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一 (1/2)
59文学 www.59wx.cc,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职官八(合班之制)
建隆以后合班之制
中书令 侍中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为宰相。) 亲王、枢宏使、留守、节度、京尹兼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并为使相。) 尚书令太师 太尉 太傅 太保 司徒司空(旧仪,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在太保下。国朝以来,自太傅除太尉,今依此次序。其三师、三公之称如旧仪制。) 枢密使 知枢密院事 参知政事(旧在枢密使下。)枢密副使(旧在知院之上。) 同知枢密院事 宣徽南院、北院使 签书枢密院事(参政以下班位临时取奏裁)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 左、右仆射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 诸府牧开封、河南、应天、大名、江陵、兴元、真定、江宁、京兆、凤翔、河中。又有大都督、大都护,今皆领使,无特为者。 御史大夫观文殿大学士(旧无此位。) 六尚书(吏、兵、户、刑、礼、工。) 左、右金吾卫 左、右卫上将军 门下、中书侍郎(旧在尚书下。) 节度使(泰宁、武宁、彰信、镇海、天平、安化、武成。忠武、镇海、可阳、山南东道、武胜、崇信、昭化、保康、天雄、成德、镇宁、彰德、永清、安国、威德、静难、彰化、雄武、保大、淮南、忠正、保信、保静、集庆、建康、宁国、镇南、昭信、荆南、宁海、武昌、安远、武安、镇东、平江、镇江、宣德、保宁、康国、威武、建宁、益州、安静、武信、山南西道、昭武、安德、武定、宁海、宁江、武康、清海、静江、宁远、建武、高州定南、密州静海、凉州西河、沙州归义、洮州保顺、应州彰国、威城、昌化、丰州、天德、朔州振武、云州大同。) 观文殿学士(旧曰文明殿,若学士官尚书者自从本班。)资政殿大学士 三司使(与观文、资政班位临时取裁。) 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副使(与三司使、翰林学士班位临时取裁。)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 资政殿学士 翰林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 天章阁学士 枢密直学士 龙图直学士 天章直学士 左、右散骑常侍(旧在诸卫上将军下。) 六统军(左、右龙武 左、右羽林、左右神武,)诸卫上将军(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屯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千牛卫。) 太子宾客 太常、宗正卿 御史中丞(权中丞立中丞砖位。内殿起居日止立本官班。) 左、右丞 诸行侍郎 节度观察留后 给事中 左、右谏议大夫 中书舍人 知制诰 龙图阁待制 天章阁待制 观察使 秘书监 光录、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 内客省使 国子祭酒 殿中、少府、将作监 景福殿使 延福宫使 客省使 开封、河南、应天、大名尹 太子詹事 诸王傅 司天监 诸卫大将军 太子左右庶子 引进使 防御使(齐、济、沂、登、莱、郑、汝、蔡、颍、均、郢、怀、卫、博、磁、洺、棣、深、瀛、雄、霸、莫、代、绛、解、龙、和、蕲、舒、复、眉、象、陆、果。) 团练使(单、濮、濰、唐、祁、冀、隰、忻、成、凤、海、鼎。)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副使(官至谏议大夫已上,从本官。) 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判官 太常寺、宗正少卿 秘书少监 光录等寺七寺少卿 宣庆使 四方馆使 国子司业殿中、少府、将作少监 开封、河南、应天、大名少尹 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 太子仆 诸州刺史(淄、赵、德、滨、保、并、汾、泽、辽、宪、岚、石、虢、坊、丹、阶、乾、商、宁、原、庆、渭、仪、环、楚、泰、泗、濠、光、滁、通、黄、真、舒、江、池、饶、信、太平、吉、袁、抚、筠、岳、澧、峡、归、辰、衡、永、全、郴、邵、常、秀、温、台、衢、睦、处、南剑、汀、漳、绵、汉、彭、邛、蜀、嘉、简、黎、雅、维、茂、资、荣、昌、普、渠、合、戎、泸、兴、剑、文、集、壁、巴、蓬、龙、施、万、开、达、涪、渝、昭、循、潮、连、梅、英、贺、封、南雄、端、新、康、恩、春、惠、韶、梧、藤、龚、象、浔、贵、宾、横、融、化、窦、高、雷、南仪、钦、郁林、廉、琼、崖、儋、万安。) 诸王府长史、司马 司天少监 枢密都承旨(如客省使以下充者,依本职同班。如閤门使充。即在閤门使之上。如自见任内客省使以下转南班官充。亦与同班,仍在旧职之上。如自客省副使以下转南班官充者,并在閤门使之上。) 宣政使 昭宣使 东上、西上閤门使 枢密承旨 枢密副都承旨 诸军卫将军 起居郎 起居舍人 知杂御史 侍御史 诸行郎中(左右司吏部 兵部 司封 司勋 考功 职方 驾部 库部 度支 户部 金部 仓部刑部 都官 比部 司门 礼部 工部 祠部 主客 膳部 屯田 虞部 水部。) 皇城以下诸司使(皇城 洛苑 右骐骥 尚食 左骐骥 御厨 内藏库军器 左藏 仪鸾 南作坊 弓箭库 北作坊 衣库 庄宅 六宅 文思 东作坊 内苑 牛羊 如京 东绫锦香药 崇仪 榷易 西京左、右藏 毡毯 西绫锦 西京作坊 鞍辔库 东染院 酒坊 本染院 法酒库 礼宾 翰林 医官供备库。) 枢密院副承旨、诸房副承(旨如带南班官者,在诸司使之下;不带南班官者,在皇城副使之上。) 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谏 诸行员外郎 客省引进、閤门副使 左、右正言 监察御史 太常博士 皇城以下诸司副使 诸次府少尹 大都督府左、右司马(兖、徐、潞、陕、扬、杭、越、福。) 