻阅其书时,看到文王世子篇一文,甚为高兴,因问卫绍钦说“:邢昺在给诸王讲学时,是否讲过这一篇?”卫绍钦回答说“:诸王时常询问一些经义问题,邢昺则每当讲到君臣父子之道时,必反复讲解。”太宗听后更感欣慰。真宗皇帝也曾因内阁多书,览而称好。并召邢昺同观,还亲自做礼选赞赐与邢昺。邢昺说:“我家中无礼选遗稿,希望能得一副本。”皇上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缮录未完毕,邢昺就辞世了。真宗皇帝马上下诏抄写两本,一本赐其家,一本放入邢昺墓中。
邢昺在东宫及内廷,为太子和皇上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诗、左氏传,除旁征博引之外,还注意联系实际,深受嘉奖。皇上曾问:“管仲和召忽都曾事奉公子纠,小白之入,召忽死之,管仲遂转相齐桓公。岂非召忽以忠死,而管仲不固守其节,为臣之道是这样的吗?郑玄注礼记?世子篇说:‘周文王因为勤于政事而缩短寿命,周武王因为享受安乐而益寿延年。’朕以为礼记之本意不是这样的,况且夏禹焦劳尽瘁,有玄圭之赐,而享国永年。若文王能以忧人之心,不图安逸,纵无感应,也不至于折损寿命。”邢昺对皇帝所提的问题,皆能依事理给予回答。
起初,在咸平年间(998~1003),王钦若知贡举,有人揭发钦若收受应举者的贿赂,御史台追究其事,王钦若极力辩解。当时,邢昺与边肃、毋宾古、阎承翰在太常寺复查,邢昺力辩王钦若无罪,而以洪湛抵罪。王钦若因此而非常感激邢昺。邢昺后来之所以能长期受真宗宠信,在很大程度上应得力于王钦若。
王昭素,开封酸枣人。他青少年时期专心致志学习,不追求功名利禄,有高尚的品德,为乡里人所称赞。他靠教书维持生活,李穆及其弟弟李肃、李恽都是他的学生。王昭素乡里的人争讼,不找官府,却找王昭素解决。
王昭素博通九经,并研究老、庄,尤其精通诗经、易经。他认为王弼、韩康伯注的易经和孔颖达、马嘉运对易经的疏义不见得都正确,于是就著易论二十三篇。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李穆将他推荐给朝廷。宋太祖诏命他赴阙,接见于便殿,时王昭素年已七十七岁,但精神仍很好。宋太祖问他道“:你为什么不愿意做官,致使我们今天相见得这么晚?”王昭素回答说:“我是草野一匹夫,生性愚昧,对圣人的教化没有什么帮助。”于是宋太祖赐他坐,令他讲易经乾卦, 召宰相薛居正等来观看。当王昭素讲到“飞龙在天”这一句时, 皇帝说:“这事岂可令常人看到 ?”王昭素说:“这事非圣人出不能符合它的象征。”于是宋太祖问他民间的事情, 王昭素所回答的都很诚实, 毫无隐讳, 皇帝因而称赞他。王昭素以年老体衰请求回乡里, 皇帝封他国子博士然后让他致仕, 赏赐他许多茶叶和药以及钱二十万, 留在京城月余才送他回家。王昭素年八十九岁时, 死于家。
王昭素颇有人伦的鉴赏能力。起初, 李穆兄弟从他学 易, 他常对李穆说:“你所说的精理, 往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又对人说:“李穆兄弟皆良材, 李穆尤其深沉厚道, 他 日一定位至宰相。”后来李穆果然官拜参知政事。王昭素每次到市场买东西, 随卖主说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从来不讨价还价。市场里的商人都互相转告说“:王先生买东西,我们不能多要他的钱。”王昭素修房子,有椽木堆积门中,深夜有盗木料的人撬门将要进来,王昭素发觉后,就从门中暗自把椽木掷于外,盗的人惭愧得离去,从此他住的里中没有了盗贼。他家里有一条驴,人都来借,他每次外出,总先问家里的僮奴说:“外面有没有借驴的呢?”回答说:“没有。”他才外出。他的行为就纯洁质朴得这样。
王昭素有个儿子叫仁著,也有高尚的品德。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同进士出身,为人纯朴直率、自信,无少许矫揉造作和过甚的地方。他拜河南穆修为师,穆修性格急躁严厉落落寡合,即使像李之才这样的人也经常在呵斥怒骂之中,但李之才事奉他更加勤谨,终于能够从他那里学到易经。当时苏舜钦等也从穆修学易经,但是得穆修真传的只有李之才一人。穆修的易经是向种放学的,种放的易经是向陈搏学的,其源流最远,图书象数变化之妙,是秦汉以来少有人知道的。
