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 www.59wx.cc,梦想涟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舒伯特伟大的奥地利音乐家、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歌曲之王。
舒伯特自幼从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成为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歌童,同时在学生乐队演奏小提琴,并学习作曲。在此已作有歌曲、重奏曲、钢琴曲和交响曲。
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1813年起,在学校任助理教师,并从事作曲。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18181824年任宫廷音乐教师。去世时还不满32岁。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
舒伯特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回旋曲、弦乐四重奏15首、弦乐五重奏、弦乐三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三重奏3首、4首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21首、即兴曲11首、圆舞曲20首、进行曲9首、幻想曲、嬉游曲、18部歌剧、轻歌剧、康塔塔、一百多首合唱曲、声乐套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在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
1816年,舒伯特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等。
舒伯特的作品中《魔王》是以独特的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手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的歌曲之一。
《魔王》是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创作,作于1815年。当时舒伯特只有18岁,这首叙事曲被编为作品第1号。全诗的故事情节: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
歌曲采用通谱手法,一气呵成,气势宏大。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人物。
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全曲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作者还以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愈加惊恐的神情。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第一段:叙事者以口语化的朗诵调唱出。
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音乐在声部的低音区,以沉着、平衡的声调,刻画父亲的关切和抚慰,父亲慈爱地问。
第三段:魔王的音乐旋律是抒情歌唱性的,显得甜蜜、虚假、狡猾。
接着,父与子再次对话,魔王步步进逼,儿子心里害怕,一次次呼喊父亲,一次比一次惊惶,直到第五段,魔王软硬兼施,威逼恐吓。
最后一段,叙事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调描述了可悲的结局:父亲急驰到家,儿子早已在怀抱中死去。钢琴以两个特强和弦,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
每次听《魔王》都会有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看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在感叹舒伯特的伟大的同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歌曲之王呀···
舒伯特伟大的奥地利音乐家、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歌曲之王。
舒伯特自幼从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成为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歌童,同时在学生乐队演奏小提琴,并学习作曲。在此已作有歌曲、重奏曲、钢琴曲和交响曲。
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1813年起,在学校任助理教师,并从事作曲。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18181824年任宫廷音乐教师。去世时还不满32岁。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
舒伯特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回旋曲、弦乐四重奏15首、弦乐五重奏、弦乐三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三重奏3首、4首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21首、即兴曲11首、圆舞曲20首、进行曲9首、幻想曲、嬉游曲、18部歌剧、轻歌剧、康塔塔、一百多首合唱曲、声乐套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在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
1816年,舒伯特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等。
舒伯特的作品中《魔王》是以独特的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手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的歌曲之一。
《魔王》是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创作,作于1815年。当时舒伯特只有18岁,这首叙事曲被编为作品第1号。全诗的故事情节: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
歌曲采用通谱手法,一气呵成,气势宏大。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人物。
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全曲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作者还以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愈加惊恐的神情。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第一段:叙事者以口语化的朗诵调唱出。
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音乐在声部的低音区,以沉着、平衡的声调,刻画父亲的关切和抚慰,父亲慈爱地问。
第三段:魔王的音乐旋律是抒情歌唱性的,显得甜蜜、虚假、狡猾。
接着,父与子再次对话,魔王步步进逼,儿子心里害怕,一次次呼喊父亲,一次比一次惊惶,直到第五段,魔王软硬兼施,威逼恐吓。
最后一段,叙事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调描述了可悲的结局:父亲急驰到家,儿子早已在怀抱中死去。钢琴以两个特强和弦,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
每次听《魔王》都会有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看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在感叹舒伯特的伟大的同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歌曲之王呀···