通事舍人 国子博士 春秋、礼记、毛诗、尚书、周易博士都水使者 开封、祥符、河南、洛阳、宋城县令 太常、宗正、秘书丞 著作郎殿中丞 内殿承制 殿中省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 大理正 太子中允、左右赞善大夫 内殿崇班閤门祗候 太子中舍、洗马 太子诸率府率 左、右卫 左、右监门 左、右清道 左右司御。 枢密院兵房、吏房、户房、礼房副承旨 东头、西头供奉官 太子诸率府副率 诸卫中郎将(左、右金吾 左、右卫 左、右千牛 左、右羽林。) 郎将(左、右金吾 左、右卫。)左、右侍禁 诸王友 诸王府谘议参军(官高者从本官。)司天春官、夏官、中官、秋官、冬官正 节度行军司马、副使 秘书郎 左、右班殿直 著作佐郎大理寺丞 诸寺、监丞 大地评事 太学、广文博士 太常太祝、奉礼郎 秘书省校书郎、正字 御史台、诸寺、监主簿 国子助教 广文、太学、四门、书学、算学博士律学助教书、算学无助教。 司天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 三班奉职、借职 防御、团练副使 留守、京府、节度、观察推官 节度掌书记 观察支使防御、团练判官 留守、京府、节度、观察推官 军事判官 防御、团练、军事推官 军、监判官 诸军别驾、长史、司马 司录、录事参军 司理参军三京府军巡判官在诸曹参军之下。 诸州诸司参军 军巡判官 诸县令 赤县丞 诸县主簿、尉 诸军文学、参军、助教。
元丰以后合班之制
诸太师(旧制,太尉为三公,在太傅上,政和改为三少。) 太傅太保侍中中书令(政和二年,改左辅右弼,靖康后复。) 尚书令 少师 少传 少保(旧太尉、司徒、司空,政和二年改。) 尚书左、右仆射(政和二年,改太宰、少宰,靖康复旧,元丰令王在左右仆射下。) 开府仪同三司 知枢密院事 门下、中书侍郎 尚书左、右丞 同知枢密院事 签书枢密院事元丰罢,元祐复置,政和入杂压。太子太师大傅太保 特进 观文殿大学士 太尉(旧为三公,政和二年,改为三少,复以太尉为武选一品,位节度使上。)太子少师少傅少保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元祐复置,政和入杂压。) 御史大夫 观文殿学士 资政、(元丰令在节度使下。)保和(政和五年,置宣和殿大学士、学士,宣和元年,改为保和学士。待制同。)殿大学士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金紫、银青光禄大夫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节度使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 资政、保和、端明政和四年,改为延康。殿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元丰二年,增置直学士,待制同。)显谟、(元丰元年增置。)徽猷(崇宁二年增置。)阁学士 左、右散骑常侍 御史中丞(旧在直学士下,元丰八年升。)开封君(崇宁三年升。)尚书列曹侍郎 枢密直学士(政和四年,改为述古殿直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阁直学士 宣奉、光祐,左光录大夫。正奉、元祐,右光录大夫,并大观二年改置。正议、通奉大夫 殿中监(旧在秘书监下,崇宁二年升。)大司成(崇宁二年增置。)左右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 太子宾客、詹事 给事中 中书舍人 通议大夫 承宣使旧节度观察留后,政和七年始改。 左、右谏议大夫 保和殿待制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微猷阁待制 太中大夫 太常卿 大司乐(崇宁二年增置。) 宗正卿 秘书监 殿中少监(崇宁二年升。)观察使 中大夫 光录、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 中奉、元祐,左中散大夫,大观二年改。中散、通侍大夫(旧内客省使,政和二年改,横行、正使、副使、大使臣、小使臣并改。) 枢密都承旨 国子祭酒 太常少卿典药(崇宁二年增置。) 宗正少卿 秘书少监 正侍、(旧延福宫使,政和二年改。)宣正、履正、协忠、(三阶系政和六年增置。)中侍、中亮大夫(旧客省使。) 太子左、右庶子 中卫、(旧引进使。)翊卫、亲卫大夫(政和六年增置。) 防御、团练使 诸州刺史 左、右金吾以下诸卫大将军 附马都 尉集英殿修撰(政和八年置。 七寺少卿 朝议、奉直大夫元祐,右朝议大夫,大观二年改置。)尚书左、右司郎中 右文殿修撰旧集贤殿修撰,不入杂压,政和六年改,增入。国子、辟雍司业(崇宁元年增置。) 少府、将作、军器监 都水使者 入内内侍省都都知(政和,改知入内内侍省事。) 内侍省都都内知(政和,改知内侍省事。) 拱卫大夫(旧四方馆使。) 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 入内内侍省副都知 内侍省副都知(政和并改同知省事。) 左武、右武大夫(旧东、西上閤门使。) 入内内侍省押班 内侍省押班(政和并改签书省事。) 管干殿中省尚舍、尚药、尚酝、尚辇、尚衣、尚食局(崇宁二年增置。) 枢密副都承旨起居郎 起居舍人 侍御史 尚书左、右司员外郎 秘阁修撰(政和六年增置。)开封少尹(崇宁三年升。) 尚书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兵部、职方、库部、驾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 开封府司录事(旧录参军事在两赤县令之上,崇宁三年升改。) 直龙图阁(元丰、元祐令,并不入杂压,政和增入,馀同。) 朝请、朝散、朝奉大夫 直天章阁(政和六年增入。) 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谏 左、右正言(旧在监察御史上,政和升。) 符宝郎(大观元年增置。) 殿中省尚食、尚药、尚酝、尚辇、尚衣、尚舍典御(崇宁三年增置)。 内符宝郎(大观元年增置。) 枢密副承旨(元丰令,有知上州在此下,元祐以后并去。) 武功、(旧皇城使,自此以下,并政和六年改。)武德、(旧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和安、成和、成安、成全、(旧翰林、尚食、军器、仪鸾使。)