李之才开始做官是担任卫州获嘉的主簿,并暂时代理共城令。这时邵雍居母丧于苏门山百源上,每天布裘蔬食,亲自烧火做饭以养活他的父亲。李之才敲门来拜访,慰劳他说:“你这样勤奋好学笃志不倦果真和谁相似?”邵雍说“:我于典籍之外,没有其他形迹可见。”李之才说“:你不是考究典籍的人,对物理的学问学得怎么样呢?”日后他又对邵雍说:“物理的学问你已经学了,不还有性命的学问吗?”邵雍遂对他再拜,愿意从他受业。于是李之才就先教他陆淳的春秋,意思想以春秋表明它包涵了五经,既可以告诉他五经的大意,然后再讲授易经就可以结束学业。后来邵雍终于以研究易经而闻名于世。
李之才由于才气太大,难得有人了解,因此长久不调,惋惜他的人就说“:你应该稍微贬损自己以求得进取。”石延年一个人却说:“这是时局不足以容纳你,你何不弃官隐居。”后李之才调升孟州司法参军,这时范雍守孟州,也不能了解他。范雍第一次自洛阳建节守延安,送的人都送出境外,李之才一个人在近郊与他告别。有人责怪他,他辞谢说:“这是往日的规矩。”不久,范雍贬谪安陆,李之才根据文告拜见范雍于洛阳,过去远送的人没有一个人来,范雍才恨自己对李之才了解得太晚。
李之才的朋友尹洙写信把李之才推荐给中书舍人叶道卿,托石延年转达,他在写给石延年的信中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岁,会写古文章,语言直率,意思深刻,不放肆显露,不窘困急迫,完全可以追踪前辈,不是我尹洙所敢品评,而他却安于卑位,无仕进之心,人们很少能了解他。他的才能又很能通达古今事务,使他能稍微见用于世,一定会超过别人甚远,可憾他太穷,不能坚定归隐的决心。了解他的人应该共同努力,使他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石延年给尹洙回信说“:今天精通文字爱好古文的人最少而且不发达,假若遗弃这个人,那么这种学问就更加衰落了。”石延年平生最不喜欢拜访大官,他四五次到叶道卿的大门,只把书信递进去。叶道卿得信后,把李之才向朝廷推荐,李之才遂得应选新格,有保任五人,改为大理寺丞,任缑氏县令。未及成行,会石延年与龙图阁直学士吴遵路调兵河东,征辟李之才为泽州签署判官。泽州人刘义叟因而得向李之才学习历法,也称“义叟历法”这种历法远远超出古今历法之上,有扬雄、张衡没说清楚的,实际却是李之才传授给他的。
李之才在泽州一段时间后又转升殿中丞,碰巧母亲去世,他刚刚解除丧服,就暴病死在怀州官舍,这是庆历五年(1045)二月的事情。这时,尹洙的哥哥尹子渐镇守怀州,对李之才的死悲伤过度,染疾不到一个月也死了。李之才死后归葬青社,邵雍为他题写墓碑,其中有句说“:我求之于天下,终于得到闻道的君子李公做我的老师。”
年,改封崇圣侯,邑百户。灵珍生文泰。文泰生渠,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改封恭圣侯。后周宣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以渠袭爵,邑百户。
渠生长孙,隋文帝复封长孙为邹国公。长孙生嗣哲,应制举,历泾州司兵参军、太子通事舍人,大业四年,改封绍圣侯、邑百户。嗣哲生德伦,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封褒圣侯,邑百户,朝会位同三品,复其子孙。则天天授二年,赐德伦玺书、衣服。德化生崇基,袭侯,中宗神龙元年,授朝散大夫。崇基生璲之,玄宗开元中,历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禘之为袭文宣公,兼兖州长史。璲之生萱,袭封,历兖州泗水令。萱生齐卿,德宗建中三年,诏以齐卿为兖州司马,陷于东平,卒。至宪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师道,其子惟晊归鲁,诏以惟晊为兖州参军,奉夫子祀,复五十户,以供洒扫。惟晊生策,会昌元年,历国子监丞、尚书博士。大中元年,宰相白敏中奏岁给封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自璲之至策,五世并袭封文宣公。策生振,懿宗咸通四年,举进士甲科,历兖州观察判官,至刑部员外郎。振生昭俭,历衮州司马、曲阜令。自策至昭俭,三世岁给封绢,以供享祀。昭俭生光嗣,哀帝天祐中,为泗水主簿,奉孔子祀。