武显、(旧左藏、东西作坊使。)武节、(旧庄宅、六宅、文思使。)平和、(旧绫锦使,初改保和,政和五年,以犯殿名,改保痊;宣和六年,又改为平和。)武略、(旧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保安、(旧榷易使。)武经、(旧西京左藏库使。)武义大夫(旧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使。)翰林良医(旧翰林医官使。)武翼大夫(旧供备库使。)尚书诸司员外郎 直宝文阁(政和六年增置。) 开封府司六曹事(崇宁三年增置。) 枢密院诸房副承旨 朝请、朝散、朝奉郎 直显谟阁(政和六年增入。) 少府、将作、军器少监 诸卫将军太子侍读、侍讲 正侍、宣正、履正、协忠、(自宣正至协忠,并政和六年增置。) 中侍、中亮、中卫、翊卫、亲卫、拱卫、左武、右武郎,(旧横行、副使、政和六年改。) 监察御史(元丰令,有知中州在此下。)殿中丞(旧秘书丞下,崇宁二年升。) 直徽猷阁(政和六年置。) 承议郎武功至武义郎 翰林医正 武翼郎(诸司副使。) 太子中合 太子舍人 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旧侍读、侍讲,政和改。) 太常丞 大晟乐令崇宁二年增置。 太医令 宗正、大宗正 秘书丞 直秘阁政和六年置,元丰令,知下州在此下。 奉议郎 大理正 著作郎 太史局令 直翰林医官局 殿中省六尚奉御(旧在大理正之上,政和改。) 太医丞(元祐增置。)閤门宣赞舍人(旧閤门通事舍人,政和六年改。) 两赤县令 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率七寺丞 秘书郎 太常博士 陵台令元祐中增置。著作佐郎 殿中省主簿(崇宁二年增置。)国子监丞 辟雍丞(崇宁二年增置。)宗子、崇宁元年增置。国子博士 大理司直、评事 敦武、(旧内殿承制,政和六年改,下同。)通直郎 修武郎内殿崇班。内常侍(元丰令,上州通判在此下。)太史局正 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 开封府参军事(崇宁三年增置。)太医局正 秘书省校书郎、天字 亲王府记室(元丰,元祐令,有"参军"字,政和三年除去。)太史局五官正 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元丰令在监丞上,元祐在监丞下。) 九寺、大晟府(崇宁三年增置。)主簿 閤门祗候 枢密院逐房副承旨(元丰令,中下州通判在此下。)供奉官(旧内东头供奉官,政和六年改,下同。)从义郎(东头供奉官,)左侍禁(内西头供奉官。)秉义郎(西头供奉官,)太子诸率府副率 干当左、右厢公事(崇宁中增入。)右侍禁 左班殿直(殿头高品。)忠训、忠翊、(左、右侍禁。)宣教郎(旧宣德郎,政和四年改。)太学、辟雍、(崇宁元年增置。)武学、律学开封府(大观元年置。)博士 太常寺奉礼郎大晟府协律郎(崇宁二年增置。)太常寺太祝、郊社、籍田令 光录寺太官令(元丰、元 令,在太学博士上。)五监、辟雍(崇宁元年增置。)主簿 宣义郎 成忠、保义、(左右班殿直。)承事。承奉、承务郎 宗子、(崇泞元年增置。)国子、太学、辟雍正 武学谕(崇宁元年置。) 律学正(崇宁元年置。)太医局丞 京府、诸州司录事 承直郎(崇宁三年,以留守节度判官改,凡选人七阶,儒林至迪功。)京畿县令 两赤县丞 三京赤县令 右班殿直(高班。)黄门内品 承节、承信郎(旧三班奉职、借职。)京府、诸州司六曹事(元丰、元祐令,并六曹参军。政和三年,除去"参军"字,为司录事,司仪曹事,馀曹放此。)儒林、(旧掌书记。)文林、从事郎 三京畿县令 京畿县丞 三京赤县、畿县丞 两赤县主簿、尉 诸州上、中、下县令丞 从政郎(旧司录事参军、县令。)京府、诸州掾官 修职郎(旧知录事参军、知县事。)京畿县主簿、尉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 城砦主簿 马监主簿 迪功郎(旧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诸州司士 文学 助教(旧参军事。)
唐令,定流内一品至九品,有正从上下阶之制。其后,升侍中、中书令为正二品,御史大夫、散骑常侍、两省侍郎为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谏议大夫分左、右,改将作大匠为监,太史局为司天监,置大监正三品,少监正四品上,丞正六品上,寺簿正七品上,主事正八品下,五官正五品上,副正正六品,灵台郎正七品下,保章正从七品上,挈壶正八品上,五官监候正八品下,司历从八品上,司辰正九品上。又置国子、五经博士为正五品上,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为从二品,左、右龙武、神武军大将军为正三品,将军为从三品。又置内侍监为正三品,少监从四品,改诸州府学博士为文学,在参军上。五代复置尚书令为一品,升右丞为正四品上,降谏议在给事之下。
宋初,并因其制,唯升宗正卿为正四品,丞为从五品。其军器监、少监,甲弩坊署令、丞、监作、录事,昭文馆校书郎,司辰、司历、监候,殿中诸署监事、计官,太常诸陵庙、太医、太公庙署令丞,医针博士、助教,按摩、咒禁博士,卜正,卜博士,宗正崇玄署令、丞,大理狱丞,鸿胪典客,太府寺平准、左右藏、常平署令丞,都水监舟楫、河渠署令丞,官苑总副监牧监副、丞、主簿,诸园苑司并百工等监、副监及丞,诸仓、诸冶、诸屯、温汤监及丞,掌漕,诸军卫录事诸曹参军、司阶、中候、司戈、执戟、校尉、旅帅、队正、队副、正直长、长上、备身、左右备身,左右亲、勋、翊卫府中郎将,兵曹三卫,折冲、果毅、别将、长史、兵曹参军、校尉、旅帅、队正、队副,镇军司马、判司,太子詹事府丞、主簿、司直,司议郎,舍人,文学,校书,正字,崇文馆校书,侍医,通事舍人,左、右春坊录事、主事,三寺丞、主簿,诸署令、丞,典仓署园丞,厩牧典乘,内坊典内及丞、典直,率府长史、录事诸曹参军、司阶、中候、司戈、执戟、校尉、旅帅、队正、队副、直长、千牛备身,亲、勋、翊府中郎将,兵曹三卫,王府文学,东西閤祭酒,掾、属、主簿、录事诸曹参军、行参军、典签,典军、执杖执乘亲事、校尉、旅帅、队正、队副,国令,大农尉、丞,公主邑令丞、邑司录事,河南应天及诸次府都督都府功曹、仓、兵曹参军,诸州司功、司仓、司兵参军,诸县丞,京县录事,诸镇仓曹、兵曹参军,戍主、戍副,关津令丞,并门下省城门、符宝郎,太常寺协律郎,军器监丞、主簿,太常寺郊社、太卜、廪牺,光禄寺太、官珍羞、良酝、掌醢,卫尉寺武器、守宫,太仆寺乘黄、典厩、典牧、车府,鸿胪寺典客、司仪,司农寺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太府寺诸市,少府监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将作监左校、中校、甄官署令丞、监膳,殿中省六局直长、食医、侍御、医司、医佐、掌辇、奉乘、司廪,太子典膳、典药、内直、典设、宫门郎并局丞,皆存其名而罕除者,绵不禄",惟常命官者载之。诸司主事、事皆存,而无士人为之。别置中书、枢密、宣徽院、三司及内庭诸司,沿旧制而损益焉。