光嗣生仁玉,九岁通春秋,姿貌雄伟。后唐明宗长兴元年,以为曲阜主簿,三年,迁龚丘令,袭文宣公,晋高祖天福五年,改曲阜令。周高祖广顺二年,平慕容彦超,幸曲阜,拜孔子庙及墓,召仁玉,赐五品服,复以为本县令。
仁玉四子,长曰宜,举进士不第,乾德中诣阙上书,述其家世,诏以为曲阜主簿,历黄州军事推官,迁司农寺丞,掌星子镇市征。宜上言:"星子当江湖之会,商贾所集,请建为军。"诏以为县,就命宜知县事,后以为南康军。
宜代还,献文赋数十篇,太宗览而嘉之,召见,问以孔子世嗣,因下诏曰:"素王之道,百代所崇,传祚袭封,抑存典制。文宣王四十四代孙、司农寺丞宜服勤素业,砥砺廉隅,亟历官联,洽闻政绩,圣人之后,世德不衰,俾登朝伦,以光儒胄。可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复其家。"未几,通判密州。太平兴国八年,诏修曲阜孔子庙,宜贡方物为谢,诏褒之,迁殿中丞。雍熙三年,王师北征,受诏督军粮,涉拒马河溺死,年四十六。
子延世字茂先,以父死事,赐学究出身,为曲阜主簿,历闽、长葛二令。真宗至道三年十一月,召赴阙,以为曲阜令,袭封文宣公,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咸平三年,诏本道转运使、本州长吏待以宾礼,仍留三年,卒官,年三十八。次曰宪,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及第,至工部员外郎、知浚仪县。次曰冕,应城主簿。次曰勖,雍熙中进士及第。
延世子圣祐,景德初,始九岁,特赐同学究出身。大中祥符元年,东封泰山,特听圣祐衣绿陪位,缀京官班后。及还至兖州,十一月朔,幸曲阜,谒孔子庙,行酌献之礼,孔氏宗属并令倍位。又幸孔林,观其墓久之。又御北亭,召从臣观古碑,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追封孔子父叔梁纥齐国公,母颜氏鲁国太夫人。擢圣祐为太常寺奉礼郎,又录其近属进士谓同三传出身,习进士延祐、习学究延渥、延鲁、延龄并同学究出身,共赐银二百两、绢三百匹,以充奉祠庙。时勖为殿中丞、通判广州,王钦若言其有声于乡曲,召赴阙,改太常博士,赐绯,令知曲阜县,专主祠庙。二年三月,又遣使赐太宗御书及九经书疏、三史藏于庙,令本州选儒生讲说。圣祐后改大理评事。天禧五年,授光禄寺丞,袭封文宣公、知仙源县事。后改名佑,迁太子中舍,卒,年三十。
勖为司封郎中。延鲁,大中祥符五年复举进士及第,后改名道辅,为左司谏、龙图阁待制,自有传。
崔颂,字敦美,河南偃师人。父协,后唐门下侍郎、平章事。颂幼丧母,为外祖母所鞠养。以荫补河南府巡官,历开封主簿、邓州录事参军,以疾去官。未几,诣阙上书言事,宰相桑维翰览而奇之,擢为左拾遗,选右补阙。
汉初,加朝散阶,副右散骑常侍张煦册钱俶为吴越王。梁末,协尝使两浙,至是,越人美之,赠贿甚厚。及还,值周祖入京师,为军士剽夺悉尽。世宗镇澶渊,择僚佐,颂与王朴、王敏中皆中其选,以颂为观察判官,赠金紫。世宗尹京,拜司封员外郎、充判官,以断狱误失罢职,守本官。即位,拜驾部郎中,迁吏部,复副尹日就使两浙。世宗读唐元稹均田疏,命写为图赐近臣,遣使均诸道租赋,颂使兖州,颇增旧额。恭帝嗣位,改左谏议大夫。
宋初,判国子监。会重修国学及武成王庙,命颂总领其事。建隆三年夏,始会生徒讲说,太祖遣中使以酒果赐之。每临幸国学,召颂与语。因及经义,颂应答无滞。及郊祀,以颂摄太仆,升车执绥,上问以一时典礼,颂占对闲雅,上甚重之。未几,坐请托有司为所亲求便官,出为保大军行军司马。乾德六年,暴得疾卒,年五十。
颂好诙谐,善笔札,受命书世宗谥册文,当时称其遒丽。笃信释氏,睹佛像必拜。性多疑,在鄜州官舍,尝召圬墁者治堂室,以帛蒙其目,人皆笑之。
子晓,至太子右赞善大夫。
曥字文炳,雍熙二年进士,淹雅有士行,累为屯田员外郎、开封三司户部判官。景德中,雍王元份薨,府官皆坐黜。时戚维为曹国公元俨府翊善,上谓宰相曰:"元俨年少,尤资赞导,维迂懦循默,不能规戒,闻崔曥性纯谨,以之代维,庶有裨益。"因召对,迁都官员外郎,充记室参军,赐金紫。迁兵部郎中,出知河中府,转太常少卿、将作监,卒。
尹拙,颍州汝阴人。梁贞明五年举三史,调补下邑主簿,摄本镇馆驿巡官。后唐长兴中,召为著作佐郎、直史馆,迁左拾遗,依前直史馆,加朝散大夫。应顺初,出为宣武军掌书记、检校虞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清泰初,加检校驾部员外郎兼御史大夫。二年,改检校虞部郎中、忠武军掌书记。
晋天福四年,入为右补阙。明年,转侍御史。会诏拙与张昭、吕琦等同修唐史,改仓部员外郎,赐金紫。八年,迁左司员外郎。契丹入寇,赵延寿镇常山。以拙为掌书记。汉初,召为司马郎中、弘文馆直学士。
周广顺初,迁库部郎中兼太常博士,仍充直学士。奉使荆南还,改兵部郎中。显德初,拜检校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通判太常礼院事,与张昭同修唐应顺、清泰及周祖实录,又与昭及田敏同详定经典释文。丁忧,免。宋初,改检校工部尚书、太子詹事、判太府寺,迁秘书监、判大理寺。乾德六年告老,以本官致事。
拙性纯谨,博通经史。周世宗北征,命翰林学士为文祭白马祠,学士不知所出,遂访于拙,拙历举郡国祠白马者以十数,当时伏其该博。开宝四年卒,年八十一。
子季通,至国子博士。
田敏,淄州邹平人。少通春秋之学。梁贞明中登科,调补淄州主簿,不令之任,留为国子四门博士。后唐天成初,改尚书博士,赐绯。满岁,为国子博士。上言请四郊置斋宫,不报。秩满,转屯田员外郎,以详明典礼兼太常博士。建议请依春秋每岁藏冰荐宗庙,颁公卿,如古礼。奉诏与太常卿刘岳、博士段颙、路航、李居浣、陈观等删定唐郑余庆书仪,又诏与马镐等同校九经。改户部员外郎,赐金紫。清泰初,迁国子司业。
晋天福四年授祭酒,仍检校工部尚书,俄兼户部侍郎。开运初,迁兵部侍郎,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议者以敏止可任学官,宰相桑维翰闻之,即改授检校右仆射,复为祭酒。汉乾祐中,拜尚书右丞,判国子监。
周广顺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将岁赂钱十万贯,止其侵剽,契丹不许。周祖将亲郊,命权判太常卿事。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检校左仆射,加司空。显德五年,上章请老,赐诏曰:"卿详明礼乐,博涉典坟,为儒学之宗师,乃荐绅之仪表。朕方资旧德,以访话言,遽览封章,愿致官政。引年之制难著旧文,尊贤之心方深虚伫,所请宜不允。"迁工部尚书。俄再上表愿归故乡,以遂首丘之志,改太子少保致仕,归淄州别墅。恭帝即位,加少傅。开宝四年,卒,年九十二。
敏解官归乡,有良田数十顷,多酿美酒待宾客。体强少疾,徒步往来闾巷间,不以杖。每日亲授诸子经。自作父墓碑,辞甚质。敏尝使湖南,路出荆渚,以印本经书遗高从诲,从诲谢曰:"祭酒所遗经书,仆但能识孝经耳。"敏曰:"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诸侯章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时从诲兵败于郢,故敏以此讽之,从诲大惭。
敏虽笃于经学,亦好为穿凿,所校九经,颇以独见自任,如改尚书-盘庚"若网在纲"为"若纲在纲",重言"纲"字。又尔雅"椴,木槿"注曰:"日及",改为"白及"。如此之类甚众,世颇非之。
子章,至殿中丞。
辛文悦者,不知何许人。以五经教授,太祖幼时从其肄业。周显德中,太祖历禁卫为殿前都点检,节制方面。文悦久不获接见,一日,梦邀车驾请见,既拜,乃太祖也。太祖亦梦其来谒,因令左右寻访,文悦果自至,太祖异之。及登位,召见,授太子中允,判太府事。开宝三年,出知房州。时周郑王出居是州,上以文悦长者,故命焉。文悦后累迁至员外郎。
又有张遁、张文旦者,尝与太宗同学校,太平兴国中,诣阙自言,各起家为主簿。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曾祖鼎,唐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鼎生瑜,本州推官。瑜生成,字咸熙,性旷荡,嗜酒,喜吟诗,善琴奕,画山水尤工,人多传秘其迹。周枢密使王朴将荐其能,会朴卒,郁郁不得志。乾德中,司农卿卫融知陈州,闻其名,召之,成因挈族而往,日以酣饮为事,醉死于客舍。
子觉,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将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刊板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语见本志。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子宥,大中祥符五年进士,为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