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东宫三太,嗣王,郡王,仆射,三少,三京牧,大都督,大都护,御史大夫,六尚书,常侍,门下、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左、右丞,诸行侍郎,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监,前任、见任节度使,开封、河南、太原尹,詹事,诸王傅,司天监,五府尹,国公,郡公,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庶子,五大都督府长史,中都护,副都护,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少卿,司业,三少监,三少尹,少詹事,谕德,家令,率更令、仆,诸王府长史、司马,司天少监,起居郎、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补关,拾遗,监察御史,郎中,员外郎,太常博士,五府少尹,五大都督府司马,通事舍人,国子、五经博士,都水使者,四赤县令,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殿中丞,六尚奉御,大理正,中允,赞善,中舍,洗马,诸王友,谘议参军,司天五官焉,凡杂坐之次,以此为准。
诏曰:"尚书中台,万事之本,而班位率比两省官;节度使出总方面,其检校官多至师傅、三公者,而位居九寺卿监之下,甚无谓也。其给事中、谏议、舍人,宜降于六曹侍郎之下;补阙次郎中、拾遗,监察次员外郎、节度使,升于中书侍郎之下。"乾德五年正月朔,乾元殿受朝,升节度使班在龙墀内金吾将军之上。
淳化三年八月,有司重定合班仪,诏升尚书令三师之上。四年,节度使升常侍之上,观察使在秘书监之上,防御、团练使在庶子之下,刺史在太子仆之下,又升诸行郎中于殿中侍御史之上,至道三年七月,令节度观察留后在给事中之上。大中祥符元年八月,升两省侍郎班常侍之上。
天禧三年十一月,令节度使班中书侍郎之下。其序班及视品之制,枢密使、副使、参知政事、宣微使并班宰相后。(枢密使不兼平章事者,立参知政事前,在宣微使下。至道三年升在上。大中祥符九年九月,诏自今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并以先后为次。宣徽使同。)资政殿大学士立文明殿学士之上。(旧文明殿学士在枢密副使之上,太平兴国五年移在下。)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在翰林学士下。(建隆三年,令翰林学士班诸行侍郎下,官至丞、郎者在常侍上,至尚书者依本班。淳化五年,升丞、郎之上。枢密直学士同。)龙图阁学士在枢密直学士上,龙图直学士在其下,仍少退。待制在知制诰之下。(景德元年,初置待制,赴内朝,其五日起居,止叙本班。大中祥符二年,升侍知制诰,仍在其下。)权三司使立知制诰上。带学士职者从本班。三司副使立少卿、监上。(官高者从本班,并为内品职。宫观副使立学士班。在翰林学士上,其学士为者,止本班。)判官立三司副使之下。(知制诰以上为者,从本班。)给、谏权御史中丞者,令正衙立中丞砖位。馀就本班。凡起复,皆如初授,在本官之末,亦有特旨令叙旧班者,内客省使视七寺大卿,景福殿使、客省使视将作监,引进使视庶子。宣庆使、四方馆使视少卿,宣政、昭宣、閤门使视少监。客省等副使视员外郎。皇城使以下诸司使视郎中,副使视太常博士。内殿承制视殿中丞,崇班及閤门祗候视赞善大夫,供奉官视诸卫率,侍禁视副率。殿直视著作佐郎,奉职、借职在诸州幕官上。枢密都承旨在閤门使下,副承旨、诸房副承旨在诸司使下,逐房副承旨在洗马下。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并在节度使上,六统军、诸卫上将军在常侍下,(乾德二年,令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之下。淳化四年,升金吾、左右卫在尚书之下,仍于节度使之上叙。)大将军在大监下,将军在少监下。(仍在合门使之下,)金吾立本班上。(谓中郎将。)诸卫率、副率在洗马下。凡内职,视朝官者在其下,视京官者在其上。
皇亲之制:开宝六年,诏:"晋王位望俱崇,亲贤莫二,宜位在宰相之上。"太平兴国八年,楚王、广平郡王出閤,令宰相立亲王之上。(天禧四年七月先天节,群臣上寿,宰相阙,命泾王元俨摄太尉。)
景德中,皇侄武信军节度惟吉加同平章事。时驸马都尉石保吉先为使相,史馆引唐制,宗室在同品官上,遂升惟吉焉。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有司上都亭驿酺宴位图,皇从侄孙内殿崇班守节与从侄右卫将军惟叙等同一班。上曰:"族子诸父,膊可同列?"乃命重行设位九年正月,兴州团练使德文言:"男侍禁承显赴起居,请在惟忠子从恪之上。"时从恪虽侄行,而拜职在前,遂诏宗正寺定宗室班图以闻。宗正言:"按公式令:朝参行立,职事同者先爵,爵又同者先齿。今请宗子官同而兄叔次弟侄者,并虚一位而立。"天禧四年五月,左正言、知制诰张师德言:"奉诏知颍州,缘皇弟德雍见任本州防御使,其署衔望降规式。"中书门下言:"据御史台称,每大朝会立班,皇亲防御、团练、刺史次节度使下,稍退序立。"诏师德序署位德雍之下。其外官制置、发运、转运使副使,不限官品,著位并在提点刑狱之上。(旧止从官,大中祥符七年,诏定其制。)朝官知令、录在判官之上,京官在判官之下、推官之上。长史、司马、别驾在幕府官下、录事参军上,见长史庭参。监当朝官殿直以下,在通判、都监之下,判官之上。其通判与都监并依官次。京官奉职、借职监当者,依知令、录列在判官之下。元丰制行,参以寄禄官品高下,更革既多,别为班序。其后元祐、崇宁、大观、政和,复有增益更革者,别附于其下云。