崔颐正,开封封丘人。与弟偓佺并举进士,明经术。颐正雍熙中为高密尉,秩满,国子祭酒孔维荐之,以为国学直讲,迁殿中丞。太宗召见,令说庄子一篇,赐钱五万。判监李至上言:"本监先校定诸经音疏,其间文字讹谬尚多,深虑未副仁君好古诲人之意也。盖前所遣官多专经之士,或通春秋者未习礼记,或习周易者不通尚书,至于旁引经史,皆非素所传习,以是之故,未得周详。伏见国子博士杜镐、直讲崔颐正、孙奭皆苦心强学,博贯九经,问义质疑,有所依据。望令重加刊正,冀除舛谬。"从之。
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因访达经义者,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曰:"朕宫中无事,乐闻讲诵。"翌日,召颐正于苑中,说尚书-大禹谟,赐以牙绯。自是日令赴御书院待对,说尚书至十卷。颐正年老步趋艰蹇,表求致仕,上命坐,问恤甚至,赐器币,听以本官致仕,仍充直讲,改国子博士。三年,卒,年七十九。
偓佺,淳化中历福州连江尉,判国子监李至奏为直讲,引对便坐,太宗顾谓曰:"李觉尝奏朕云,"四皓"中一先生,或言姓"用"字加撇,或云加点。尔知否?"偓牷曰:"昔秦时程邈撰隶书,训如仆隶之易使也。今字与古或异。臣闻刀用为角(音榷),两点为(缺)。(音鹿),用上一撇一点俱不成字。"
咸平二年,真宗幸国学,召偓佺说尚书,即特赐绯。景德后,令讲道德经,日于崇文院候对。终篇,赐以白金缯彩。三年,卒,年七十九。尝撰帝王手鉴十卷,并注曹唐大游仙诗十五卷。其子世安上之,特赐出身。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也。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修,修性庄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诃怒中,之才事之益谨,卒能受易。时苏舜钦辈亦从修学易,其专授受者惟之才尔。脩之易受之种放,放受之陈抟,源流最远,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
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雍曰:"简策之外,未有迹也。"之才曰:"君非迹简策者,其如物理之学何?"他日,则又曰:"物理之学学矣,不有性命之学乎?"雍再拜,愿受业,于是先示之以陆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仪五经,既可语五经大旨,则授易而终焉。其后雍卒以易名世。
之才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图荣进。"石延年独曰:"时不足以容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雍守孟,亦莫之知也。雍初自洛建节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顷之,雍谪安陆,之才沿檄见之洛阳,前日远送之人无一来者,雍始恨知之之晚。
友人尹洙以书荐于中书舍人叶道卿,因石延年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遂,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恨其贫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延年复书曰:"今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延年素不喜谒贵仕,凡四五至道卿门,通其书乃已。道卿荐之,遂得应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为缑氏令。未行,会延年与龙图阁直学士吴遵路调兵河东,辟之才泽州签署判官。泽人刘羲叟从受历法,世称"羲叟历法",远出古今上,有杨雄、张衡所未喻者,实之才授之。