至道二年,... -->>
职官八(合班之制)
建隆以后合班之制
中书令 侍中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为宰相。) 亲王、枢宏使、留守、节度、京尹兼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并为使相。) 尚书令太师 太尉 太傅 太保 司徒司空(旧仪,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在太保下。国朝以来,自太傅除太尉,今依此次序。其三师、三公之称如旧仪制。) 枢密使 知枢密院事 参知政事(旧在枢密使下。)枢密副使(旧在知院之上。) 同知枢密院事 宣徽南院、北院使 签书枢密院事(参政以下班位临时取奏裁)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 左、右仆射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 诸府牧开封、河南、应天、大名、江陵、兴元、真定、江宁、京兆、凤翔、河中。又有大都督、大都护,今皆领使,无特为者。 御史大夫观文殿大学士(旧无此位。) 六尚书(吏、兵、户、刑、礼、工。) 左、右金吾卫 左、右卫上将军 门下、中书侍郎(旧在尚书下。) 节度使(泰宁、武宁、彰信、镇海、天平、安化、武成。忠武、镇海、可阳、山南东道、武胜、崇信、昭化、保康、天雄、成德、镇宁、彰德、永清、安国、威德、静难、彰化、雄武、保大、淮南、忠正、保信、保静、集庆、建康、宁国、镇南、昭信、荆南、宁海、武昌、安远、武安、镇东、平江、镇江、宣德、保宁、康国、威武、建宁、益州、安静、武信、山南西道、昭武、安德、武定、宁海、宁江、武康、清海、静江、宁远、建武、高州定南、密州静海、凉州西河、沙州归义、洮州保顺、应州彰国、威城、昌化、丰州、天德、朔州振武、云州大同。) 观文殿学士(旧曰文明殿,若学士官尚书者自从本班。)资政殿大学士 三司使(与观文、资政班位临时取裁。) 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副使(与三司使、翰林学士班位临时取裁。)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 资政殿学士 翰林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 天章阁学士 枢密直学士 龙图直学士 天章直学士 左、右散骑常侍(旧在诸卫上将军下。) 六统军(左、右龙武 左、右羽林、左右神武,)诸卫上将军(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屯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千牛卫。) 太子宾客 太常、宗正卿 御史中丞(权中丞立中丞砖位。内殿起居日止立本官班。) 左、右丞 诸行侍郎 节度观察留后 给事中 左、右谏议大夫 中书舍人 知制诰 龙图阁待制 天章阁待制 观察使 秘书监 光录、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 内客省使 国子祭酒 殿中、少府、将作监 景福殿使 延福宫使 客省使 开封、河南、应天、大名尹 太子詹事 诸王傅 司天监 诸卫大将军 太子左右庶子 引进使 防御使(齐、济、沂、登、莱、郑、汝、蔡、颍、均、郢、怀、卫、博、磁、洺、棣、深、瀛、雄、霸、莫、代、绛、解、龙、和、蕲、舒、复、眉、象、陆、果。) 团练使(单、濮、濰、唐、祁、冀、隰、忻、成、凤、海、鼎。)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副使(官至谏议大夫已上,从本官。) 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判官 太常寺、宗正少卿 秘书少监 光录等寺七寺少卿 宣庆使 四方馆使 国子司业殿中、少府、将作少监 开封、河南、应天、大名少尹 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 太子仆 诸州刺史(淄、赵、德、滨、保、并、汾、泽、辽、宪、岚、石、虢、坊、丹、阶、乾、商、宁、原、庆、渭、仪、环、楚、泰、泗、濠、光、滁、通、黄、真、舒、江、池、饶、信、太平、吉、袁、抚、筠、岳、澧、峡、归、辰、衡、永、全、郴、邵、常、秀、温、台、衢、睦、处、南剑、汀、漳、绵、汉、彭、邛、蜀、嘉、简、黎、雅、维、茂、资、荣、昌、普、渠、合、戎、泸、兴、剑、文、集、壁、巴、蓬、龙、施、万、开、达、涪、渝、昭、循、潮、连、梅、英、贺、封、南雄、端、新、康、恩、春、惠、韶、梧、藤、龚、象、浔、贵、宾、横、融、化、窦、高、雷、南仪、钦、郁林、廉、琼、崖、儋、万安。) 诸王府长史、司马 司天少监 枢密都承旨(如客省使以下充者,依本职同班。如閤门使充。即在閤门使之上。如自见任内客省使以下转南班官充。亦与同班,仍在旧职之上。如自客省副使以下转南班官充者,并在閤门使之上。) 宣政使 昭宣使 东上、西上閤门使 枢密承旨 枢密副都承旨 诸军卫将军 起居郎 起居舍人 知杂御史 侍御史 诸行郎中(左右司吏部 兵部 司封 司勋 考功 职方 驾部 库部 度支 户部 金部 仓部刑部 都官 比部 司门 礼部 工部 祠部 主客 膳部 屯田 虞部 水部。) 皇城以下诸司使(皇城 洛苑 右骐骥 尚食 左骐骥 御厨 内藏库军器 左藏 仪鸾 南作坊 弓箭库 北作坊 衣库 庄宅 六宅 文思 东作坊 内苑 牛羊 如京 东绫锦香药 崇仪 榷易 西京左、右藏 毡毯 西绫锦 西京作坊 鞍辔库 东染院 酒坊 本染院 法酒库 礼宾 翰林 医官供备库。) 枢密院副承旨、诸房副承(旨如带南班官者,在诸司使之下;不带南班官者,在皇城副使之上。) 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谏 诸行员外郎 客省引进、閤门副使 左、右正言 监察御史 太常博士 皇城以下诸司副使 诸次府少尹 大都督府左、右司马(兖、徐、潞、陕、扬、杭、越、福。) 通事舍人 国子博士 春秋、礼记、毛诗、尚书、周易博士都水使者 开封、祥符、河南、洛阳、宋城县令 太常、宗正、秘书丞 著作郎殿中丞 内殿承制 殿中省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 大理正 太子中允、左右赞善大夫 内殿崇班閤门祗候 太子中舍、洗马 太子诸率府率 左、右卫 左、右监门 左、右清道 左右司御。 枢密院兵房、吏房、户房、礼房副承旨 东头、西头供奉官 太子诸率府副率 诸卫中郎将(左、右金吾 左、右卫 左、右千牛 左、右羽林。) 郎将(左、右金吾 左、右卫。)左、右侍禁 诸王友 诸王府谘议参军(官高者从本官。)司天春官、夏官、中官、秋官、冬官正 节度行军司马、副使 秘书郎 左、右班殿直 著作佐郎大理寺丞 诸寺、监丞 大地评事 太学、广文博士 太常太祝、奉礼郎 秘书省校书郎、正字 御史台、诸寺、监主簿 国子助教 广文、太学、四门、书学、算学博士律学助教书、算学无助教。 司天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 三班奉职、借职 防御、团练副使 留守、京府、节度、观察推官 节度掌书记 观察支使防御、团练判官 留守、京府、节度、观察推官 军事判官 防御、团练、军事推官 军、监判官 诸军别驾、长史、司马 司录、录事参军 司理参军三京府军巡判官在诸曹参军之下。 诸州诸司参军 军巡判官 诸县令 赤县丞 诸县主簿、尉 诸军文学、参军、助教。
元丰以后合班之制
诸太师(旧制,太尉为三公,在太傅上,政和改为三少。) 太傅太保侍中中书令(政和二年,改左辅右弼,靖康后复。) 尚书令 少师 少传 少保(旧太尉、司徒、司空,政和二年改。) 尚书左、右仆射(政和二年,改太宰、少宰,靖康复旧,元丰令王在左右仆射下。) 开府仪同三司 知枢密院事 门下、中书侍郎 尚书左、右丞 同知枢密院事 签书枢密院事元丰罢,元祐复置,政和入杂压。太子太师大傅太保 特进 观文殿大学士 太尉(旧为三公,政和二年,改为三少,复以太尉为武选一品,位节度使上。)太子少师少傅少保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元祐复置,政和入杂压。) 御史大夫 观文殿学士 资政、(元丰令在节度使下。)保和(政和五年,置宣和殿大学士、学士,宣和元年,改为保和学士。待制同。)殿大学士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金紫、银青光禄大夫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节度使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 资政、保和、端明政和四年,改为延康。殿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元丰二年,增置直学士,待制同。)显谟、(元丰元年增置。)徽猷(崇宁二年增置。)阁学士 左、右散骑常侍 御史中丞(旧在直学士下,元丰八年升。)开封君(崇宁三年升。)尚书列曹侍郎 枢密直学士(政和四年,改为述古殿直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阁直学士 宣奉、光祐,左光录大夫。正奉、元祐,右光录大夫,并大观二年改置。正议、通奉大夫 殿中监(旧在秘书监下,崇宁二年升。)大司成(崇宁二年增置。)左右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 太子宾客、詹事 给事中 中书舍人 通议大夫 承宣使旧节度观察留后,政和七年始改。 左、右谏议大夫 保和殿待制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微猷阁待制 太中大夫 太常卿 大司乐(崇宁二年增置。) 宗正卿 秘书监 殿中少监(崇宁二年升。)观察使 中大夫 光录、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 中奉、元祐,左中散大夫,大观二年改。中散、通侍大夫(旧内客省使,政和二年改,横行、正使、副使、大使臣、小使臣并改。) 枢密都承旨 国子祭酒 太常少卿典药(崇宁二年增置。) 宗正少卿 秘书少监 正侍、(旧延福宫使,政和二年改。)宣正、履正、协忠、(三阶系政和六年增置。)中侍、中亮大夫(旧客省使。) 太子左、右庶子 中卫、(旧引进使。)翊卫、亲卫大夫(政和六年增置。) 防御、团练使 诸州刺史 左、右金吾以下诸卫大将军 附马都 尉集英殿修撰(政和八年置。 七寺少卿 朝议、奉直大夫元祐,右朝议大夫,大观二年改置。)尚书左、右司郎中 右文殿修撰旧集贤殿修撰,不入杂压,政和六年改,增入。国子、辟雍司业(崇宁元年增置。) 少府、将作、军器监 都水使者 入内内侍省都都知(政和,改知入内内侍省事。) 内侍省都都内知(政和,改知内侍省事。) 拱卫大夫(旧四方馆使。) 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 入内内侍省副都知 内侍省副都知(政和并改同知省事。) 左武、右武大夫(旧东、西上閤门使。) 入内内侍省押班 内侍省押班(政和并改签书省事。) 管干殿中省尚舍、尚药、尚酝、尚辇、尚衣、尚食局(崇宁二年增置。) 枢密副都承旨起居郎 起居舍人 侍御史 尚书左、右司员外郎 秘阁修撰(政和六年增置。)开封少尹(崇宁三年升。) 尚书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兵部、职方、库部、驾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 开封府司录事(旧录参军事在两赤县令之上,崇宁三年升改。) 直龙图阁(元丰、元祐令,并不入杂压,政和增入,馀同。) 朝请、朝散、朝奉大夫 直天章阁(政和六年增入。) 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谏 左、右正言(旧在监察御史上,政和升。) 符宝郎(大观元年增置。) 殿中省尚食、尚药、尚酝、尚辇、尚衣、尚舍典御(崇宁三年增置)。 内符宝郎(大观元年增置。) 枢密副承旨(元丰令,有知上州在此下,元祐以后并去。) 武功、(旧皇城使,自此以下,并政和六年改。)武德、(旧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和安、成和、成安、成全、(旧翰林、尚食、军器、仪鸾使。)武显、(旧左藏、东西作坊使。)武节、(旧庄宅、六宅、文思使。)平和、(旧绫锦使,初改保和,政和五年,以犯殿名,改保痊;宣和六年,又改为平和。)