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官舍,庆历五年二月也。时尹洙兄渐守怀,哭之才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之才归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求于天下,得闻道之君子李公以师焉。"
<b>部分译文</b>
邢昺,字叔明,是曹州济阴人。大平兴国初(976),邢昺考五经进士,廷试之日,赴殿讲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博学精深,擢九经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邢昺因此监处楚、泰之间,泰州僻左而楚州会要,盐食问题比较严重,邢昺请朝廷将泰州合并入楚州,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邢昺被召为国子监丞,专门负责讲学事宜,不久升迁尚书博士,出知仪州,转为国子博士,代还,服赐大红,选为诸王府侍讲。雍熙中,迁水部员外郎,改司勋,端拱初年(988),服赐金紫,累迁金部郎中。
真宗即位后,邢昺改任司勋郎中,不久知审刑院,因其为儒者不精刑法,故命刘元吉同领其事。这年冬天,邢昺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初年(998),改为国子祭酒。咸平二年,朝廷开始设置翰林侍讲学士一职,以邢昺为之。邢昺受诏与杜镐、舒雅、孙。。、李慕清、崔亻屋亻全等共同校定周礼、仪礼、公羊春秋传、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完工后,参加校书者并加阶勋,不久,邢昺为淮南、两浙巡抚使。朝廷设置讲读之职,即令邢昺入内给皇帝讲左氏春秋,五年才讲完,皇帝为此宴近臣于崇政殿,特赐邢昺袭衣、金带加器币,仍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学士如故。知审官院陈恕丧母后,以邢昺权知审官院。
景德二年(1005),邢昺对皇帝说:“我已故的哥哥邢素曾举进士,愿沾赠典。”皇帝因而赐其为大理评事。这年夏天,皇帝亲临国子监查阅藏书,问邢昺经版有多少,邢昺说:“国初不到四千卷,现在已有十多万卷,且经、传、正义样样俱全。臣早年从师学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此因力量不够所致,现在诸经传板本齐全,士庶之人皆有所藏,此乃儒者赶上了幸运之世。”皇帝高兴地说“:国家虽然崇尚儒术,然而,如果不是四方太平也不能至此。”皇帝又访以学馆旧事,有未振举者,邢昺不能有所建树说明。起初,印书后所裁剪下来的边角之纸,一般都拿去卖钱,以供监中杂用,而邢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从此,监学公费不给,一些讲学之官也厌其清高。皇上刚刚开始兴崇道术,故又令邢昺与杜镐、张雍、孙。。选举一些精通经术、德行端良者去充实学员。景德三年,邢昺加官刑部侍郎。
邢昺多任一些与皇帝较亲近的职,因而时常接受皇帝咨询。有一次,邢昺与皇上从容交谈,当谈到宫邸旧僚时,皇上叹息旧僚们一个个先后亡故,只有邢昺还活着。第二天,皇上特赐邢昺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廷,赐以披肩和围巾。景德四年,邢昺以羸老步履艰难为由,自请回一趟曹州故乡,希望皇上准假一年,以便归视田里,到第二年郊祀开始时即回朝。皇上让座给邢昺,并安慰说:“你可权知曹州,如此,则工作、回乡合而为一,何须请假呢?”邢昺又说杨砺、夏侯峤与自己同为府僚,他们二人去世后,皆赠有尚书荣衔。皇上同情邢昺,第二天便对宰相说“:此足可见其志矣。”即破例拜邢昺为工部尚书,知曹州职如故。
入辞之日,皇上赐袭衣、金带于邢昺,特开龙图阁,召近臣宴于崇和殿,皇上做五言诗和七言诗两首赐邢昺,参加宴会的人皆赋诗献词。邢昺看到墙壁后所挂尚书图、礼记图,手指中庸篇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且陈其大义。皇上嘉纳之。将要上路回乡时,皇上又令近臣前来相送,欢送会设于宜春苑。大中祥符初(1008),皇上率僧侣百官东封泰山,邢昺上表请东封车驾路经曹州,还指使官吏王范组织乡里父老到朝廷请愿。皇上有感于这一片诚心,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很快,邢昺被召回朝中,东封车驾出发时,皇上命邢昺判留司御史台。东封仪式完毕后,邢昺进位礼部尚书。
皇上勤于政事,关心农事。如遇风不调、雨不顺的时节,便忧形于色。因邢昺熟悉农事,所以皇上经常向他讨教。起初,田农们察觉气候与年成好坏有密切关系,日积月累便有了丰富的经验,邢昺吸收这些经验后,提供给皇上做参考。邢昺说“:老百姓受灾最严重的有四种情况:一是瘟疫,二是旱灾,三是水灾,四是畜灾。每年必有其中一灾困扰百姓,只灾情轻重略有不同,而这四灾之中,尤以旱灾危害最甚,因为如果田地干涸,庄稼便毫无收成,左传中所说的‘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就是这个道理。”
大中祥符三年,邢昺患病告于上,皇帝诏太医为之诊视。六月,皇帝还亲临探望邢昺,并赐名药一盒、白金器千两、丝绸千匹。过去,如果不是宗戚将相,皇帝是不会行探病临丧之礼的,此特加于邢昺与郭贽,是因为皇帝对他们素来器重。邢昺患病后,皇帝命中书召邢昺之子,即太常博士知东明县的邢仲宝和国子博士知信阳军的邢若思回来侍候父亲。邢昺得病一个月后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九岁,被赠左仆射荣衔,其三子也受到外进品秩的优抚。
雍熙年间(984~987),邢昺曾撰礼选二十卷献上,太宗翻阅其书时,看到文王世子篇一文,甚为高兴,因问卫绍钦说“:邢昺在给诸王讲学时,是否讲过这一篇?”卫绍钦回答说“:诸王时常询问一些经义问题,邢昺则每当讲到君臣父子之道时,必反复讲解。”太宗听后更感欣慰。真宗皇帝也曾因内阁多书,览而称好。并召邢昺同观,还亲自做礼选赞赐与邢昺。邢昺说:“我家中无礼选遗稿,希望能得一副本。”皇上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缮录未完毕,邢昺就辞世了。真宗皇帝马上下诏抄写两本,一本赐其家,一本放入邢昺墓中。
邢昺在东宫及内廷,为太子和皇上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诗、左氏传,除旁征博引之外,还注意联系实际,深受嘉奖。皇上曾问:“管仲和召忽都曾事奉公子纠,小白之入,召忽死之,管仲遂转相齐桓公。岂非召忽以忠死,而管仲不固守其节,为臣之道是这样的吗?郑玄注礼记?世子篇说:‘周文王因为勤于政事而缩短寿命,周武王因为享受安乐而益寿延年。’朕以为礼记之本意不是这样的,况且夏禹焦劳尽瘁,有玄圭之赐,而享国永年。若文王能以忧人之心,不图安逸,纵无感应,也不至于折损寿命。”邢昺对皇帝所提的问题,皆能依事理给予回答。
起初,在咸平年间(998~1003),王钦若知贡举,有人揭发钦若收受应举者的贿赂,御史台追究其事,王钦若极力辩解。当时,邢昺与边肃、毋宾古、阎承翰在太常寺复查,邢昺力辩王钦若无罪,而以洪湛抵罪。王钦若因此而非常感激邢昺。邢昺后来之所以能长期受真宗宠信,在很大程度上应得力于王钦若。
王昭素,开封酸枣人。他青少年时期专心致志学习,不追求功名利禄,有高尚的品德,为乡里人所称赞。他靠教书维持生活,李穆及其弟弟李肃、李恽都是他的学生。王昭素乡里的人争讼,不找官府,却找王昭素解决。
王昭素博通九经,并研究老、庄,尤其精通诗经、易经。他认为王弼、韩康伯注的易经和孔颖达、马嘉运对易经的疏义不见得都正确,于是就著易论二十三篇。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李穆将他推荐给朝廷。宋太祖诏命他赴阙,接见于便殿,时王昭素年已七十七岁,但精神仍很好。宋太祖问他道“:你为什么不愿意做官,致使我们今天相见得这么晚?”王昭素回答说:“我是草野一匹夫,生性愚昧,对圣人的教化没有什么帮助。”于是宋太祖赐他坐,令他讲易经乾卦, 召宰相薛居正等来观看。当王昭素讲到“飞龙在天”这一句时, 皇帝说:“这事岂可令常人看到 ?”王昭素说:“这事非圣人出不能符合它的象征。”于是宋太祖问他民间的事情, 王昭素所回答的都很诚实, 毫无隐讳, 皇帝因而称赞他。王昭素以年老体衰请求回乡里, 皇帝封他国子博士然后让他致仕, 赏赐他许多茶叶和药以及钱二十万, 留在京城月余才送他回家。王昭素年八十九岁时, 死于家。