武略、(旧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保安、(旧榷易使。)武经、(旧西京左藏库使。)武义大夫(旧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使。)翰林良医(旧翰林医官使。)武翼大夫(旧供备库使。)尚书诸司员外郎 直宝文阁(政和六年增置。) 开封府司六曹事(崇宁三年增置。) 枢密院诸房副承旨 朝请、朝散、朝奉郎 直显谟阁(政和六年增入。) 少府、将作、军器少监 诸卫将军太子侍读、侍讲 正侍、宣正、履正、协忠、(自宣正至协忠,并政和六年增置。) 中侍、中亮、中卫、翊卫、亲卫、拱卫、左武、右武郎,(旧横行、副使、政和六年改。) 监察御史(元丰令,有知中州在此下。)殿中丞(旧秘书丞下,崇宁二年升。) 直徽猷阁(政和六年置。) 承议郎武功至武义郎 翰林医正 武翼郎(诸司副使。) 太子中合 太子舍人 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旧侍读、侍讲,政和改。) 太常丞 大晟乐令崇宁二年增置。 太医令 宗正、大宗正 秘书丞 直秘阁政和六年置,元丰令,知下州在此下。 奉议郎 大理正 著作郎 太史局令 直翰林医官局 殿中省六尚奉御(旧在大理正之上,政和改。) 太医丞(元祐增置。)閤门宣赞舍人(旧閤门通事舍人,政和六年改。) 两赤县令 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率七寺丞 秘书郎 太常博士 陵台令元祐中增置。著作佐郎 殿中省主簿(崇宁二年增置。)国子监丞 辟雍丞(崇宁二年增置。)宗子、崇宁元年增置。国子博士 大理司直、评事 敦武、(旧内殿承制,政和六年改,下同。)通直郎 修武郎内殿崇班。内常侍(元丰令,上州通判在此下。)太史局正 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 开封府参军事(崇宁三年增置。)太医局正 秘书省校书郎、天字 亲王府记室(元丰,元祐令,有"参军"字,政和三年除去。)太史局五官正 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元丰令在监丞上,元祐在监丞下。) 九寺、大晟府(崇宁三年增置。)主簿 閤门祗候 枢密院逐房副承旨(元丰令,中下州通判在此下。)供奉官(旧内东头供奉官,政和六年改,下同。)从义郎(东头供奉官,)左侍禁(内西头供奉官。)秉义郎(西头供奉官,)太子诸率府副率 干当左、右厢公事(崇宁中增入。)右侍禁 左班殿直(殿头高品。)忠训、忠翊、(左、右侍禁。)宣教郎(旧宣德郎,政和四年改。)太学、辟雍、(崇宁元年增置。)武学、律学开封府(大观元年置。)博士 太常寺奉礼郎大晟府协律郎(崇宁二年增置。)太常寺太祝、郊社、籍田令 光录寺太官令(元丰、元 令,在太学博士上。)五监、辟雍(崇宁元年增置。)主簿 宣义郎 成忠、保义、(左右班殿直。)承事。承奉、承务郎 宗子、(崇泞元年增置。)国子、太学、辟雍正 武学谕(崇宁元年置。) 律学正(崇宁元年置。)太医局丞 京府、诸州司录事 承直郎(崇宁三年,以留守节度判官改,凡选人七阶,儒林至迪功。)京畿县令 两赤县丞 三京赤县令 右班殿直(高班。)黄门内品 承节、承信郎(旧三班奉职、借职。)京府、诸州司六曹事(元丰、元祐令,并六曹参军。政和三年,除去"参军"字,为司录事,司仪曹事,馀曹放此。)儒林、(旧掌书记。)文林、从事郎 三京畿县令 京畿县丞 三京赤县、畿县丞 两赤县主簿、尉 诸州上、中、下县令丞 从政郎(旧司录事参军、县令。)京府、诸州掾官 修职郎(旧知录事参军、知县事。)京畿县主簿、尉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 城砦主簿 马监主簿 迪功郎(旧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诸州司士 文学 助教(旧参军事。)
唐令,定流内一品至九品,有正从上下阶之制。其后,升侍中、中书令为正二品,御史大夫、散骑常侍、两省侍郎为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谏议大夫分左、右,改将作大匠为监,太史局为司天监,置大监正三品,少监正四品上,丞正六品上,寺簿正七品上,主事正八品下,五官正五品上,副正正六品,灵台郎正七品下,保章正从七品上,挈壶正八品上,五官监候正八品下,司历从八品上,司辰正九品上。又置国子、五经博士为正五品上,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为从二品,左、右龙武、神武军大将军为正三品,将军为从三品。又置内侍监为正三品,少监从四品,改诸州府学博士为文学,在参军上。五代复置尚书令为一品,升右丞为正四品上,降谏议在给事之下。
宋初,并因其制,唯升宗正卿为正四品,丞为从五品。其军器监、少监,甲弩坊署令、丞、监作、录事,昭文馆校书郎,司辰、司历、监候,殿中诸署监事、计官,太常诸陵庙、太医、太公庙署令丞,医针博士、助教,按摩、咒禁博士,卜正,卜博士,宗正崇玄署令、丞,大理狱丞,鸿胪典客,太府寺平准、左右藏、常平署令丞,都水监舟楫、河渠署令丞,官苑总副监牧监副、丞、主簿,诸园苑司并百工等监、副监及丞,诸仓、诸冶、诸屯、温汤监及丞,掌漕,诸军卫录事诸曹参军、司阶、中候、司戈、执戟、校尉、旅帅、队正、队副、正直长、长上、备身、左右备身,左右亲、勋、翊卫府中郎将,兵曹三卫,折冲、果毅、别将、长史、兵曹参军、校尉、旅帅、队正、队副,镇军司马、判司,太子詹事府丞、主簿、司直,司议郎,舍人,文学,校书,正字,崇文馆校书,侍医,通事舍人,左、右春坊录事、主事,三寺丞、主簿,诸署令、丞,典仓署园丞,厩牧典乘,内坊典内及丞、典直,率府长史、录事诸曹参军、司阶、中候、司戈、执戟、校尉、旅帅、队正、队副、直长、千牛备身,亲、勋、翊府中郎将,兵曹三卫,王府文学,东西閤祭酒,掾、属、主簿、录事诸曹参军、行参军、典签,典军、执杖执乘亲事、校尉、旅帅、队正、队副,国令,大农尉、丞,公主邑令丞、邑司录事,河南应天及诸次府都督都府功曹、仓、兵曹参军,诸州司功、司仓、司兵参军,诸县丞,京县录事,诸镇仓曹、兵曹参军,戍主、戍副,关津令丞,并门下省城门、符宝郎,太常寺协律郎,军器监丞、主簿,太常寺郊社、太卜、廪牺,光禄寺太、官珍羞、良酝、掌醢,卫尉寺武器、守宫,太仆寺乘黄、典厩、典牧、车府,鸿胪寺典客、司仪,司农寺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太府寺诸市,少府监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将作监左校、中校、甄官署令丞、监膳,殿中省六局直长、食医、侍御、医司、医佐、掌辇、奉乘、司廪,太子典膳、典药、内直、典设、宫门郎并局丞,皆存其名而罕除者,绵不禄",惟常命官者载之。诸司主事、事皆存,而无士人为之。别置中书、枢密、宣徽院、三司及内庭诸司,沿旧制而损益焉。