王昭素颇有人伦的鉴赏能力。起初, 李穆兄弟从他学 易, 他常对李穆说:“你所说的精理, 往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又对人说:“李穆兄弟皆良材, 李穆尤其深沉厚道, 他 日一定位至宰相。”后来李穆果然官拜参知政事。王昭素每次到市场买东西, 随卖主说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从来不讨价还价。市场里的商人都互相转告说“:王先生买东西,我们不能多要他的钱。”王昭素修房子,有椽木堆积门中,深夜有盗木料的人撬门将要进来,王昭素发觉后,就从门中暗自把椽木掷于外,盗的人惭愧得离去,从此他住的里中没有了盗贼。他家里有一条驴,人都来借,他每次外出,总先问家里的僮奴说:“外面有没有借驴的呢?”回答说:“没有。”他才外出。他的行为就纯洁质朴得这样。
王昭素有个儿子叫仁著,也有高尚的品德。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同进士出身,为人纯朴直率、自信,无少许矫揉造作和过甚的地方。他拜河南穆修为师,穆修性格急躁严厉落落寡合,即使像李之才这样的人也经常在呵斥怒骂之中,但李之才事奉他更加勤谨,终于能够从他那里学到易经。当时苏舜钦等也从穆修学易经,但是得穆修真传的只有李之才一人。穆修的易经是向种放学的,种放的易经是向陈搏学的,其源流最远,图书象数变化之妙,是秦汉以来少有人知道的。
李之才开始做官是担任卫州获嘉的主簿,并暂时代理共城令。这时邵雍居母丧于苏门山百源上,每天布裘蔬食,亲自烧火做饭以养活他的父亲。李之才敲门来拜访,慰劳他说:“你这样勤奋好学笃志不倦果真和谁相似?”邵雍说“:我于典籍之外,没有其他形迹可见。”李之才说“:你不是考究典籍的人,对物理的学问学得怎么样呢?”日后他又对邵雍说:“物理的学问你已经学了,不还有性命的学问吗?”邵雍遂对他再拜,愿意从他受业。于是李之才就先教他陆淳的春秋,意思想以春秋表明它包涵了五经,既可以告诉他五经的大意,然后再讲授易经就可以结束学业。后来邵雍终于以研究易经而闻名于世。
李之才由于才气太大,难得有人了解,因此长久不调,惋惜他的人就说“:你应该稍微贬损自己以求得进取。”石延年一个人却说:“这是时局不足以容纳你,你何不弃官隐居。”后李之才调升孟州司法参军,这时范雍守孟州,也不能了解他。范雍第一次自洛阳建节守延安,送的人都送出境外,李之才一个人在近郊与他告别。有人责怪他,他辞谢说:“这是往日的规矩。”不久,范雍贬谪安陆,李之才根据文告拜见范雍于洛阳,过去远送的人没有一个人来,范雍才恨自己对李之才了解得太晚。
李之才的朋友尹洙写信把李之才推荐给中书舍人叶道卿,托石延年转达,他在写给石延年的信中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岁,会写古文章,语言直率,意思深刻,不放肆显露,不窘困急迫,完全可以追踪前辈,不是我尹洙所敢品评,而他却安于卑位,无仕进之心,人们很少能了解他。他的才能又很能通达古今事务,使他能稍微见用于世,一定会超过别人甚远,可憾他太穷,不能坚定归隐的决心。了解他的人应该共同努力,使他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石延年给尹洙回信说“:今天精通文字爱好古文的人最少而且不发达,假若遗弃这个人,那么这种学问就更加衰落了。”石延年平生最不喜欢拜访大官,他四五次到叶道卿的大门,只把书信递进去。叶道卿得信后,把李之才向朝廷推荐,李之才遂得应选新格,有保任五人,改为大理寺丞,任缑氏县令。未及成行,会石延年与龙图阁直学士吴遵路调兵河东,征辟李之才为泽州签署判官。泽州人刘义叟因而得向李之才学习历法,也称“义叟历法”这种历法远远超出古今历法之上,有扬雄、张衡没说清楚的,实际却是李之才传授给他的。
李之才在泽州一段时间后又转升殿中丞,碰巧母亲去世,他刚刚解除丧服,就暴病死在怀州官舍,这是庆历五年(1045)二月的事情。这时,尹洙的哥哥尹子渐镇守怀州,对李之才的死悲伤过度,染疾不到一个月也死了。李之才死后归葬青社,邵雍为他题写墓碑,其中有句说“:我求之于天下,终于得到闻道的君子李公做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