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东宫三太,嗣王,郡王,仆射,三少,三京牧,大都督,大都护,御史大夫,六尚书,常侍,门下、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左、右丞,诸行侍郎,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监,前任、见任节度使,开封、河南、太原尹,詹事,诸王傅,司天监,五府尹,国公,郡公,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庶子,五大都督府长史,中都护,副都护,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少卿,司业,三少监,三少尹,少詹事,谕德,家令,率更令、仆,诸王府长史、司马,司天少监,起居郎、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补关,拾遗,监察御史,郎中,员外郎,太常博士,五府少尹,五大都督府司马,通事舍人,国子、五经博士,都水使者,四赤县令,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殿中丞,六尚奉御,大理正,中允,赞善,中舍,洗马,诸王友,谘议参军,司天五官焉,凡杂坐之次,以此为准。
诏曰:"尚书中台,万事之本,而班位率比两省官;节度使出总方面,其检校官多至师傅、三公者,而位居九寺卿监之下,甚无谓也。其给事中、谏议、舍人,宜降于六曹侍郎之下;补阙次郎中、拾遗,监察次员外郎、节度使,升于中书侍郎之下。"乾德五年正月朔,乾元殿受朝,升节度使班在龙墀内金吾将军之上。
淳化三年八月,有司重定合班仪,诏升尚书令三师之上。四年,节度使升常侍之上,观察使在秘书监之上,防御、团练使在庶子之下,刺史在太子仆之下,又升诸行郎中于殿中侍御史之上,至道三年七月,令节度观察留后在给事中之上。大中祥符元年八月,升两省侍郎班常侍之上。
天禧三年十一月,令节度使班中书侍郎之下。其序班及视品之制,枢密使、副使、参知政事、宣微使并班宰相后。(枢密使不兼平章事者,立参知政事前,在宣微使下。至道三年升在上。大中祥符九年九月,诏自今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并以先后为次。宣徽使同。)资政殿大学士立文明殿学士之上。(旧文明殿学士在枢密副使之上,太平兴国五年移在下。)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在翰林学士下。(建隆三年,令翰林学士班诸行侍郎下,官至丞、郎者在常侍上,至尚书者依本班。淳化五年,升丞、郎之上。枢密直学士同。)龙图阁学士在枢密直学士上,龙图直学士在其下,仍少退。待制在知制诰之下。(景德元年,初置待制,赴内朝,其五日起居,止叙本班。大中祥符二年,升侍知制诰,仍在其下。)权三司使立知制诰上。带学士职者从本班。三司副使立少卿、监上。(官高者从本班,并为内品职。宫观副使立学士班。在翰林学士上,其学士为者,止本班。)判官立三司副使之下。(知制诰以上为者,从本班。)给、谏权御史中丞者,令正衙立中丞砖位。馀就本班。凡起复,皆如初授,在本官之末,亦有特旨令叙旧班者,内客省使视七寺大卿,景福殿使、客省使视将作监,引进使视庶子。宣庆使、四方馆使视少卿,宣政、昭宣、閤门使视少监。客省等副使视员外郎。皇城使以下诸司使视郎中,副使视太常博士。内殿承制视殿中丞,崇班及閤门祗候视赞善大夫,供奉官视诸卫率,侍禁视副率。殿直视著作佐郎,奉职、借职在诸州幕官上。枢密都承旨在閤门使下,副承旨、诸房副承旨在诸司使下,逐房副承旨在洗马下。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并在节度使上,六统军、诸卫上将军在常侍下,(乾德二年,令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之下。淳化四年,升金吾、左右卫在尚书之下,仍于节度使之上叙。)大将军在大监下,将军在少监下。(仍在合门使之下,)金吾立本班上。(谓中郎将。)诸卫率、副率在洗马下。凡内职,视朝官者在其下,视京官者在其上。
皇亲之制:开宝六年,诏:"晋王位望俱崇,亲贤莫二,宜位在宰相之上。"太平兴国八年,楚王、广平郡王出閤,令宰相立亲王之上。(天禧四年七月先天节,群臣上寿,宰相阙,命泾王元俨摄太尉。)
景德中,皇侄武信军节度惟吉加同平章事。时驸马都尉石保吉先为使相,史馆引唐制,宗室在同品官上,遂升惟吉焉。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有司上都亭驿酺宴位图,皇从侄孙内殿崇班守节与从侄右卫将军惟叙等同一班。上曰:"族子诸父,膊可同列?"乃命重行设位九年正月,兴州团练使德文言:"男侍禁承显赴起居,请在惟忠子从恪之上。"时从恪虽侄行,而拜职在前,遂诏宗正寺定宗室班图以闻。宗正言:"按公式令:朝参行立,职事同者先爵,爵又同者先齿。今请宗子官同而兄叔次弟侄者,并虚一位而立。"天禧四年五月,左正言、知制诰张师德言:"奉诏知颍州,缘皇弟德雍见任本州防御使,其署衔望降规式。"中书门下言:"据御史台称,每大朝会立班,皇亲防御、团练、刺史次节度使下,稍退序立。"诏师德序署位德雍之下。其外官制置、发运、转运使副使,不限官品,著位并在提点刑狱之上。(旧止从官,大中祥符七年,诏定其制。)朝官知令、录在判官之上,京官在判官之下、推官之上。长史、司马、别驾在幕府官下、录事参军上,见长史庭参。监当朝官殿直以下,在通判、都监之下,判官之上。其通判与都监并依官次。京官奉职、借职监当者,依知令、录列在判官之下。元丰制行,参以寄禄官品高下,更革既多,别为班序。其后元祐、崇宁、大观、政和,复有增益更革者,别附于其下云。
至道二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